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生物安全管理是保护生物资源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生物灾害、保障生物安全至关重要。
在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时,需要综合各方因素,包括法律法规、国际标准、行业实践等,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规性和可操作性。
下文将以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范本为主题,结合相关要求和指南,提供一个参考模板。
一、制度目的和适用范围该制度的制定目的是确保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以预防和控制生物灾害、保障生物安全为目标。
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1. 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2. 生物材料的采集、存储、处理和运输;3. 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4. 生物安全培训和教育。
二、生物安全管理职责1. 领导责任:确定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供资源和支持;2. 监督责任:负责制定和监督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3. 负责人责任:指派生物安全管理负责人,落实管理责任;4. 员工责任:要求员工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履行个人安全责任。
三、生物安全管理要求1. 环境安全:对生物实验室进行环境分类和分级,并提供适合的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2. 输送安全:确保生物材料的采集、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不会造成泄漏、释放和交叉污染;3. 操作安全: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员遵守并使用个人防护装备;4. 废弃物处理:按照相关要求对生物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理,避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威胁;5. 预防性检测:定期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6. 应急预案:制定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确保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7. 培训教育: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
四、监督和评估1. 监督检查: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跟踪整改;2. 外部评估:定期请专业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评估结果做为提升管理水平的参考;3. 数据分析:对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制度的改进提供依据;4. 经验分享:建立经验共享机制,促进各单位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生物实验室的运营,保障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预防生物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生物实验室内的所有实验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生物材料的处理、试验动物的饲养、实验设备的操作等。
第三条生物实验室应当配备专门的生物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生物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和提高。
第五条实验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
第二章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境第六条生物实验室应当保持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确保实验环境卫生和安全。
第七条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当做好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确保自身安全。
第八条生物实验室应当配备足够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以应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第九条实验人员应当定期接受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三章生物材料的管理第十条生物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生物材料管理制度,对生物材料的采集、保存、处理等环节进行规范。
第十一条生物材料的采集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采集过程的合法合规。
第十二条生物材料的保存应当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定期进行检测和更新。
第十三条生物材料的处理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和生物危害。
第十四条实验人员在进行生物材料操作时应当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确保自身安全。
第四章实验动物的管理第十五条生物实验室应当配备专门的实验动物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实验动物的饲养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第十七条实验动物的使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第十八条实验动物的处置应当按照规定进行,避免对实验动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第五章实验设备的管理第十九条生物实验室应当配备适当的实验设备和仪器,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完整版一、引言生物安全是指对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任务。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涉及生物材料、生物实验、生物制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三、管理原则1、预防为主通过风险评估、预警监测等手段,提前预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分级管理根据生物安全风险的程度,对不同的生物活动进行分级管理。
3、全程管控对生物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包括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和终端处置。
4、责任明确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生物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
四、组织架构与职责1、设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生物安全政策、规划和监督生物安全工作的执行。
2、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生物安全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度的制定、培训、监督检查等。
3、相关部门职责实验部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后勤部门负责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保障;安保部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等。
五、人员管理1、人员培训所有参与生物相关活动的人员必须接受生物安全培训,包括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2、健康监测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健康问题。
3、人员准入严格控制人员进入生物安全关键区域,只有经过授权和培训的人员方可进入。
六、生物材料管理1、采购建立严格的采购审批制度,确保所采购的生物材料来源合法、质量可靠。
2、储存根据生物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条件和设施,进行分类存放,并定期检查。
3、使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生物材料,记录使用情况和剩余量。
4、废弃物处理对生物材料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包装和处置,防止造成污染和传播。
七、生物实验管理1、实验项目审批开展生物实验前,必须经过严格的项目审批,评估实验风险和安全措施。
