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而作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教师继续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继续教育,必然会进行价值取向的转型。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相应的,教师的素质也需要得到全面的提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全面转变自己的价值观,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观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
作为教育事业的从业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工作的重心已经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水平的职业道德,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教师应该明确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责任和义务,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改进自己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为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其次,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终身学习意识。
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的改革、教育技术的创新等都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注重自我学习、反思和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再者,教师需要拥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必须建立在多方面的协作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基础之上。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借助他人的力量完成工作。
只有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才能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进步。
最后,教师应该塑造积极乐观的心态。
新课改中,教师必须面对新的教育大环境和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具备科学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和落实改革的要求。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1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I)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价值、特点、角色、责任、素质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教师观在考试中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会考查单选题和主观题。
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
中小学教师观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角色转变,二是教师行为转变。
(一)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对待学生;材料切入点:老师关注学习动机、注重人格养成。
2.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材料切入点:老师灵活使用教材、补充教材内容、课程资源开发。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材料切入点:老师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对待校外教育;材料切入点: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
(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材料切入点:老师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依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材料切入点:老师不断启发学生自觉,引导学生学习。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材料切入点:老师认识到自身或者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探索或及时向他人请教。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材料切入点:老师加强与同事、家长等人之间的合作。
【材料】多年来,徐老师一直坚持还课堂于学生。
他安排的“课前五分钟”深受好评。
其做法是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主要程序是:学生讲述—大家评论—师生共同给出成绩。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实行,让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新课程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的变革,也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个明智型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该如何给自己重新定位呢?本文拟就此问题与大家商榷:一、教育理念的转变理念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根本和基石,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
教育的不适应,应当首先是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收效不大,首先是教育观念转变不够。
在新课改形式下,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观念转变:1.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现代全新教育理论倡导“以人为本”,把学生的成长发展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于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
2.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
我们要把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3.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今天的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学生意识,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打破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依赖关系。
要尊重学生,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实行教育民主、教学民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通过交往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创设宽容理解的心理氛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教师在总体教育体系下,还将面临教学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实际教学情境的影响和挑战。
因此,要成功地做好现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扮演好如下的角色: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试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的观念转变摘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理念也要求求新求变,对语文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评价观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创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在知识能力方面(语文能力和教学能力),在人文素养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
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关键字: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师;转换观念Abstract: Development of Reform of new Chinese course requires course ideas, newer and to change for Chinese courses goals view, course content view, course appraise view, this three aspects require a profound innovation, which requires Chinese teachers i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in the knowledge capacity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teaching ability), in humane accomplishment carry on the profound changes. Chinese teacher must change his idea.KeyWords: New course ideas, the change of Chinese Teacherˊs idea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学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诸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当前,伴随着全球教育的改革,我国也颁布了新课程标准。
教师是新课程贯彻实施的关键,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教育教学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一课程为教师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一)课程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一、教师角色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新时期教育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爱,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生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
由于新课程改革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根本问题入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各自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创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应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形式的需要。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师巧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成功创新的无形力量,它能激发创新主体坚持不懈地努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教学,都有必要设计“导入设疑”一环,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2、课堂质疑,激发创新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善于质疑,扣题发问,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学后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质疑争辩,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由此既掌握了知识,又增添了提问的积极性,体验了提问的乐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沉浸在乐学之中,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潜在意识。
3、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提高广阔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应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经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更新理念是前提理念是实践的前提,行动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明确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进行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前提。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要从潜意识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根据“生活—化学—社会”的线索组织学习内容,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课改的目标要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重视设计是基础教学设计是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
