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来平均气温变化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149.00 KB
- 文档页数:6
、影响中国气候的因素
1、纬度因素:使我国气温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影响范围:全国)
2、海陆因素: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一一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的大洋一一太平洋之间,
3、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在高大山地,气候呈垂直变化。
(影响范围:青藏高原
最为显著。
)
二、三大影响因素造成我国三大类气候(其中季风气候又可根据气温高低分为三种):
四、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五、知识延伸:从气候的角度看,我国可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1北方地区:位于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南方地区:位于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3、西北地区:位于400毫米降水量线以西,包括新疆内蒙宁夏甘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4、青藏地区:被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包围,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六、分别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分界线、地形区、气候类型、温度带、干湿区、省区。
上海气温趋势与突变分析引言: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之一,气候以海洋性气候为主,冬暖夏凉,四季分明。
研究上海的气温趋势与突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上海的气温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突变事件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上海的气温变化趋势1.平均气温趋势根据近年来的气象数据统计,上海的气温整体呈现温暖化的趋势。
冬季气温有所升高,夏季气温有所降低,春秋两季气温波动较小。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一致。
在降水方面,上海的降水量呈现了略微的增加趋势,但季节性分配不均。
2.月平均气温趋势根据过去十年的数据来看,上海的月均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尤其是冬季气温,增加幅度最大。
这可能是全球变暖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剧的结果。
冬季气温的升高可能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
3.气温异常事件近年来,上海出现了一些异常的气温事件。
例如2024年的“深秋暖冬”,全年平均气温创下了历史新高,夏季气温超过了40摄氏度。
另外,2024年的“极端高温”,上海出现了多次高温天气,气温超过了历史纪录。
这些气温异常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全球变暖的影响有关。
二、影响上海气温的因素1.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影响上海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温升高,进而影响上海的气温。
2.城市化进程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内的气温高于郊区和乡村地区,因此,上海的气温相比周边地区有所升高。
3.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季风、海洋等也对上海的气温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时,上海的气温会明显下降;而夏季的东南季风则会带来较多的降水,对气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三、气温突变事件1.突变事件的定义气温突变事件是指短时间内气温的明显变化。
突变事件可能是正常气候变化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气候系统异常的结果。
2.突变事件的影响突变事件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气候变化现状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不同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然而,总体来说,中国的气候变化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温度上升: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平均气温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中国的平均气温已经比上世纪70年代末上升了约1摄氏度。
2. 降水变化:中国的降水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方面,北方地区降雨量减少,干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南方地区的暴雨频率增加,洪涝灾害频发。
3.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近年来,中国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暴雨、干旱、高温等)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农业和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中国的气候变化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煤炭和汽车尾气等能源使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
2. 人类活动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发展对中国的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森林砍伐等也加速了气候变化的进程。
3.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自然因素也对中国气候变化起到一定影响。
例如,太阳辐射和太平洋海温变化等因素都会对中国的气候产生影响。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面对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努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1. 减排措施:加大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 生态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森林和湿地保护,提升土地的水、肥、气调控能力,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气候适应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抗灾减灾的城市和农村社区。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及成因摘要:近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尤为突出。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这世界性难题的面前,中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作者从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灾害、气温和水资源、农业生产、动植物、传染病和病虫害、深林火灾这些方面阐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与成因。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影响成因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11月17日发表了第四次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过去在过去100年中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0.74℃,气温普遍升高尤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最为明显[1]。
而中国正处在地球的北半球并跨越了较大的纬度。
众多学者对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阶段性进展[2~4]。
结果显示,中国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基本一致,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1 气候变暖的影响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全球变暖不仅仅威胁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还威胁着人类居住环境和健康。
中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了解全球变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必须的。