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应用、运输、储存、销售、使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生物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二)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三)依法管理、责任到人;(四)科学决策、持续改进。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单位应当设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生物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生物安全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二)组织制定和实施生物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三)负责生物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四)负责生物安全设施的规划、建设、验收和使用;(五)负责生物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和报告;(六)负责生物安全监管和检查,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七)其他与生物安全生产相关的职责。
第六条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应当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生物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三、生物安全设施第七条生物安全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安全设施设计、建设和验收标准。
第八条生物安全设施包括:(一)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二)生物制品生产设施;(三)生物产品储存、运输设施;(四)其他生物安全设施。
第九条生物安全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设施应当具备必要的隔离、消毒、通风、排水等功能;(二)设施应当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三)设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物安全等级要求;(四)设施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和操作规程。
四、生物安全管理第十条生物安全管理包括以下内容:(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二)生物安全措施制定;(三)生物安全培训;(四)生物安全监督检查;(五)生物安全事件处理。
第十一条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应当根据生物种类、数量、活动范围、潜在风险等因素进行。
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生物安全管理,预防生物安全事故,保护患者、医务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生物实验室、生物制药室、生物制品室、感染病区等涉及生物安全的场所和部门。
第三条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风险评估、分类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应设立生物安全管理机构,负责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二章生物安全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应由分管领导、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实验室负责人、医务人员等组成。
第六条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七条实验室负责人应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负责,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的落实。
第八条医院应定期组织生物安全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和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第三章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与分类管理第九条医院应根据生物危险因素的性质、数量、潜在危害和风险程度,对涉及生物安全的场所和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并实施分类管理。
第十条医院应建立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生物安全措施。
第十一条医院应根据生物危险因素的性质、数量、潜在危害和风险程度,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分类,并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
第四章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第十二条实验室应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生物安全管理规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等。
第十三条实验室应配备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设施、设备和防护用品,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十四条实验室负责人应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的落实。
第十五条实验室人员应按照生物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五章生物安全药品和生物制品管理第十六条医院应建立生物安全药品和生物制品管理制度,对生物药品和生物制品的储存、使用、废弃等进行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完整版一、背景介绍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生物资源、防止生物危害事故发生,确保生物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措施。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读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完整版。
二、管理责任1. 生物安全委员会的设立:组建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监督和评估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2. 领导责任:各级管理者要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并加强管理检查,确保生物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1. 实验室规范:确保实验室满足基本安全要求,包括环境、设备、仪器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2. 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必要时建立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例如生物实验室、无菌室等,确保实验操作过程中生物制品和试剂不外泄。
四、实验人员安全1. 人员培训:对从事生物实验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并定期进行技能和知识的更新培训。
2. 个人防护措施:规定实验人员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实验服、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五、实验材料和设备管理1. 实验材料采购:要求从正规渠道采购实验材料和试剂,确保质量可靠。
2. 设备维护保养:加强对实验设备的维护保养,避免设备故障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六、生物危害事故应急处理1. 应急预案:建立生物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应急响应流程。
2. 事故处理:及时调查和处理生物危害事故,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损失,并建立相关档案记录。
七、监督与评估通过定期的内部和外部审核,评估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整改。
八、总结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完整版,涵盖了管理责任、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人员安全、实验材料和设备管理、生物危害事故应急处理、监督与评估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面、有效地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才能确保生物实验的安全,保护工作者的生命健康,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生态安全。
以上是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完整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卫健局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卫健局所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构以及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其他单位。
