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在悖论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福利国家的悖论国际政治2010074035姚荣荣福利国家的悖论从福利制度建立到今天福利国家的建立,福利制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并不断的走向完善。
起初,它的建立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的秩序。
然而,今天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却滋生了一系列的弊端。
对于福利国家的理解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由国家提供公益事业和救济保险等福利的国家。
1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
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和社会救济计划。
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而是他们的加总。
2福利国家的起源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正是鉴于福利制度的理论,在20世纪的大危机和世界大战之后,为了解决财政压力,英国实行了“人民预算”;面对经济的颓废,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这种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福利制度后被广泛的称之为“福利国家”。
30年代经济大危机是西方国家观念彻底更新的催生剂。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威廉•贝弗里爵士在它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杰作«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的提出:“保护公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现在国家保护国民免于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
”无论是在大陆欧洲,还是在英伦三岛,甚至远及北美,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和社会的无力量,国家利用手中的权力,保护国民免于社会风险已经成为国家观念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为政治和发行和政治权威性的依据之一。
浅析西方福利制度浅析西方福利制度]浅谈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摘要】:西方福利制度发源于英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浅析西方福利制度。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一些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从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济,扩展到全体国民,二战后英国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
鉴于二战的教训,西方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开始开始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内容涵盖教育、医疗、失业、工伤和养老等领域。
本文将针对现状,根源,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利弊,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
【关键字】:福利国家失业老龄化【正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而福利国家这个概念来源于《贝弗里奇报告》,在社会保障领域是全民福利的象征。
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进入福利国家时代,西欧和北欧众多国家纷纷效仿。
究其根源,在于社会福利为西方国家提供了一种激励制度,它能缓解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是福利国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一次选择制度。
福利国家政府利用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和贫困人群的对社会安定的威胁。
国民通过社会福利政策,保证体面的生活。
社会福利政策已然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工具,同时社会福利政策也将福利国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1883年德国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此后社会福利政策都拥有法律的保障,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正常实施。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就由此进入了福利国家时代。
一: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下的现状:战后西欧等西方国家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逐步扩大了社会公平,促进了整个西欧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 普遍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基本消除了贫困问题。
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福利国家,不仅使居民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威胁,而且会根据物价和生活指数逐年调高贫困线标准,因此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 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困惑发表于 06/14 06:30 约4分钟英国现代福利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06年。
那是英国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一年,也是整个国家一半人口都处于贫困线之下的一年。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工党赢得大选时,他们决定要按照收入调查结果收税,承诺要为国民提供保险,要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养老金,为英国人提供全民医疗系统。
在二战之后,丘吉尔成立了战后重建委员会,其中,委员会的一项职责就是延续战前的福利计划。
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成为委员会主席后出台的《贝弗里奇计划》承诺,要为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天候福利保障制度服务。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分为“教育福利、儿童和孕妇福利,医疗福利和退休福利”等几类。
这些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以“政府资源再分配”的形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英国旧有的社会矛盾。
然而,英国福利制度逐渐负重难返。
自上世纪70年代撒切尔政府以来,英国政府就在反思,寻求一条改革之路。
英国政府以此为理由,推动了一系列削减税收、削减福利、放松对资本管制的政策。
欧债危机爆发时,并未陷入债务危机的英国在2010年采取大力度的财政紧缩措施,并对福利制度进行系列改革,改革之路并不顺畅。
