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银行)金融机构信贷责任认定暂行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9
信用社(银行)金融机构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暂行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指导信用社(银行)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合作金融机构)有序开展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科学评价企业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信用社(银行)联合社信贷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是指为保证全辖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按照统一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和标准,以偿债能力为核心,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信用等级确定,是各行社小企业信贷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基础性工作。
第三条 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必须遵循统一指标、统一标准、按程序评定、动态调整、客观真实的原则。
第四条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各行社在评级工作中涉及企业的有关资料,未征得企业同意不得对外提供。
第二章 评定对象和分类第五条 除未投产的新建企业外,各行社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企业为:(一)已与行社建立了信贷关系的企业;(二)向行社申请建立信贷关系的企业;(三)需要行社提供资信证明的企业;(四)自愿申请或委托行社评估资信的企业。
第六条 各行社信用等级评定对象是指财务制度基本健全,能提供会计报表的小企业法人。
评定结果是各行社小企业客户准入退出、信贷风险审查、贷款利率定价、授权授信管理的重要依据。
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支机构均有贷款业务往来的小企业客户,由基本账户所在分支机构或信贷业务较大的分支机构按评级办法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否则不得进行评级申报。
第三章 评定指标与信用等级设置第七条 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指标分为管理分析、业务合作情况、经济实力评价、偿债能力评价、经营效益评价、发展前景评价,并设置相应的指标取值和权重。
第八条 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实行百分制。
按得分高低,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BB、BB、B六个等级。
企业评级时原则上应要求提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表,对未审计的报表其企业评级不得超过A级。
信用社(银行)不良贷款暂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强化不良贷款管理,规范盘活不良贷款行为,有效化解和控制信贷风险,根据《贷款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及国税发()101号文件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联社现行贷款管理实施办法、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暂行办法及联社不良贷款现状,特制定本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是指按联社现行财务报表口径而统计的一逾两呆贷款及虽未到期但经贷后检查发现借款人无偿还本息资金来源或无物资保证的贷款。
第三条凡不良贷款的分类汇总、统计报表、盘活清收(含以物抵贷)、责任认定与追究等工作悉依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二章不良贷款认定与分类第四条不良贷款分类一、按占用形态分类:可划分为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
1.逾期贷款:是指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呆帐贷款)。
2.呆滞贷款:是指逾期(含展期后到期)超过两年以上(含两年)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两年但生产经营已终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不含呆帐贷款)。
3.呆帐贷款:按借款人的清偿能力或法律规定,确认已无法收回的贷款。
二、按贷款风险程度分类:贷款按风险程度可划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其中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均属不良贷款。
1.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良好,能完全履行合同,按时足额偿本付息的贷款。
2.关注贷款:是指借款人目前有还本付息能力,但其经营及财务状况已存在可能影响贷款偿还的不利因素,这类贷款的损失概率不超5%,从期限上考察逾期时间90天至180天。
3.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已经出现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贷款本息,这类贷款损失概率在30—50%之间,从期限上考察,逾期时间在180天至360天。
4.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还本付息,即使履行担保抵押,贷款本息也要损失部分,只是对损失程度难以确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使我社所有网点和工作人员依法依规依章依纪(以下简称依规)进行业务经营和监督管理,正确履行职责,预防和减少案件事故,提高金融服务和管理核算水平,根据《ZZ 县农村信用联社章程》、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南》和省联社《案防管理暂行规定》及综合行政、人事劳资、财务结算、信贷存款、科技电脑、内控保卫等规章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所称违规,是指工作人员在业务经营和监督管理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党纪)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规定(以下统称违规),造成一定危害后果 (发生事故、案件、工作差错、经济损失、风险隐患等,以下统称风险)依照本办法应受到追究的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合用于本社所有员工(含固定工、暂时工、内退人员,不含离退休人员)。