第三条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依法管理,科学防控;(三)明确责任,严格监督;(四)信息共享,协同应对。
第二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第四条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明确生物安全管理部门、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
第五条设立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生物安全制度、操作规程的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
第七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构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岗位的生物安全责任。
第三章生物安全管理内容第八条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一)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生物安全风险;(二)制定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措施,确保风险可控。
第九条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一)对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二)定期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活动,普及生物安全知识。
第十条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一)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安全;(二)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防止生物安全事件发生。
第十一条生物安全设备与设施(一)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设备与设施,确保生物安全;(二)定期检查、维护生物安全设备与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生物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置(一)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及时报告生物安全事件;(二)制定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生物安全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第四章监督检查第十三条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对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通用3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篇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加强实验室科研管理,是实验室科学研究贴合生物安全规范,对实验室师生身体健康负责,根据卫生部“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安全管理办法》等,参照国际公认的生物安全原则,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中所述“生物安全”包括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及相关废弃物等可能导致安全损害的资料。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三条:各课题组负责针对实验室的特点制定、维护和监督有效的实验室安全计划。
第四条:实验室负责人对所有研究人员和实验室来访者的安全负责。
第三章:管理制度第五条: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课题组负责人人应按照“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的要求,确保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人防护设备、材料等贴合有关安全要求,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确保不降低其设计性能;及时阻止不安全的活动。
第六条:实验室员工安全管理所有人员上岗前均应系统地理解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培训。
要求所有人员根据可能接触的生物理解免疫以预防感染。
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及免疫应包括运输和清洁员工的特殊工作人员。
第七条:实验环境的安全标记及要求实验室内应系统而清晰地标示出危险区,且适用于相关的危险;在某些状况下,宜同时使用标记和物质屏蔽标识出危险区;应清晰地标识在实验室或实验设备上使用的具体危险材料;通向工作区的所有进出口都应标明存在其中的危险。
应使涉及的非实验员工(如维修人员、合同方、分包方)明白其可能遇到的任何危险。
实验室的每个出口和入口应可辨别,入口处应有标记,标记应包括国际通用的危险标志(如:生物危险标志、火线标志和放射性标志)以及其他有关的规定和标记。
应设紧急出口并有标记以和普通出口区别。
应急撤离路线应有在黑暗中也可明确辨认的标识。
实验室入口应有可锁闭的门。
门锁应不妨碍紧急疏散。
第八条:实验室运作的管理程序实验室须根据实验对象、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研究资料、设施特点、设备具体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1)员工的健康监护;2)实施危害评估,采取措施的安排;3)化学品和其他危险物品的确认(包括适当的标识要求)、安全存放与处置及监控程序;4)操作有害材料的安全行为的程序;5)防止高风险和污染材料失窃的程序;6)确认培训需要和教材的方法;7)获得、维护和分发实验室所有使用材料之安全数据单的程序;8)实验室设备安全去污染和维护的程序;9)紧急程序,包括漏来源理程序;10)事件记录、报告及调查;11)废弃物处理和处置。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一、生物安全1.个人防护(1)进入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长发应束在脑后,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2)在实验室里工作时,要始终穿着实验服,实验室外禁止穿防护服。
皮肤受损时应以防水敷料覆盖。
(3)当有必要保护眼睛和面部以防实验对象喷溅,或紫外线辐射时,必须佩戴护目镜,面罩(戴护目镜的面罩)或其他防护用品。
(4)实验室工作区不允许吃、喝、化妆和操作隐形眼镜,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任何地方贮存人用食品及饮料。
(5)实验室防护服不应和日常服饰放在同一柜子。
个人物品、服装和化妆品不应放在有规定禁放的和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
2.洗手(1)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也应立即洗手。
(2)摘除手套后、使用卫生间前后、离开实验室前或吸烟前、接触每一患者前后应例行洗手。
(3)实验室应为过敏或对某些消毒防腐剂中的特殊化合物有其他反应的工作人员提供洗手用的替代品。
(4)洗手池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在限制使用洗手池的地点,使用基于乙醇的“无水”手部清洁产品是可接受的替代方式。
(5)当实验过程可能涉及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有传染性的材料或被感染的动物时,必须要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
(6)实验人员在操作完有感染性的材料或动物后,离开实验室工作区之前必须进行“七步法”洗手。
1(7)每日工作完毕,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架必须擦拭、消毒。
3.操作准则(1)所有样本、培养物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均应戴手套。
在认为手套已被污染时应脱掉手套,马上洗净双手,再换一双新手套。
(2)不得用戴手套的手触摸自己的眼、鼻子或其他暴露的黏膜或皮肤。
不得戴手套离开实验室或在实验室来回走动。
(3)严格禁止用嘴吸液。
实验材料禁止放入嘴里。
禁止舔标签。
(4)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应被假定有传染性,应以安全方式处理和处置。
(5)所有的实验步骤都应尽可能使气溶胶或气雾的形成控制在最低程度。
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篇一」1、实验室生物安全小组每月组织一次生物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实、实验室设施、设备和人员的状态、应急装备、报警体系和撤离程序功能及状态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传染性以及有毒物质的防护、控制情况、废物处置情况等。
2、科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全面管理,检查、督促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每周进行科室生物安全工作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记录、样本的运输、保存、使用、销毁情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消毒和灭菌情况以及感染性废物的.处理情况、生物安全设备的运行、维护情况、防护物资的储备情况。