1.1 全球变暖给中国带来更多的自然灾害天气和气候类灾害对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5]。
特别是近几年以来,中国重大气象灾害频发,例如:2008年初南方地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初北方干旱,2010年初西南大旱,5月份之后华南大部分地区多次持续强降水过程。
据统计,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之多[6]。
上世纪80年代初,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500起左右[6]。
就2015年一季度而言,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6次,均发生在西部地区。
低温雨雪多次来袭,全国大部多次遭受低温雨雪天气过程。
2023年,我国气温变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温波动较大,既有高温天气,也有低温现象。
本文将对2023年我国气温变化进行年度总结,分析气温变化的趋势、特点以及成因。
一、气温变化趋势1. 整体气温呈上升趋势2023年,我国整体气温呈现出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4℃左右。
这一现象表明,我国气温持续上升的趋势并未改变。
2. 高温天气频发2023年,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其中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尤为明显。
高温天气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3. 低温天气减少与高温天气相反,2023年我国低温天气相对减少。
北方部分地区冬季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南方地区冬季低温天气也明显减少。
二、气温变化特点1. 气温变化幅度大2023年,我国气温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波动明显。
高温天气和低温天气交替出现,使得气温变化较为复杂。
2. 气温分布不均2023年,我国气温分布不均,北方地区气温普遍偏高,南方地区气温波动较大。
这一现象表明,我国气温分布格局仍存在明显差异。
3. 气温与降水关系密切2023年,我国气温与降水关系密切。
高温天气多伴随干旱,低温天气则可能导致洪涝灾害。
气温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愈发明显。
三、气温变化成因1.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导致我国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我国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承受者,气温变化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上升。
此外,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也对气温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3.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也是导致我国气温变化的重要原因。
例如,太阳辐射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等都会对气温产生影响。
四、应对措施1.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针对气温变化趋势,我国应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也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各具特色。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上。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我国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类型也因此逐渐变化。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海陆性质的巨大差异,使我国东部的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此外,海陆位置还会影响降水分布。
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量较多;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降水量较少。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山脉阻挡低层空气运动,使一方降水多,另一方降水少。
例如,我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成为夏季风的屏障,使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
2.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例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形成了高寒的气候特点。
3.地形影响气候带的分布。
例如,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使得气候类型在不同地区呈现差异性分布。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和湿度上。
温暖的海流会带来较高的气温,湿润的海流会带来较多的降水。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暖流的影响,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而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洋流影响较小。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室气体排放:工业、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发展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历年温度数据摘要:一、背景介绍二、历年温度数据的来源与可靠性三、我国历年气温变化特点1.整体趋势2.季节性变化3.地域性差异四、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1.大气环流2.洋流3.地形地貌4.人类活动五、历年温度数据对我国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六、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建议正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了解历年温度数据对于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制定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我国历年温度数据的整体情况,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并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二、历年温度数据的来源与可靠性我国历年温度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权威部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这些数据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为科学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我国历年气温变化特点1.整体趋势自20 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高温热浪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过去60 年,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约0.5 摄氏度。
2.季节性变化我国气温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此外,春、秋季气温变化较为平稳。
3.地域性差异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
总体上,西北地区气温较低,东南沿海地区气温较高。
此外,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受海拔影响较大,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点。
四、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1.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影响我国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
例如,西风带、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会导致我国不同区域的气温波动。
2.洋流我国沿海地区的气温受洋流影响较大。
例如,南海暖流对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具有增温作用。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气温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例如,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使得该地区气温较低;盆地地区因地形封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进程等也会对局部地区的气温产生影响。
