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4-4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 格式:ppt
- 大小:422.50 KB
- 文档页数:39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按熟语类型积累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熟语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熟语,激发学生学习熟语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提高解题准确率。
教学步骤一、感知与理解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定义: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中一般不能改变其组织。
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
(《辞海》)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词法来分析。
常见熟语的基本类型:成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格言。
熟语的特征:结构上的稳固性;意义上的整体性;各自有特殊形式。
二、梳理与归纳阅读书本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三、探究与展示1.成语定义: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
特点:从形式上看,主要采用“四字格”的形式;从内容上看,不少成语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的;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的特征。
例子:举例: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开天辟地、精卫填海、一鼓作气、卧薪尝胆、沉鱼落雁、息事宁人。
2歇后语定义: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也叫引注语。
个别的只说前一部分。
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分类和举例:谐音性歇后语: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掸(胆)子。
湿水棉花——无法谈(弹)。
喻意性歇后语: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得自家人,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是选修教材,在这之前学生已完成了五本必修教材的学习。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位于本册选修教材第四课《词语万花筒》下的第四节。
《词语万花筒》较好地将本册选修教材前后的内容衔接了起来,而《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对本课内容起到很好的收束作用。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灵活地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从而为真正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文明修养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这节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从小就接触熟语,对熟语非常感兴趣,掌握的熟语比较多,但不够全面、深入,所以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究,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熟语。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并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熟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通过成语接龙导入(二)研习文本1、了解熟语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2、成语(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词组。
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并且多有特定的出处。
(2)成语的来源A.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B.从寓言故事中来的:守株待兔、狐假虎威C.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D.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游目骋怀、高山流水通过收集和归纳“马”和“三”的熟语,理解成语的来源。
有关“马”的成语语:A.战争:兵荒马乱、千军万马、戎马倥偬B.生活:心猿意马、走马观花、青梅竹马C.品质:脱缰之马、马不停蹄、龙马精神有关“三”的熟语:A.制度典章类:连中三元B.伦理道德类:三从四德C.宗教信仰类:三生有幸D.历史人物类:孟母三迁E.时令民俗类:一日三秋F.军事战争类:勇冠三军(4)课堂活动:看图说出成语3、惯用语——打个比方(1)概念: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成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二、重点、难点1、了解熟语家族中成语的概念、特点。
2、能够正确使用成语。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马季的相声《成语新编》(视频)(二)看图猜成语(三)研读课本,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6页—77页“熟语老大哥:成语”这部分,了解成语的概念、特点、来源。
温馨提示:拿起手中的笔,筛选出重要信息并画出来,同桌交流,并举出课本以外的例子。
了解成语的特点:1.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转换字或增减字。
例如“九牛一毛”不能随意更改为“十牛一毛”。
2.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3.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例如“祸国殃民”、“时不我待”。
总结:成语误用类型张冠李戴望文生义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分轻重不辨色彩不合逻辑搭配不当敬谦错位使用本义(四)干扰项设置角度:一:望文生义,故意曲解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1、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差强人意”意思是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是稍微、较、尚之意,如差可告慰等。
2、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文不加点”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指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3、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
“粗茶淡饭”指普通的饮食,比喻朴实的生活。
4、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参考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和“语”的区别,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课堂活动指导2.1课本课堂活动●走“马”观“花”这个课堂活动旨在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成语,认识成语、理解成语的内涵。
一、课堂活动步骤(1)看漫画,猜成语。
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
可以要求学生给这几幅漫画起别的名字,看看使用成语和不使用成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
(2)讨论和“马”有关的成语。
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等来给这些成语分类。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
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义是成语用错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语试题也基本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查的。
课文列举了两类易混易错的成语:一类是和马有关的非褒义成语,另一类则是含有“马”这个字但意义却与马无关的成语,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相关知识补充(1)跟马有关的成语。
马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所以汉语中有大量和马有关的成语。
马的功用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多数成语都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因为马的重要,人们对于马身上的特质观察得较为仔细,所以又有一批和马自身特质有关的成语。
因为马是战争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所以相关成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
每一个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习成语要注意的问题。
和马有关的成语并不都是褒义的,也不一定都和马有关。
比如“指鹿为马、非驴非马”这两个成语,它们的出发点都不是马本身的特质,而是仅仅涉及到了马。
第四课第四节一、课内双基根据课内知识填空。
1.熟语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2.成语主要采用________的形式,惯用语主要采用________的形式,歇后语主要由________部分构成。
【答案】四字格、三字格、两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得体的一项是()A.与这些可畏的后生相比,一些大家在翻译经典作品时态度非常认真,他们对译稿改了又改,往往会把最初的文稿改得面目全非。
....B.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48家省直机关及其下设机构的名称、5000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昭.。
然若揭...C.新“国八条”出台后,国务院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以便了解新变化制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定新政策.D.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答案】D(A.“面目全非"意为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B.“昭然若揭”指真相大白。
C.“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D。
“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开始从道德角度A.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有识之士....关注生态环境,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
B.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
尽管归属不同,但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C.笔、墨、纸、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书画艺术的神韵.,又几乎没有D.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