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uper理论简介

Super理论简介

Super理论简介

舒伯(Donald Super)在80年代系统地提出了有关生涯发展的观点,把职业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由童年时代开始一直伴随个人的一生。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舒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所谓“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形成,至青春期较为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转化为职业生涯概念。工作与生活满意与否,就在于个人能否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展现自我的机会。用舒伯的话说,“职业生涯就是对自我的实践”。

而这个自我实现亦即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个人面对完成发展任务的准确程度则体现了个人的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

舒伯的理论对于职业生涯辅导具有重大的贡献。他整合了发展心理学、差异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职业社会学的长期研究结果,将其汇聚成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他的理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其理论原则也被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们广泛的应用。自他以后,动态发展性的“生涯”的概念逐渐取代了静态稳定性的“职业”的概念,以规划人生长期生涯发展为主轴的“生涯辅导”取代了以短期职业选择为重心的“就业指导”。这一理论观点至今仍是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Super理论对学生的价值Super理论的教学方法

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

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 从1957年到1990年,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萨柏(Donald E.Super)拓宽和修改了他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这期间他最主要的贡献是“生涯彩虹图”。1976到1979 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Life-span,Life-space career development).(1981),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Life-career rainbow),形象地展现了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更好地诠释了生涯的定义。 在生涯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观上下的生活空间,是有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分成: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六个

不同的角色,他们交互影响交织出个人独特的生涯类型。他认为在个人发展历程中,随年龄的增长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图的外圈为主要发展阶段,内圈阴暗部分的范围,长短不一,表示在该年龄阶段各种角色的份量;在同一年龄阶段可能同时扮演数种角色,因此彼此会有所重叠,但其所占比例份量则有所不同。 根据萨柏的看法,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的许许多多角色就像彩虹同时具有许多色带。萨柏将显著角色的概念引入了生涯彩虹图。他认为角色除与年龄及社会期望有关外,与个人所涉入的时间及情绪程度都有关联,因此每一阶段都有显著角色。 (1)横贯一生的彩虹——生活广度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在这五个主要的人生发展阶段内,各个阶段还有小的阶段,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而定。 (2)纵贯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间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 辅导策略

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

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之宇文皓月创作从1957年到1990年,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萨柏(Donald E.Super)拓宽和修改了他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这期间他最主要的贡献是“生涯彩虹图”。1976到1979 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一 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Life-span,Life-space career development).(1981),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 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 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Life-career rainbow),形象地展现了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更好地诠释了生涯的定义。 在生涯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观上下的生活空间, 是有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分成:子女、学生、休闲者、 公民、工作者、持家者六个分歧的角色,他们交互影响交织 出个人独特的生涯类型。他认为在个人发展历程中,随年龄 的增长而饰演分歧的角色,图的外圈为主要发展阶段,内圈 阴暗部分的范围,长短纷歧,暗示在该年龄阶段各种角色的 份量;在同一年龄阶段可能同时饰演数种角色,因此彼此会 有所重叠,但其所占比例份量则有所分歧。

根据萨柏的看法,一个人一生中饰演的许许多多角色就像彩虹同时具有许多色带。萨柏将显著角色的概念引入了生涯彩虹图。他认为角色除与年龄及社会期望有关外,与个人所涉入的时间及情绪程度都有关联,因此每一阶段都有显著角色。 (1)横贯一生的彩虹——生活广度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在这五个主要的人生发展阶段内,各个阶段还有小的阶段,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分歧的情况而定。 (2)纵贯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间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饰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 辅导战略 1、生涯评估