天气变化原因的分析引言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经常表现出多变和不稳定的特征。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因为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现象开始引起广泛的担忧。
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并采取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天气变化的原因,从大气、海洋、人类活动等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一复杂的问题。
大气的作用大气是地球上天气形成的关键组成部分。
大气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成层圈、中间热层和热层。
每一层大气都有不同的温度和气压特征,这些特征对天气的形成和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阳辐射:地球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这些能量加热了地表。
不同地区和季节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此导致了温度的差异,这是天气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风:大气中的不同温度和气压区域会导致气流的形成。
气流的移动会带来风,风又影响降水、云的形成和分布,进而影响天气。
海洋的影响海洋是地球上另一个对天气和气候产生深远影响的要素。
海洋表面温度、洋流和海洋循环对天气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温: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温暖的海洋水域可以导致更多的蒸发,从而增加降水量和风暴的频率。
•洋流:洋流是海洋中水的运动,它可以将温暖或寒冷的水流送到不同地区。
这种水的运动会影响附近地区的温度和降水。
•厄尔尼诺 - 南方涛动(ENSO):ENSO是太平洋地区的大规模气候现象,它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事件通常与干旱、洪水和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有关。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也在天气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和能源生产等因素都会对大气和气候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氮氧化物(NOx),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的增强。
这些气体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辐射的能量,使地球变暖。
中国10月平均气温曲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一个气候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环境和广泛的气候带。
气温是衡量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我们了解和预测天气情况和气候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10月份的平均气温进行研究和分析。
中国的气候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主要气候区域。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南方地区包括东南、西南和华南地区,气候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在10月份,中国的气温逐渐降低,进入秋季。
北方地区的气温较南方地区低,平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
东北地区的气温较低,可以达到0以下,而南方地区的气温相对较高,一般在20以上。
中国的气候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大气环流、地理位置、海洋影响和地形地貌是主要因素。
中国的气候带宽度较大,纬度范围广泛,同时还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季风气候对中国的气温变化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10月份的平均气温曲线,探讨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了解中国气温的变化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生产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1. 引言1.1 概述:介绍本文将要探讨的主题,即中国10月平均气温曲线。
1.2 文章结构:阐述本文的组织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1.3 目的:说明本文分析中国10月平均气温曲线的目的,以及本文需要回答的问题。
2. 正文2.1 中国10月平均气温概述:介绍中国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10月份的气温状况。
探讨中国不同地区在10月份的气温差异,并引入相关数据和图表展示分析结果。
2.2 中国10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分析中国10月份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包括近几十年的年际变化和长时间段的气候变化趋势。
挖掘气候变化的规律,探讨可能的原因,并提供相关数据和图表加以支持和说明。
我国的气候分布情况、气候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一、我国的气候分布情况由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等因素,以下我们按热量气候带、干湿气候带以及气候的垂直分布分别说明。
(一)、中国的热量气候带(二)、中国的干湿气候带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为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大巴山和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北方仅长白山局部地区可达到1000毫米左右),其中华南沿海、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东南丘陵许多地区还可超过1500-2000毫米。
我国最多雨的地方是台湾基隆南侧的火烧寮,其年平均降水量高达6558毫米。
东起大兴安岭西至中尼边境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把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西北部年降水量均小于400毫米,其中二、我国的气候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
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
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
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
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雨热同期、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
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
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
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
气温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刘明光主编
【中国年平均气温】纬度、海陆位置和海拔高程对我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影响十分明显。
年平均气温从南海诸岛的27°C到黑龙江省北部的—4.9°C,南北相差30°C之多。
我国大致在东南半部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在西北半部,由于海拔高程的影响超过了纬度的影响,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和大兴安岭年平均气温均在0°C以下,而新疆除高山地区外基本上都在0°C以上,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都高达12°C以上。
【中国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的分布受纬度、海拔高程和海陆位置影响,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大陆大于海洋,高原和山地小于同纬度的平原区,内陆地区大于沿海地区。
我国气温年较差分布的总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减小。
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由于地势高,夏季气温较低,冬季冷空气不易侵入,所以气温年较差都小于同纬度的沿海地区。
青藏高原南缘地区因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云雨较多,气温年较差小于20°C,与华南地区差不多。
【中国年气温日较差】海拔高程、天气条件决定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地区,大陆大于海洋,内陆大于沿海,高原山地区大于沿海,高原山地区大于平原区,山谷、山间盆地大于山顶、山坡,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天气干燥、云雨少的地区大于天气温润、云雨多的地区。
