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 格式:docx
- 大小:21.29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1.和谐统一
例如,传统的屋架造型采用檀树木材建造,它们以特定的几何形状呈现,整体结构均匀一致,形成丰富而富有节奏感的美感。
2.尊重自然
例如,皇宫建筑的门前通常设置有一片水池,用来反射阳光和景色,使建筑更加生动美丽。
3.强调空间的层次与排列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与排列,使人们在建筑内外游览时,能够感受到不同空间的层次感。
大门、庭院、厅堂等不同空间层次相连,布局合理,体现了建筑的尊贵与重要性。
在不同空间中设置不同的景致,使人们在导游中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美感体验。
例如,建筑内部的庭院经常用流水、假山、花草等景观装饰,增加了视觉上的美感,并提供了一种空旷的感觉。
4.建筑材质与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材质与装饰讲究精细、华丽,充满了艺术性。
建筑材料例如木、砖、石以及彩绘陶瓷等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加工的,保证了建筑的质感和美观。
建筑表面的壁饰、雕塑、彩绘等装饰则注重细节,以突出建筑美学的视觉效果。
例如,汉代宫廷建筑的石雕、柱子的结构以及彩绘都是非常精美的,它们经过精心的制作和装饰,赋予了建筑以独特的魅力。
5.园林特征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园林在布局和景观配置上注重对称、植物的
有序组合、水景的流动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园林美。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和谐统一、尊重自然、空间层次与排列、建筑材质与装饰、园林特征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古代
中国建筑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和独特美感的建筑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序列层次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序列组织和层次变化,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美感。
这种序列层次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之间,也体现在建筑群落的组合之中。
2.自然和谐美: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在建筑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3.结构精巧美: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质结构体系,注重结构逻辑的清晰和构件之间的连接,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结构精巧的美感。
4.规格稳定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的稳定性,采用中心对称或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
5.造型意境美: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意境深远。
建筑立面造型丰富多样,屋顶曲线优美,檐口精致细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特征。
6.装饰文化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文化,运用雕刻、彩绘、琉璃等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之中,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文化内涵深厚的美感。
这些美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对自然的崇尚。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均衡和尊重自然的追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下面将从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和建筑风格等方面来阐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榫卯结构为特色,拥有丰富的构件和连接方式。
这种结构可以在不使用一颗钉子的情况下将建筑物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这种木结构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地震和风灾中具有很高的抗灾能力,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稳定和安全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材料的天然和环保性。
中国古代建筑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木材、砖瓦、石料和泥土等天然材料。
这些材料来源广泛,且制作工艺简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这些材料还具有很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使得建筑物在冬暖夏凉的同时,也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第三,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装饰的简约和精致。
中国古代建筑通过使用雕刻、彩绘、砖雕、瓦雕等技艺来装饰建筑物。
这些装饰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物,更是为了表达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通常采用线条简洁、图案精细的方式,既能凸显建筑的美感,又不会过于繁琐,给人以舒适和宁静的感觉。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风格的独特性和地域性。
中国古代建筑吸收了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建筑。
例如,北京的故宫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闻名世界,而苏州的园林则以其精致细腻的建筑风格而享誉中外。
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代表了中国不同地域和文化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均衡和尊重自然的追求。
通过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独特设计和表达,中国古代建筑创造了独特的空间和审美体验,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价值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美学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它承载着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观念。
中国建筑美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注重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以达到和谐、平衡的效果。
中国建筑美学的特点在于其注重空间感、线条之美和传统文化的融入。
空间感是中国建筑美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开阔、灵动的空间感,给人们以舒适自在的感觉。
这种空间感通过布局和造型来实现,聚焦于对空间的精确控制和规划。
相传北朝时期的著名匠师裴松之想建立一座房子,他厌恶了仅仅能够卧室都会嗅得到灶膏香气,于是按照中轴线,将厨房移至南边的外屋,创造了独具匠心的空间布局,实现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线条之美也是中国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线条的自然流畅和谐,力求简洁而不失庄重。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直线、曲线、斜线等多种线条形式赋予了建筑以独特的韵味和动感。
例如传统的重庆楼梯,坡度逐层递增,呈现出蜿蜒曲折的线条,使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种旅行的意境,使楼梯成为艺术品。