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在教育支出仅有13%,国防支出6%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在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仍高达54%。
正如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曾在《太阳报》撰文所言,现如今,原本是为了保护弱者的福利制度,已经变成了“福利依赖文化”。
一个名为“英国公民”的非营利性组织统计显示,仅仅是2015年时,英国有至少520万低收入工作者接收了110亿英镑的国家失业救济,如果福利被砍,则许多人的生计将难以为继。
到如今,这个数字仍然在上升而非下降。
而且,如今在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下,一名老人的养老金需要平摊到两三名工作者身上。
再加上民众总是希望有更少的税收,更多的福利,以至于整个福利系统成为各党派斗争的工具。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第一篇: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
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
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西欧国家福利政策利弊分析社会福利事业在欧洲已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英国政府为了安抚救济贫民, 于1 0 01 年颁布“贫穷法”。
在工业革命时期, 英国政府又把大量贫民转为产业后备军, 于1 8 3 选年颁布“新贫穷法” ,对贫民实行救济.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二、影响1、积极影响(1)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2)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4扩大公民自由,体现团结互助;(5)巩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2、消极影响(1庞大的福利开支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的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社会持续充分发展的障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凸现。
(2 助长了社会成员的闲散性,福利制度被讥讽为“培养懒汉的制度”。
第二, 西欧国家利用社会福利制度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 刺激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西欧各国每年花费的社会福利开支是巨大的, 这就扩大了消费, 增加了社会有效总需求” ,起到刺激生产、发展经济的作用。
第三, 西欧由于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一定程度减少失业的压力。
西欧国家为社会福利事业服务的医疗、职业培训、老年保健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 吸收了大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失业者, 吸收了一批新就业人员, 并为提高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对其国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积极影响。
但是, 也使西欧国家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福利的沉重压力” , 在财政、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因素。
本报独家专访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福利制度(焦点报道)西方福利制度存在弊端引起反思选择符合国情福利模式更为重要本报记者吴月辉《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6-08-30 第05版 ) 【字号大小】【打印】【关闭】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也十分突出,社会公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为各阶层所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要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社会公正问题就应该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
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
西方福利制度教训多记者:不少西方国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在我国,强调社会公正是否就要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郑秉文:我认为“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对中国而言是不现实的,强调公正并不是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
因为只要看看西方福利制度的演变历史,就会知道,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发展膨胀到削减瘦身的这样一个改革曲线。
在这个曲线中,孕育了许多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吸取这些经验教训,未雨绸缪,不要走弯路。
英最早实行但已改革记者:能否具体讲一下西方福利制度战后以来的发展脉络,它给了我们什么启发?郑秉文:现代西方福利国家比较典型的被认为是北欧国家。
虽然从模式上看是起源于英国,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奠基这个制度的《贝弗里奇报告》的本意,即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
当这一福利国家理念被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时,北欧国家全盘接受并发扬光大,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的“橱窗”。
而英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逐渐改变这一模式。
英国的演变驱动力,既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又有财政困难的原因;就是说,英国输出了福利国家的思想和模式,但他自己最后又带头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撒切尔与彼岸的里根一起掀起了削减福利水平和福利国家瘦身的运动,引发了一场风靡全球的福利革命。
全面认识西方“福利陷阱”目前有一种倾向,就是把当前西方陷入经济困境的原因归结于“福利陷阱”,认为是社会福利导致了西方国家经济下行、债务上升、失业上升,认为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社会福利太超前了,并以此为由反对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当前西方陷入经济困境是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矛盾周期性爆发的结果,并非福利制度所导致。
事实上,福利制度对危机起了缓冲作用,但这种缓冲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所以一旦危机爆发,福利制度反倒成了危机的“替罪羊”。
一、西方福利制度使西方社会的劳资矛盾得到暂时修复,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西方福利制度是19世纪萌芽、二战之后全面建立、成熟的,其实质是资本主义政府对日益兴起的工人运动的回应,是暂时缓解劳资矛盾的一种手段。
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
19世纪,欧洲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劳资矛盾也日趋尖锐。