业务联络员违规追责另行规定。
第四条追究违规行为责任,应坚持下列原则。
(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有错必究、依规追究的原则。
(二)责任自负的原则。
(三)过错与处分相适应的原则。
(四)教育与处分相结合的原则。
(五)行政处理处罚与经济处罚(赔偿)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追究种类第五条责任追究种类:(一)经济处罚:包括收缴违规(非法)所得、扣减或者停发津贴、奖金;处以罚款或者赔偿相应经济损失。
(二)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含1 年和2 年两档)、开除等7 档。
(三)其他处理包括:责令检讨;通报批评;按员工业务行为规范积分管理办法扣减相应分数;取销评先评优资格(荣誉称号);解聘行政或者专业技术职务;下岗待聘;限期调出本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含辞退、除名)。
(四)是中共党员的,按党的纪律处分条例进行相应追究。
(五)触犯刑法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受司法机关处理的原则上不得免除本办法规定应受的处理处罚。
第六条追究违规责任,根据违规行为发生的原因、性质、程度、后果及责任人认错态度,单独或者合并使用责任追究种类。
某农村信用社贷款责任认定管理办法农村信用社贷款责任认定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强化全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规范信贷管理行为,增强信贷人员责任意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操作规程》,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贷款责任认定是指对未按有关法律、法规及??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规定办理贷款业务的信贷人员(包括从事信贷业务操作、经营和管理的人员)认定责任的过程。
第三条贷款责任认定遵循下列原则:(一)风险定责与损失处罚相结合原则。
按照实际形成的风险和损失,认定责任人的责任;(二)过错责任原则。
以责任人的行为和所导致的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基本认定依据;(三)责任人和关系人回避原则。
按照本办法进行责任认定的责任人或与其存在亲属关系的相关人员必须回避。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含农村合作银行),是农村信用社贷款责任认定遵循的基本准则.第二章责任认定范围第五条贷款业务责任认定范围包括:(一)已发放并成为不良资产的贷款;(二)虽尚未分类为不良贷款,但贷款欠息时间在半年以上(含半年)、表外业务垫款时间在3个月以上(含3个月)的信贷业务;(三)被银行业监督机构、审计局等外部监管机构或农村信用社稽核、业务、管理等内部机构检查发现,存在不良影响、比较严重、重大风险损失的贷款。
其认定标准为:1、不良影响:已确定的损失率在20%以下;尚未形成损失,但存在风险隐患,影响信贷资产安全.2、比较严重:已确定损失率在20%(含)以上,50%以下。
3、重大风险损失:已确定损失率超过50%(含)以上。
(四)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及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规定、超权限审批或发放、逆程序操作等违规办理的贷款;(五)根据管理职责分工,在贷款业务移交、资产质量认定过程中,由业务转出部门、接收部门提出申请,或信贷管理部门认为需要进行责任认定的贷款;(六)贷款业务执行过程中,由于责任人岗位职责发生变动,移交人或接交人要求进行责任认定的贷款;(七)抵债资产收取、保管及处置或呆账核销或不良贷款重组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或风险损失的贷款;(八)其他确认需要进行责任认定的贷款.第六条对于列入责任认定范围的贷款,自责任认定工作之日起,可设置期限不超过6个月的宽限期,宽限期内收回责任贷款或减少风险损失的,可减轻处罚或免除责任。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问责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银监办发〔2013〕255号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现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问责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为鼓励主动排查并及早发现案件、减少损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2014年12月31日前发现的发生在2014年1月1日前案件的问责工作适用原规定。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或修订本机构案件责任追究工作制度,并于2014年1月1日前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2013年11月11日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问责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问责工作,落实案件风险责任,促进案件风险防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问责工作,适用本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外国银行分行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案件问责工作参照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案件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独立实施或参与实施的,或外部人员实施的,侵犯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客户资金或其他财产杈益的,涉嫌触犯刑法,已由公安、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按规定应当移送公安、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的刑事犯罪案件。
