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祖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六祖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六祖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六祖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六祖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句句戳心!六祖惠能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六祖惠能大师1304年祭日

圣人涅槃,英灵不远。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请和我们一起重温六祖惠能法师留给我们的偈语。

共同启迪智慧…

(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四)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无相颂》(五)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六)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七)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八)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讎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九)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十)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十一)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十二)

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十三)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十四)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十五)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十六)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十七)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十八)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已今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十九)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人生的过程_650字

人生的过程_650字 人生的意义在过程上。你要细细体味这过程中的每一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充分认识每一节的价值。人生的丰富就是经验的丰富,而所谓经验,就是人生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识。 青春可贵,因为青春极短。青春可贵,更因为青春是人生最可宝贵的黄金时代。青春像朝露,蒸腾着热气,散发着热量,放射着光芒;青春像河流,洋溢着欢乐,奔腾着希望,创造着恢宏的自我。青春是一股纯洁的清泉,一种质朴的情愫,一股奔涌而出不可遏制的力量,一种过人的睿智。青春是人生中最为悠扬跌宕的一段旋律,你付给青春的是勤奋,青春偿还你的是才华。 人生的旦夕祸福,谁都无从预料,谁也不能轻而易举的把实发事件化解掉,走在人世间,谁能仅靠一已之力就能将风雨抵挡住。一个的力量再大,在沧海中也只是一条小舟而已,只能是命随流卷,起伏由天。幸好我有朋友可以依靠,有同伴可以相扶相助。 多个朋友,人生就多了一个躲避风雨的港湾,就多了一个身处逆境时与我们并肩抗击厄运的手臂。 千金易得,朋友难寻,真正的朋友不是从出生时就在我们身边的。朋友需要我们用爱去寻找,当你付出了真诚的爱

与关怀的时候,相信就会有真正的朋友进入你的视线,为你在黑暗中点上一盏灯,为你在风雨中撑起一把伞,在刺骨的寒风中送上贴心的暖亮。所以不要总是孤立别人,不要对别人的悲喜哀愁漠不关心,因为当我们孤立别人的时候,其实最终孤立的将是我们自己。 当你去关爱别人的时候,从过程中享受到了快乐和幸福,也是个快乐的受益人。 每个生命呈现的形态是偶然的。人一生的大是大非,也常常是由一些看似非常不起眼的微小细节所导致。一个眼神,也许会让人温暖一生;一句恶语,也许会导致,别人长久的椎心之痛。所以不要吝啬给予别人所能给予的关爱,对于给予者,也许只是举手之劳,对于接受者,往往可能受惠终生。

六祖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六祖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句句戳心!六祖惠能用一生诉说的19段偈语… 六祖惠能大师1304年祭日 圣人涅槃,英灵不远。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请和我们一起重温六祖惠能法师留给我们的偈语。 共同启迪智慧… (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四)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无相颂》(五)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六)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偈语[词语]

偈语[词语] 偈语,jì yǔ,佛经中的唱词Budhist's chant or hymn。 偈陀之省。 偈语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 均为梵语偈佗。 即佛经中的唱颂词)。 著名偈语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师《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等。 佛家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六祖得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缘起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 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此日已过,命即衰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白众等听说,初夜无常偈;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度苦船未立,云何乐睡眠?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虽得积珍宝,嵩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爱而似无爱。 以苦为乐像,狂夫之听厌。 常当摄身行,而不杀盗淫,不两舌恶口,不妄言绮语,心不贪邪

欲,无恚不毒想,舍离诸邪见,是为菩萨行。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 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拥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 当速求方便,于此佛法众,当除生死患,如象食竹叶,若于此佛法,修诸无欲业,已除诸尘劳,亦尽若源本。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所行非常,谓法兴衰;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施粥。 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 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作福不作恶,皆由宿行法,终不畏死经,如船截流渡。 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 诸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 勇者入定观,身心所与尘,见已生秽恶,如彼彩画瓶。 此诸痴猕猴,为彼愚导师。 悉堕于井中,救月而溺死!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

