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主观题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8.04 KB
- 文档页数:16
中学科目二主观题汇总1、教育的本质属性【简答、辨析】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简答】3、教育与社会【简单: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4、影响人身心发展规律、因素【简答】5、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地位辨析】6、确立教育制度的依据/影响因素【简答】7、确立我国教育目的依据【简答】8、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地位辨析】9、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简答、体育、美育基本任务简答,地位辨析】10、学科课程与经验(活动)课程优缺点对比记忆【简答、辨析】11、课程的层次/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简答、地位辨析】12、新课改具体目标【简答】13、职业理念【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学习方式→材料分析】14、综合实践活动课类型【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低频】】→【简答】15、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简答】16、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学生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1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案例分析、辨析(教师主导就削弱了学生主体、增长知识一定提高能力×)】18、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环节【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包括什么、上好一堂课的标准:简答、案例分析】20、教学原则【启发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含义、贯彻要求→材料分析)直观性原则……(后多以例子反选出现)】21、我国常用教学方法【动眼、动嘴、动手、动情】→【低频材料题,例子反选能区分】2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简答】23、班级授课制优缺点【简答备考】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辨析】24、注意的品质【辨析:注意稳定性与注意分配、注意分散与注意分配、注意分散与起伏、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25、利用注意规律进行教学【简答】26、知觉的基本特征【简答、低频】27、遗忘的规律【简答】、影响遗忘的进程【简答】28、提高记忆的方法、防止以往的方法【简答】29、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0、幻想是特殊的创造想象【辨析】31、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简答】3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简答;思维定势就是功能固着;思维定势就是消极【辨析】】33、学习的概念【辨析】3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心智技能的培训要求【前者为主,简答备考】35、桑代克试误说启示【简答】36、斯金纳【负强化和惩罚(辨析)】37、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含义及条件【简答】38、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辨析】3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观、简答】40、内部动机就是直接动机,外部就是间接动机【辨析,错误】41、奥苏贝尔关于学习动机的分类【三个,简答】4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辨析、简答、材料分析:四个一】43、需要层次理论【简答、材料分析;辨析:自我实现需要是潜力最大的(×)】44、成败归因理论【材料分析】45、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影响因素【简答】46、学习迁移的类型【正负迁移和顺向逆向迁移,辨析】47、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简答、低频】48、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包括、元认知包括、资源管理策略包括→简答】49、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记忆和思维,简答、低频】50、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低频简答】51、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简答、辨析(即将达到的水平就是指……)】52、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如何调节【简答】53、如何结合气质类型进行教育【简答】54、性格的结构特征【简答、低频】55、认知风格【材料分析:场独立场依存、冲动和沉思】56、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57、心理健康标准【辨析:心理健康是绝对的(×);主要简答备考】58、心理健康辅导原则【简答、低频】59、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结合德育看看、简答】60、常见的心理障碍【焦虑、网络成瘾,材料分析】61、品德的结构【简答、地位辨析】62、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的条件/促进品德形成的方法【简答】63、德育的基本内容、新时期德育的主体【简答】6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65、德育原则【疏导原则、尊严结合、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含义、贯彻要求必背→材料分析)其他的灵活把握】66、德育的途径【简答、低频】67、德育方法【简答、材料分析;低频】68、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简答、低频】69、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辨析】70、教师有效沟通技巧【简答、低频】71、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三方面灵活简答】72、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4条,灵活简答】73、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处置与矫正【简答】7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常规+个别;两大块,8条内容,简答】75、班集体的组建【简答、材料分析,灵活作答】76、教师的认知特征【两大: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简答】77、教师成长的途径【简答】78、布鲁巴奇反思方法【简答】79、教师职业倦怠表现【简答】如何应对【简答】。
教师资格考试-必考主观题归纳总结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二)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四)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新课改(一)教育观(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师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着的人。
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教师观教师的角色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教师行为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学观①全面发展的教学观1.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2.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②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③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堂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生成的过程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转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五)评价观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价值(六)学习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律法规《教育学》第六部分“教育政策法规解读”问答题及参考答案要点一、教师有哪些权利和义务?1.教师享有下列权利:(1)教育教学权。
教师资格证主观题整理
(一)教育教学类。
1.以教学策略和技巧分析教学中用于调整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实用方法。
2.分析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职业技能。
3.分析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原则。
4.讨论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5.分析各类能力教学目标的建立方法。
6.论述认知发展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7.分析教师发展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8.论述不同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9.分析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和社会六大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0.分析教师保持教学热情的有效方式。
(二)管理与组织类。
1.分析学校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
2.分析学校管理职能分工的合理性及其优势。
3.论述人事管理中考核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其实施程序。
4.分析学校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方式。
5.论述学校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
6.分析学校行政管理的实践途径及其有效性。
7.讨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开展方式。
8.论述学校管理机构之间耦合机制的作用及其建立方式。
9.分析学校行政管理中科学运用法制的重要性。
10.讨论学校管理者与学校社会关系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二十世纪后教育旳发展特性(1)教育旳终身化(2)教育旳全民化(3)教育旳民主化(4)教育旳多元化(5)教育有技术旳现代化。
【记忆口诀:全民多现身】2赫尔巴特旳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德国出名旳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觉得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旳奠基人”。
代表作品《一般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2)建立教育学理论旳两大理论基本:伦理学和心理学;(3)强调教师旳权威作用,形成了老式教育旳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旳“统觉”原理来阐明教学过程,觉得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旳联系和系统化旳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
即明了、联想、系统、措施。
3杜威旳有关教育思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旳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旳本质。