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案件中涉嫌犯罪或存在其他与案件直接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重大、恶性案件;(一)涉案金额等值人民币一千万元(含)以上的;(二)性质恶劣,造成挤兑、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等重大社会不良影响的;(三)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认定的其他属于重大、恶性的案件。
信用社(银行)责任清收贷款管理办法第一篇:信用社(银行)责任清收贷款管理办法农村信用社责任清收贷款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强化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保障信贷资金安全,防范信贷风险,充分体现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把信贷岗位责任制落实到实处,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责任清收人系市联社在职职工,特指的除外。
第三条责任清收贷款的界定一、责任清收贷款由联社监察审计部和资金营运部确认,并报联社审贷会通过。
二、责任清收贷款的确认范围:一是对全辖各分支机构的所有贷款进行界定。
二是对主任或信贷人员等离任、离岗、退休、退养、调动时贷款进行确认。
三是对全辖所有人员担保、承贷的贷款进行确认。
三、责任清收贷款确认的结果,由责任清收人签字或联社审贷委员会认定后,按照责任清收人逐笔建立台账,作为考核依据。
第四条责任清收贷款考核办法一、至考核期前未到期贷款按贷款到期日作为考核任务,违规贷款限期收回。
至考核期前已属不良贷款,由联社资金营运部根据借款户的实际情况,核定收回期限。
二、联社资金营运部依据已确认的责任清收贷款额、责任清收人、限定收回期限建立责任清收贷款考核台账,实施专项序时考核。
三、对责任清收贷款实行按季滚动考核,限期内未收回责任贷款按10‰扣罚,挂钩考核的资金由联社监察审计部在清收责任人所在信用社上划联社的考核资金(***元/每人·月)中扣除。
如果信用社按季综合考核后不能足额拿回考核资金,差额部分由所在信用社在清收责任人工资中弥补单位考核资金,对清收责任人考核资金的扣罚每季度以****元为限,不足部分在责任人年终收入中补扣,直到扣足为止,考核被扣款项全额上划联社。
四、序时考核扣发的工资收入在责任清收贷款本息收回之前,原则上不得返还,至当年末仍未收回责任清收贷款的,其扣发的工资收入等将用于抵还责任清收贷款。
五、责任清收人在最后期限内仍不能收回其责任清收贷款的,除用工资归还贷款以外,联社将向责任清收人下发清收告诫书,并视其清收表现和清收实绩作出是否给予下岗、辞退等行政处罚决定。
信用社(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1]416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6]23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分类的补充通知》(银监发[]56号)、《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细则》(农信联[]91号)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表内各类信贷资产(包括本外币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项下的贷款、贴现、银行卡透支、信用垫款等)和表外信贷资产(包括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担保、贷款承诺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以下简称“五级分类”)是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通过五级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一)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反映信贷资产质量;(三)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为充分提取呆账准备提供依据,增强抗风险能力。
第四条五级分类采取“按季分类、按月调整”的原则,即各经营机构按季对所有信贷资产进行一次五级分类,同时将五级分类纳入日常信贷管理,根据信贷资产风险变化情况进行按月监控和调整,按月统计上报五级分类结果。
第五条为及时掌握客户相关信息,规范五级分类操作,各经营机构要及时维护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系统,及时录入客户及贷款业务信息。
第二章核心定义第六条五级分类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前两类合称为正常信贷资产,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
其定义分别为:(一)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二)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债务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责任制度(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全省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信用社)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明确授信工作人员贷款责任,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和《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贷款管理责任制度,是指对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包括本制度实施前发放的全部贷款),明确贷款管理责任人,由责任人负责贷款的管理,贷款造成风险和损失的,根据责任人管理责任大小,由责任人进行赔偿的制度。
第三条贷款风险和损失,是指正常程序或非正常程序发放中形成的不良贷款和难以收回的贷款。
第二章责任人第四条县(市、区)联社主任、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主任(分支机构负责人)在分级经营管理的原则下,对全部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负全部责任。
第五条具体贷款管理责任人包括:1、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授信工作人员、负责人。
2、县(市、区)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含营业部)授信工作人员、负责人。
3、违法、违纪、违规办理贷款业务的非授信工作人员。
第六条调查、审查、审批贷款时,所有相关授信工作人员人员都必须明确“同意”或者“不同意”意见,并签名。
