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实验-染色体核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16.26 KB
- 文档页数:2
实验一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技术,用于研究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结构和形态。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检测染色体异常,诊断染色体疾病,并研究染色体的进化和遗传变异等重要问题。
一、染色体核型概述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体,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按形态、大小和着丝点位置等特征进行配对、对分和分离。
每个染色体通常具有一对相同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点位置等特征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不同种类的细胞具有不同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例如,人体细胞核中共有46条染色体,其中包括23对同源染色体,其中22对为自动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对染色体进行分类,了解其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提供基础。
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染色体制备、染色体着色和染色体观察等步骤。
(一)染色体制备染色体制备是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关键步骤之一、常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包括:髓细胞染色体制备、外周血细胞染色体制备和组织细胞染色体制备等。
1.髓细胞染色体制备:将骨髓细胞进行培养、采集,离心沉淀细胞,用低渗透碘液进行溶解和沉淀,使用甘油进行固定,最后用酸性醇固定。
2.外周血细胞染色体制备:通过血液采集,将血中的白细胞离心沉淀,用低渗透碘液进行溶解和沉淀,使用甘油进行固定,最后用酸性醇固定。
3.组织细胞染色体制备:将组织细胞培养、离心沉淀细胞,用低渗透碘液进行溶解和沉淀,使用甘油进行固定,最后用酸性醇固定。
(二)染色体着色染色体着色是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重要步骤之一、染色体着色方法主要有:Giemsa着色法、雷尼染色法、苏丹Ⅲ染色法等。
其中,Giemsa着色法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其原理是将染色体进行固定和醇解处理,再进行核蛋白、DNA染色,使染色体呈现出淡紫色或暗紫色。
(三)染色体观察染色体观察是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最后一步。
可以使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记录。
染色体核型分析范文
染色体核型是指染色体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
人类细胞核内一般包
含有46条染色体,分为22对体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体染色体又分为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其中性染色体分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男性有一对XY性染色体,女性有一对XX性染色体。
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
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片等步骤,可以将细胞的染色体展开并形成核型。
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检测法,另一种是间接
检测法。
直接检测法主要通过染色体制片与染色体特异性染料的染色,观
察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和结构等特征,从而得到染色体核型。
而间接检测
法则通过染色体Banding技术,如GTG染色、Q带染色等,对染色体上的DNA分布进行检测,从而判定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结构异常。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临床遗传疾病的诊断和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疾病,患者的核型为47,XY或47,XX,21三体遗传异常。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唐氏
综合征的染色体异常,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此外,染色体核型分析还
可用于其他常见的染色体疾病如爱德华综合征、智力低下等的诊断。
除了临床应用外,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对不同物种、品种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了解
物种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此外,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揭示不同染色
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实验一 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的组成; 2.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染色体核型:指一个物种所特有的染色体数目和每一条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如人类体细胞中共有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细胞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最典型的时期,通过显微镜摄影,将选取伸展良好,形态清晰,有代表性的细胞分裂相进行高倍拍摄放大,得到照片,该核型可以代表该个体的一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从染色体玻片标本和染色体照片的对比分析,进行染色体分组,并对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和随体有无等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和描述,从而阐明生物的染色体组成,确定其染色体组型,这种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也称核型分析。
染色体长度测定:可在显微镜下用测微尺直接测量或在放大的照片上测量得到。
通常以微米表示。
绝对长度:不稳定,只有相对意义。
相对长度:是每条染色体的绝对长度与正常细胞全部染色体总长度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是稳定的比较可靠的数据。
着丝粒的位置:常用Evans 提出的方法,即以染色体的长臂(L )和短臂(S )的比值来表示。