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中国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它融入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空灵意境等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例如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宫廷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并通过红墙黄瓦、琉璃瓦、雕刻细节等细节来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中国建筑美学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当代中国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以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为基础,当代中国建筑依然延续并创新了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
例如,北京市的国家大剧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由法国建筑师勒内·纳乌里设计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创新的设计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古老与现代交融,展现了中国建筑美学的新鲜魅力。
中国建筑美学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类自然、自身存在和人际关系的思考,深化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色探究1.中国建筑美学的概念在哲学研究中,美学可以说是最困难的。
鉴于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心理与大脑活动的研究至今仍然是进展较为缓慢。
美学的很多根本问题,如:美是什么?美感由何产生?美有什么规律?这类关于“美”的哲学问题仍然处于假设探索的阶段。
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审美过程、审美心理或审美规律的研究,也同样处于描述、推测的阶段。
中国建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中国(美学)特色建筑的观感美,即其“形象价值”,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是有关中国建筑艺术审美本质的哲学。
2.中国建筑的美学特色中国建筑的美学特色可以归结为序列层次美、自然和谐美、结构精巧美、规格稳定美、造型意境美、屋顶曲线美和异彩纷呈之美。
2.1序列层次美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的美学特色是序列层次美。
这一特点与中国古代的思想意识形态有关。
中国建筑的形式美的特色首先是它的群体美、序列美。
这种总体的艺术气氛又都以满足礼仪和生活实用的要求为基础。
中国《黄帝宅经》说:“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阴阳强调建筑的自然属性,人伦则强调建筑的社会属性。
《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普及天下,但建筑区域系统规划的整体构思已跃然纸上。
从周秦以来,凡城市规制、宫殿、坛庙、陵墓、住宅、祠堂的体量、形式、色彩、用材都有详细的等级规定和礼制理论;如:瓦面老百姓使用的是黑陶瓦。
皇宫、敕封寺庙、王宫贵族等使用的是琉璃瓦。
登上北京景山之巅的万春亭,居高南望,人们可以感到“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深长(参见图1)。
这类礼制法规逐渐和成熟的形式美法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社会时代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感、节奏感以及不同阶层建筑的风格。
1 | 北京故宫鸟瞰图来源:来自网络,网址见附录1总的来看,中国的建筑美是通过美的个体服从整体、部分融于统一之中表现出来的。
这反映了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指导下的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中推崇的整体意识。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1.周正对称: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讲究平面结构和立面组合的规整性。
建筑物的布局常常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分布。
这种对称性在整个建筑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2.虚实结合:中国古典建筑常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柱廊、露台、游廊等空间结构,营造出虚实相间的美感。
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建筑空间显得更加开敞、透明,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横向发展: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对地面空间的塑造,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建筑群体常常采用连续的横向建筑形式,将多座建筑通过回廊、过廊等手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横向的建筑形式使得建筑群体在空间上显得更加宽广和开放。
4.重点强调柱廊:柱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赋予象征和美感的功能。
柱廊中的柱子通常采用悬空造型,以增强其纵深感,并产生一种虚幻的美感。
柱廊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常常被用于分隔空间、引导视线和增强建筑的垂直感。
5.塑造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歇山、歇山顶、重檐等。
屋顶以其复杂、多层次的结构,赋予建筑物一种雄奇的气势和独特的风貌。
屋顶通常采用宝顶、蟾蜍等装饰物,既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也增强了建筑的装饰性。
6.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典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建筑物通常采用庭院、花园等景观手法,使建筑和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同时,通过窗户、门窗等设计,将自然光线引入建筑内部,使空间更加明亮、舒适。
7.鲜明的装饰风格: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风格丰富多样,常常以传统的雕刻、绘画等手法体现。
在建筑的柱廊、门窗、屋顶等部分常常运用龙、凤、云纹、花鸟等图案,赋予建筑物独特的韵味和装饰效果。
装饰的精细和丰富,使建筑物更加华丽和富有艺术性。
以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对整体布局和细节处理的注重,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的追求。
这些特征不仅使建筑物具有纪实性和装饰性,也使建筑物成为文化传承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丰富多样的结构美学。
古代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劳作的场所,更是表达美学理念和价值观的载体。
以下将从建筑构造、材料运用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结构美学。
一、坚固耐久的建筑构造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首先体现在其坚固耐久的建筑构造上。
古代建筑借鉴了大自然中的结构原理,采用木、石等材料搭建,通过巧妙的构造方式达到了优异的抗震、抗风能力。
比如明亮寺的“悬空”结构,通过架空的檐柱将寺庙悬挂在悬崖峭壁上,既保护了寺庙不受自然环境侵害,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空间美感。
二、材料运用的精湛技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还体现在对材料运用的精湛技艺上。
古代建筑大量运用木材、砖石等天然材料,通过工匠的巧手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纹路独特的装饰艺术。
比如故宫的琉璃瓦和玉石栏杆,灵动的色泽和精细的纹饰体现了古人对材料运用的高度技艺和美学追求。
三、空间布局的奇妙设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还体现在其独特的空间布局上。
在古代建筑中,空间的划分是非常精细而注重层次感的。
建筑内外空间有机地结合,形成错落有致、藏有玄机的景观。
比如福建土楼的“四合院”式布局,将多个圆形或方形的楼体错落有致地组合在一起,既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态,又满足了多户人家的生活需求。