没有明确表示“不同意”意见的,或者没有明确意见的,或者意见表示模棱两可不清楚的,均视为“同意”。
第七条第一个受理并同意贷款的人,确定为贷款管理第一责任人。
其他有关贷款授信工作人员共同为第二责任人。
贷款管理第一责任人对贷款负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贷款管理第二责任人对贷款负部分或者次要责任。
第三章管理责任第八条信用社发放贷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金融法律法规和信贷规章制度,支持借款人合法合规经营。
坚持信贷资金周转、有偿使用,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并按规定收取利息。
第九条县(市、区)信用联社应当指定专人,对辖内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贷款管理责任人和县(市、区)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本级贷款管理责任人分别建立管理责任台帐,要据实登记,并依此考核。
附件十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印发《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6年)各办事处、县(市、区)信用联社、合作银行:现将《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一、切实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和掌握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要认真学习《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精神,加强调研,全面掌握本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二、制订和实施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结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建设浙江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指导意见》精神,切实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持“三农”工作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和新的增长点,制订和实施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作用。
三、会同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责任主体,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主动与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沟通,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工作规划、选择试点典型和加强工作协调等工作,努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注重以点带面,推进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
各信用联社、合作银行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典型,通过典型支持,全面推进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提高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贡献度。
二○○六年十一月八日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操作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农村信用社违规贷款责任认定及处罚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篇:农村信用社违规贷款责任认定及处罚管理暂行办法君山区农村信用社违规贷款责任认定及处罚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优化君山区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信用社)信贷资产结构,防范信贷风险,确保信贷业务依法合规经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目标,根据《贷款通则》、《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违规贷款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君山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暂行办法》、《君山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员工违规处理办法》等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违规贷款,是指下列违章违纪所发放的贷款:(一)超越审批权限、化整为零、垒大户、自批自贷、一户多贷、大额贷款不经集体审批的贷款;(二)利用职权合股经商、从中获利、或索贿受贿发放的贷款;(三)违规以贷收息,以贷还贷;(四)违反规定或擅自越权展期的贷款;(五)冒名贷款;(六)未按规定依法办理抵(质)押手续发放的抵(质)押贷款;(七)帐外经营发放的贷款。
(八)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条件的贷款。
(九)向无借款资格人发放的的贷款以及发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投向不合理的贷款;(十)其他违规违纪发放的贷款。
第三条本办法中所称违规贷款责任人,是指君山区信用社系统内所有员工。
第二章违规贷款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第四条违规贷款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处理的轻重应当与违规贷款责任人的过错情节和应承担的责任相适应。
违规贷款第一责任人对贷款负全部或者主要责任,违规贷款第二责任人对贷款负部分或者次要责任。
第五条对违规贷款的管理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并承担经济责任”的终身责任制。
不同的贷款管理责任人对违规贷款按下列标准承担不同的责任: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包片客户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并对形成的违规贷款负100%责任;2、在规定审批权限内,信贷业务人员直接经办的全部贷款,信贷业务员为第一责任人并对形成的违规贷款负100%责任。