在不断暴发的工人运动推动下,建立了有限的社会福利制度,如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9世纪80年代相继通过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等。
第二阶段是成熟阶段。
从二战到上世纪70年代,是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大踏步完善的时期。
欧洲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起普遍建立了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个全民免费医疗制度,运行至今。
美国于上世纪30年代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60年代通过了数百项涉及民权、税收、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消除种族歧视的政策。
这一阶段社会福利制度大大扩展,有几个原因:一是经过1930年代的“大萧条”,自由市场经济受到反思,政府的职能加强;二是经过“二战”,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生产力受到破坏,建立福利国家成为恢复实体经济、增进社会团结的重要途径;三是1917年苏联成立之后,实现了全民就业、职工福利,与苏联竞争的压力和西方国家社会运动的推动。
在西方国家,主张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的影响日益上升,推动了社会福利建设。
2021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优势、困惑及改革范文 一成因:阶级对抗的缓冲器 所谓“福利国家”,作为一种特定的概念主要是指二战后以推行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为基本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这些国家通过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是“福利国家制度”.不过,通常泛称为“福利国家”.“福利国家”制度是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趋于激化、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制度的国家(1948年)。
作为英国福利国家制度诞生的思想基础,不得不提到《贝弗里奇报告》。
1942年,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名为《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的报告,即《贝弗里奇报告》。
该报告较为全面的总结了英国战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了已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成就及弊端。
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概括为“3U”思想,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统一性原则(Unity)和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
在此基础上,提出战后通过建立一个全社会性的、新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一整套方案。
二战后初期,首相艾德礼代表的工党就对《贝弗里奇报告》表示全面接受,这使得工党获得广泛的选民支持而赢得大选。
1948年,工党政府就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图,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立法(如国民保险法、国民健康服务法以及国民工伤补助法案等)来构建这个让人倾心的福利国家。
人教版教材在“学思之窗”引用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话,她认为:“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详网,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详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引文中的“安详网”很显然是指福利国家制度,“梯子”是指国家、社会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
这说明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实施,更多地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很显然这是福利国家实施的主要原因和实质。
二天堂:“从摇篮到坟墓” 目前,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大力投资并创办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
其中,西欧和北欧国家是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 也最为典型的地区, 被誉为包揽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形成于战后初期, 六七十年代, 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然而,随着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导致经济危机,财政收入减少。
高社会福利加重了社会负担,全面福利政策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以英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逐步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开支。
虽然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后来的施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比如说公共医疗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等。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弄清福利国家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福利国家”这个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俾斯麦实行的警察国家政策,1870年德国的历史学家描述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是在创造一个“福利国家”后来英国作家在一篇文章中采用了这个词汇。
“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
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
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
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
造成福利国家的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国家只负责向“最需要的人”提供福利,这种方式需要政府官僚去区分谁是“最需要”的人,因此政府要密切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将作弊减到最低,因此会将人民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接受福利的人,另一类是需要为政府福利提供的人,而这类人往往想将福利减到最低。
福利制度中的辩论辩题正方,福利制度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福利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首先,福利制度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如医疗保障、失业救济等,从而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其次,福利制度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瑞典的福利制度被认为是全球最完善的,而瑞典也是一个福利制度发达的国家,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