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按新课程要求统筹安排好“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
浅谈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发展抓教育,教育抓创新”。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教师的陈旧观念已不能适应目前教育的需要,教育呼唤着新课改,新课改最根本的是转变教育观念,以下是我对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观念粗浅的探索。
一、素质教育观。
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体发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在主观方面明确以下几点:1.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敢问、敢想、敢做的“新人”。
2.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指导学生“会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终身学习观。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19世纪每50年增加一陪,20世纪是每10年增加一倍,目前是每3年增加一陪。
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是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加快,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程度逐步提高。
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来说,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
三、情感为主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是以情感为中心的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高曼提出公式“20%(ZQ)+80%(EQ)=100%”,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情感占主要因素。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情感生,以知激生,巧用“空间距离”,避免“时间距离”,缩小师生的心理差距,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合作教育观。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今天,知识的激增速度加快,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越来越强,每个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及时的。
解决教学疑难或讨论新课改下教学设计、构思、转化“学困生”,均需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
新课改教师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便是新课程改革,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师的角色与观念提出了新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对教师观的影响,并展望未来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形象。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新课程改革是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为背景的,对传统的功利性教育观念进行颠覆与重构的一项教育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主张挑战了传统教育观念,也给教师的角色和使命重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变在传统课程中,教师被赋予了一种传授者的角色,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给学生。
然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一源泉,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念转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教师观念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和职责。
然而,新课改中的教师观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成长的伙伴和引路人。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并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中。
其次,教师需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展望未来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形象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更加积极、开放和多元的特点。
未来,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将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陪伴者,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撷英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做好的四个转变王志伟(甘肃省积石山县甘藏沟小学)想要更好地开展行动,就需要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使得教育思想得到有效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对教育进行改革,并对教育发展进行促进,而这同样也是对素质教育进行实行的前提。
要全面推进新课改,教师是主力军,抓好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保证。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观念和思想的转变。
一、变“主宰”为“主导”,尊重学生,注重参与我们天天接触学生,可脑子里是怎么看待学生的?是一群无知的小顽童任人摆布;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任你灌装,还是有思想、有主见、有感情的活泼好动的小主人?尽管我们口中天天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一碰到具体问题,常会变成一切由教师“主宰”。
如果老师眼中有学生,把学生真正看做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和学中,让学生把话说完,哪怕是错误的,我们教师应明确:温柔听话的“小绵羊”不是新时代的好学生。
教师应该在一定的空间当中给予孩子一定的权利,使得孩子能够进行自主选择;教师也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使得孩子能够在自主探讨当中对答案进行寻找;教师还应该给孩子一些条件,使得孩子能够得到自由的锻炼;教师更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使得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
二、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学生的“学”为中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库、活教科书。
教师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新课标中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沟通以及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对互相的经验以及知识进行分享,从而得到全新的发现,使得教学相长的目的真正地得到实现。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各种优越的条件进行努力创造,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并利用多种方法使得学生将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进行培养,将传统教学中的“要我学”真正地转变成为学生主观的“我要学”以及“我爱学”。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一)转变课程观“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
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材观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
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不给教师、学生发挥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教材是范例”。
所幸的是我们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对教材的认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二多年前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明确提出以“课文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在全国第一个以“能力系列”与“主题系列”整合来建构单元体系。
因此我认为我们实验说的“例子”涵盖这么两层意思――一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比如94年我在乐安执教《我的弟弟》是以一个自然段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因果式的自然段后,指导朗读文章结尾“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
教学观念的转变(6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教学观念的转变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教学观念的转变關於教學觀念的轉變韓旭摘要:教學觀念體現於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
本文認為,為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與深化,高等學校的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模式,調整教學關係,豐富與擴展教師職能,以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的教育觀念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字: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關係教師職能為適應知識創新、素質教育的教育新時代要求,高等學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模式,調整教學關係,轉變教師職能,以新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與深化。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教育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具有統領性和指導性的理念和基於理念的實踐。
具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念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理性、教學模式以及課堂上的教學行為。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教學觀念正在逐步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具體演化為以下幾個方面:1.強調啟動學習者的思維圖式(activation of schima)使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發生直接的聯繫。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蓋茨曾對教師提出這樣的建議:學習者在學校環境中獲得的全部經驗點、層次,不歧視後進學生。
通過這樣一系列合理的互動行為,使學生在與教師、與同學的交往中,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學會隨時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學會在自我的不斷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就是不需要教了麼?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
教學方法,傳統識字教學的精華是十分寶貴的,而是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把學生識字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擺在首位,注重學生識字的過程與方法,把注重學生識字的情感作為一種自覺行為貫穿於我們的識字教學的全過程,這樣才能用開放的態度繼承成功的識字教學成果,創新字理識字教學的形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篇二:教学观念的转变摘要: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身心健康知识、技能、技巧以及品行进行培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浅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新课程同行 ) 刘丽华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对于我们教师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新的压力,我们教师要如何适应新课改变化的要求,就这一问题,我有如下见解。
一、更新教育观念。
1、新的教学观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不再是单向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的学生观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