信用社(银行)信贷业务责任追究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强化信贷管理,增强信贷人员责任意识,确保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安全,根据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及《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基本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信贷责任追究是指对未按有关法律、法规及农村信用社有关规定办理信贷业务的信贷人员(包括从事信贷业务操作、经营和管理的人员)的责任认定与处罚。
第三条本制度适应于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责任追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第二章责任主体、责任人及责任分担第四条各县级联社(含合作银行,下同)作为基本经营机构是经营信贷业务责任主体,联社主任对所经营的信贷业务负全面责任。
基层信用社主任在受权范围内对经营的信贷业务负全面责任。
第五条建立主责任人、经办责任人制度。
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调查、审查、审批(核准)、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有权决定人为主责任人,具体承办的信贷人员为经办责任人。
第六条信贷业务主责任人与经办责任人承担的责任比例为7:3。
第七条农村信用社各项信贷业务各环节都要落实明确的责任人(包括主责任人和经办责任人)。
第八条对于工作岗位变动的,调查、审查、审批(核准)环节责任人不变。
经营管理环节实行责任移交,即在上级信贷管理部门主持监督下,与接手经营管理责任人共同对信贷业务风险状况进行鉴定,形成书面交接材料,由原责任人、接手责任人及监交人签字后登记存档。
责任移交后,接手责任人对接手后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状况负责。
第三章责任人界定及责任承担第九条主责任人、经办责任人界定:基层信用社信贷员在受权范围内办理的信贷业务,信贷员为信贷业务各环节的责任人,对所办理的信贷业务负全部责任。
信用社在受权范围内办理的信贷业务,信贷员为调查、经营管理环节责任人,对调查、经营管理负全部责任;主管信贷的副主任为审查责任人,对审查负全部责任;主任为审批责任人,对审批负全部责任。
基层信用社报批超权限的信贷业务,基层信用社主任及县级联社信贷管理部门审查人员为审查经办责任人,县级联社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审查主责任人;县级联社主任(或授权副主任)为审批责任人,对审批负全部责任;基层信用社管户信贷员为办理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经办责任人,主任(或授权副主任)为经营管理主责任人。
信用社(银行)贷款管理责任实施细则第一条信用社贷款实行各级领导负责制。
信用社主任和信贷员在职权范围内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负完全责任,贷款管理坚持谁放谁收、谁承担责任的包放包收包效益的责任管理办法,经办人员负事实责任,调查人员负调查评估责任,审批人员负决策责任。
第二条信用社实行信贷人员离职审计制度。
贷款管理负责人和信贷人员在调离岗位时,对其在任职期间贷款管理和贷款风险情况进行稽核,作出信贷管理工作的评价和贷款质量认定,分清责任。
第三条信用社贷款管理人员及信贷员责任划分:一、信贷人员提供情况不实,导致贷款审批失误,形成贷款损失,由信贷人员负主要责任,审批决策者负领导责任。
二、信贷人员跨区、越权、多头多笔贷款、垒大户放款,造成贷款损失,由信贷人员负全部责任;三、审批人员不采纳信贷人员正确意见,做出错误决策,或不经信贷人员调查直接审批贷款,造成贷款损失的,由审批决策者负全部责任;四、贷款放出后,因信贷人员检查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造成贷款损失的,由信贷人员负全部责任;五、主任对信贷员反映的问题,不采取措施及时处理,造成贷款损失的,由主任负全部责任;六、对已经明确责任的逾期、呆滞贷款信贷人员或责任人不积极采取清收措施,丧失法律时效的,由责任人负全部责任。
第四条贷款催收和不良贷款清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工作人员有下列渎职行为或其它违法行为造成贷款或资产无法收回的,根据《刑法》、《金融机构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及其它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和取消一定期限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发放的贷款放松管理、失查,致使企业套取贷款改变用途造成损失的;二、对到期债权不及时催收,致使债权超过诉讼时效、保证期间而造成损失的;三、对债债务人的故意逃废债务行为,一采取积极措施挽回损失的;四、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内外勾结,弄虚作假造成资产损失的。
信用社(银行)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制暂行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对新发生不良贷款的监管,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落实责任,根据《贷款通则》和《**市农村信用社责任贷款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新发生不良贷款是指各项贷款中当年新发生的不良贷款。
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农贷、中小企业贷款及其他贷款。
第三条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原则实事求是、明确责任、有效保全、减少损失。
第四条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内容㈠新发生不良贷款客户的经营状况㈡贷款发放的合法合规性,担保的有效性。
㈢新发生不良贷款的主客观原因及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㈣对新发生不良贷款采取的清收、保全措施。
㈤预计贷款损失情况。
㈥应总结的经验教训和整改措施。
第五条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程序㈠对新发生不良贷款,由分管信贷员(客户经理)形成调查报告,并收集相关信贷档案资料,经所在信用社(部)负责人审查后,提交信用社问责小组组织问责,问责结果要形成书面材料,纳入信用社档案管理;信用社问责小组应将调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和问责结果报联社。
㈡经问责提出的清收、保全和整改意见及相关措施要求,被问责信用社要认真抓好落实,落实情况要在15个工作日之内向联社书面反馈。