因此,福利制度的存在对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名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它对待弱者的态度看出来。
”——罗曼·罗兰。
反方,福利制度可能导致社会依赖和经济负担加重。
尽管福利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弱势群体,但是过度的福利制度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自我发展的依赖,进而造成社会的惰性和不公平。
例如,一些国家的福利制度过度发达,导致了部分人群选择不工作而依赖政府的救济金生活,这种现象不仅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担,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同时,福利制度的不公平分配也可能导致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如美国的福利制度分配不均,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
经典案例,美国福利制度的不公平分配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一些人认为福利制度应该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帮助,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福利制度应该更加注重对于自我发展的激励。
综上所述,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但是其过度发展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依赖和经济负担加重。
因此,福利制度的建设需要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我国扶贫视角下中西方福利观差异的历史原因探析
中西方福利观差异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
在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和福利国家的概念。
这些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福利制度,为公民提供基
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
相比之下,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传统经济体制中,没
有形成完善的福利体系,贫困和社会不公现象普遍存在。
中西方福利观差异的历史原因还可以从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
西方国家在工
业化阶段面临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需求,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工人阶级的利益诉求,从而加强社会稳定。
相比之下,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段,由于重视公有制
和集体主义的原则,福利观念一度被边缘化。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逐渐关注扶贫问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帮助力度。
中西方福利观差异的历史原因还与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有关。
西方文化强调自由、个
人权利和公平正义,福利观念认为国家应该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以实现社会
公平。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族责任和个人义务,个人的福利由家庭和社会共同
承担,国家的角色相对较小。
这种文化观念对于中国扶贫视角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扶贫视角与中西方福利观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不同的历史原因进行探析,包括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历程的差异、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随
着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福利制度和扶贫视角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与
西方国家的福利观念接近。
福利国家保守主义悖论有时候,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似乎把政策学和现实的政治世界割裂开来。
政治家们抱怨政策分析对他们“毫无用处”,而政策分析者们则哀叹政治家们甚至对最基本的分析原理也全然无知。
这道鸿沟并不仅仅是因为一方故作高深,而另一方对政策的无知所造成的。
相反,它反映了政策专家们为避免政治制度性分析日趋成为一个更纯粹的政策学而做出的自觉选择。
这一选择的代价在美国最大的社会福利计划——社会保障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
迄今为止,对社会保障的批评论点都惊人地一致:它们的分析技巧几乎都建立在一系列公认的,但在道德和政治上值得怀疑的假设上。
而且,这些假设都有很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因此以它们作为论据来论证诸如现代福利国家(它们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生活中)这样的社会制度是危险的。
本文将以讨论养老金为线索,开拓一个探讨福利国家问题的新思路。
该思路不同于现代自由主义的观点,也有别于至今仍主导着福利国家主义者的“改良”观点。
我认为,公共政策的结果之一是它形成了政治。
政策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机制,它们也是将来要进行的政策战的背景。
换句话说,政策并不是孤立地实行的。
一个政策一旦开始实行,它就成了下一个政策的背景。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在不考虑政治的情况下合理地制定政策了。
如果公共政策的结果不仅会对委托人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公共讨论和制度发展的性质,那么人为地把这项工作划分为学术上的“政策分析”和“政策实施”就站不住脚了。
考虑政治因素必然会给政策分析过程增加一个不确定性的因素,该因素常常与温和的保守主义联系在一起。
但有人可能会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保守主义的政策分析?如果答案肯定的话,它能否就美国和其他国家中权利改革的争论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呢?如果合理地理解保守主义,这两个问题就都将得到肯定的答复。
一政治与政策分析政治与政策分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显然,政策分析者们并非“哲学之王”,他们不能把完美无缺的政策赐给翘首以待的世人。
漫谈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冲突漫谈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冲突的美国人意识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有效地保障公共利益,也不可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所有要求,更不可能在危急时刻为公众提供必要的保障。
而地方政府和民间慈善团体因受自身资源的限制,也无力向公众提供所需要的福利保障。
因此,联邦政府应当担当起调节经济和保障公民社会福利的责任。
于是,在危机时期依然固守古典自由主义信条的胡佛总统最终被美国人民抛弃,而以应对经济危机为目的、以加强政府干预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则应运而生。
