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6.07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 定义1) 库利(社会学角度)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 施拉姆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信息分类: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
和概率成反比。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4.传播学的任务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一.符号二.符号的分类信号和象征符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三.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1. 象征行为:2.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及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及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及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及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及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及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和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及传播学1、社会信息及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及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及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及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_____读书笔记四、(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除此之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2、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反馈Chapter Five,six: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一、名解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际传播: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归属感、成员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4、群体传播:主要指的是一般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5、群体意识: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它包括关于群体目标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等内容6、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7、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8、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
经过这个过程,一种情绪或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9、组织传播:指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10、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视觉或听觉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二是行为规范标识,三是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二、简答1、人内传播的特性?答:(1)它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传播学教程Chapter One: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虽然我自己考的只是南开,我们系在新传业界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我想这本书应该很多学校都要考,毕竟算是国内最好的传播学概论著作之一了,希望对后来者有帮助。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Made by ljxljx俺认为的核心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word页码):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社会传播的特点(1-2)精神交往理论(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信息社会(2)符号/意义(3)象征性互动理论(3)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3)人内传播(3-4)5W模式(4)传播总过程研究(5)人际传播(5)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6)霍桑实验(7)企业识别系统(7)大众传播(8)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8)李普曼/拟态环境(8)极权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8—9)大众传媒的特点(9)“把关人”(10)麦克卢汉(10-11)“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11)受众(12)大众社会理论(12)“拷贝支配”理论(12)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13)子弹论(13-14)传播流研究(14)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两级传播(14)《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14)“有限效果”理论(14)“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15)“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效果”(15)自信心假说(15)“使用与满足”研究(15-16)“议程设置”理论(16)“沉默的螺旋”理论(17)“培养分析”(17)“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18)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18)杜威/库利/帕克/米德(19)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19)施拉姆(19)香农/维纳(19)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9-20)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与变化趋势;就人类社会传播而言,是消除事物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科学(20世纪40年代诞生)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将信息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拓宽传播学视野传播(20世纪出现):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拥有共同的理解;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①符号化(编码):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咬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符号的过程②符号解读(译码):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过程③反馈:符号解读基础上再次符号化的过程5)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社会传播基本类型1、人内: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如自言自语2、人际: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点对点3、群体: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功能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非固定,如演讲4、组织: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有明确目标,功能是管理,固定,如教室上课5、大众1)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有反馈机制,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干预能力传播学1、定义: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与新闻学区别:1)传播学概念大于新闻学。
新闻只是传播活动内容之一,也就是说人类传播活动不仅传递新闻,还传播知识、经验、娱乐等其他信息2)所有新闻传播活动都是传播活动,但传播活动不一定都是新闻活动3、主要任务:必须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主要任务决定了传播学作为以下两点的性质1)社会科学:研究焦点始终是人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作用2)应用科学:为发现、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如制度是否合理、渠道是否顺畅、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信息系统主要功能:保持社会内部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外部变化的信息,由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传授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我国社会学家李强提出)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确立唯物史观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1、基本观点:交往既指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关系的概括性范畴2、重要前提: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立场出发,树立科学传播观现实需要:1)在我国,传播学是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引进的2)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需要哲学世界观的指导3)研究传播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为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规律,理顺我国社会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与美国行为主义本质区别:传播学基本出发点应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情况下、具体条件下、与其他社会因素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1)将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考察,不但研究本身,还研究与物质活动、生产、交往的关系;孤立的精神、心理现象,就交往谈交往,就物质谈物质2)精神交往一定要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离开精神生产就无所谓精神交往由此出发考察人类传播活动①精神生产力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②人们在精神生产过彻骨汇总的地位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必然有其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表述为信息,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3、一定的精神生产和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交往相适应,表现为:1)精神生产和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交往2)物的发展水平对精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城乡分离是最大的一次分工;近代工农业分离是第二次分工;信息产业出现是第三次分工3)精关系反映着物关系4、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1)精神生产和交往发展推动物发展2)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精具有与物不同的特殊规律传播引入中国20多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要坚持的原则: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第二章/第十四章传播学形成:20世纪初至40年代,美国1、传播学在美国诞生的原因:1)美国大众传播业空前发展,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前提①南北战争后,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受众③人口增长和向城市大规模的迁移,使美国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社会2)大众媒介的社会作用凸显,传媒研究得到广泛支持①政治:选举政治②经济:产品推销③军事:大战宣传3)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使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学科基础2、初步形成标志1)19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宪章的第1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2)1946拉斯韦尔等人编著《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3)1948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结构与功能》中首次完整提出“5W”模式,确立传播学研究范围4)1949施拉姆《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此前有关传播学研究成果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社会科学的达芬奇”)1)《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提出社会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2)“5W”模式:单向直线性缺陷,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对形成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3)关注政治传播,著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宣传研究及宣传中符号的使用4)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2、卢因:《群体决定与社会变革》《群体生活的渠道》1)“把关人”:指在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被允许进入传播流通渠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b5E2RGbCAP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 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 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p1EanqFDPw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 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DXDiTa9E3d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RTCrpUDGiT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郭庆光笔记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
(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
3、赖特"四功能说"。
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
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
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
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是:(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2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一、名解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2、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4、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二、简答1、象征性的互动理论答:象征性互动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其代表学者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布鲁默、西布塔尼等人。
这种理论把人类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认为象征活动是人类创造文化的一种活力,研究象征行为不仅能够揭示人的本质,而且有助于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对事物的认识)来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意义”社会互动”和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概念,也是考察社会传播的重要视角。
2、试述符号的基本功能答: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概括起来说,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3、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答: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
符号的意义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来把握意义的特征。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一般说来,明示性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暗示性意义较容易发生变化。
明示性意义是某种文化环境中多数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和有着共同理解的意义,暗示性意义中既有多数成员共同使用的,也有特定个人或少数人基于自己的联想而在小范围内使用的。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界定。
确定外延和内涵,是为事物的概念下定义的两种基本方法。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名解1、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就是沿着拉斯韦尔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2、香农一韦弗模式:美国的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1949年提出,这个模式是描写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变为可以发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送给信宿。
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一定衰减或失真。
噪音的概念,对考虑传播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二、简答1、传播过程的特点有哪些答:(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我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除此之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2、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传播者一> 讯息一> 媒介一> 受传者一> 反馈第五章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一、名解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际传播: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归属感、成员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4、群体传播:主要指的是一般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5、群体意识: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它包括关于群体目标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等内容。
6、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7、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
经过这个过程,一种情绪或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9、组织传播:指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
10、企业标识系统(CIS )宣传: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视觉或听觉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二是行为规范标识,三是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二、简答1、人内传播的特性答:(1 )它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 )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米德主我客我”理论答:美国学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与内省活动之际,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机制进行了考察。
他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3、布鲁默的自我互助”理论答: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8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这一理论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4、人际传播的特点答:(1)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为丰富和复杂;(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在传播关系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5、人际传播的动机答:(1)为了满足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需求;(2)为了与他人建立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4)为了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各种精神和心理需求。
6、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答:美国学者库利的镜中我”概念,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认识和把握自己,形成镜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