萨帕职业发展理论

美国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萨柏(Donald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他把人生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一)成长阶段(growthstage),属于认知阶段。(0—14) (二)探索阶段(explorationstage),属于学习打基础阶段。(15—24) (三)确立阶段(establishmentstage),属于选择、安置阶段。(25—44) (四)维持阶段(maintenacestage),属于升迁和专精阶段。(45—64) (五)衰退阶段(declinestage),属于退休阶段。(65岁以后) 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 Super是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领域中最具权威性的人物之一,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生涯发展研究者。从1940到1950年,Super出版了两本生涯发展的专着:《职业适应动力学》和《职业心理学》,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1980年代末,Super在许多研究者的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人格理论等四个学术领域的内容,系统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了生涯发展的十四项基本主张,从而构成了其生涯发展理论的基础。 与其它理论相比,Super的理论为生涯咨询和辅导提供了更加有用的工具,指导了生涯辅导的具体实施,得到了各国生涯辅导专业人士的普遍支持。针对我国现阶段高校研究生的就业特点,以下主要介绍Super生涯发展理论中的生涯发展阶段、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度、生涯彩虹几个方面的内容: 1.生涯发展阶段 Super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又称大循环):成长期(growth),从出生到14岁;探索期(exploration),15岁到24岁;建立阶段(establishment),25岁到44岁;维持期(maintenance),45岁到64岁;衰退期(decline),65岁以上。在每个时期至下个时期之间,称为转换期(transition),又称为小循环,包括:新的成长、再探索以及再建立等三个历程。他认为不同的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不同,个人必须达成其每一阶段的生涯发展任务,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预先规划与准备。个人一旦进入一个新的生涯发展阶段,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循环,需重新经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一系列历程。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Super生涯发展理论中的核心重点。Super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发展和实现自我概念的过程,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结合体,包括了生物学特征以及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人看待自己和自身境况的观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个人或心理上的,包括个人如何选择以及如何对选择进行调整;另一个是社会的,重点是个人对其社会经济情况及与工作和生活有关的当前社会结构的个人评价。自我概念不是静态的,而是持续发展的。自我概念影响生涯决定,正确的自我概念是生涯成熟的必要条件。 3.生涯成熟度 Super关于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的概念,是生涯发展理论的贡献之一。生涯成熟度是发生在生命中某个阶段内,由成功完成生涯发展任务而获得的,它为生涯咨询及生涯教育目标及策略提供了信息。Super认为在各个阶段完成适当的任务,即是生涯成熟,生涯成熟的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个人在整个职业生涯历程中达到社会期望的水准,二是以职业生涯各发展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标准所作的衡量。生涯成熟度与自我认知、生涯知识及发展规划的能力相关联。生涯成熟度包含了以下六个维度:1.职业选择的定向,是决定个人是否关心做出最终的职业选择的态度维度;2.职业信息和规划,与个人所有的未来生涯决策及过去所完成的计划的能力维度;3.职业偏好的一致性,指个人偏好的一致性;4.个人特质的具体化,指个人朝向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5.职业选择的独立性,指工作经验的独立性;6.职业偏好的智慧,个人将现实偏好与个人任务维持一致的能力维度。

第四章-舒伯生涯发展理论

第四章生涯发展理论 舒波本人却比较喜欢“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学的心理学”(differential —developmental—SO—cial—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这样的名号。很明显,舒波的蓝图,是企图汲取这四大学术领域当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义,建构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 一、基本假设舒波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早期只有10项(Super,1953),随着思想的成熟与相关研究的启发,开展至12项。最后,成形于1990年发表的14项(Super,1990,PP.206—208)。现分述如下: (1)在能力、人格、需求、价值、兴趣、特质和自我概念等维度上,普遍存在着个别差异。 (2)基于这些个人独特的本质,每一个人都适合于从事某一些特定的职业。 (3)每一项职业均要求一组特定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因此,每一个人可以适合不同的职业,而且每一项职业可以适合不同的人。 (4)人们的职业偏好与能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情境以及因此形成的自我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然而,自我概念会在青少年晚期之后逐渐稳定和成熟,在生涯选择与适应上持续发挥影响力。 (5)上述的改变历程,可归纳为一系列的生命阶段(称为“大循环”)(maxicycle),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而探索期可细分为幻想期、试验期、实际期;建立期可细分为尝试期、稳定期。每一个阶段之间有“转换期”(称为“小循环”)(minicycle),转换期通常受到环境或个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然而,转换期的不确定会带来新的成长、再探索、再建立的历程。

(6)生涯组型(careerpattern)的性质:包括从事职业的阶层水平、经过尝试和稳定地进人工作世界的经历、频率和持久性等。这些均受到个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人格特质(包括需求、价值、兴趣、与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生涯机会的影响。 (7)在任何生涯阶段能否成功地因应环境需求和个体需求,取决于个人的“准备度”或“生涯成熟”。生涯成熟(eareermaturity)是由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特质等组成的整体状态,包括认知与情意。生涯成熟是指能成功地因应早期至最近一期生涯发展阶段的程度。 (8)生涯成熟是一假设性概念,如同智力的概念一样,很难界定其操作性定义。但可以确定的是,生涯成熟并非单一维度的特质。 (9)生涯阶段中的发展是可被引导的,一方面促进个人能力和兴趣的成熟,一方面协助其进行现实考验(realitytesting)和自我概念的发展。 (10)生涯发展历程,基本上是职业自我概念(vocationalself—concepts)的发展和实践的历程。自我概念是“遗传性向、体能状况、观察和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评估角色扮演、与他人互相学习”等交互作用历程中的产物。 (11)在个人和社会因素之间、在自我概念和现实之问的心领神会或退让妥协,是角色扮演和反馈学习的历程。这些学习的场所包括游戏、生涯咨询、教室、打工场所以及正式的工作等。 (12)工作满意度(worksatisfactions)和“生活满意度”(1ifesatisfactions)取决于个人如何为自身的能力、需求、价值、兴趣、人格特质与自我概念寻找适当的出口。 (13)个人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满意感,取决于个人实践其自我概念的程度。

