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
- 格式:pptx
- 大小:26.31 MB
- 文档页数:5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教材从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插图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的了解也较为全面。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深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插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阐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使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我将从以下7 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藩镇割据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学情分析:奥苏伯尔:“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他们对唐朝基本概况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统地认识唐朝灭亡的经过及带来的影响.因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将以历史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形式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将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力求将这一段历史更直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另外,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处于心理学上“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定为以下三点:1、通过播放视频和故事讲述,学生直观地掌握唐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历史情况。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承接了唐朝前期的繁荣,又揭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历史进程,对于学生理解唐朝的兴衰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让学生了解这场动乱给唐朝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
接着讲述了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以及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等政治问题,凸显了唐朝政治的腐败和混乱。
最后阐述了黄巢起义的爆发和唐朝的灭亡,以及五代十国的更迭,展现了唐朝灭亡后的动荡局势。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基础,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还相对较弱。
对于唐朝的历史,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安史之乱及唐朝衰亡的具体细节和深层次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理解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等问题对唐朝统治的危害。
(3)知道黄巢起义的基本情况以及唐朝灭亡的过程,了解五代十国的更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
(2)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明白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1)理解唐朝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之间的相互关系。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这一课题在我国历史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唐朝历史的一个分水岭,而且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题通过讲述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认识到内忧外患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以及民族融合、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二)主要内容本课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安史之乱的背景:讲述唐朝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伏笔。
2. 安史之乱的过程:介绍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势力的崛起,以及唐朝政府军的反击,重点讲述重要战役和战略转折点。
3. 安史之乱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以及后世的影响。
4. 唐朝的衰亡:讲述安史之乱后,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地方割据现象以及黄巢起义等事件,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使学生认识到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重要作用。
3. 引导学生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史料、文献等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二)难点1. 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分析。
2. 唐朝衰亡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梳理。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导,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针对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唐朝为何会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场动乱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安史之乱,以及这场叛乱对唐朝的影响和唐朝的衰落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的繁荣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其对唐朝的影响和唐朝衰亡的过程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人物关系把握不够准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的衰亡过程。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学习。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4.课堂讲解:教师对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讲解,强调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5.案例分析:分析唐朝衰亡的具体事件,如“马嵬坡之变”、“朱温篡唐”等。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7.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短文,巩固所学知识。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二、黄巢起义——致命击
说说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结果。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
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相延续
1、教师提问“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的走向是怎样的?”
2、教师再次提问“五代包括哪五个朝代?十国又包括哪十个政权?”
3、教师提问“五代十国的根源”
4、教师提问“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二、黄巢起义——致命击
学生阅读课文,并依据课文回答。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相延续
1、学生齐答“五代十国”
2、学生阅读课文,并依据课文回答。
课堂小结
布置
作业
课后
反思。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说教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初中历史中的重要一课,它揭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和后续的发展脉络。
这一时期的历史不仅对理解唐朝的兴衰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最新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为学生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教材首先详细介绍了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和影响,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这场动乱给唐朝带来的巨大冲击。
接着,讲述了唐朝后期的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揭示了唐朝走向衰亡的内部原因。
最后,阐述了黄巢起义对唐朝统治的沉重打击,以及朱温代唐建立后梁,标志着唐朝的最终灭亡。
二、说学情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唐朝的这段复杂历史,可能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生动的故事、直观的图片和简洁明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包括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
知道黄巢起义的基本情况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对国家发展的危害,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使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当下的和平稳定局面。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唐朝衰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唐朝后期政治制度的弊端与社会危机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让学生对重要的历史概念和事件有清晰的认识。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的史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及反思【学习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及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4、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与辉煌,可是大唐盛世并没有持续永恒,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刻地认识一位与唐朝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
我们在谈论他的一生时,常常认为他的一生就像一条抛物线,前半生勤奋刻苦,使他走上了人生巅峰。
后半生骄奢淫逸,晚年凄凉。
他的一生跟整个大唐的命运走向也是极相似的,同样的转折点,就是那次著名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起来探索。
【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将通过三个篇章来展开学习。
第一篇章:八年浩劫成割据,开国容易守国难。
什么是“安史之乱”?请同学结合预习,给安史之乱下个定义(包括时间、人物、目的)。
学生总结:“安史之乱是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过渡:由安史之乱过程中安禄山与史思明之间争权夺利的故事得出结论:安史之乱的领导人是不得民心的,但他们为什么就能够像唐中央政权发动挑战么?通过三则材料来寻找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提拔奸恶的杨国忠为相。
材料二:(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一杜甫(2)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作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
这一事件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深刻矛盾,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朝历史,认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为理解我国历史发展脉络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内容涵盖了安史之乱爆发的社会背景、叛乱集团的构成、战争过程、唐朝政府的应对措施、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以及唐朝衰亡的必然性等方面。
(三)教材分析1.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详细阐述了安史之乱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 教材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学生培养历史思维。
3. 教材对唐朝衰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有助于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2. 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认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2.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安史之乱的过程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2. 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难点1. 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2. 唐朝衰亡的必然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启发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促使他们在探讨中掌握历史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篇1【学习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
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_____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_____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B.贞观末年C.开元初年D.开元末年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A.高力士B.李林甫C.杨国忠D.魏征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A.黄巢起义军B.陈胜吴广起义军C.钟相、杨幺起义军D.李自成起义军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C.朱温建立后梁D.安史之乱的发生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二册隋唐时期的历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人》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生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本节课教材主要内容和地位:唐朝是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着朝由强盛走向衰落。
(二)教学目标(投影幻灯片中有关的内容)l、知识目标:①了解天宝危机,能说出其与安史之乱的关系;②能简述安史之乱及影响;③指出唐末农民战争的进军路线。
2、能力目标:①学生能归纳出强盛的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②能说出杨贵妃在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中的历史作用。
3、思想教育目标:①通过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对比,学生明确统治者决策的重要性。
②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
让学生明确人民力量的伟大。
(一)说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及其严重影响。
唐末农民战争及成果2、难点:如何看待杨贵妃在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中的历史作用。
二、说学生与教法(一)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二)教学手段的选择: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方式。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①启发式教学;②直观教学法:图示图解;①叙述法;④比较法;⑤鼓励法。
三、说学生与学法(一)初中生的身心特征:正处于成长期,对新知识比较好奇,缺乏辩证的思维。
(二)说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本文图文并茂的特点,我打算在教学时启发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1)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2)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分析能力;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来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投影所选的片段)投影杜甫的【忆昔》伴有朗诵,接着放杜甫的“朱门”也伴有朗换。
一接着,老师强调两首诗都是描述唐玄宗统治时期的诗。
为什么如此不同呢?放段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轻歌曼舞;歌舞升平的景象和一段马羚坡上唐玄宗赐杨贵妃死的片段。
老师强调:唐玄宗为什么要赐心爱的杨贵妃死呢?引入新课:这些问题等你们学完这课,就会找到答案了。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说课教师: 金婷一、“课标”要求关于《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
本课是对本单元作总结,收官,交代隋唐时期的结束。
其次是下一单元做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是有三个历史知识子目组成,分别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
三个历史知识子目之间是因果关系,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这种获得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合作学习。
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的史观,所以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政治局面。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1、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2、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3、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旨在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并且本子目涉及“节度使”、“藩镇割据”等专有名词。
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教学难点:对五代十国影响的理解与认识。
(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五代十国的了解。
同时对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正确认识也是落实历史唯物主义评价的应有之意,为下一步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
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难点)教法设计: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图片,研读材料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给以必要的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