在常规染色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部识别每个染色体,因此根据染色体的长度和着丝点的位置,可将正常人的染色体分为7组,即A 、B 、C 、D 、E 、F 和G 组,其分布如下:这7组染色体的主要特征如下:A 组:第1,2,3染色体.在染色体中是最大的三对染色体,按长短和着丝点的位置彼此可以分开.B 组:第4、5染色体,具有亚中部着丝点的两对大型染色体,第4比第5稍长些,彼此较难于区分。
C 组:第6、7、8、9、10、11和12染色体。
具亚中部首丝点的中型染色体。
第6、7、8和11染色体的着丝点比第9、10、12染色体的着丝点更近于中央。
组内各染色体的大小也略有不同。
该组内的各染色体较难于配对和确定。
实验九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目的】1. 观察测量照片上每条染色体,进行配对排列和剪贴成核型分析图;2.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学习和掌握核型分析的方法;3. 正确理解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
【实验原理】核型(Karyotype)亦称染色体组型,是指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核(或染色体组)的表型,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每一个体细胞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表示。
其中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每一个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用n表示。
两性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成为二倍体的体细胞。
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叫核型分析(如图1所示)。
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条按其长短、形态、类型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称为核型图,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
核型分析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⑴确定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⑵辨析每条染色体的特征。
→图1 人类中期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2n=46)染色体在复制以后,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联结在一起。
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染色体可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两臂,造成中部着丝粒(m),亚中部着丝粒(sm)、亚端部着丝粒(st)和端部着丝粒(t)等形态不同的染色体(如图2所示)。
此外,有的染色体还含有随体或次级缢痕,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核型。
细胞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最典型的时期,通过显微镜摄影,将选取伸展良好,形态清晰,有代表性的细胞分裂相进行高倍拍摄放大,得到用于核型分析的照片。
染色单体长臂着丝粒短臂次缢痕m sm st t 图2 中期染色体形态及结构1. 分析标准:⑴臂比值r(长臂长/短臂长);⑵着丝粒指数i[(短臂长/染色体长)×100%](表1);⑶相对长度:某条染色体长度占一套单倍体染色体长度总和的百分比:相对长度(%)=(某染色体长度/单套染色体组总长)×100%(植物);或:相对长度(%)=[某染色体长度/(单套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总长]×100%(动物);⑷臂比指数(N.F.值):把具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的“V”形染色体计为2个臂,而把具近端和端部着丝粒的“J”或“I”染色体计为1个臂,以此统计核型中总臂数;⑸染色体长度比:根据染色体长度比[(最长染色体长/最短染色体长)×100%]。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核型分析,探究细胞核的形态特征和数量变化,为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洋葱鳞茎、盐水、苯酚、甘油等。
2. 实验方法,将洋葱鳞茎切片,用盐水浸泡,加入苯酚固定,然后挤压细胞液并加入甘油,最后在载玻片上加盖并观察。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细胞的核型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核的形态和数量变化。
洋葱细胞的核呈现为椭圆形,且核内含有明显的染色质,呈现出颗粒状的分布。
在不同的细胞中,核的数量也有所不同,但整体呈现出规律性的分布特征。
实验分析:通过核型分析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细胞核的形态特征和数量变化。
细胞核是细胞中的重要器官,承载着遗传信息,对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核型的观察分析,可以为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结论:综上所述,核型分析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细胞核形态特征和数量变化的重要信息。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对细胞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细胞核的功能和作用,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核型分析实验是细胞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对细胞核形态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观察分析,可以为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对细胞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希望通过今后的研究和实验,可以进一步探讨细胞核的功能和作用,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核型分析摘要植物核型分析是指对植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形态、长度、带型和着丝粒位置等内容的分析研究,是植物分类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栽培四棱大麦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本方法主要是物理分析法,在本试验中,我们先对大麦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再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并测量了大麦染色体的臂长和随体长。
1.引言核型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着丝粒的位置)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就称为核型。