四、伦理价值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还承载着伦理价值观的体现。
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同时,更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比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以人为本”,借助建筑和园林布局的手法,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类对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美学体现在建筑构造的坚固耐久、材料运用的精湛技艺、空间布局的奇妙设计以及伦理价值观的体现等方面。
这种美学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建筑艺术的深厚造诣和审美追求,更是历史遗产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中式建筑美学赏析摘要:一、中式建筑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二、中式建筑美学的主要特点1.布局对称2.注重线条与比例3.强调天人合一4.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5.装饰艺术丰富多样三、中式建筑美学的应用案例四、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创新与发展五、如何将中式建筑美学融入日常生活正文:一、中式建筑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式建筑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起源于中国古代。
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使其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
从古至今,中式建筑美学影响着我国建筑设计与施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式建筑美学的主要特点1.布局对称中式建筑讲究布局对称,这既体现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上,也表现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中。
对称的布局给人以稳重、和谐的美感,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注重线条与比例中式建筑美学注重线条与比例的协调。
例如,木质结构的梁柱、斗拱等部件,以及建筑外观的线条,都讲究流畅、自然。
这种美学观念使得中式建筑在视觉效果上具有很高的和谐性。
3.强调天人合一中式建筑美学强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会充分考虑地形、水系、植被等因素,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4.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中式建筑大量采用传统材料,如木材、砖石等,以及独特的工艺技术,如榫卯结构、雕刻等。
这些材料和工艺技术的运用,使得中式建筑在美观的同时,兼具实用性和耐久性。
5.装饰艺术丰富多样中式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绘画、雕刻、贴金、彩绘等。
这些装饰技艺为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三、中式建筑美学的应用案例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等,都是中式建筑美学的典型代表。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以及中式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
四、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创新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式建筑美学不断创新与发展。
许多建筑师在传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富有创意的现代中式建筑。
如世博园的中国馆、鸟巢等,都是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成功典范。
中国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建筑艺术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如斗拱、榫卯等构件的运用,使得建筑物既稳固又美观。
同时,建筑的布局和空间处理也充满了智慧,如对称、轴线等手法的运用,使建筑物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2. 装饰美: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如彩绘、雕刻、砖雕、木雕等,既有精美的图案,又有寓意深刻的题材。
这些装饰既体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又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韵味。
3. 色彩美: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搭配讲究和谐,如黄瓦绿檐、红墙绿树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同时,建筑的色彩还与地域、气候等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4. 材料美:中国古代建筑善于利用各种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青瓦等,将其发挥到极致。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为建筑增色不少。
5. 文化美:中国古代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宫殿、庙宇、园林等,都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通过对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中国建筑艺术之美是多元且丰富的,它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简介: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关键字: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园林与自然高度协同群体组合木结构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
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
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活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活动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美学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从古代宫殿到庙宇、园林,无不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魅力。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装饰艺术、风水理念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活动的丰富内涵。
一、结构美学活动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美学上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力求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建筑结构常采用榫卯结构,凭借卓越的工艺技艺,在不使用一颗钉子的情况下,完成了整个建筑的搭建,展现出了高超的木工技艺和匠人精神。
此外,传统建筑的屋檐、檐口、斗拱等构件设计精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形成了独特的“斗拱美学”,为建筑增添了灵动之美。
二、装饰艺术美学活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也是其美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建筑的装饰常以砖雕、木雕、瓷砖等传统工艺为主,以龙、凤、麒麟等祥瑞图案和花草、山水等自然图案为主题,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表现,体现出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此外,传统建筑的彩绘艺术也是其独特之处,色彩斑斓的彩绘大厦和廊柱,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风水理念美学活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活动中,风水理念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建筑在布局和设计时,常遵循“依山就势、对水取源”的原则,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以求得风水的顺畅和气场的平衡。