超弦理论

超弦理论(Superstring)属于弦理论的一种,也指狭义的弦理论。是一种引进了超对称(SuperSymmetry)的弦论(String Theory),其中指物质的基石为十维空间中的弦。 一、近代物理学发展过程 18、19世纪:牛顿运动定律麦克斯韦电磁学 |\/| |\/↓(融合) |(光速冲突)波动理论—┬—粒子理论 ↓↓| 20世纪初期:经典力学狭义相对论↓ (低速运动)(高速运动)波粒二象性 \/↓ (引力冲突)(能量困境) ↓↓ 20世纪中期: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 (宏观世界)(微观世界) |(水火不容)| └----------------------------┘ ↓ 20世纪80年代:超弦理论 ↓ (衍化) ↓ 20世纪末21世纪初:M理论

↓ 未来:??? 二、近代物理学简介 1.光速冲突与狭义相对论 牛顿运动定律认为,一个物体只要以光速运动就会发现光是静止的;而麦克斯韦电磁学认为,任何物体的运动都不可能达到或超过光速。于是引发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认识。 狭义相对论的几个核心思想: 第一,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相对性原理; 第二,光的速度永远是30万千米每秒——光速不变原理; 第三,质量和能量可以转化——质能方程。 关于第一点,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空间能够影响时间,时间也能够影响空间。例如:运动的物体长度会缩短,时间也会变慢。另外,任何物体都可以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而其他参照物在动——也就是说,运动的观测者和静止的观测者都可以认为是对方的时间变慢,即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关于第二点,传统运动定律认为,如果你沿着光的方向运动光与你的相对速度就会减小,而如果你朝向光运动光与你的相对速度就会增加并且超过光速。而狭义相对论认为,无论你向哪个方向运动,光与你之间的速度都是30万千米每秒,永远不变。 关于第三点,爱因斯坦认为质量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其间满足E=mc^2的关系。一个物体运动越快,质量也越大,当接近光速的时候质量会接近无穷大,需要无穷大的能量推动,因此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比光快。 2.引力冲突与广义相对论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仅取决于质量和距离,而与时间无关——即引力现象是瞬间发生的。而狭义相对论则认为任何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由此引出了广义相对论。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概述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概述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指研究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成长、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变化,职场竞争日益激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为大家概述一些主要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1. 超人理论(Super’s theory) 职业教育家唐纳德·超人(Donald Super)提出的超人理论是职 业生涯发展理论中最为广泛被接受和应用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职业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分为准备阶段、调整阶段和稳定阶段。超人进一步将这三个阶段划分为多个发展任务,包括对职业信息的获取、自我认知的建立、职业实践的经历等。这个理论主要强调了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 霍兰德职业测验(Holland’s theory) 霍兰德职业测验是由约翰·霍兰德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在职业 选择和发展中受到个性特质的影响。根据个体的性格特征,他将个体分为六个职业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他的理论认为个体的性格和职业类型之间存在一种匹配关系,而个体更可能选择和在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职业中获得发展。 3. 社会学认同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社会学认同理论由Albanese和Selin提出,它着重于人际交往 和社会认同对个体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家庭、朋友、同事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