杜威觉得“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旳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旳“主张教育无目旳论,觉得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旳,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旳。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拟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旳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老式教育相相应旳新三中心:小朋友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4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旳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旳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旳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构造旳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旳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旳增进作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旳重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旳手段。
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旳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旳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旳性质,具体体现如下: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旳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旳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旳。
(2)教育对政治经济旳影响: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旳人才;②教育可以增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旳政治和经济。
@德育的任务: 1,培育学生建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校德育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拥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建设中特点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和理想。
2,指引学生逐渐建立科学发展观和人生3,逐渐使学生 4,培育学生拥有必定的品促进其全面,和睦,健康的发观。
其形成是一个长久的,艰辛的锻炼过程,德育为其确定了必定的基础。
拥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质量和纲纪观点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德能力和优异的道德心理素质。
要培育学生的道德心理要素,展,要培育学生拥有必定的道德思想,判断,评论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教育的能力。
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组成。
此过程一般以知为初步,以行为为终结。
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我国中小学生主要的xx 原则:@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提升过程,学生的思想道德由 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一致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4,是一个长久的,频频的,逐渐提升的过程。
知,2,是一个促进学程。
活动和交往是道德形成的基础。
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必定的理想性和方2,劝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以理服人,以提升学3,因材施教原则。
4,知行一致原则。
5,又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
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是赐教育者在进行xx 时,生认识下手,调换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踊跃向上。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联合原则。
即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擅长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赖集体教育学生,同 9,教育影响的一致时经过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合。
7,正面教育和纪律拘束相联合。
性和连接性原则。
6,重视相信学生与严格要修业生相结8.依赖踊跃要素,战胜悲观要素。
@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经过展开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立 xx 基地。
4,创立业余党校。
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2,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建 @德育的门路:1 思想道德课与其余学科教课。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主观题必备知识点1、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3、“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改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合作。
6、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每日更新教师资格证与教育学考研内容,有需要的请关注,需要资源留言联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主观题共 41 题1.教育的概念。
(辨析题、简答题)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
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
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
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
简答题考点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记忆术】全民多现身——全(全民化)民(民主化)多(多元化)现(现代化)身(终身化)。
考点2: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记忆术】水(水平)手(内容和手段)体(教育体制、结构)速(规模和速度)考点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记忆术】领(领导权)受(受教育的权利)性(性质)目的(目的)考点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记忆术】社会因素+受教育者因素+教育者因素+历史因素考点5: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考点6: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综合素质30、31题一、学生观基本知识点:(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分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探索。
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主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教师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教师资格证笔试主观题知识点汇总+解题指导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主观题是一大难点,它包括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题型,分值占比很大。
想要做好主观题,你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和答题方法:一、主观题答题结构1.采用总分的结构来进行答题2.知识点分条呈现3.结合材料来分析二、主观题答题思路1.该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总论点】2.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理论+理论解释+结合材料,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答)。
【分论点】三、主观题知识点总结01 教育观教育观中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也就是素质教育观和教学观:1、素质教育观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2、新课改的教学观①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口诀:四个转向02 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包含以下两点内容: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①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③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④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2、教师行为的转变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口诀:赞助思作——赞助思思的作品03 学生观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口诀:两独一发04 教师职业道德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为人师表⑤教书育人⑥终身学习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05 德育原则①导向性原则②疏导原则③因材施教原则④知行统一原则⑤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⑥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⑦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⑧长善救失原则口诀:一连营(因)长,双导三结合06 德育方法①说服教育法②榜样示范法③陶冶教育法④锻炼法⑤品德评价法口诀:淘(陶冶)宝的榜样(榜样示范)在唯品(品德)会上说(说服教育)段(锻炼)子07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①顺序性②阶段性③个别差异性④不平衡性⑤互补性08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教育机智)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教育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并且出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专门参与学习的学生;(2)教育内容: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教育工具: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为:(1)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认为:(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3%(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力(3)决定教育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4、教育与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存文化。
(2)筛选和整理文化。
(3)交流和融合文化。
(4)更新和创造文化。
5、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的规律)的表现(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人);(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教师资格证小学科目二主观题知识点汇总!1.因材施教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及其贯彻要求(长善救失原则)这一原则又称为“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要求:(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3.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