佛教知识

青庙和黄庙的区别——青庙住和尚,黄庙住喇嘛。青庙是汉传佛教,黄庙是藏传佛教。例如禅 宗、密宗等都称青教,藏传的称为黄教。 五台山十大青庙: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广宗寺、圆照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阁寺、永安寺、灵境寺。 五台山十大黄庙:罗喉寺、台麓寺、寿亍寺、三泉寺、万寿寺(玉花池)、七佛寺、般若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涌泉寺。 佛教禅宗六祖 初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二祖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三祖僧璨(?-606) 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着有《信心铭》传 四祖道信( 580-651 )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曾多次力辞唐王朝的召请,安居山中传法三十余年,门徒达五百余人。付法于弘忍,开东山法门,另有金陵牛头禅法融一系旁出于道信门下。达摩一系的禅法传至道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禅法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发展,达摩所籍之教为《楞伽》的心性说,同时融入了《般若》的离言扫相,但达摩未对此作理论上的论证,道信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结合作了论述和发挥,他提出的随心自在,无碍纵横,成为中国禅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态度。 弘忍(601—674)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七岁时,从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

现代禅诗

现代禅诗表现的自然淡定,是诗人经过生命的历练和洗涤之后,心灵的通透和清明,从容和豁达。例如南北的《随感园阳居》: 这便是我的阳光 沿着坎坷的砖壁爬行 丝瓜还没有开花 绿色的叶蔓握住了 我春天种下的 一句话 那座两层楼的房子 是什么时候建造 谁又是它真正的主人 院子里长满欢乐的草 它们不肯告诉我 自己的姓名 但它们忠于土地 忠于在冬天皈依的信仰 我请求钥匙 打开那扇米黄色的木门 门内有木床,木椅,木桌子 它们全都认识我 它们曾经年轻 披着绿色的斗篷 在风中舞蹈 我看到几个陌生的人 他们在前世与我有缘 而水在面前流动 我的心是一座琉璃岛 在夜晚照亮夜晚 青年诗人怯情的《独行者》,也表现出清新的诗风: 夕阳西下 一棵树的影子 与我重合 草地上 一只羊望着我 我望着云彩 一朵花的摇曳令我俯身 似是回到童年,春天

与一只蝴蝶相遇 我确信闻到了泥土的气息 草叶轻细的呼吸 想着一朵淡蓝色小花的心事 羊抬起头 风过后,我和青草一样 平静如初 这是一颗年轻的心灵,表达出的灵性清新的诗意。 3、宁静空灵 宁静空灵之美,亦是代禅诗流派优美风格的一种特征。 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把禅悟的心灵空灵状态,引入新诗,表现出的宁静和空灵之美,其实质是诗人超脱旷达的澄澈心境的呈现。只有宁静的禅心悟空,才可以纳入大千世界的万境,才生发万千气象。所以,现代禅诗的宁静空灵之美,是这个流派的一种显著的风格特征。例如古石的诗《灯火》: 走出房门的时候,天色 已经暗淡下来 星星点点的灯火闪闪烁烁 就像一只只鸟在悄然鸣叫 天色越来越暗 在这静谧的山野 我看见星星点点的鸟声 越来越亮了 这首诗用比喻、象征和通感等艺术手法,表现了自然优美又意境辽阔的诗意。夜晚,星星点点的灯火闪闪烁烁,就像一只只鸟在悄然鸣叫。这不是诗人耳朵听到的鸣叫,而是心灵观照世界时听到的鸟的鸣叫。鸟悄然的鸣叫,像天地之心无言的愉悦。所以,静谧的山野,鸟声像灯盏,越来越亮了。黑夜亮起来的时候,黑暗就已经退位给光明了。这样的时光,这样的原野,这样的灯火,就和人融为一体了。 苦李子《迟开的海棠花》,亦表现出宁静空灵之美: 那一次 和你一起 灵岩寺看海棠 江风吹动了静默的青瓦 一朵两朵……海棠花顺着暮色飘落 你说花总是要落败的 讲经的法师说 花也是有灵魂的 昏黄的光下 那么多的花瓣 在树下在沟边 在脚下