认同感会对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个体需要学会从社会和人际关系中获得支持和鼓励,并与他人合作和协作,以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 4. 职业建设理论(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职业建设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Mark Savickas提出的。该理 论强调了个体在职业发展中主观意识的重要性。个人的职业建设是一种具有意义和目的性的活动,个体通过自我理解、自我解释和自我反应来创造、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该理论认为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反思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 以上只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的一部分,每个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解释了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成长和发展。虽然这些理论各有侧重,但它们都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职业生涯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研究对于帮助个体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职业咨询和职业培训提供了理论基础。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概述。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涉及到个人的职业选择、职业变更、职业提升和职业发展等方面。这些理论的研究对于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根据个体的优势和劣势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同时也为个体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指导。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职业教 育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的行为和决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综述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评述 职业生涯规划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是经济发展、职业分化、技术进步、经济周期波动而产生失业问题并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后,社会为解决就业问题而做出努力的产物。通过近百年来的大量研究与不断发展,经历了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辅导再到生涯辅导的转变,已经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的职业快速更替,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西方学者提出的职业辅导和生涯规划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本文在述评国外生涯辅导理论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历史背景、理论要点及对企业员工生涯规划工作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职业生涯理论的介绍与述评 Holland的类型理论 Holland无疑是职业生涯理论的杰出贡献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Holland提出了一连串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成果。他假设多数人能被分到六种类型中,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环境也可分为同样的六种类型;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人格及所在的环境特性所决定的。此外,他还将人格与环境类型分别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排成一个六角形。其中“合适性”是其类型理论最为重要的一个假设,它是指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人与职业配合得当,其适配性就高。Holland认为兴趣类型是理解个体如何在人格、兴趣和行为上有所不同的理论组织。类型起源于遗传和产生兴趣和能力的直接行为,并累积成为以特宁的可以预期的方式从事某些行为的性向或倾向。可以用代表兴趣的项目来测量类型,但是这些代表兴趣的项目表达的是人格。职业生涯决策就是通过测量兴趣,即人格,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环境类型。 在Holland理论的指导下,大量测量职业兴趣的量表被开发出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职业偏好记录表、职业自我选择测验、斯特朗一坎培尔兴趣记录表。然而个人——环境相适合的职业生涯决策观的基本假设是:个人的特点和他所选职业的特点相一致将产生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像满意、稳定和成就等。事实上,个人和环境的匹配是否真的能够导致很好的职业生涯决策结果呢?大量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适合性并不是优化的职业生涯决策结果的良好预测指标。Tinsley在他的综述中指出,六边形的一致性系数和职业满意没有显著相关;Holland的模型测量缺乏统一标准的测量;大多数六边形一致性指数是无效的;Holland

舒伯的彩虹理论

职业规划理论之:舒伯的生涯彩虹(一) (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于1953年依照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建立、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80年之后他更是提出提出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生涯彩虹图。 1、纵贯一生的彩虹——生活的广度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成长期(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相当于成人后期)、以及衰退期(相当于老年期)。 2、纵贯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间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略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给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认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各种角色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角色的成功,特别是早期角色如果发展的好,将会为其他角色提供良好的关系基础。但是,在一个角色上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没有平衡协调各角色的关系,由会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

以上图为例,半圆形最中间一层是儿童的角色,也是为人子女的角色。这个角色一直存在。早期个体享受被父母的照顾,随着成长成熟,慢慢和父母平起平坐,而在父母年迈之际,则要开始多花费一些心力陪伴父母,赡养父母。 第二层是学生角色。一般从4、5岁开始,10岁以后进一步加强,20岁以后大幅度减少,25岁以后便戛然而止。但在30岁以后,学生的角色又出现,特别是40岁以后学生的角色几乎占有全部的生活空间,但几年后就会完全消失,直到65岁以后。这是由于在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社会,青年在离开学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常会感到自身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了,所以重回学校来充实自我。学生角色在35、40、45岁左右回升,正是这种现象的反应。 第三层是休闲者的角色。这一角色在前期较平稳的发展,直到60岁以后迅速增加,这是和退休有关的缘故。在现代生活中,平衡工作与休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中。 第四层是公民。这个角色,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国家事务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第五层是工作者角色。一般在25岁以后,人就要开始参加工作,从此以后,这个角色将成为其生涯中最重要的角色,相当长时间内都是涂满的。直到其退休。 第六层是持家者的角色,这一角色可以拆分为夫妻、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人进入老年之后,这个角色将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生涯专家舒伯(Super,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 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思想巨擘尼采的超人理论