㈢对单个客户新形成不良贷款,属客观原因形成的,预计在3个月内可全额收回或不会造成损失的,报经市联社同意后,可暂不问责。
㈣对已按规定经过问责的不良贷款未发生明显恶化的,不再重复问责。
第六条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结果的运用㈠对新发生不良贷款的问责结果,作为信贷资产质量考核评定的依据之一。
㈡对新发生不良贷款的问责结果,列入全辖信贷资产质量的通报内容。
㈢对单个客户新发生不良贷款的问责结果,由信用社用书面形式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市联社。
㈣对问责结果认定后由主观责任形成的不良贷款,性质严重且造成损失的,由稽核部门进行专项稽核,并根据稽核结果,由稽核、人事监察部门对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对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七条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职责分工㈠联社成立由信贷分管副主任为组长,信贷、财会、稽核、人事监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不良贷款问责小组,负责对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
信用合作联社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XX(县)市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秩序,严肃信贷管理纪律,规范信贷管理行为,促进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XX(县)市所辖各农村信用社。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贷款责任分为贷款违规违纪责任和贷款风险责任两种。
第四条贷款违规违纪责任是指在贷款审查、审批、发放与管理过程中,出现违规违纪问题的,对相关违规违纪人员追究的责任。
第五条贷款风险责任是指除完全因违规违纪发放贷款原因外而形成不良贷款或造成资金损失,对有关审批、决策与管理人员追究的责任。
第二章责任人认定第六条款违规违纪责任的责任人分为完全责任人、主要责任人、次要责任人。
第七条贷款违规违纪责任的责任人认定:一、违规违纪发放贷款的经办人和审批人为完全责任人;二、不按规定程序违章操作而形成不良贷款的人员为主要责任人;三、因工作管理不善、把关不严,间接形成贷款风险的相关人员为次要责任人。
第八条贷款风险责任的责任人认定:一、联社贷款审批委员会对已审批通过的贷款形成风险的,承担管理、审批责任,审批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成员、信贷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为责任人。
二、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对已审批通过的贷款形成风险的,承担管理、审批和执行责任,审批小组小组长、各成员、贷款风险责任书中发放责任人等相关人员为责任人。
三、信贷员对权限内发放的贷款形成风险的,承担管理、发放责任,为贷款直接风险责任人。
第三章责任追究范围第九条认定贷款违规违纪责任人和贷款风险责任人后,应对相关责任人落实责任,进行追究。
第十条违规违纪贷款的责任追究: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确定为违规违纪贷款,追究其完全责任:(一)未经批准发放跨区、跨片贷款;(二)发放顶名、冒名贷款;(三)发放虚假保证贷款或自批自贷;(四)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发放担保贷款条件优于其他贷款人同类贷款条件;(五)发放虚假贷款,用于本单位直接或变相购车、基建解决费用等;(六)编造假名发放的贷款;(七)借款人、保证人未亲自办理借款手续,发放的贷款;(八)滥用职权或徇私情发放贷款;(九)擅自、独断发放的违章贷款;(十)抵(质)押物不足值、丢失及撤走抵(质)押物的贷款;(十一)发放炒股票、期货交易的贷款;(十二)擅自提高或降低贷款利率或擅自减息、缓息的贷款;(十三)发放虚假有价单证的质押贷款;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确定为违规违纪贷款,追究其主要责任:(一)超权放款、发放互相担保贷款或以贷收息;(二)调查、考察、审查不细或提供与事实不符的虚假调查、审查报告,误导贷款审批部门决策审批的贷款;(三)到期未下发催收通知单,造成丧失诉讼时效而形成风险的贷款;(四)档案资料丢失,造成资金损失的贷款;(五)抵押品无故变更、撤走形成不良或损失的贷款;(六)贷款到期后经办人员未及时清收,造成贷款损失的贷款。
信用社(银行)信贷业务责任追究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信贷行为,防范信贷风险,确保全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ⅩⅩ农村信用社有关信贷业务制度、《ⅩⅩ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信贷业务责任追究,是指农村信用社各级管理机构对违反信贷管理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失职等原因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进行处罚的管理行为。
第三条信贷业务责任追究坚持下列原则:(一)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二)客观、公正原则;(三)违规程度与处罚力度相适应原则;(四)道德风险从重处罚原则;(五)权利与责任对等原则。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县(区、市)农村信用联社、合作银行。
第二章不良贷款责任追究第五条不良贷款的界定。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按《ⅩⅩ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实施细则》的规定标准划分,包括次级、可疑、损失三类。
第六条责任界定。
不良贷款责任界定按责任人在调查、审查、审批、发放前审核、贷后管理等环节所承担的责任及其行为对贷款安全性的影响程度界定。
(一)信贷员(含客户经理,下同)办理权限内小额贷款业务形成不良的,信贷人员为第一责任人。
贷款发放前审核人员(付款经办柜员)为第二责任人。
第一责任人承担责任比例为80%,第二责任人承担责任比例为20%。
(二)分支机构办理权限内贷款业务形成不良的,审查、审批人为第一责任人,贷款调查人员为第二责任人,贷款发放前审核人员(付款经办柜员)为第三责任人。
第一责任人承担责任比例为50%,第二责任人承担责任比例为40%,第三责任人承担责任比例为10%。
(三)分支机构办理分级审批贷款业务形成不良的,分支机构贷款审查人为第一责任人、县级行社审查审批人为第二责任人,贷款调查人及贷款发放前审核人(付款经办柜员)为第三责任人。
第一责任人承担责任比例为40%,第二责任人承担责任比例为40%,第三责任人承担责任比例为20%。