3、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个人防护要求执行情况、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规范等,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避免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4、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制定纠正措施或实施整改,并进行跟踪验证。
5、按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检查记录,及时归档。
6、将自查发现的问题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输出。
7、将自查结果上报医院相关部门。
8、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措施落实到位,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篇二」一、目的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二、范围适用于进入实验室检验科、病理科所有工作人员。
三、职责1.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准入工作的监督和实施。
2、进入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穿戴好防护服(白大褂)的情况下方能进入实验室的工作区域工作。
但当身体出现较大的开放性损伤和处于较重的疾病感染状态或中毒疲劳状态不得进入。
四、制度要求1、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
2、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实施。
一、总则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预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各项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组织生物安全培训和考核,处理生物安全事故。
2. 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生物安全制度的日常管理,组织实施生物安全检查,对违反生物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
3.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4. 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个人生物安全的防护,按照规定进行个人防护和消毒。
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 病原微生物分类管理: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2.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室必须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消毒设备、个人防护用品等。
-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掌握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 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污染。
3. 废弃物处理:- 实验室废弃物必须分类收集,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 高风险废弃物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4. 生物安全事件报告:- 发现生物安全事故或疑似生物安全事故,必须立即向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报告。
- 事故报告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涉及人员、处理措施等信息。
5. 生物安全培训:- 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 新进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监督与检查1. 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 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日常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生物安全制度(精选5篇)生物安全制度制度的特点1、指导性和约束性。
制度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明确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因此,制度有指导性和约束性的特点。
2、鞭策性和激励性。
制度有时就张贴或悬挂在工作现场,随时鞭策和激励着人员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3、规范性和程序性。
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
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
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生物安全制度(精选5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到制度的地方越来越多,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制度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安全制度(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安全制度11、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要求的相关规定进行日常诊疗和临床检验。
2、医院检验科只设置从事一般临床开展的检测和诊断的微生物室,不用于其他实验活动,不从事含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和临床检验项目。
3、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4、所有临床实验检测一律在微生物室内进行,工作场所要保持卫生,各种操作排列有序,注意窗户密闭,防止污染,严格保管传染菌种。
5、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确保报告准确无误。
普通微生物标本要保留到出报告结果的两天后方可处理,特殊微生物标本经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销毁。
6、发现和怀疑由第一和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时,立即对病人进行隔离,并在两小时内上报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市疾控中心的统一部署下治疗处理。
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场所,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进行现场消毒,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并进行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精选5篇管理制度是对一定的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
它是实施一定的管理行为的依据,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各种管理制度,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一)1目的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防止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保护实验环境的安全。
2适用范围适用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同时包括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3职责3.1 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对管理体系文件的审定;负责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的论证及各类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处置指导、评估和技术咨询;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技术的指导,生物安全重大事项的3.2单位法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负总责,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批准与颁布,负责生物安全防护设备、防护用品的保障,负责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资源的保障。
3. 3生物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日常管理与监督检査。