感悟人生的文章

感悟人生的文章 感悟人生的文章篇1 人的一生,总是在追求自由的一生,青春的激情会随着岁月的风蚀而消逝殆尽。活着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请别忘了来时的路。 我们往往在某个时刻,觉得自己很不自由。但是你是否应该明白,今天的不自由,便是为了明天的自由过渡。 人们总是不珍惜今天的生活,而去幻想明天未曾得到的幸福!悔恨是人生的愚蠢,亦是人生的悲剧。当自由过头的时候,不幸便会降临。什么时候能学习活在当下,什么时候你就寻到了人生的支点。 有些人,忙碌了一生,到头来却如梦幻泡影,离去时只觉生命短促,无力回天之感。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我想的话,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能够爱自己的人,便能够好好地关爱他人。何必耗尽一生气力,来争这一长一短呢?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了,你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为社会贡献些许的余光。怜悯是不能起任何作用的,它只能摧毁一个人的斗志。有些人,你越是怜悯,他便越觉悲哀;有时候你的同情心,只会使他更憎恨你!你能否换一种方式来面对这个问题呢? 我们要的只是去帮助别人,而且不能让他人知道。当你伸出那充满博爱的手时,请你此刻马上记住一件事,而且要忘记一件事:你永远也不要奢望,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会有

人悄然来临,送来些许的烛光…… 不是对人性的曲解,只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当你热爱时,你便会用自己的拥有,来点燃那颗坚强的心。 我们的生活是用来与人分享的,而不是用来进行自私的占有。当我们一心想占有时,可此时却失去了追求的欲望,你会对生活漠不关心,失去了生命中所应该享有的欢乐过程。 与人无爱亦无憎,这只是因为你对自己施舍的那些感到失望而已。当你张开双臂准备为他人分担的时候,你就应该完全了解这其中的份量,而不是事后自责与垂怜。 爱心感动世界。当一个人真正学会爱的时候,就是他生活的海洋真正开始启航。就连身边的草木也随着他的视觉而色彩缤纷。 虚荣是许多人的共性。那微不足道的虚荣迟早会毁了你的,当你静静地离开时,我真不知道你还会带走多少可怜的虚荣呢? 虚荣过了头,就变成了虚伪。上帝曾对我们说:“千万别吃那些虚伪人的东西,因为当你吃的时候,它恨不得将你粉碎,它让你吃,其实是让你不吃。”这是虚伪的真实写照,当一个人脸上的那两片肌肉还没有完全展开时,请你别忘了给自己约束,这是自己的教养。 一个人天生装着仇恨,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过错。是因为他们总是不肯回头,无法脱离痛苦的深渊。像这种情况,刻

1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选题

一、封面格式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 姓名: 学号: 院部: 专业: 班级: 1 二、期末论文选题参考(也可作其他选题,但选题不应超出以下这10个内容) 1、什么是文化:分析归纳文化的特征;论文化的民族性等。 2、中国文化的特点:分析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等。 3、孔子儒学(任选儒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4、孟荀对孔学的发挥(任选儒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如:分析孔子“礼”的思想;从孔子的“仁爱”思想来看对人性的关怀;论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孔子孝道思想探析;试析孟子的民本思想;试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孟子“性善论”对当代人的启示;试析孟子的义利及对今人的启示等。 5、道家文化(任选道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 如:分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庄子名利观对当代人的启示;论庄子逍遥自适的人生观;陶渊明田园诗的道家思想底蕴;魏晋玄学对士人心态的影响等。 6、佛教的创立及在中国的发展 7、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佛教修行理念(主要是觉悟与奉献)对当代人的启示;试述道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异同点;六祖慧能对禅宗贡献;从两首佛偈(神秀、慧能在弘忍选继承人时所作)来谈佛教的中国化等。 8、法家文化 如:从韩非(商鞅)之死来看法家人物的精神;试述商鞅对法 家思想的贡献;试析管仲在齐桓公霸业中的作用;法家与“依法治国”的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家与儒家历史观之比较。 9、科举制度 如:科举制对古代士人心态(人格精神或生活)的影响;科举制与古代士人心态;从范进中举谈科举制对古代士人心理的影响;试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0、姓氏文化 如:姓氏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或影响);姓氏与家族本位观念的形成。