(四)县级行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贷审会书面推荐分支机构发放贷款形成不良的,县级行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贷审会主任委员(理、董事长,主任、行长)为第一责任人,县级行社审查人员为第二责任人,分支机构负责人为第三责任人。
信用社(银行)金融机构信贷责任认定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定岗定责、失职问责、尽职免责的信贷管理机制,促进审慎经营,切实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根据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基本制度》、《信用社(银行)贷款业务操作规程(试行)》等,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信贷责任是指信贷从业人员未按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及信贷管理制度办理信贷业务(含各类贷款、贴现等表内授信业务和保函、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表外授信业务,下同)而承担的后果。
信贷责任认定是指对未按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及信贷管理制度办理信贷业务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认定的过程。
第三条本办法是信贷从业人员履行职责和失职问责的依据,适用于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第四条责任认定范围(一)成为不良资产的贷款。
(二)虽未成为不良贷款但未按合同约定的结息方式结息的、表外业务垫款时间在3个月以上(含3个月)的资产。
(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管理规定发放的贷款。
(四)信贷岗位人员或职责发生变动,移交人或接交人要求进行责任认定的信贷业务。
(五)抵债资产收取、保管及处置或呆账核销、不良贷款重组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或风险损失的贷款。
(六)其他需要进行责任认定的贷款、贴现、承兑汇票业务等。
第五条责任类型(一)完全责任:故意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和业务操作规程,故意隐瞒事实真相,并由于其个人行为致使其他当事人做出错误判断、无法预见或控制信贷业务风险的。
(二)主要责任:在信贷业务操作中严重失职或非故意违规,对存在的风险未能识别的。
(三)次要责任:因工作疏忽等原因未能识别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第二章岗位责任第六条根据信贷业务流程,信贷岗位应设立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放款操作岗和贷后管理岗,其中调查岗设立主调查人和次调查人,审查岗设立主审查人和次审查人,审批岗设立独立审批人和集体审批。
独立审批人包括书面授权的分支机构(指信用社、支行、营业部、分理处,下同)信贷人员(含客户经理,下同)、分支机构负责人、法人机构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和行长(主任);集体审批包括分支机构审贷小组和法人机构审贷委员会(以下简称审贷会)。
第七条信贷业务应严格实行调查与审查分离、审查与审批分离和分级审批制度。
分支机构授权范围内的信贷业务,信贷人员履行调查岗责任,分支机构负责人或审贷小组(超过分支机构负责人审批权限)履行审批岗责任,设立独立审查人的,由审查人员履行审查责任;超过分支机构授权的信贷业务,信贷人员(含法人机构前台部门参与调查的人员)履行调查岗责任,分支机构负责人(或审查人员)履行审查岗责任,法人机构履行独立审批人或集体审批责任;超过法人机构独立审批人权限的信贷业务,由审贷会履行集体审批责任,审查部门履行审查责任。
第八条调查岗责任。
调查岗包括调查人员和调查管理部门负责人(指分支机构负责人和法人机构前台部门负责人)。
(一)调查人员责任:负责受理客户申请,对客户的主体资格、财务状况、贷款条件等进行初审,收集借款资料并开展贷前调查和评价工作,出具调查报告,并对调查报告和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负责。
(二)调查管理部门负责人责任:负责在规定时间内安排信贷人员开展贷前调查工作;法人机构前台部门负责人负责审核调查人员提交的调查报告的整体质量,对调查程序的合规性、公正性、合理性和评价方法的正确性进行审定,同时应直接参与集团客户和重大项目的调查评价工作。
第九条审查岗责任。
审查岗包括审查人员和法人机构审查部门负责人。
(一)审查人员责任:负责按规定的审查内容对信贷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可行性和资料完整性进行独立审查,有效识别和充分揭示风险,提出审查意见和风险防控措施。
(二)法人机构审查部门负责人责任:负责审核审查人员提交的审查报告的整体质量,对审查程序的合规性、公正性和审查方法的正确性进行审定,同时应直接参与集团客户和重大项目的评审工作。
第十条审批岗责任。
审批岗包括独立审批人和集体审批。
(一)独立审批人责任:负责审批授权范围内的信贷业务,并对超过授权范围的信贷业务提出审议意见。
(二)集体审批分审贷小组和审贷会两个层次,其责任分别是:审贷小组负责分支机构授权范围的信贷业务审议、表决和审批,对超过授权范围的信贷业务通过表决形成上报意见;审贷会负责受理独立审批人权限之外信贷业务的审议、表决和审批,其中审贷会主任负责组织召开审贷会,与审贷会成员共同审议、表决信贷业务,并将表决结果向董(理)事长汇报。
第十一条信贷业务按规定设立一票否决权,对明显不符合产业信贷政策要求、经营宗旨和监管规定的信贷业务予以否决,由执行一票否决权的领导行使,同时对上报省联社报备咨询的贷款签署意见。
第十二条放款操作岗责任。
放款操作岗包括放款操作人员和会计人员。
(一)放款操作人员责任:负责落实审查、审批环节提出的贷前条件和用款条件,办理放款手续,登记录入征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和移交客户档案资料。
(二)会计人员责任:负责在放款出账前对信贷业务的合同文本、法律文书、相关凭证和审批手续等进行合法、合规、完整性和有效性的审查,依据信贷业务审批表、放款通知书和合同约定的支付方式办理出账和结算手续。
第十三条贷后检查岗责任。
贷后检查岗包括贷后检查人员和贷后管理部门负责人。
(一)贷后检查人员责任:负责按规定的时间、频率和内容对借款人、担保人、抵(质)押物进行贷后检查,对贷后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或提出处理建议报告贷后管理部门负责人,按时发送贷款本息催收通知书,及时收回贷款本息;对保全资产负责日常监督和管理;负责通过非现场和现场检查,对发现的潜在风险发出预警提示,对客户的违约行为作出及时制止并采取补救措施;负责根据客户偿还能力和现金流量,对客户授信进行调整;负责风险分类资料收集、初分及撰写分类工作底稿。