3.4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修订,应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3.5 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新上岗人员的上岗培训,负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和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负责实验人员的免疫接种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3.6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实习进修人员及课题项目合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3.7实验室主任实验室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负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专业技能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负责落实部门生物安全管理员;负责监督实验室人员按照生物安全管理要求开展实验活动;负责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安全管理。
3.8实验人员应自觉遵守相关制度,自觉学习和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开展实验活动和操作仪器设备,有做好个人防护和对他人安全负责的义务。
3.9其他部门的职责参照相关规定执行。
4 管理要求4.1培训要求所有实验操作人员、实验辅助人员、工勤人员必须经过传染病防治知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篇一」1、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的实施原则(1)在实验室发生任何意外事故时,都要遵循“安全第一、救人第一”的原则。
(2)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发现人应立即通知科主任或安全员以及医院相关部门负责人,情况紧急者可直接拨打报警电话(如火警等),同时报告具体事宜: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的伤势情况及损失情况。
(3)立即通知医院抢救小组迅速组织抢救受伤人员,疏散现场的其他人员。
(4)做好现场的消毒、清理工作,调查事故原因,将调查报告上报院里。
详细记录意外事故处理的'经过。
2、紧急情况应急预案:意外刺伤、割伤和擦伤1)工作人员一旦被意外刺伤、割伤和擦伤,应脱去隔离衣,立即冲洗伤口、挤出局部血液,用碘酒和75%酒精消毒。
2)立即通知科主任和安全员受伤的原因及可能污染的病原,根据所污染的病原情况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理。
如被HBV等病原污染的锐器刺伤,应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及其它相关疫苗;如被HIV病原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两个小时内服用AZT等抗病毒药物。
3)科主任向医务科和院内感染科报告,院内感染科负责记录备案。
4)将其正确的医疗资料存档,分析事故原因,记录意外事故处理经过。
3、打碎或溅出传染性物质1)如不慎打碎污染了传染性物质的容器或小瓶及包括培养物在内的感染性物质溅出,应先用一块布或纸巾盖上,再把消毒液倒在上面,至少作用30分钟,才能把布或纸巾及打碎的物品清理走。
2)玻璃碎片应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直接拿;污染区域应用消毒液擦拭干净。
3)将布、纸巾及打碎的物品放入盛污染废弃物的容器里。
4)上述操作均应戴手套进行。
4、离心管碎裂1)当没有密闭离心桶的离心机正在运行时离心管发生了破裂或怀疑破裂时,应关闭开关并保持离心机盖子关闭30分钟。
2)通知生物安全员,在生物安全员的指导下进行清理。
3)必要时,在一层手套外再戴一双手套,夹取碎片时要用镊子。
4)所有打破的管子、玻璃碎片、套管、及转轴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消毒液里(10%“84”消毒液)浸泡消毒或高压处理。
一、目的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预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生物安全的实验室、研究机构、医疗机构、企业等单位,以及从事生物安全相关活动的个人。
三、生物安全三级分类根据生物安全风险程度,将生物安全分为三个等级:1. 一级生物安全: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高度危险的生物材料,如烈性传染病病原体、高度危险的生物材料等。
2. 二级生物安全:涉及中等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中等危险的生物材料,如乙类传染病病原体、中等危险的生物材料等。
3. 三级生物安全:涉及低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低危险的生物材料,如丙类传染病病原体、低危险的生物材料等。
四、生物安全三级管理制度内容1. 组织与管理(1)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
(2)设立生物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2. 生物安全培训(1)对所有从事生物安全相关活动的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确保其掌握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
(2)对新入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 生物安全设施(1)根据生物安全风险等级,配备相应的生物安全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消毒设备等。
(2)确保生物安全设施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4. 生物安全操作(1)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确保生物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高度危险的生物材料进行严格隔离,防止交叉污染。
5. 生物安全废弃物处理(1)按照生物安全废弃物分类标准,对生物安全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理。
(2)严禁将生物安全废弃物混入普通垃圾,防止环境污染。
6. 生物安全应急处理(1)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程序和责任分工。
(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1. 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对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生物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处置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生物安全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科学管理、严格监督;(三)责任明确、协同共治;(四)保障安全、促进发展。
第二章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第四条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生物技术研究、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处置等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五条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生物安全风险源识别;(二)生物安全风险分析;(三)生物安全风险评价;(四)生物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第六条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负责实施。
第七条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作为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生物安全许可证管理第八条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处置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生物安全许可证。
第九条生物安全许可证的申请、审批、发放和管理,按照以下规定执行:(一)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三)取得生物安全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许可证规定从事相关活动。
第十条生物安全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五年。
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事相关活动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三十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延续。
第四章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第十一条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包括:(一)生物安全设施建设;(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三)生物安全培训;(四)生物安全监测;(五)生物安全应急处置。