佛教中的段子手---禅宗

佛教中的段子手---禅宗 禅宗创立以来已有千年,却能在佛教已经式微的今天,至今长盛不衰,甚至连苹果教父乔布斯大爷都修习禅宗,足见其魅力所在。那么其魅力究竟在何处呢?禅宗是佛教的世俗化,也是佛教的中国化。季羡林先生是这么说的:“首先,一部分禅宗大师,比如百丈怀海,规定和尚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认为“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印度佛教本来是不让和尚劳动的。这种做法脱离群众,引起非议。中国禅宗一改,与信徒群众的隔阂就除掉了。这也符合宗教发展的规律。因此,在众多的佛教宗派中,禅宗的寿命独长。别的宗派几乎都销声匿迹,而禅宗巍然犹在。其次——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禅宗越向前发展,越脱离印度的传统,以至完全为中国所同化,有的学者简直就说,禅宗是中国的创造,话虽过点分,却也不无道理。有的禅宗大师实际上是向印度佛教的对立面发展,他们呵佛骂祖,比如道鉴(慧能六世法孙,唐末865年死)教门徒不要求佛告祖(达摩等),说:“我这里佛也无,祖也无,达摩是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屎汉,等妙二觉(指佛)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架是系驴橛,十二分数(十二部大经)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初心十地(菩萨)是守古冢鬼,自救得也无。佛是老胡屎橛。”又说:“仁者莫求佛,佛是大杀人贼,赚多少人人淫魔坑。莫求文殊普贤,是田库奴。可惜

一个堂堂丈夫儿,吃他毒药了。”这样咒骂还可以找到不少。这简直比佛教最狠毒的敌人咒骂还要狠毒,咬牙切齿之声,宛然可闻。说它是向佛教的对立面发展,难道有一丝一毫的歪曲吗?这哪里还有一点印度佛教的影子?说它已为中国思想所同化,不正是恰如其分吗?”季先生说了两点原因,第一个讲的就是世俗化,第二个讲的是中国化。季先生说的很好,最关键的是这句话,禅宗的寿命独长。这句话刨到根儿上去了。对于宗教而言,它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异教,而是异端。何谓异端,就是不同于正统教义的新教义。各教对异端都是最不留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教本身就是犹太教的异端,耶稣的下场大家都知道,被钉死在十字架了;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主要烧死的也都是异端;今天,逊尼派和什叶派互相视为异端,还是水火不容。他们都深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佛教徒一向给人的形象一直是温和的,那么对异端的态度呢,既然说禅宗,禅宗最出名的六祖慧能不得不说。禅宗流传到后来的主要是惠能的南宗。当初禅宗的五祖弘忍要传衣钵,让命诸弟子作偈以呈,以神秀的偈子水平最高,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六祖惠能不识字,在寺内舂米,亦诵一偈,请人题于壁上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惊为天人,并传衣钵,定为传人。这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一般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故

感悟人生经典的故事

感悟人生经典的故事 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感悟人生经典的故事,欢迎参考! 感悟人生经典的故事一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 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说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感悟人生经典的故事二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