1933年罗斯福签署《联邦紧急救济法》,开始由联邦政府为失业者提供直接救济或工作救济,从而结束了过去以志愿救助为主的美国社会福利制度。
1935年罗斯福还签署以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和向老年人、盲人、需抚养的儿童以及其他遭遇不幸者提供援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法》,宣告了美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诞生,确立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框架和发展方向,负起了保证每个美国人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责任,这是美国政治和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此自由主义与新政联系起来了,民主党成了现代自由主义的代表,支持扩大政府权力的人成了自由派,反之则被称为保守主义。
从罗斯福新政到20世纪70年代,是社会自由主义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时期,也是美国社会福利制度不断扩张的时期。
例如:从1950年到1972年《社会保障法》共修正9次,社会福利项目不断增加,受益面日益扩大,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1964年约翰逊总统提出“伟大社会”计划,宣布无条件地“向贫困开战”,社会福利制度的扩张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通过了《食品券法》、《医疗照顾法》、《高等教育法》等上百项社会福利立法,其势头超过了新政时期。
至7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建立起了一个使美国人生、老、病、死、伤、残、鳏、寡、孤、失业、贫困、教育等都能得到救助的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已经成为美国生活方式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债务危机背景下西方福利国家模式的困境与启示2009年末欧洲一些福利国家因金融危机的冲击而爆发了债务危机,有人指出是这些国家长期采取的高福利政策使得政府债台高筑。
对此,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大规模削减福利。
其实,各国福利开支与财政纪律只是引发债务危机的表面原因,其根本原因主要来自于现有的福利政策措施与社会平衡所决定的需求之间的脱节。
通过对西方福利国家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福利国家模式的特点及改革得失,并引以为鉴。
[关键词]债务危机;福利国家;新制度主义胥丽(1981-),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福利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上海200433)美国次级债引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许多国家潜在的问题在危机的影响下浮出了水面。
2009年末欧洲一些所谓的福利国家爆发并延续至今的债务危机便是这种情况的表现之一。
许多人指责欧洲长期采取的高福利政策给政府预算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引发了债务危机。
但实际上,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体系及福利政策各种矛盾与问题由来已久,各国一直进行着调整与改革,西方各国福利开支与财政纪律只是引发债务危机的表面原因,其根本原因主要根植于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现有的福利措施政策与社会平衡所决定的需求之间的脱节。
一、西方福利国家模式的理论背景就政治层面而言,福利国家是在阶级力量对比和相互权力制约下资本与劳动平衡的产物,福利国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自由市场的弊端,以期获得社会稳定与长期发展。
阿萨·布里格斯在《历史视野中的福利国家》一文中认为福利国家的建立是为了至少在三个方向上纠正市场失灵:保证个人和家庭最低收入;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对某些突发事件,如疾病、失业,缩小个人社会不安全程度;对公民地位的确认,保证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社会服务。
西方福利国家模式的建立有效缓解了本国劳资双方的对立,促进了他们的人力资本、科技与经济的长足发展。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各国福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合适的地方便渐渐显现出来,家庭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减缓、高失业率、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经济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私有化、日益加剧的国际国内竞争等都对福利制度的运行与完善提出了挑战。
作者: 沈跃萍[1]
作者机构: [1]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上海200235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
页码: 123-12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福利制度;公平;正义;不平等;两极分化
摘要:“公平”、“正义”一直是西方社会鼓吹、追求、引以为傲的基本理念,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其法律或政治制度凸显和维护这个理念及其原则。
但在西方世界陷入大危机之后,这个基本理念已经大大褪色甚至走向反面,这就引起了西方许多学者和部分政要对其的质疑。
总体来看,他们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平等”一词是如何成为当今西方社会的政治热词的,二是福利国家制度是保护还是损害了公平,三是如何应对日趋扩大的不平等。
我国扶贫视角下中西方福利观差异的历史原因探析福利观是指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保障措施和政策立场。
中西方福利观存在差异的历史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
经济模式不同。
西方国家的福利观念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问题。
在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趋于市场经济,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容易受到排挤,社会问题相对突出。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西方国家开始出台各种福利保障政策,以减轻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而在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注重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政府在经济领域中发挥主导作用,弱势群体得到国家的直接负责。
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西方国家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个人责任和自我保障意识较强。
西方国家的福利观念更倾向于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强调个人的合法权益和自我努力的重要性。
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集体和社会责任,强调家庭、邻里和社会之间的互助关系。