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3、新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新课程的实践者。
教师应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更新课堂教学方式,贯彻新课改、落实新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应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在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注意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转换角色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转变摘要: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角色,创设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改革,才会与时俱进。
关键词:新课改;转变观念;改变角色;创设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像一股巨大的洪流涤荡着教育大地。
课程改革主要是人的改革,而教师是新课改中最主要的因素。
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改变角色,创设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改革,才会与时俱进。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传统教学提倡“师道尊严”,把教师摆在一个非常神圣的地位。
教师也总认为,自己说的一定是对的,学生不能超越自己。
但是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知识面特别广,教师高高在上的传统地位动摇了,教师被“挂”在黑板上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意识到自己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主导因素,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力,是有培养前途的,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要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合作、探究。
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新课改就会富有生机。
二、教师要转变角色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经常“一言堂”“满堂灌”,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教师课讲完了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新课改中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方法。
要教会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利用这种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学生会受益匪浅。
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
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知识不断更新,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教师也不能完全依靠原有的知识“吃老本”,而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钻研新教材、新课标。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钻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教育理念的转变甘肃省张掖中学李洪锋(734000)新课程改革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管理之中。
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
班主任必须学会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指自我调整、自我建构的自省、内省能力,追求较高境界的人格品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这样,我们才能号准时代的脉搏,着眼未来,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班集体。
1.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美国心理学家格齐伊认为:“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未来的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
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置。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并在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创新教育的成果。
班主任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其在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指导下,积极贯彻学校提出的教育要求,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形成风格鲜明的班集体。
同时班主任的创造性工作观念与工作方法又必然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我们打开了创新教育的思路。
它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因此,班主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
管理动态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教学思想和方法■陈炳权摘要:在新课改深入推进阶段,小学教学模式正在从“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模式转变。
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思想与方法也要跟着转变。
教师如何打破传统单方灌输教学的局限,如何进行教育思想维式改革,推进课堂学习方法的创新等,都需要老师不断地进行摸索前进。
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主要通过如下几种教学思想与方法来探析新课改下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教学方法;思想探究;课程转变引言:尽管新课改的进程正在不断深化,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授课中仍是主要教学模式。
教学思想与方法的转变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一步步进行摸索,逐渐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提高同学们对认识知识、掌握技巧的热情。
对于如何帮助教师转变授课思维并改进教学方式,老师可以从加强实践教学、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课堂理论应用性等方面做出调整。
一、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思想转变,更新教育观念(一)课堂主体转变,课程因素多元化在传统教育观念中都要求教师遵循“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学会的知识才是最容易掌握和理解的,只有让学生们参与授课过程才能调动他们的感官,逐渐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在掌握新课程改革大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突破式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既承担了引导者的角色也扮演着推动课程进度的主导者角色,然而新课改下要求教学模式要从强迫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教师应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将原有只追求课堂成绩这一单因素理念向多元化素质培养转变,培养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展现自我的积极性。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观潮》一课时,在领会作者感情时,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享自己在多次阅读文章后的感受,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也加深了同学们对本节课内容知识的理解。
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好教师做教师是咱们生活的职业,他需要咱们运用必然的艺术来完善自己,同时他也是一门科学,需要咱们认真地去研究、学习。
专门是在新课改的此刻,新课程改革要求咱们做创新型教师,因此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了,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身心的进展。
新课改的大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好教师?这是近几年摆在每一个教育者眼前的很严肃的问题。
如何做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好教师,优秀教师呢?我以为: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第一必需要有一颗乐观、坚毅、年轻的心。
你不能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教师,你仅仅是小孩的“大朋友”,只有如此你才能更好的融入到班集体中,做一名学生喜爱的教师。
素养教育下的新课程要求教师第一实现由重教授理论知识向培育学生动手能力和制造实践能力并重的转变;从重视给学生灌输结论性的知识到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进程的转变;从重点教给学生必然的知识转变成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和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培育具有创新性思维方式、有创新学习、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二、改变教师角色教师要有转变角色的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只能被动同意。
新课程标准和素养教育向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咱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必需由主宰者、教授者、呈现者转为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
在教学进程中我常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
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乐趣的教学气氛,尽可能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和合作的机遇。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取得基础知识和大体技术的进程中,学会学习。
三、要具有创新意识事物是进展的,咱们要以进展的目光看问题。
不要以传统的标准划分学生。
学生既是熟悉的主体,也是进展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进展。
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原那么和本质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喜好,具有想象力、制造力和思维力,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立个性。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
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
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
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尊重学生
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
教师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使学生有困难、家有困难的学生有更多、更细的关爱,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
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的真诚之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积极的情绪会造成情绪的高涨,会强化人们的努力”。
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一是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以真诚的心态和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是要大力倡导不唯书、不唯师的教风和学风。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三是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
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新课改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教育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塑造一代新型的教师,将使素质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一定能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