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已实现使用计算机自动完成核型分析,我们学生也可以利用Adobe Photoshop 很容易地完成染色体的测量、排序等工作,再利用Excel 表格和Photoshop结合做出核型模式图。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栽培四棱大麦的分散良好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显微照片、Adobe Photoshop等软件2.2实验方法2.2.1绘制核型图在Photoshop中对照片进行必要的处理。
首先是剪裁照片,用套索工具将每条染色体分离出来,对染色体进行配对并将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一条线上,并对染色体进行适当的旋转变换。
其次是利用标尺工具测量每条染色体的臂长、随体长。
再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染色体的臂比,总长,随体长,相对长度等数据。
2.2.2写出核型公式根据上面的测量结果写出四棱大麦的核型公式。
2.2.3画核型模式图将所测并经过计算后的数据在Excel表格中绘制成堆积柱形图,并在Photoshop里切出着丝点和次缢痕。
除此之外,还需将整个图像转换成黑白。
3.结果与讨论3.1染色体核型分析图图1 染色体核型分析图3.2核型模式图图2 核型模式图3.3四棱大麦的核型公式2n=2x=14=12m(2SAT)+2sm(SAT)参考文献[1] 杨大翔.遗传学实验(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2] 刘永安, 冯海生, 陈志国,等.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J]. 贵州农业科学, 2006, 34(1):98-102.[3] 李懋学, 陈瑞阳.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J]. 植物科学学报, 1985, 3(4):297-302.[4] 陈庆富. 五个中国荞麦(Fagopyrum)种的核型分析[J]. 广西植物, 2001, 21(2):107-110.。
染⾊体核型分析姓名程开源系年级2010级临床医学⼋年制同组者孙琳、孙晶鑫、窦云德科⽬分⼦细胞⽣物学题⽬染⾊体核型分析学号201000232012【实验⽬的】1.了解⼩⽩⿏睾丸细胞染⾊体的形态及数⽬。
2.初步掌握⼩⽩⿏睾丸细胞染⾊体的玻⽚标本制作⽅法。
3.观察动物细胞染⾊体的数⽬和形态。
【实验原理】染⾊体的制备在原则上可以从所有发⽣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浮液中得到。
最常⽤的途径是从⾻髓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细胞中制备染⾊体。
⼩型动物的染⾊体制⽚最好最有效的材料就是⾻髓组织。
⾻髓细胞中,有丝分裂指数相当⾼,因此可以直接得到中期细胞⽽不必象淋巴细胞或其它组织那样要经过体外培养;对⼤型动物通常采⽤对⾻骼、脊或胸⾻穿刺术吸取红⾻髓,⼩型动物多采⽤剥离术取股⾻以获得⾻髓细胞。
制作染⾊体标本的先决条件1. 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选择活跃的组织:胸腺,⾻髓,睾丸,⼩肠施加药物使细胞分裂:PHA2. 设法得到⼤量的中期细胞:秋⽔仙素(1) PHA:粗细胞分裂,使淋巴细胞返幼,变为淋巴母细胞(2) 秋⽔仙素:破坏微管装配,使纺锤体不能形成,使⼤量细胞停⽌在分裂中期。
(3) 低渗作⽤:⽔进⼊细胞内,细胞内容空间变⼤,染⾊体间的距离拉⼤,易于染⾊体展开(4) 空⽓⼲燥:使细胞和染⾊体展开(5) 固定:⽤甲醇:冰醋酸=3:1作⽤使蛋⽩质变性,对染⾊体内的组蛋⽩讲,变性后硬度增加,保持了染⾊体的“及时形态”,对细胞膜蛋⽩讲,变性使细胞膜硬度增强,形成屏障作⽤,防⽌了细胞内物质外溢和丢失。
对于⼩⿏精巢染⾊体标本的制作,⼀般包括以下⼏个要点: 1. ⽤⼀定剂量的秋⽔仙素破坏纺锤丝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 使中期染⾊体停留在⾚道⾯处; 2. ⽤低渗法使将细胞膨胀, 以⾄于在滴⽚时细胞被胀破, 使细胞的染⾊体铺展到载玻⽚上; 3.空⽓⼲燥法可使使细胞的染⾊体在载⽚上展平, 经Giemsa染⾊后便可观察到染⾊体的显微图象。
【实验项目】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室名称显微分析实验室实验室地点学时 2 实验类型验证每组人数2-4 选做或必做必做实验目的通过几种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掌握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容提要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染色体核型的分析重点难点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主要仪器及显微镜、尺子、剪刀耗材〖实验目的和要求〗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实验原理〗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型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含的染色体总称,常以“X”表示。
同一物种的同一染色体组各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群是彼此不同的,但它们却相互协调,共同决定生物性状的发育。
研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一是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另一是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和特征。
本实验着重介绍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是识别染色体个性特征的最佳时期,而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进行染色体特征的鉴别和描述,其形态的鉴别主要依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等资料进行分析。
现分别介绍如下:1.染色体长度,同一染色体组各染色体的长度是不一致的,其绝对长度可在显微镜上测量,或用放大照片测量后换算。
由于染色体制片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方法不同,另外供观察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保证同一时期,故染色体的收缩有差异而导致绝对长度在同一物种或个体不同细胞间发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中常用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来表示。
在染色体长度测量中,对染色体的两条臂要分别测量,一般随体不计入染色体长度。
2.着丝粒的位置:每条染色体都有一着丝粒,其位置可因不同染色体而异。
由于着丝粒把染色体分为两个染色体臂:长臂和短臂,它们的比率(即臂比)便可确定着丝粒的位置。
3.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有些染色体上除着丝粒,还另有一不着色或缢缩变细的区域称符缢痕。
西南大学《细胞生物学自主实验》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2010级5班校区编码:北区姓名:陈建坤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四日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摘要】: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