六字网名大全_网名名字精品文档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 1、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发奋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2、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3、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我灵光常显现。 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 6、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7、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8、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9、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10、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1、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发奋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12、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3、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14、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15、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16、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17、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 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18、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19、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生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励志名言:qzdsx)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佛教的四个境界

境界: 1. 声闻小乘境 在佛陀住世时期,能够听闻佛陀所教导的法义,而证得果智,称为佛陀的声闻圣弟子。后把明悟“四谛”道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断除“见思烦恼”,叫“声闻” 声闻指的是罗汉,罗汉有四果,第四果罗汉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开始了变异生死的人,是小乘佛教最高果位、大乘佛教里最低果位的人。 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叫做声闻乘。 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四果 一.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受。迷惑不了也。九品得。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三.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四.阿罗汉 果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盘。无法可学。(四智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2 .缘觉中乘境 也称辟支佛、独觉。在无佛住世的时候,独自修行,观“十二因缘”之理,觉悟无常,断烦恼,证真理,从缘得觉,故叫“缘觉”,也称“辟支佛”。 缘觉指的是辟支佛,是属于中乘,比第四果罗汉略高,还没到大乘菩萨。 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

高僧悟道诗100首

高僧悟道诗100首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侍郞来。(安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亘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死心悟新禅师赞六祖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梵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斵轮。 (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弘一为红菊花说偈) 28.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白云端禅师诗) 29.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朱放题竹林寺诗) 30.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众星诗) 31.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禅诗) 32.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牛仙客碧流寺诗) 33.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无尽藏尼嗅梅诗) 34.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群木澄幽寂,疏烟泛泬寥。(司空图牛头寺诗) 35. 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守端蝇子透窗诗) 36.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拾得诗) 37.自笑老夫筯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可叹往年至今日,任运还同不系舟。(拾得自笑诗) 38.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白云本自无踪迹,飞落断崖深更深。(草堂清禅师诗)

《水浒传》中的偈语

水浒传》中的偈语 偈,又作伽陀、偈陀。意译为偈颂、颂。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以一句五言或七言表现的韵文,一般以四句为一偈。禅宗僧人多以之表现悟境、表达思想,在受戒等佛教仪 规中亦常见。《水浒传》中保留了一些偈语,本文拟对此进行梳理和考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书中第四回,鲁达在五台山文殊院剃度受戒时,智真长老作了两首偈语。一是鲁达要求保留自己的髭须,智真长老道:“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除,免得争竞。”(《水浒全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 年,第33页。以下引文版本同,只注明页数。)僧人出家需要剃发,这在佛教经律中是有规定的。《毗尼母经》卷三:“剃发法,但除头上毛及须,余处毛一切不听却也。所以剃发者,为除憍慢自恃心故。”智真长老此偈,表面上是要剃去鲁达的髭须,实际上是要求他除去憍慢争竞之心。另一首是智真长老为鲁达赐名时所念:“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第33 页)灵光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清净无染,灵照而放光明。智真长老早已了知鲁达的根性,故有此偈。其中,“智”字一是体现出鲁智深的辈分,与智真长老同辈,同时也暗应“灵光” ,而“深”字则暗合“佛法广大” 。智真长老此偈,从结构和内容上来讲,都是相当精巧的。另外,第五回鲁智深离开五