同时,在建筑的选址、造型以及装饰上,也融入了许多风水元素,如螭首、瑞兽等,旨在避邪驱凶,保佑居民平安幸福,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对于生活美学和精神追求的关注。
四、传统建筑美学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活动虽然源自古代,但其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传统建筑美学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
借鉴传统建筑的结构、装饰艺术和风水理念,可以为当代建筑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使建筑更好地融入当代城市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加密切的联系。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活动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表达方式,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美学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遗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这种美学表现在建筑的设计、材料选择、组合方式、色彩运用、装饰与雕刻等方面。
一、建筑构造与设计的美学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设计有很多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结构建筑,从构造上来说,一些关键的部位采用“榫卯”的建筑方式,这种方式使建筑在承重、抗震和防火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点。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也注重对称美。
中国古代采用的“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的设计思想,在建筑的整体感觉上非常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还用到了“借景”这种美学手法,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凸显建筑的美感和主题,使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中。
二、外观色彩与装饰的美学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不仅体现在结构和设计上,同时也表现在外观色彩与装饰上。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讲究色彩运用。
明清时期的建筑外部常使用红、黄、绿、紫等鲜艳的颜色,这种欢快的色彩让人愉悦。
除了大量使用鲜艳的色彩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有着独特的装饰风格,其中彩画、雕刻、描金、剪纸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方式。
这些装饰手法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装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表现形式还包括了花鸟、人物、传说、神话等元素,这些元素的装饰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文化背景和精神追求。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外,还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建筑是一种文化符号,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通过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传达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情。
比如中国的寺庙和宫殿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寺庙中的文化元素主要有佛教和道教的信仰和文化、书法、绘画、雕刻等。
宫殿则往往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皇权与民权的关系等。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学生姓名杨儒学号081210223院系文学院专业英语时间2010年11月20日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历史更是闻名世界。
而不同地区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也不甚相同,各有特点,但其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有别于西方建筑的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
一.结构美二.雕塑美三.装饰美四.韵律美五.诗意美六.理想美七.围院的平面空间美八.轴线的空间艺术九.诚实的结中国传统建筑十.“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
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居住群建筑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这种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融合之美。
可以说“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
”一结构美中国建筑的重量全部都由梁柱负担,因此中国建筑师们在追求建筑的美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的暴露在外的框架结构体系上,不难理解,要使建筑物具有审美价值,就必须让那些主要的木头构件在结构过程中体现出美感。
而中国建筑的梁柱结构,是由梁、柱、枋、檩、椽等主要构件产生的,它们按照结构所需要的形状、大小和间距组合在一起,在合乎目的的明确性和逻辑的合理性中体现出理性与秩序,产生美感,从而达到技术与艺术的浑然统一。
尤具是斗拱和外挑的屋檐(包括重檐),特别是那种反曲向上的翼角,其曲线或弧度完全是由斗拱和椽木构制出来的,真可谓匠心独运。
北京的团城承光殿、雍和宫万福阁、山西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等等,都是结构既精妙又美观的建筑杰作。
二.雕塑美建筑的雕塑美,我们的按照曲线原理建造的飞檐翘角的“大屋顶”亭台楼阁,生动地实现了这一浪漫性的建筑美的理想。
如太原晋祠的圣母殿、四川绵阳的过街钟楼、贵州黔灵山的到这种特点。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突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严,他们的皇宫及其所属的大型寺庙建筑一般都要衬以高大的台基或须弥座,有的非常宏伟壮观,象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天坛祁年殿的基座,它们的墙体和栏杆的造型十分讲究,雕刻非常丰富,其雕塑美的品格堪与外国的石构建筑相媲美。
古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建筑美学和审美精髓。
古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是如何形成的,应该如何理解和欣赏古建筑,这些都是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古建筑的建筑美学建筑美学是指建筑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古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其美学价值更为突出。
古建筑的建筑美学主要从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几个方面来论述。
1、建筑形式古建筑形式的基本特征是“重心下移,上阔下窄,屋角曲折,顶部弯曲”,这种形式的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核心,即“中和”的思想。
中和意味着在有限的空间内把各种因素综合和谐地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种设计理念使得古建筑在视觉效果上更为平衡和和谐。
2、建筑结构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有木结构和石结构两种。
