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孩子通过课堂了解社会

让孩子通过课堂了解社会

让孩子通过课堂了解社会
让孩子通过课堂了解社会

让孩子通过课堂了解社会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还得养成良好习惯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情感,更是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正确了解祖国,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等活动,不断修炼自己,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本书内容大多取自生活,都是些寻常事,且恰恰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活实际,而孩子的思想很单纯,在同伴之间要进行社交。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交到更多的朋友呢?但是在交友的同时,应要分辨清楚什么是好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外面的世界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像我校的孩子,他们还小,不怎么懂事,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正处于摸棱两可的阶段。若在昏沉的引诱下,会导致学生不爱学习,不仅自己不学,还会影响他人,甚至逃学,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有正确地引导,关键是老师要起带头作用,做好学生的引导者,指路人。如何把学生从坑里拉出来,重新振作精神,扬眉吐气。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但不是叫你孤军奋战。因而在遇到困难或坏人的时候,及时寻找朋友或老师来帮助,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坚持到底把困难解决好。

我觉得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知识只是次要方面,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和良好品德、性格的形成,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健

康的人。而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要注意一下方面:

一、|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

品德课的教学不同于语文和数学的教学,而是可以完全以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师应尽量要每个孩子参与的自己所设计的活动中来,让孩子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在活动中形成品德。当然教师所设计的每个活动都应从当地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味的照搬是行不通的,即使你照搬的特级教师所上的课。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一条相同的河流”。

二、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中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中重演。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在课堂中生成的不同问题和情况而灵活应变,根据实时实际所发生的问题而变更不同的情节。并让孩子真正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和执行者,而不是单纯的听从命令执行。当然教师可以为孩子提供建议。

三、课外延伸,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

品德课的教学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将孩子带到课堂以外的地方,让孩子更能形象的了解所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品德与生活》中应鼓励学生学习的。本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

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第二册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时,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内的绿化区进行调查。了解树木的管理生长情况。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分工,1号同学负责采访提问;2号同学负责画下被养护的花草树木;3号同学负责记录养护的方法;4号同学负责拟订意见;5号同学负责聘请活动指导者。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合作,用许多办法了解到了小组所关心的问题,找到了种养花木的方法和知识,并从中了解到花草树木对我们人类的功劳非常大,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成立调查组,到自己所在地区去调查残疾人的生活情况,并进行组内分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团结合作,了解到本镇残疾人生活的基本情况,有什么困难等,通过调查,尽力为残疾人做点什么。教学《怎样才凉快》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去调查2004年以来本镇的断电断水情况,从而了解到国家水电的缺乏,增强学生节约水电、爱惜资源的意识。当然,品德课的课堂不仅仅只有老师和学生,还可以把孩子的家长加入到课堂中来,让我们的教学可以结合家、校的力量。

四、把社会带入到课堂中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社会的片段带给我们的孩子。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

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引自大纲)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