口诀:锅理面主个整预4.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学科课程两活动——个别小组与家庭5.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方向和动力(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重要工作(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条件、保证(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经常性工作(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重要标志6.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口诀:客效接受冷教育7.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5)保证教学进度口诀:两对一处理,引导好进度8.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角色地位。
教师资格笔试主观题考点1、简述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答:(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和速度(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的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简述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的作用答:(1)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的政治制度制影响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5)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3、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答:(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4、简述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学的要求答:(1)儿重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学要循序漸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儿重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学要具有計对性(3)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学要抓关建期(4)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信,促进儿重身心和谐发展(5)儿重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5、简述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答:(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決定性因素6、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口向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口向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7、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答:(1)导向功能;(2)选择功能;(3)激励功能;(4)调控功能;(5)评价功能。
8、简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代表人物答:(1)个人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心理学主观题知识点总结1.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2.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②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②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③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①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当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②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教师招聘主观题必背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观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掌握一些必背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对于提高考试成绩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总结的一些教师招聘主观题的必背内容。
一、教育教学理论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性、育人性和社会性。
2、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育能够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教育能够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促进民主,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具有传承、改造、创新和融合的作用。
3、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互补性要求教育要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课程1、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
3、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和 CIPP评价模式。
三、教学1、教学的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色(1)教育的终生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记忆口诀:全民多现身】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德国有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以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定人”。
代表作品《一般教育学》。
(1)教育性教课原则。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课”看法;(2)成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3)重申教师的威望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讲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课过程,以为教课过程是新旧看法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课法。
即了然、联想、系统、方法。
3杜威的有关教育思想杜威,适用主义教育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实质。
杜威以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无目的论,以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以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提出五步教课法,即创建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定、推测哪个假定能解决这个问题、考证这个假定。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小孩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4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 生产力水平限制着教育构造的变化;③ 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 教育是劳动力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重生产的手段。
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限制。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详细表现以下: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益;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①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育所需的人材;②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③ 教育经过流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必定的政治和经济。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观题总结一、教育基础1.近代教育的特点有哪些2.行动研究的步骤3.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4.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7.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9.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0.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1.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2.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3.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具体内容14.教师劳动的特点15.教师职业素养包括哪些16.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些17.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区别18.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9.简述教师反思的步骤20.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1.简述知识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22.简述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23.简述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都有哪些24.简述课程实施结构25.简述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26.简述新课改的学生观27.简述新课改的教师观28.简述新课改的教学观29.简述新课改的师生观30.简述新课改的评价观二、学生指导1.简述注意的功能2.简述注意的品质3.简述记忆的品质4.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5.简述遗忘的理论解释6.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7.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9.简述发散思维的特征10.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11.简述内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2.简述外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3.班杜拉认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4.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5.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6.简述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17.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及其教育意义18.简述程序教学的做法(基本原则)19.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20.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21.