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技术的代表,它以“古典二黄”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全部由人工制作完成。
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特点是“鱼鳞式”、“斗拱”、“梁楼式”和“吊脚式”等,这些结构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杰出代表。
石结构主要用于大型宫殿、祭祀建筑和墓葬等,石质雕刻精美,高耸挺拔,充满了雕刻艺术的力量和气势。
3、建筑装饰古建筑的建筑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壁画、雕刻、彩画和彩绘等。
古建筑的彩画和彩绘在色彩对比、图案纹理、制作技艺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中国古代建筑冶炼品味的极佳体现。
二、古建筑的审美古建筑不仅具有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还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
古建筑的审美主要涉及审美意识、审美哲学和审美心理等方面。
1、审美意识古建筑的审美意识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等,这些思想在古建筑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同时,古建筑也融合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元素,表现出多元化的审美意识,具有强烈的历史和文化感染力。
2、审美哲学古建筑中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和精神,蕴含着德、智、仁、信等传统美德的情感内涵,表达出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深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包括了建筑的整体布局、结构、形式和装饰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从这些方面逐一阐述。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其整体布局的和谐与平衡。
传统建筑在布局上注重整体的对称和均衡,追求“一进一退、二进一退”的布局方式。
这种布局能够让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因素,融入自然景观,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还包括其独特的建筑结构。
传统建筑采用木结构,梁柱之间采用榫卯结构,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传统建筑注重结构的精细和细节的处理,如飞檐、斗拱等。
这些结构的运用不仅起到了加固建筑的作用,更为建筑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第三,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
传统建筑以平面简洁、线条流畅为特点,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式美。
例如,传统建筑的屋顶常采用斗拱、重檐等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屋顶造型。
建筑的门窗也经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富有装饰性。
此外,建筑的整体形式还要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以及建筑与人的关系,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建筑的装饰上。
传统建筑注重装饰的精美和独特性。
建筑的装饰包括了雕刻、绘画、彩绘等多种形式,常常运用传统的纹样和图案,使得建筑更加美观。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如采用青石、琉璃瓦等材料,使得建筑更加具有质感和历史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体现在整体布局的和谐与平衡、独特的建筑结构、简洁流畅的形式以及精美独特的装饰等方面。
这些美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也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理解。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不仅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现代建筑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中国建筑的美学艺术班级:建筑学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摘要: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
本文浅观中国建筑历程发展以来对建筑形式美的各种思考与探索,展现当今多元化时期建筑的形式美。
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以及其表现形态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建筑形式发展历程结构材料;引论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至今大致可归纳为四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第四个阶段为中国现、当代建筑。
1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1.1独特的木结构建筑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
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
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1.2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中国的古建筑有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式建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三大特点——群体的和谐性、组合的内向性、阴阳的融合性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历史更是闻名世界。
而不同地区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也不甚相同,各有特点,但其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有别于西方建筑的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
一.群体的和谐性无论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皇家园林还是居民的居住群建筑和谐性的展露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这种和谐性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融合之美。
可以说“和谐性是中国群体建筑艺术的灵魂。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谐性大多体现在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从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
下面将以故宫为例展开论述:故宫是传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典型案例和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造物观和设计技法与工艺的集中体现。
在其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
再如,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的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
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
这些都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征。
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
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的三台上,这个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美学视角下中国建筑的艺术性探索我国建筑设计作为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积累,并且有伟大的创造,无论是建筑风格、结构、还是造型等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建筑艺术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充满了含蓄、平和的文化性格。