思想巨擘尼采的超人理论 超人理论是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重要思想之一。在 他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提出了一种对人类价值观 念的重新思考和重塑,称之为“超人理论”(Übermensch theory)。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尼采 的超人理论,介绍其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超人的概念 尼采所提出的超人理论,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超人并无直接关系。超 人(Übermensch)在尼采的理论中,代表了一种超越人类的新价值观 念和生活方式。超人是一种超越“绵羊人”、“牛人”和“狐狸人”的存在, 是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超越和颠覆。 尼采认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超越现实的力量,而现有的道德 和价值观则限制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超人是那些能够超越传统道德 和价值观,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的人。他们不受传统规范和道德束缚,追求自我实现和发展,勇于担当个人命运和责任。 二、超人的特质 超人拥有一系列独特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他们超越了常人的思想和 行为方式。 1. 创造力:超人具有超凡的创造力,能够开创出新的思想、艺术和 科学领域。他们能够突破传统框架,开拓新的思维模式和视野。

2. 自我实现:超人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和发展,他们通过自我的完善和超越来获得满足和幸福感,而不是依赖于外界的评判和认可。 3. 生命的肯定:超人拥抱生活,接受生命的痛苦和挑战,将其视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他们追求个体的独特性和真实性,尊重个人的自由和尊严。 4. 次序的塑造者:超人不仅仅是反传统的存在,他们也具有建设性的一面。他们能够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塑造新的秩序和规则,创造新的道德和价值观。 三、超人理论的意义 尼采的超人理论在哲学和文化思想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超人理论颠覆了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挑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它鼓励人们背离传统道德束缚,寻求个人自由和独立。 2. 对现代思想的启发:超人理论激发了后来哲学家和文化思想家的思维,促使他们对传统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他们将超人理论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如文学、艺术和政治。 3. 对自我实现的重视:超人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鼓励人们实现自己的潜力和追求个人幸福。它激励人们摆脱他人的期待和评判,追求内心真实的价值。

职业生涯理论

职业生涯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金斯伯格(Ginsberg )和舒伯( Super ) 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1951年,金斯伯格出版《职业选择》一书,对青少年职业选择的过程与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并把它分成三个阶段:即幻想期、尝试期、现实期。 1、幻想期 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儿童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这一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尝试期 11~17岁,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此时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但不仅限于此,更多的能客

观的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3、现实期 17岁以后的青年年龄段。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的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合适于自己的职业角色。这一时期的职业需求不再模糊不清,已有了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论,事实上是前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是初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变化发展过程。 1957年,舒伯出版了《职业生涯心理学》一书,首次使用“职业生涯”这一概念,在此以前他仍然使用“职业发展”一词。舒伯通过大量并且全面的研究,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退出五个阶段,构成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主张和框架基础。 1、成长阶段 出生~14岁,儿童开始辨认他们周围的事务,并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和职业相关的一些最基本技能。他们在这个

大统一理论概述

大统一理论 标准模型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不少科学家认为它很可能不是粒子物理学最基本的理论,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建立一种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理论。 1973年,美国科学家帕提(Jogesh Pati,1937- ) (右图)和萨拉姆提出了统一描述夸克和轻子的帕提 -萨拉姆模型,预言了质子的衰变。 1974年,美国科学家乔治(Howard Georgi,1947- ) 和格拉肖提出了把强、弱、电三种相互作用统一在一 起的SU(5)大统一理论。该理论认为:质子是不稳定 的,估算出的质子寿命约为1028-2.5×1031年。大统 一理论还作出预言:它可以自动得出电荷量子化,即所有电荷应是e/3的整数倍的结论。大一统理论与标准模型不同,它预测质子衰变的存在。科学家们推测,一旦证实质子真的会衰变,大约1035年以后,宇宙将成为稀薄的电子正电子等离子体。 大统一理论引起了观念上的突破。 1974年,美籍澳大利亚科学家奎恩(Helen Quinn,1943- )(右图)与乔治和温伯格计算出实 现强相互作用和弱电相互作用之间团聚所需的能

量。从此,各种类型的大统一模型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 测定质子的寿命成为大统一理论能否成立的关键。由于质子寿命很长,估计为1031年左右,即一年期间在1031个质子中才会有一个质子蜕变。为了消除宇宙射线的干扰,整个实验要在地底深处进行。1983年前后,美国、印度、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做了一些探测质子衰变的实验。 美国IBM公司的一个协作组在俄亥俄(Ohio)州克里弗兰市以东600多米的一个盐矿中进行实验。探测装置的中部是17×18×23立方米的纯水,矩形体的六面布置了2048只光电倍增管,每只直径为12.5厘米,想以此来探测正电子和两个高能光子通过纯水时产生的契仑柯夫辐射。经过204天的连续观察未测到一个质子衰变事例。据此推算,质子的寿命一定大于1.7×1032年,从而否定了SU(5)大统一理论。 一个由印度和日本科学家组成的实验小组,在地下3000米的柯拉金矿的废矿井中进行的实验却传出佳音。两年内共发现6个质衰变的事例,其中3个认为是比较可靠的。据此推算,质子的平均寿命约为7×1030年,与大统一理论相符。但这一实验结果比较粗糙,没有得到公认。质子是否衰变尚在探索之中。 1999年,日本超级神冈的实验并未能深测到质子衰变,还有一些实验也对大统一理论做出了不利的结论。这至少说明大统一理论要走相当长的路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理论。