简述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式的构成2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2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24.罗杰斯的有意义自由学习观包括的四个要素25.简述知识概括的方法(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26.简述操作技能形成过程27.简述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过程28.简述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阶段29.简述我国学者冯忠良心智技能形成阶段30.简述操作技能训练要求31.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32.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3.简述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3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阶段3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36.简述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要求37.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38.简述长善救失原则的要求39.简述贯彻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原则的要求40.简述说服教育法要注意的要求41.简述运用榜样法要注意的要求4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43.简述美育的内容44.简述美育的任务45.简述美育的策略和方法三、班级管理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2.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5.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6.简述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四、教学1.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5.贯彻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6.简述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7.简述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8.简述导入设计的要求9.提问设计的要求有哪些10.课堂小结的要求11.板书设计的要求12.布置作业的要求。
综合素质30、31 题一、学生观基本知识点:(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分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探索。
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主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1(.顺序性① 教师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阶段性②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个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不平衡性③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互补性④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体差异性⑤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此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1、15 年上半年(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是成长过程的必然;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有能力也必然会克服问题,不断发展。
(2)“以人为本” 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的行为和认识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有问题和未来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14 年上半年从学生观的角度来看,该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妥当的,在发现她所教的两个班的差别时能够及时寻找原因,具体表现在:(1)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2)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施教。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该老师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值得赞扬的。
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点:教师职业道德既反映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时又是针对教师职业活动领域各种关系提出的规范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实践中处理教育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教师职业道德表现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工作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恒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忠于教育事业,坚守信念,排除各方干扰和诱惑,安心于工作岗位。
2、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特殊身份,处处体现作为教师的优良品德,以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做学生的榜样。
3、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音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师德的核心。
师爱具有深刻的内涵,表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是无私的爱。
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关心、体贴学生。
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慈相济。
教师要认识到师爱的重要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好苗子,以博大的爱心帮助学生成长,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4、严谨治学,做学生的导师教师严谨治学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学习和对待自己的学习两方面,即是传统上对待工作的态度,认真备课、认真修改作业和辅导学生,耐心细致,不敷衍塞责。
5、团结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当代教育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切勿互相嫉妒和对立,要以学校的工作和学生的发展为大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合作,特别是要尊重家长,认真听取家长的愿望和建议,与家长密切配合,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该规范体现了教师职业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1、15 年上半年(1)该教师的行为体现了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要求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学中的难题与同事进行探讨,并且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探索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非常明显。
)该教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4 年下半年材料该教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1)老师的行为违背了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老师的行为违背了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3)老师的行为违背了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总之,材料中的教师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违背了教育规律,没有做到爱岗敬业。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14 年上半年该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值得学习的。
(1)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
(2)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教书育人。
(3)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爱岗敬业。
综上,教师在教学中关爱和爱护学生,鼓励支持学生的理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
4、13 年下半年(1)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2)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5、13 年上半年(1)该教师的行为践行了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具体体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敢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敷衍塞责。
(2)该教师的行为并未践行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的具体体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部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该教师的行为并未践行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具体体现: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三、教师职业理念基本知识点:(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目标(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和态度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3、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①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②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③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学生观见“一、学生观” (三)教师观1、教师观的转变(1)现代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① 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②.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放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③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④(2)教师行为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①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②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③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④2、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3、终身教育观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14 年下半年职业理念包括素质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