绪论中国建筑有一种独特魅力,这种魅力产生于一种的美学效应――艺术。
艺术是指作为艺术作品的美学效应,即人们被某种典型的形象引发出深远联想而获得的一种特殊美的感受。
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艺术”。
这也就是说建筑具有双重特性,建筑的技术性大家众所周知,而建筑又同时具有艺术的特征,因此建筑也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性。
本文就建筑中的艺术特征来进行简要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风格的艺术美建筑风格是指建筑外形、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材料等所具有的时代特性。
体现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表达就是建筑风格,它是历史的产物。
建筑按照其功能,可以大致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园林建筑、住宅建筑、宗教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之所以建筑的艺术性表现为时代的风格、类型的风格和民族的风格,是因为其中的每一种风格包含既有物质精神要素,也有包含体现当地民族地域的审美要素。
从我国的传统建筑来看,主要是以木材质为主,大到皇家园林,小到农家庭院,大部分都采用木结构,这种木质结构建筑似乎更接近自然,更亲近人性,体现地域的文化,像很多当代的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也开始在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中寻找灵感进行现代建筑设计。
本人认为,这些建筑思想能够很好的反应建筑风格作为体现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结构的艺术美建筑结构是建筑的轮廓也是建筑的骨架。
从中国古典建筑的斗拱、额枋、雀替等,不同角度体现出了建筑结构的艺术美,有些构件看起来是用来装饰的,但也有为了处理其结构方面的原始需求。
例如雀替,看起来似乎是出于立面构图问题而设计的,但是其本身也是为了解决一种构造上的需求而演变而来的。
古代建筑的美丽与艺术中国独特建筑风格简析古代建筑的美丽与艺术--中国独特建筑风格简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越来越高,对于建筑的艺术性也越来越关注。
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一直以来便是最为独特的建筑之一。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特有的艺术和美感。
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历程可以追溯自新石器时期的“瓮城”、“土楼”,再经过汉代、“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变迁,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及山水建筑等,每一种建筑都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建筑美学。
美学特色古代建筑的美学特色有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注重对称。
比如在宫殿建筑中,殿堂前后对称,左右对称;寺庙建筑中,大殿前有一对由石雕或望柱构成的石狮,左右对称。
对称的美学原则不仅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精神内涵,也为它赋予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
木材、砖、瓦、石、泥、竹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不仅用于建筑本身的结构,也大量用于建筑的装饰。
特别是寺庙建筑,除了石雕、铜钟、翡翠、金坛等贵重材料进行装饰外,还广泛使用木雕、漆画、彩绘、锦缎等漆艺工艺品,营造出极具人文情怀的建筑氛围。
而最具特色的一点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形状非常多样化,有飞檐翘角的歇山顶,也有平整的四角攒尖顶,还有折线攒尖顶等。
屋顶的形态不仅体现了建筑的功能,也彰显了建筑的美学意味。
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建筑在历史方面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柱石,而每一座建筑背后都隐藏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
比如长城、故宫、颐和园等,这些古迹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沧桑大势,更有着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
此外,古代建筑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宫殿、寺庙、古城等建筑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术,更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中国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而其中古代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环。
中国历代建筑美学中国历代建筑美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传统美学理念的体现。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艺术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建筑结构和技术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对中国历代建筑美学进行深入探讨,从建筑的整体布局、结构特点和装饰风格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
中国历代建筑以宇宙为基本图式,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物的布局遵循阴阳五行的原则,追求空间的均衡和谐。
建筑的主体建筑往往位于中轴线上,两侧称为对称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整体性和平衡感。
在建筑的外部形式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形体的匀称和谐,追求精确的比例和适度的曲线,不同建筑部位的比例关系经过精心的设计,给人以平和和稳定的感觉。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强调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的相互配合。
中国历代建筑在结构方面注重使用木材和石材,并运用榫卯结构和斗拱等特殊的建筑技术,保证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在材料的选择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选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瓦片等,以体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的相互配合,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同时也赋予了建筑以独特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强调建筑的装饰和细节。
中国历代建筑注重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上进行精心的装饰,以增添建筑的美感。
在建筑的外观上,中国古代建筑采用了各种装饰手法,如彩绘、浮雕和雕刻等,使建筑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在柱子、梁和天花板等部位进行装饰,以展示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同时,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中,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光线的运用和景观的布局,使人在建筑中感受到和谐、舒适和宁静的氛围。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历代建筑注重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以自然为依托,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0708180114 姜宇峰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
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
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