在扶贫视角下,中国更注重通过政府主导和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将扶贫工作作为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历史发展路径不同也是导致中西方福利观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近代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进程后,建立了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福利制度。
而中国在20世纪初迎来了现代化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集体化和农业合作社等方式解决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的福利观念和实践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西方福利观差异的历史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历史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差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中国对福利观念的认识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有望逐渐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好地满足扶贫和社会保障的需求。
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在悖论作者:方虹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04期【摘要】西方福利国家很难实现诸如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福利国家的区域经济自身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或是统一强加的微观经济政策加以解决。
西方社会是一个政治化的阶级体系,福利国家基本上是劳资双方“阶级力量的一种平衡”。
由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本的流动性使这一平衡被打破了。
【关键词】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中图分类号】F817 【文献标识码】A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四种类型慈善、救助等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源远流长。
进入 20 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在经历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的措施被提出。
1948年7月,英国首先宣布成为“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随后西欧、北欧、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
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起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自福利国家出现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及执政党本身的性质差异,会导致政府在选择福利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般欧洲社会福利制度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自由主义类型,代表国家是英国,此种类型国家福利依赖三个重要支柱,分别是弱化国家的作用、劳动市场参与方面的风险个人化而非社会化、以市场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
它主要强调提供社会福利与医疗保健服务。
第二类,社会民主福利型,代表国家是北欧各国,这种福利体制接受国家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延伸角色,并将风险社会化,同时提供高水平的福利补助和再分配措施,通过高额征税为民众提供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在内的众多服务。
第三类,保守主义类型,代表国家是中欧各国,它们在收取社会保险费的基础上筹集资金,在很多方面提供数额颇多的福利金。
第四类,家庭式福利体制,代表国家是南欧各国,其所实行的福利制度与中欧各国较为相似,但是提供福利的范围较为狭窄,救济水平也较低。
研究表明,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救助制度,功能包括:一是为全体居民提供了制度性的储蓄渠道,即在年轻时的工作阶段,作为福利体系的贡献者,而当年老退休时,则可以享受福利制度提供的养老安排。
二是福利体系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经济资源的再分配。
一个典型例子便是税收系统,让穷人少缴税、富人多缴税。
三是福利体系对个人及社会能力的投资,政府通过福利体系投资于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领域,包括育儿服务、从小学到大学的公立教育、失业再培训等。
通过福利制度,福利国家政府给劳动者和弱势群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减少社会不平等。
福利制度对各国政府的合法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发挥了各国政府的职能作用。
然而,当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困境、公共财政压力不断上涨之时,也会有质疑声发出——福利政策是否难以改变,福利支出是否过多而拖累经济发展?德国总理默克尔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欧洲仅占世界人口的7%、全球GDP的25%,但其福利开支却达到了全球福利总开支的一半。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调整与改革从 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福利国家曾陷入失业危机、老龄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制度危机和文化危机等多种危机。
目前,福利国家很难实现诸如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福利国家的区域经济自身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或是统一强加的微观经济政策加以解决。
福利国家存在着执政党、工联主义、资本主义联合的政治代表形式的危机,主要表现为日益增加的选举波动性以及民众对主要政党的不满等。
此后,各国纷纷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改革方向和内容,福利国家普遍推行多元化改革,但是无论如何改革和调整,国家和政府在福利承担上的责任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政府是福利制度改革的主体,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的调整与定位,以及建立政府社会福利责任承担机制,除了国家权力层面的高层设计以外,还必须在政府、企业和公民层面上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按照社会福利分配的公平原则,在某些领域还需要扩展和强化。
总体看,欧美福利制度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以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为目的,减轻国家社保负担;同时加强福利制度中责任机制的建立,强调社保由国家负担转为由国家、雇主、人员三方共同承担,强调个人的义务与责任;推行私有化,引入竞争,提高效率。
改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以及社会救助方面的改革、国民保健改革、住房和教育改革。
但其改革未达到预期目标,也没有彻底改变一些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第二阶段的改革是为能力强的人提供工作机会,为能力弱的人提供生活保障,以节省福利开支为宗旨。
未来政府的角色不必是提供所有的社会保护,而是提供必要的组织和规范。
改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改革、医疗保险改革、失业保险改革、教育改革、最低工资制度、残疾人救济改革。