超循环理论-详解

超循环理论-详解

超循环理论(supercirculation theory/HyPercycle theory) 目录 • 1 超循环理论简介 • 2 超循环理论原理 • 3 超循环理论的意义 超循环理论简介 超循环理论是关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理论。由德国科学家M.艾肯(Manfred Eigen)在20世纪70年代直接从生物领域的研究中提出。在生命现象中包含许多由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各种循环,而基层的循环又组成了更高层次的循环,即超循环,还可组成再高层次的超循环。超循环系统即经循环联系把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连接起来的系统。在此系统中,每一个复制单元既能指导自己的复制,又能对下一个中间物的产生提供催化帮助。艾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把生物进化的达尔文学说通过巨系统高阶环理论,进行数学化,建立了一个通过自我复制、自然选择而进化到高度有序水平的自组织系统模型,以解释多分子体系向原始生命的进化。这个理论在科学界仍有争议,但无疑它把系统科学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超循环理论原理 生命的发展过程分为化学进化和生物学进化两个阶段。在化学进化阶段中,无机分子逐渐形成简单的有机分子。在生物学进化阶段中,原核生物逐渐发展为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逐渐发展为多细胞生物,简单低级的生物逐渐发展为高级复杂的生物。生物的进化依赖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类生物大分子是核酸和蛋白质。各种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质的代谢有许多共同点,所有生物都使用统一的遗传密码和基本上一致的译码方法,而译码过程的实现又需要几百种分子的配合。在生命起源过程中,这几百种分子不可能一起形成并严密地组织起来。因此,在化学进化阶段和生物学进化阶段之间有一个生物大分子的自组

生涯理论简史

生涯理论简史 LT

前言-生涯理论发展简史 “生涯辅导”出现之前,一般人对这个专业的称呼是“职业辅导”,这种名词术语的转变,意味着这个专业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咨询人员的角色和工作内容都有了重大变革。 第一节生涯的基本概念 关于“生涯(career)”一词。在希腊,Career这个词有疯狂竞赛的精神,如to career a horse(驾奴赛马)。在西方文化中,使用生涯一词,隐含着未知、冒险、克服困难的精神。 目前西方学者所接受的生涯定义是舒伯( Super,1976)的论点,根据这个观点,生命或生活>生涯>工作或职业。 由此看来,“生涯”的界限并未大到与“生命”或“生活”画上等号,也未小到与“工作”、“职业”等义,其本身即有丰富的内涵与范围。有以下特点: 一、方向性:它是生活的前进方向 人一生的生涯发展看似纷乱无序,但实际总在沿着某个路径在前进。对于这个路径的方向,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引导者:可能是自我概念,可能是生命意义或价值;(比如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号弘一法师) 可能是在追求某种需求的满足;(对权力、物质的需求)

也有可能是某些特质如兴趣或能力;(比如姚明) 甚至是某些紧紧贴近社会的趋势。(大多数人) 所以我们要认清一个人的生涯,问题是找到内在指导生涯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二、时间性:生涯是一生当中连续不断的过程 “生涯”综合了过去、现在到未来的状态。我们对一个人的生涯的认识,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状态是之前状态的结果。比如,现在的工作是一个人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所导致的。将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受到当前职业状态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从纵切面来看) 三、空间性:生涯角色是职业角色和与职业相关的其他角色 从“生涯”的横切面看,它会同时呈现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不全然是职业,但又都与职业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以我为例,我的生涯角色包括公务员、人夫、人子、人父、人友等。但是我作为一位美食爱好者,可能就与目前的生涯角色没什么关系。 生涯发展虽然是以职业角色为主,但是其他角色也会影响到职业角色,是不可割裂的。所以,这要求我们在认识生涯的时候要全面的看问题。 四、独特性:每个人的生涯发展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可能教育、工作背景相似甚至相同,但是每个人的生涯发展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人们在每一个职位或角色上的表现方式都不尽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