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
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
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
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
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
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
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
中国的建筑具有礼仪性,中国园林也是如此,查尔斯。
詹克斯指出,如果园林确是严肃地试图表征宇宙,而且真也表征永恒之国或佛国乐土的话,那么园林的结构应同其他的宗教形式或礼仪的空间具有某些共同之处。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园林起源与圣山魔石有关,同某些皇帝向往长生的企图有关,也同源远流长的文人隐士力图与神秘的道相和谐有关㈠。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
”老子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观念,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漫长历史中的园林建筑。
有人指出,中国的园林建筑,最主要体现的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其主要要素是山、水、花草和建筑㈡。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台、灵沼,而灵台、灵沼分别对应山、水。
因为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而建筑就是置于山、水之中,构成“天人和一”的关系。
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
它们虽具有共通的艺术性格,而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
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
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
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
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其代表性杰作,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
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
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
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
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
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统专著,但中国建筑的高度成熟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中国建筑不但拥有而且已发展为十分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理论,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也包括建筑或环境的空间和形体构图方法。
它们散见在各种文史典籍之中,而且采取了“中国式”的阐述方式。
有的虽然还没有被古人总结为文字,但从大量的建筑作品中,人们还是有可能读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历商周至秦汉,为萌芽与成长阶段,可以秦汉为代本。
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未,又出现了佛教建筑。
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汉未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
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
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秦汉建筑艺术总的风格可以“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
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即以后“举折”或“举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没有翘起,呈现出刚健质朴的气质。
建筑装饰题材多飞仙神异,忠臣烈士,古拙而豪壮。
中国建筑历魏晋隋唐而宋,是发展与高峰阶段,可以隋唐为代表。
魏晋时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形成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复杂局面。
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区开始进入了建筑艺术舞台;人生多难,促使佛寺、佛塔和石窟大量出现,成为中国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类型;文人常退迹山林,促使了自然美的更深发掘,中国园林美学获得发扬的契机。
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西域交往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期,建筑艺术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隋唐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教建筑、陵墓和园林为主。
都城规划已完全规整化,气势恢宏,格律精严。
宫殿组群极富组织性,空间尺度巨大,舒展而大度。
佛寺格调欢乐而华丽,洋溢着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肯定。
陵墓依山营造,气势磅膊。
园林已出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风格区分,以后者的艺术意境更高。
隋唐建筑单体内质外美,非常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真实,造型浑厚质朴,已较多采用凹曲屋面与屋角起翘,十分柔和大度,内部空间组合变化也很适度。
隋唐建筑艺术风格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重视本色美,气度恢宏从容,堪称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高峰。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建筑艺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五代两宋至元,封建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审美趣昧更趋近于富有普通情趣的日常生活,艺术日益程式化,更着意在细部和装饰的追求。
都城仍然规整方正,商店居宅临向街道,面貌生动活泼;宫殿规模远小于隋唐,而序列组合更为丰富细腻;国家级祭祀建筑布局严整细致;佛教在唐以后己显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复见盛唐的恢宏;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实践更加丰富,与前代相比,同样现出繁细的倾向。
官式建筑完全定型,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加强。
总的来说,明清建筑艺术可以“精细富缛”四字大致概括。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流波泛及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们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为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
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又开始为欧洲所知,并产生了实际影响。
同时,中国建筑早在汉晋时代又接受了主要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外来影响,这些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被中国融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
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国建筑在传统的土壤上,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继续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