本文着重介绍通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初步了解到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与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该实验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采集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加有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小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而进行有丝分裂)的培养基中培养。
经过(72±2)恒温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获得大量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最后经过空气干燥法制片,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关键字】: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人工离体培养一.引言: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具有贮存和传递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将人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在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主要根据着丝点位置),对染色体进行分组、排队和配对。
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直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对染色体本身的细致深入研究才成为可能。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人类G显带核型图谱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952年徐道觉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使染色体充分分散开来。
1956年,Tjio等用秋水仙素使细胞分裂固定在分裂中期,增加了细胞分裂相。
之后,有科学家建立了人体外周血培养法,使得染色体取材变得更加容易,大大推动了人类对染色体的研究。
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1.实验依据:.细胞培养是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培养从机体中取出的细胞,并使之生存和生长的技术为细胞培养技术。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及染色体核型分析09级一班 3组摘要:细胞培养是指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培养从机体中取出的细胞,并使之生存和生长的技术为细胞培养技术。
外周血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于G1期或G0期的非增殖状态。
体外培养时经一定剂量的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可转变为淋巴母细胞,重新进入增殖周期,进行有丝分裂。
处于增殖期的培养淋巴细胞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停留在分裂中期或早中期,这一时期的染色体形态为棒状结构,是观察分析染色体的最佳时期一、实验目的1.学习人体细胞离体培养的方法;2.掌握制作人染色体标本的方法;3.观察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和染色体数目;4.熟悉染色体核型分析。
二、实验原理细胞培养是一种程序复杂而又要求十分严谨的实验技术。
要使细胞在体外长期生存,必须模拟体内环境,共给细胞存活所必需的条件。
如供给适量的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以及有关的生长因子;氧气及适宜的温度;注意调节其外环境的酸碱度(pH)与渗透压;以及为排除细胞代谢产物的危害,保持良好适宜的外环境而进行必需的传代等等。
所有这一切条件与操作都要保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外周血淋巴细胞是不能增殖的分化细胞群,在体外无菌培养条件下,若于培养基中植物凝集素(PHA)则可刺激处于G。
期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重新获得有丝分裂的能力,经一段时间的培养即可获得大量分裂期细胞以供染色体分析。
秋水仙素(或秋水酰胺)可通过干扰微管组装而抑制纺锤丝形成,使细胞分裂顺利进入后期而停滞于中期,从而可在短期内积累大量最适于进行染色体分中期分裂相。
此外,秋水仙素还能使染色单体缩短、分开,使染色体呈现明显形而利于辨认与观察。
染色体标本制备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环节,其原理是:(1)低渗处理:目的是使水分通过细胞膜向细胞内渗入,导致转化的淋巴细胞染色体进一步分散而利于分析。
同时,低渗处理还可使红细胞质膜破裂,经后血影浮于上清中被去除,后续的固定过程主要针对淋巴细胞,改善了淋巴细胞的固定质量及标本质量。
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步骤试剂配置秋水仙碱(秋水仙素Colchicine):原液浓度5 mg/mL,2~8℃避光保存原液,保质期约一年。
作用:秋水仙素可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防止微管蛋白转换,破坏纺锤体,抑制有丝分裂,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从而获得大量分裂相。
防护:秋水仙素有剧毒,但无挥发性,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废液要倒入指定处,不可随意丢弃。
低渗液0.075 mol/L KCl:配制:称取2.794 g KCl(AR),加蒸馏水至500 mL,充分溶解,常温保存。
作用:利用细胞膜的渗透作用,使细胞吸水膨胀,便于制片时细胞破裂,获得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分裂相。
卡诺氏固定液(Carnoy固定液):配制:甲醇:冰乙酸=3:1,现用现配,长时间放置会产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甲酯,影响固定效果。
作用:能迅速穿透细胞,固定并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达到优良染色效果。
防护:甲醇具有毒性,吸入过量或饮用会在肝内代谢,经醇脱氢酶作用氧化成甲醛,进而氧化成甲酸。
冰醋酸无毒性,但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实验时需在通风橱中操作,并做好个人防护。
吉姆萨染液(姬姆萨染液、Giemsa染液):配制:3 mL Giemsa染色原液,1 mL丙酮与48.5 mL Gurr Buffer,现用现配。
注意:使用次数过多会减弱染色效果,建议控制在5次内。
0.25%胰酶溶液:作用:Matsukuma用专门与蛋白质结合的荧光染料丹磺酰氯(dansyl-cl)染胰酶处理过的染色体,发现有明暗带纹,带型与G带一致。
带区荧光强,非带区荧光暗,为此证明胰酶处理使非带区的蛋白质丢失,而带区蛋白仍保留。
操作流程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以分裂中期染色体为研究对象,根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例、随体的有无等特征,并借助显带技术对染色体进行分析、比较、排序和编号,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情况来进行诊断。
核型分析可以为细胞遗传分类、物种间亲缘的关系以及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