台山时,智真长老赠给鲁智深第三个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第40 页)应该说,这首偈子是对鲁智深一生的点化。“遇林而起”,“林”自是指林冲,鲁智深为搭救林冲而恶了高太尉,从而走上了落草的道路。“遇山而富”,当指鲁智深于二龙山落草一事。“遇水而兴” ,“水”应该指的是梁山泊。至于“遇江而止” ,前人解“江”为宋江,并据此推断《水浒传》全书应结束于第七十回,后面的章节皆为后人所续。笔者虽然也同意《水浒传》的前后半部分不出于同一人之手,但此点似乎并不能作为证据。因“江”字亦可解为钱塘江,“遇江而止” ,正可与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坐化浙江相印证。第九十回,宋江于五台山参禅,智真长老共说了三首偈子,一是宋江向长老问禅:“宋江向前拈香礼拜毕,合掌近前参禅道:‘某有一语,敢问吾师:浮世光阴有限,苦海无边,人身至微,生死最大。 '智真长老便答偈曰:‘六根束缚多年,四大牵缠已久。堪嗟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咦!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哮吼。'” (第710 页)此偈代表了佛教对人生的态度,指出众生不求解脱,只在混浊的世上挣扎,殊不知人生如电光火石,倏忽即逝。第二首是智真长老对梁山众人前程的点化:“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第710 页)“当风雁影翩”一句,使人想起第一百十回《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

惠能大师传

摘自《惠能大师传》/陈南燕著 ——(惠能已然还在岭南老家,偶遇安道诚读经) 禅门有三经,即《维摩经》、《楞伽经》和《圆觉经》。安道诚诵读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佛教用来表示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般若”,梵语意为最高的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达彼岸。和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能够清除一起烦恼,从而获得解脱、到达涅槃彼岸的智慧。 怎样去除一切妄念?《金刚经》里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自有性,空幻不实,因此,人们对现实世界应该是无所执着。 惠能给无尽藏和刘志略讲经,尽管不识文字,但惠能认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惠能白天干活,晚上剖析经义。他讲解时,发挥玄远,洞彻幽微,让听者口服心也服。 ——(惠能在西山石窟与智远禅师学坐禅) 禅是一种修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深观来开发生命的智慧。禅要求人们思维,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是要静定,不能躁动。双腿盘坐着就是最好的方式。佛教认为,安安静静得坐禅,能去除坐禅者的烦恼。譬如说,有了色欲,就要修不净观,静坐思维,观想自己所受的是一具骷髅,遍身不净,色欲自然除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克服了三个魔女的引诱,实际上用的正是坐禅修持的方法。所有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坐禅都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修持法门。 —— 在印度,坐禅又叫节假跌坐。双腿屈叠于大腿之上,背脊自然挺直,颈稍前倾,气沉丹田,呼吸平静和畅,目光散视或凝视,排除一切杂念顾虑,这事入禅,然后还有五大法门。 第一法门是数息观。数息要求坐禅者计数自己的出息入息,排除各种杂念,让心念集于呼吸上,为散乱心重者修习的法门。 第二法门是不净观。坐禅者借着观想自身他色身之不净。如死尸清淤,腐烂生虫、白骨散坏等相而息止贪欲之心,为贪欲心重的众生适合修习的法门。 第三法门是慈悲观。坐禅者在抑制了内心的欲望之后,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到真正的快乐,以对治嗔恨,是瞋心重者适合修习的法门。 第四法门是因缘观。坐禅者要用理性思维来战胜心中所执的成见,对一切事物都要用理性的、冷静的态度来分析成因,求得正确的误解,以对治愚痴。 第五法门是念佛观。坐禅者要观想阿弥陀佛的庄严法相,念诵他的名号,以此摆脱恐惧、战胜烦恼,求得达到平和清静的心境。 ——(惠能到东山禅寺拜四祖弘忍为师) “但是,”惠能继续说:“这种渐臻佳境的修行却不是最究竟的,因为人的觉性本来就是空的,烦恼本来就是不离觉性的。神秀授师认为要以戒精勤修行,方能显性佛性,这就是说,佛性在外。而我认为,自心即佛,万法都由本心而生,人的本心便是一切,他是天生清净无染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尘埃不尘埃、污染不污染的。” 张日用听惠能如此一番言语之后,真正有点惊讶了。惠能又继续往下说: “所以说,要获无上菩提,很大智慧,就应该契证觉性,自识本性;所有说,静坐敛心算是禅,又不全是禅,即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都可以体会禅的境界;所有说,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 偈子76首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偈子76首】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