总体上,第二阶段的福利制度改革与第一阶段的改革相比较,更加全面和彻底,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对我国改革的启示主要体现为,各国在围绕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的博弈与契合方面,通过科学制定福利政策和制度,明确责任划分、兼顾公平和效率、扩大资金来源、加强法制建设。
西方福利制度的理论内在悖论与困境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国家以转移支付为主推行福利社会制度的顶峰,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以及福利支出和转移支付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新自由主义引发的新矛盾、新问题的集中出现,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福利削减,使得大量在危机时期更需要福利支持的人群陷入困境,这种状况显然与这些国家建立福利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西方社会是一个政治化的阶级体系,福利国家基本上是劳资双方“阶级力量的一种平衡”。
由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本的流动性使这一平衡被打破了。
第一,市场经济效率与公平的困扰。
作为贫富两极分化和阶级冲突的具体表现——效率与公平、自由与平等、财富与正义之间的矛盾和纠结,以及它们表达的资本与劳动的不同诉求、斗争、博弈,始终贯穿在社会福利制度之中,对其政策的权衡和选择打上了深刻的印痕,从而牵动了这一制度的自我调节、应时修改和基本走向。
在这些困境中,如果没有社会福利制度,现代社会秩序的正常维持是不太可能的。
同时,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也并不是万能的,仅靠这项制度尚不足以使社会生活获得免于一切困扰的保证。
因此,福利制度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在社会的动态运行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第二,低收入与高支出的困境。
在政治的民主化普选制下,为赢得选票,各种制度安排与所有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大多数人的诉求。
政府既要赢得雇主和资本家的支持,许诺为其减税,使政府收入减少;又要获得中低收入阶层的认可,许诺为其提供就业、医保、社保等高福利,政府支出就相应增加。
福利制度从而遭遇低收入与高支出的困境。
第三,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分层结构不平等的合理化。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不可能消除社会结构和分层现象中的不平等性,只是使之合理化了。
在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中,对有限的福利资源只能“目标锁定”,采取选择性的配置,不同阶层、群体的保障和福利“所得”是有差别的,对社会资源和机会的“所享”也是不同的,因而也就不能避免上层、中层、下层、底层群体的分离。
在现存的阶级体系内部,福利政策又产生出新的分层类型,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一定意义上加大了贫富差距。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中,社会权利的增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阶级体系。
在大部分情况下,福利服务也没有能够消除贫穷。
因此,社会福利制度通过社会资源和机会的配置可以使社会利益结构得到某种调整,但并未脱离社会的不平等性及分层结构的合理化。
第四,社会福利制度的商品化—非商品化—再商品化的曲折演进。
历史发展表明,市场经济和竞争原则提高了效率,使社会再生产的扩大成为趋势,可以说,正是市场化和商品化使得一些个人和群体的保障和福利受到剥夺,生活陷于贫困甚至绝望。
因此,如果要使经济效率、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再生产得以继续,就需要一种与之相悖的逆向过程,使之成为对经济市场化和劳动商品化的补充。
这就是社会福利制度应当发挥的非商品化或去商品化的重要功能。
显然,从更为实质的方面说,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就劳动的非商品化或去商品化而言,福利国家是最为典型的制度设计。
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使劳动者免于贫困,使其能够不完全依赖于市场和出售劳动力而生存,这就确立了市场化、商品化的体制性保护机制。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福利国家的扩张,非商品化或去商品化过程引发了另一种后果,即高额的福利支出推高了税负,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越来越高,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抑制了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扩大能力。
不仅如此,劳动者也失去了必须工作的理由和动机,社会的勤奋、进取和敬业精神也失去了动力。
最终结果是,福利国家陷入了财政危机,整个社会也陷入了危机。
第五,福利的普惠承诺和国家的有限能力的困境。
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的贫困人群实施补救的国家责任和社会道义,逐渐成为现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普惠主义价值原则。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国家的福利承诺与福利能力两者间的矛盾纠结。
从欧洲福利制度的总体价值观“全民福利”“人民福利”来看,在现实中,几乎无限的普救式共享福利并未真正实现过。
即便是在经济繁荣的状况下,社会福利支出受到的制约是刚性的,国家实际能力总是使福利的真正变现不得不大打折扣。
相关研究指出,在任何国家,全民福利模式都无法完全实现。
由此可见,在福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关目标的定位、对象的遴选、福利的给付底线等,都是必须的程序。
事实上,期待的“所享”与现实的“所得”总是有区别的,而且“所得”也并非是均等化的。
第六,不等价交换的世界体系与社会福利的全球格局不对称。
在全球化时代,一国的社会福利状态更是与世界体系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世界体系是“不等价交换”体系,这种“不等价交换”在两个维度上运作:一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阶层之间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发生在被纳入世界体系的国家之间的不等价交换。
世界经济是一个国际生产和贸易的分工体系,不同地区和不同产品被这一劳动分工的链条连缀在一起,各国按照“不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商品贸易转换,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利益”过程——各国的贸易利益所得是不同的。
商品链的地理方位不是随意分布的,它们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边缘向中心或核心移动。
因此,以社会控制为目标的公共福利供给与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平等为目标的社会福利供给之间的博弈客观存在。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博士生翟柱玉对本文亦有贡献)【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项目编号:15JDGC012)和航空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ZG5107)研究成果】【参考文献】①高功敬:《超越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罗尔斯社会福利思想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13 年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