(二)贷后管理部门负责人包括分支机构负责人和法人机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其责任分别是:分支机构负责人负责组织、管理和监督贷后检查人员履行贷后检查职责,对贷后检查人员报告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对发现的重大风险或可能形成风险的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告;法人机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对全辖信贷资产的风险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对分支机构报告的风险信息及时进行处理,或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化解建议。
第十四条档案管理岗责任:负责接收、登记信贷业务资料和整理、装订、保管、交接信贷档案,对信贷档案的完整性负责。
第十五条资产保全岗责任:负责不良信贷资产保全、清收、处置和考核工作,接收、保管和处置抵债资产,对问题类客户开展法律诉讼等。
第三章责任界定第十六条调查岗责任界定:(一)调查人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客户申请的,对客户的主体资格、借款资料、贷款条件等未进行初审的,对收集的客户资料未按规定加盖相关印章的,开展了贷前调查但在规定时间内未给客户回复的,主调查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次调查人员承担次要责任;未在规定时间内安排信贷人员开展贷前调查导致未在规定时间内回复客户的,调查管理部门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调查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二)调查人员未按规定完整收集借款人、担保人资料的,对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未进行全面核实的,主调查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次调查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三)调查人员未对借款人申请贷款的必要性和用途真实性进行调查核实的,未对保证人的代偿能力和抵(质)押物进行实地核实、抵(质)押物价值不符、手续不完整造成第二还款来源无法得到保障的,主调查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次调查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四)未出具调查报告或调查报告未真实反映和充分揭示集团客户及关联客户的有关信息的,主调查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次调查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五)调查报告的内容不完整、分析方法不正确、调查结论不准确的,主调查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次调查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六)调查报告未按规定反映客户的主要风险点和提出风险防范措施的,主调查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次调查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七)调查人员按领导授意进行调查并形成与事实不符的调查报告的,授意领导及接受授意的调查人员承担完全责任;调查部门负责人明知属领导授意而未抵制的,承担主要责任。
(八)调查人员与客户勾结弄虚作假,并在调查报告中虚构事实、存在误导性陈述或重大疏漏而误导审查和审批决策的,参与弄虚作假的调查人员承担完全责任。
(九)法人机构前台部门直接受理的信贷调查,存在本条前六款事项的,主调查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次调查人员和调查管理部门负责人承担次要责任;存在本条后二款事项的,接受授意或参与弄虚作假的调查人员承担完全责任;法人机构前台部门参与分支机构调查,存在本款事项的,分支机构调查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法人机构参与调查的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十)调查环节各相关人员对所调查信贷业务的调查意见不明确的,视同同意上一岗位信贷人员的所有意见,共同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七条审查岗责任界定:(一)审查人员未按规定程序和内容进行审查或未按规定出具审查报告的,主审查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审查部门负责人和分支机构负责人(超过权限上报的信贷业务,下同)承担次要责任。
(二)审查报告未按规定全面反映审查内容的,或审查报告的分析方法不正确、审查结论不准确的,审查部门负责人和分支机构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主审查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三)审查同意了不符合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信贷基本条件的信贷业务,审查部门负责人和分支机构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主审查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四)审查人员按领导授意进行审查的,授意领导和接受授意的审查人员承担完全责任,审查部门负责人和分支机构负责人明知审查人员接受领导授意而未抵制的,承担主要责任。
(五)审查人员故意提供虚假审查报告的,审查人员承担完全责任,审查部门负责人和分支机构负责人明知审查人员提供虚假报告而未抵制的,承担主要责任。
(六)审查环节各相关人员对所审查信贷业务的审查意见不明确的,视同同意上一岗位信贷人员的所有意见,共同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八条审批岗责任界定:(一)超权限、超比例审批信贷业务的,或通过对关联方提供信贷的方式化整为零、超权限、超比例提供信贷业务的,属于独立审批的,独立审批人承担完全责任;属于集体审批的,审贷小组或审贷会主任承担主要责任,签署同意意见的成员承担次要责任。
(二)对不符合信贷政策和信贷基本条件的借款人同意授信或贷款的,属于独立审批的,独立审批人承担完全责任;属于集体审批的,审贷小组或审贷会主任承担主要责任,签署同意意见的成员承担次要责任。
(三)在借款人未取得相关批准文件的情况下,同意授信或发放贷款的,属于独立审批的,独立审批人承担完全责任;属于集体审批的,审贷小组或审贷会主任承担主要责任,签署同意意见的成员承担次要责任。
(四)在担保人不具备担保资格或担保实力的情况下同意授信或发放贷款的,以及不按抵(质)押折扣率确定贷款额度的,属于独立审批的,独立审批人承担完全责任;属于集体审批的,审贷小组或审贷会主任承担主要责任,签署同意意见的成员承担次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