因此,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地是我国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南地区及四川盆地是我国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地区。
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各地气温日较差的季节变化也各不相同,东北平原以春季最大,长江中下游平原以秋季最大,四川盆地多雨雾四季都小,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四季都大。
气温年际变化趋势计算摘要:1.引言2.气温年际变化趋势的计算方法3.我国气温年际变化趋势的具体表现4.影响气温年际变化的因素5.应对气温年际变化的策略正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气温年际变化趋势的计算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气温年际变化趋势的计算方法,分析我国气温年际变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探讨影响气温年际变化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气温年际变化趋势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 趋势检验法和Theil-Sen 趋势估计法等。
滑动平均法是一种简单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通过计算一段时间内气温的平均值来描述其变化趋势。
Mann-Kendall 趋势检验法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数据,可以检验序列是否存在单调趋势。
Theil-Sen 趋势估计法是一种基于样本数据的趋势估计方法,适用于存在缺失值的数据序列。
其次,我国气温年际变化趋势的具体表现为:近年来,我国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北方地区的升温速度高于南方地区。
此外,我国夏季气温普遍较高,冬季气温则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影响气温年际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进程、洋流变化等。
其中,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需要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发展清洁能源等途径来减缓气候变化。
针对气温年际变化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加强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保障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气温年际变化趋势的计算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影响我国近年来平均气温变化的因素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这是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CO₂排量逐年增加,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
本文对现在广受关注的温室效应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影响我国近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因素。
本模型从两个方面分别探究我国近年平均气温变化和我国人口变化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系。
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
主要使用了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简明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气温变化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平均气温,温室气体,人口,线性回归,未来气温变化
一、问题重述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日期的临近,二氧化碳过度排放问题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众所周知温室气体排放回影响气温变化,但温室气体排放和平均气温变化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应先气温变化的因素还有哪些,试收集相关变量,引入相关指标,对问题进行分析。
二、问题分析
在本模型中药探索的是影响我国平均气温变化的因素。
很显然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是不确定因素,不能用确定的方程进行描述,只能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求其相关关系。
本文探索了气温变化和两方面因素的关系。
提起气温变化,温室气体是必备考虑的因素,本文在第一部分对其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第二部分对其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气温变化进行了预测。
三、符号说明
x表示我国历年CO₂排放量
i
y表示平均气温变化
i
z表示我国历年人口数量
i
四、模型假设
浙江省的历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能代表我国历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五、模型建立
为了清晰明了,首先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展示收集到的数据。
表一我国近年CO₂年排放量和平均温度
我国近年人口数量和平均温度
表二
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先做出散点图,观察他们的相关关系
由散点图可以看出,三点较为集中,因此平均气温变化和两个因素有较大的相关关系。
选取这种方法是比较可靠的。
六、模型求解
上面我们用散点图直观的观察了两个相关因素与平均气温变化的相关关系,下面我们进行确切求解。
1. 我们求i x 、i y 的相关关系。
_
x =(∑=11
1i i x )/11=881.78
_
y =(∑=11
1i i y )/11=18.8
^
b =
∑∑==----11
1
2
_
2
_11
1_
_
)
()
()
)((i i i
i i i
y y x y y x x
x =0.00516
a=_
y -_
^x b =14.25
则i x 和i y 的相关关系为i y =0.00516x+14.25
下面我们求其相关系数r=
∑∑∑==----111
2
_
2_
11
1_
_)()()
)((i i
i i i i
y y x y y x x
x =0.857
相关系数接近一,因此其相关性谁较强的,也就是说用这个式子来描述他们的关系是比较可靠的。
2. 我们求i y 和i z 的相关关系
^
b =
∑∑==----11
1
2
_
2
_11
1
_
_)
()
()
)((i i i
i i i
y y z y y z z
z =0.001777
a=_
y -_
^z b =-3.66
则i z 和i y 的相关关系为y=0.001777z-3.66
r=
∑∑∑==----111
2
_
2_
11
1_
_)()()
)((i i
i i i i
y y z y y z z
z =0.873
相关系数接近一,因此其相关性谁较强的,也就是说用这个式子来描述他们的关系是比较可靠的。
3.下面我们用以求得的式子对未来的气温变化进行一些预测,如果我国的CO ₂排放量按以往的增长速度约6%增长而不加控制,预计2010年我国年排放CO ₂将会达到13465.91*610碳当量,这样一式可得 y=0.00516*1465.56+1
4.25=21.8℃
如果我国的人口数量按以往的增长速度约0.58%增长而不加控制,预计201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将会达到13465.91万人,这样二式可得 y=0.001777*13465.91-3.66=20.27℃ 两种预测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七、模型的评价
优点:本模型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较为贴切的解决了问题,过程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不足:由于数学知识有限,不能使用更高级的数学方法对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分析,由于收索技巧和知识有限,也是数据不能十分准确。
八、我的心声
全球气温逐年升高,南极冰川不断融化,各种恶劣的气候不断出现。
温室效应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为什么会温室效应,追根究底还是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和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的。
世界各国不能再只顾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了,地球是我们大家的,保护她使我们共同的责任。
让我们多开发一些清洁能源,而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我们每个人都应为遏制温室效应做一些事,他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大事,我们可以少使用一次一次性筷子而多植一棵树,多宣传一些环保知识而是更多的人开始爱我们的地球。
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而不要等到《后天》中那样的情景发生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