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1022.9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 “教、学、做”示例
课程评价方式有基础课程的“考教分离”的考核、核心课程的“理论+实践” 的考核、实训环节的“操作与考核分离”的考核、跟班实习的“企业+学校”考 核、顶岗实习的“顶岗业绩+实习报告”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考核等 5 种方 式。
基础课程
“考教分离”
核心课程
“理论+实践”
实践训练
“训练与考核分离”
2. 建设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验 实训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中,充分结合 学院要求与专业建设需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要 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科学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 通过制定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教学管理机制,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保 障。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机电一 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 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 位,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建立吸收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 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
在建好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同时,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根据 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海立美达电机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并在 海螺集团有限公司、江淮集团、美菱集团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以保证 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顺利进行。
5.建设“资源共享”的专业群 依托机电示范专业建设,深度辐射带动本专业群中等电气自动化技术、应 用电子技术、制冷与冷藏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1.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 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 改革与建设。 2.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吸收用人部门参与研 究,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 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 建设宗旨
1. 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 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 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专业基本 能力课程
职业通用 能力课程
计算机/电工电子/制图... 能 力 递
两课、体育、数学 进
教材建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类教材的建设的原则 是兼顾两个系统;另一类是校本教材,这类教材的建设综合考虑我们学校的实 际情况,包括实验实训条件、地区的人才需求的特殊性等进行建设。目前,本 专业完成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立项编制,与企业技术人 员合作建设了《电工技术与实践》、《电子技术与实践》、等专业基础课程与优质 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以项目化的优质核心课程项目为主体,职业 技能训练进课堂和“教、学、做”一体化进课堂是进行强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的主要方法。
解与整合,新构建的核心课程包括机
电设备气液电传动、机电设备的电气
控制及维护、机电设备的信号检测与 机 电
处理、机电设备(自动线)的安装与 专
调试、机电设备(普通机床)的故障 业 课
诊断与维修等 7 门。



专业拓展 能力课程
新知识、新技术拓展
专业综合 能力课程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等 7门核心课程
在教学活动实施上强化实践性—对于适于改革的专业必修课程,采用“教、 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种方式以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力求复合性—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 社交和礼仪、公文与科技文档撰写技能、辐射专业的相关技能,培养复合型的人 才。
在专业建设中注重同其所辐射专业群的关联性—在示范专业建设研究实践 中,注重主干专业与专业群相关专业建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能 力 实 训 任 务 、 创 新 能 力 实 训 任 务 “3 任 务 ” 策 略 进 行 实 训 任 务 建 设 。
图 5 “校内实训室建设
改扩建生产线自动化实训室、组态实训室、机床电气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 室 、电气控制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传感器应用技术实训室、电工基础实训 室、等 7 个实训室。
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改革要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 学科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要将行业与产业 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 复问题。 4.教材建设要反映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 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新教材。有条件并有需 要的学院要瞄准本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平,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教材,努力 与国际主流教材建设保持同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 5.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在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突破以知识传授为 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现代信息工具 的教学方法,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
跟班实习
“企业+学校”
顶岗实习
“顶岗业绩+实习报告”
图4 课程评价方式
基于过程教学情境设计实例
3.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以企业聘请和企业培养等途径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打造了一支以专 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中坚的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 层次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在示范建设过程中,通过组织听评专业课、进行集体备课、组织专业教师 参加实践活动、聘请经验丰富企业技术人员开展讲座等方式以保证教师教育教 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思路,从合作多个单位中选拔 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乐于职业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到 兼职教师队伍中。, 本专业教学团队中级职称比例为 50%,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 教师占 50%;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 1:1。 4.建设“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实训室与校企共赢实习基地 实训室的软件和硬件建设方法为: 以“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3 贴近”策略进行实训场地和设备的硬件 建设;以技能实训模式、仿真实训模式、 创新实训模式的“3 模式”策略进行实训 模式建设;以基本能力实训任务、专业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化工学结合性—创新“基础能力培养+跟班实习+顶岗 实习”的 3 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第 1 阶段为阶段,该阶段以实操和 仿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工具的使用等专业基本技能;第 2 阶段为“跟班实习”阶段,在学生入学的 2~5 学期进行,每学期安排 4 周到企业 实习,结合本学期所上核心课程制定实习计划,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管 理,该阶段培养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综合技能;第 3 阶段为“顶岗实习”, 在学生入学的第 6 学期进行,安排 17 周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该阶段培
采用以上方法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的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100%;专业对口率保持在 90%以上;学生在各类 技能竞赛中成绩显著,先后获得过德州市职业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2 个、个 人一等奖 5 个,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本科组、专科组二等奖各 1 项。
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创新能力。 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性—根据社会需求,即机电专业岗位群
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职业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按
照“突出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并适于教学执行”理念,以“项目驱动”的方法 将传统的专门化课程进行分解与整合,构建了更具高职特色的全新课程体系。
2.研究并实践“能力递进、学训交替”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教材、教学和评价 4 个层次进行课程建
设。
在专业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将课程能力层次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课
程、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分别对应相应的课程。其
中,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以具体项目为主线,将传统的专门化课程进行分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控制
































专题讨论、修改
图6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7.示范建设对引领、辐射与支持作用 机电专业做为国家示范建设项目,在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辐射专业群的建 设,通过机电专业引领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 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训实训等改革。 我院是德州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合作委员会领头学校,借助这样平台, 机电专业在引领德州市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作用包括: ● 引领建设电类专业通用基础平台课程标准。 ● 引领建设电类专业通用基础平台课程的试题库,已经完成的题库有:《电 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非电类)等 3 门课程。 ● 引领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通用考试平台的建设。 ● 引领电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师资交流、教师职业技能竞赛、 教师说课比赛等活动。 就支持作用而言,本专业承担全校高职机电专业的技能工作。对兄弟院校 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给予支持与帮助。
6.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成效50%50% 建立了由系部、教研室、教学秘书及全体教师参与、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管 理监控体系。学期普查教师的教学资料;组织召开师生座谈会,掌握教学动态。 配备兼任教学信息员,挑选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并与系教学督 导员沟通,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教学督导小组,并进行分析、评价,促进教 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积极开展学生评教、教 师评教、教师评学活动,并把考核结果和教师综合考核、教学质量奖及班级考 核挂钩。同时通过规范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办法。
(三)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1.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应特别注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实践 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 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将研究成 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 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逐 步加大相关学科实验室和研究项目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针对学生特点,吸 收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研究。 3.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 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4.拓宽实践教学渠道,积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 地,推进学生赴企业与联合实验室参与前沿研发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增加 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
二、 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与实践“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突出“宽视野”特色,并在 6 个角度进行人才 培养模式的进行改革。
模式 工学性
目标 衔接性
课程 职业性
教学 实践性
规格 复合性
辐射 关联性
“宽视野”特色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图1 “宽视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是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 绕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
源自文库
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2.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使教学梯队的结构更加合理。要积 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 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 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使梯队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 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3.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教学队伍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较强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并 能积极承担教学研究课题,参与教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