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见精神。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弘一咏菊) 28、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白云端禅师诗) 29、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朱放题竹林寺诗) 30、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治。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

六祖慧能与韶州曹溪结缘考略

六祖慧能与韶州曹溪结缘考略 李明山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韶关512005)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李明山(1951-),男,河南尉氏人,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 摘要:慧能生长在广东新州(今新兴县),得法于湖北黄梅,剃度出家于广州,而最终在韶州曹溪弘法37年,圆寂后其真身永久供养在韶州,这不仅是他与韶州有缘,还有诸多原因需要探究思考。 关键词:南派禅宗;六祖慧能;韶州曹溪;佛教结缘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9)10-0001-04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9年10月第30卷 第10期 Oct.2009Vol.30 No.10 六祖慧能自谓祖籍河北范阳,为卢氏大族。但因其父“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出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住居南岭。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六祖慧能《坛经·行由品·第一》)生长在新州,得法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剃度于法性寺(光孝寺),弘法于韶州曹溪。在湖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八个月,得到传法衣钵,然后南返广东,栖隐四会、怀集五年。直到乾封二年才到广州法性寺落发出家。不久便离开法性寺,到了韶州曹溪宝林寺。而且一直在韶州弘扬禅法37年。直到76岁时又回到新州,圆寂于故乡。溪洞地方首领要把慧能真身供奉于新州国恩寺,但慧能的门徒找到地方刺史,说明情由,在刺史干预调处下,慧能最终被迎还韶州曹溪供奉。 一、慧能一生与曹溪宝林三次结缘 慧能在韶州的活动,或者说与宝林寺的结缘,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在慧能远赴湖北黄梅求法之前,曾到韶州曹溪宝林山。中国佛教研究所杨曾文先生根据他对《曹溪大师传》考证,认为,“慧能‘少失父母,三岁而孤’,是说三岁时没有父,而后母亲又亡故,然后才离开新州北上求法。惠能北上求法路过曹溪,是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他时已届三十(三十三)。”[1]12这一年,“大师游行至曹溪,与村人刘至略结义为兄 弟。”因为,“略有姑出家,配山涧寺,名无尽藏,常诵《涅槃经》。大师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为无尽藏尼解释经义。尼将经与谈,大师曰:‘不识文字’。尼曰:‘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大师曰:‘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今不识文字何怪。’众人闻之,皆嗟叹曰:‘见解如此,天机自悟,非人所及,堪可出家传此宝林寺。’大师即住此寺,修道经三年……后闻乐昌县四石窟有远禅师,遂投彼学坐禅。大师素不曾学书,竟未披寻经论。时有惠纪禅师,诵《投陀经》。大师闻经又曰:‘经义如此,今我空坐何为?’至咸亨五年,大师春秋三十有四(杨曾文注:应为三十七)。惠纪禅师谓大师曰:‘久承蕲州黄梅山忍禅师开禅门,可往彼修学。’大师其年正月三日,发韶州片东山寻忍大师。策杖涂跣,孤然自行,至洪州东岭,时多暴虎,大师独行山林无惧。遂至东山,见忍师。” 以上可见,慧能大师在远赴蕲州黄梅求法之前,曾相对集中精力,在韶州曹溪宝林山作了三年修禅学习准备。这里的学习,和在家乡时方法有所不同。在新州家乡,虽然唐初岭南溪洞地区(包括新州)已经是佛教盛行,寺院众多,主要的佛教寺院有多处:(1)秀罗寺。在新兴县东,唐武德四年(621)建。(2)贷山寺。在新兴县城南天露山,唐贞观元年(627),僧家惠建。(3)永乐寺。在新兴县南25里罗陈村,武德二年(619)建。(4)龙兴寺。在新兴县东北200余步处,

经典禅诗100首

经典禅诗100首 经典禅诗100首:收藏心如明镜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