第十二条生物安全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生物安全。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生物制品企业、实验室等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分类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
第二章生物安全风险分类与评估第四条生物安全风险分为以下四类:(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生物制品;(二)其他可能导致严重生物安全风险的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生物制品;(三)可能引起较大生物安全风险的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生物制品;(四)可能引起一般生物安全风险的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生物制品。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对生物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关单位进行分类管理。
第三章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第六条生物制品企业、医疗机构、实验室等相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生物安全管理职责,加强生物安全培训。
第七条生物制品企业、医疗机构、实验室等相关单位应当采取以下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一)对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二)对从事生物安全工作的相关人员实施生物安全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三)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手套等;(四)建立生物安全档案,记录生物安全相关事项;(五)定期对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进行维护、检查和更新;(六)对生物安全事件进行报告、调查和处理。
第八条生物制品企业、医疗机构、实验室等相关单位应当加强以下方面的生物安全管理:(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二)生物制品生产、经营、使用和废弃处理生物安全管理;(三)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管理;(四)其他生物安全管理。
第四章生物安全事件处理第九条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相关单位应当立即采取以下措施:(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扩散;(二)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理;(三)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查明原因,采取整改措施。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0篇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0篇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篇1一、根据国家生物安全相关法规法律和本院特点,制定并健全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定期评价和更新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
二、评价本院工作中所涉及的生物危险程度并指导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组织学习并贯彻执行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相关文件、生物安全法规,开展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实验室相关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
四、健全、完善生物安全管理队伍培训考核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加强生物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五、组织、指导生物安全工作,对我院生物安全工作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管理,检查、督促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
六、对临床试验工作进行生物安全危害评估、生物安全审查及核准。
七、查处实验室生物安全违规事件,对生物安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行整改检查。
八、指导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意外事件的紧急救助及保健治疗措施,并报上级有关管理部门。
九、指导、监督各部门安全员工作。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篇21、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保障工作人员、病人和进入临床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保证仪器设备、有毒和易燃、易爆试剂的安全使用,使工作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和条件下完成日常工作。
2、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必要时穿隔离衣、防护鞋,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
3、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5、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按医疗垃圾处理。
7、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非打印化验单要消毒后发放。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
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处理,防止扩散。
医院一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一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预防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生物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一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生物安全培训、生物安全防护、生物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条医院一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遵循预防为主、分类管理、综合防范的原则,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四条医院一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主体为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
第二章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第五条实验室应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价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
第六条实验室应根据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生物安全防护级别,配备相应的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
第七条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生物安全管理职责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八条实验室应定期进行生物安全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生物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第三章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第九条实验室应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
第十条实验室负责人应对新入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确保其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十一条实验室应定期组织生物安全培训,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新要求、新技术进行学习和交流。
第四章生物安全防护与操作规程第十二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应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
第十三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第十四条实验室应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程序、应急物资和设备配置,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第十五条实验室应加强对实验废弃物的管理,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分类、包装、标记和处置。
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一)人员管理1.科室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其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2.实验室除辅助工作人员外,从事实验室活动的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正规院校学或生物学教育经历,具有医师或技师等专业技术资格。
3.必须经过较系统的生物安全技术专业培训,并经实验室所在单位考核合格。
4.实验室要对固定的工作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
5.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穿着工作服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不应穿着实验室工作服离开实验室。
(二)环境、设施管理1.在实验入口处应粘贴"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注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和负责人电话。
未经许可,非授权人员不应进入实验室,实验室门应保持关闭状态。
2.实验室必须是独立的实验区域,实验室内严禁设立生活区和办公区。
3.实验室出口处应设立专用的感应式或手柄式开关的洗手池、干手器。
4.实验室内应设有适当的空气消毒装置,可进行良好的通风换气;配备合格并满足实验室需要的生物安全柜;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并按期检查验证合格。
5.实验室需配有专用的工作服,常备乳胶手套,消毒剂。
6.实验室需配备专用于保存标本和菌(毒)种的冰箱,保存明确含有病原微生物标本和菌(毒)种的冰箱需配备双锁。
(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采集、运输管理1.实验室按照《人间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类。
根据实验室活动的性质、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从事与本实验室相当的实验活动。
2.病原微生物的才具应当具有:①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的生物安全相当的防护水平;②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③有效地址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措施;④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⑤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做详细记录。
3.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在取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转运证》后方可运送,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运转。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科室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其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2.实验室除辅助工作人员外,从事实验室活动的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正规院校学或生物学教育经历,具有医师或技师等专业技术资格。
3.必须经过较系统的生物安全技术专业培训,并经实验室所在单位考核合格。
4.实验室要对固定的工作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
5.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穿着工作服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不应穿着实验室工作服离开实验室。
(二)环境、设施管理
1.在实验入口处应粘贴“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注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和负责人电话。
未经许可,非授权人员不应进入实验室,实验室门应保持关闭状态。
2.实验室必须是独立的实验区域,实验室内严禁设立生活区和办公区。
3.实验室出口处应设立专用的感应式或手柄式开关的洗手池、干手器。
4.实验室内应设有适当的空气消毒装置,可进行良好的通风换
气;配备合格并满足实验室需要的生物安全柜;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并按期检查验证合格。
5.实验室需配有专用的工作服,常备乳胶手套,消毒剂。
6.实验室需配备专用于保存标本和菌(毒)种的冰箱,保存明确含有病原微生物标本和菌(毒)种的冰箱需配备双锁。
(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采集、运输管理
1.实验室按照《人间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类。
根据实验室活动的性质、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从事与本实验室相当的实验活动。
2.病原微生物的才具应当具有:①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的生物安全相当的防护水平;②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③有效地址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措施;④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⑤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做详细记录。
3.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在取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转运证》后方可运送,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运转。
(四)操作管理
1.实验室应围绕生物安全管理中病原微生物标本的接收、登记、保存、实验操作、生物安全柜、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与维护,菌(毒)种运输、保存等环节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操作技术规范、应急预案。
2.指定专人对涉及含有致病性微生物标本、菌(毒)种的一切实验活动进行如实的、可溯源的记录。
记录内容应使用客观计量指标,
记录者签字确认。
3.严格执行微生物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规程,自觉参加有关知识培训,及时更新知识。
4.微生物室标本接种、培养、鉴定等有传染性风险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非本室工作人员严禁入内。
5.所有样本、培养物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均应戴手套,穿隔离衣,戴口罩,采取正确的自我保护措施。
在认为手套已被污染时应脱掉手套,马上洗净双手,再换一双新手套。
6.不得用戴手套的手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其他暴露的粘膜或皮肤。
不得戴手套离开实验室在实验室来回走动。
7.严格禁止用嘴吸痰。
实验材料禁止放入嘴里。
禁止舔标签。
8.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应被假定有传染性,以安全方式处理和处置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应严防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微生物实验室的废弃物必须高压灭菌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9.防治接触用于培养的塞子和胶带等可能含有高浓度的致病菌的一切物体。
所有的实验步骤都应尽可能使气溶胶的危险性上升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
有害气溶胶不得直接排放。
10.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利器和尽量使用替代品。
包括针头、玻璃、一次性手术刀在内的利器应在使用后立即放在锐器盒内。
锐器盒应在内容物达到3/4前置换。
11.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时立即按生物安全事故处理预案执行。
所有溅出事件、意外事故和明显或潜在的暴露于感染性材料,都
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
此类事故的书面材料应存档。
12.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干净、每天的工作结束后,应消毒工作台、生物安全柜台面。
13.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安全水平。
14.发现可疑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时,必须立即封存标本及培养物,向院内感控处报告。
15.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都应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