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四种模式
- 格式:docx
- 大小:57.63 KB
- 文档页数:4
霍尔确立的四种人际互动界限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零距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6英寸~18英寸之间(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
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
44厘米以内,在异*,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
人们熟悉的“办公室*骚扰”就发生在这—人际空间。
(2)个人距离:1.5英尺~4英尺之间(46厘米~122厘米)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3)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1.2米~3.7米)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4)公众距离:12英尺~25英尺(3.7米~7.6米) 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
不同民族与文化构*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
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
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
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
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
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确立的四种人际互动界限
人际交往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它能够带动生活的热闹,促进一个组织、国
家或社区社会、经济甚至全球化的发展。
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先生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他认为人际关系由“社会间的距离”来决定。
如果忽略这一点,对他们的日常交流有很高的帮助,谈话内容和交流方式也会变得更加流利,Laughing、Smiling等等也可以更加灵活多变,学习更容易及更深入。
依据此,爱德华•霍尔发现了四种人际互动界限:私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恰当距离(Personal distance)、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公共
距离(Public distance)。
私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主要是朋友或家人之间的接触,可以用手指指,距离小于45厘米。
恰当距离(Personal distance)是友好的朋友的接触,可以伸出手臂拉住一双,45~120厘米的距离。
社交距离
(Social Distance)是陌生人或新朋友的接触,用手握拳指一双而已,距离是
120~200厘米。
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是人们独处时的接触,一般我们并
没有任何接触,距离可以长达200厘米以上。
客观思考适当的距离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沟通,让彼此更好地接近,也能让社
交过程更加自然,社会更加和谐。
根据不同的人际互动类型,在不同的距离内进行不同形式的沟通,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社会关系带来的积极价值和价值本身,并为发展美好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简述人际交往的四个原则
人际交往的四个原则是相互尊重、真诚沟通、共同成长和互惠互利。
1. 相互尊重:人际交往中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权利、感受和观点。
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和独立性,不要侵犯对方的权益,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权益。
通过尊重可以建立起互信的基础,增进双方的友谊。
2. 真诚沟通: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真诚和坦率的态度进行沟通。
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听取对方的意见和建议。
避免欺骗、掩饰和伪装,遵循真实和坦诚的原则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
3. 共同成长:人际交往应该是相互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要关心对方的成长和发展,并愿意为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时也要接受对方的建议和批评,不断改进自己。
通过共同成长,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互动关系。
4. 互惠互利:人际交往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双方能够相互帮助和支持。
要关心对方的需求和利益,并愿意为对方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并为此争取权益。
通过互惠互利,可以建立起平等和互赢的关系。
人际交往的四个阶段
人际交往的四个阶段一般指:接触阶段、了解阶段、互动阶段和维系阶段。
1. 接触阶段:在此阶段,人们初次见面,对方对自己一无所知,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兴趣也是未知的,这时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自我介绍,让对方对自己有所认识。
2. 了解阶段:在此阶段,人们通过互相交流,了解对方的习惯、兴趣、性格等,逐渐建立起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关系。
3. 互动阶段:在此阶段,人们开始进行深入的交流,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共同做一件事、共同学习或者玩游戏等,从而加深彼此间的感情。
4. 维系阶段:在此阶段,人们需要继续保持联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不断维护。
在此阶段,我们应该经常联系,保持沟通,发现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学一,我国古代的人性学说: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告子性无善无恶论,世硕性有善有恶论。
二,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特点:1. 人际交往的实质: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必定会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结果和积淀,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细节,由定义可以看出:人际交往的主体是人,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和行为。
2.人际交往的特点:临时性,短暂性,互益性,选择性,不完整性。
三,人际交往的静态结构的组成要素:1.交际主体,指从事交际活动的人;2.交际手段,即交际媒介;3.交际情境,交际活动发生的主客观条件。
四,沟通的含义:沟通是指交往双方在信息、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过程。
1.沟通对象是人,且必须涉及两人以上;2.沟通必须要有一定的信息情报;3.沟通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才能进行;4.信息只有被接受和理解了,沟通过程才算完整;5.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五,言语沟通的类型: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六,言语沟通的艺术:(一)交往在于找话题7个,从对方的口音找话题,从对方穿戴服饰上找话题,从对方携带的物品中找话题,直接提问,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共同的情景可以成为很好的话题,坦白说出你的感受七,倾听的艺术:倾听是指用耳听,用眼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用心感受。
听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倾听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能力,听是一种简单的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行为,而倾听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参与,用心去接受和体会信息情感,(一)需要倾听的情景3个,对方的谈话表明问题时由你引起的,对方需要你的帮助,对方既不责备你也不希望你为他解决问题,只是向你诉说他对某事的忧虑看法,(二)听得几种不同表现5个,心不在焉地听,表情呆滞地听,断章取义听,感谢式听,积极倾听(三)倾听的艺术4个,全神贯注听别人说话,边听边概括对方说获得要点,协助对方把话说下去,要善于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八,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7个,1,与交流者形成一个恰当的角度,调整高度与距离,尊重人的个人空间范围习惯2,以开放的姿势和身体语言进行交流,3,交流中尽量集中你的注意力,4,轻微地向前倾斜以表示兴趣5,在倾听时保持适当的眼睛接触以鼓励说话者,6,跟随讲话者的话题给予适当的反馈,7,放松与平和,以使得轻松和开放的交流变得更容易,九,认知:人际认知是指交往主体对自己对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指认识主体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对他人身体特征的认知,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对他人的价值观性格能力等内在素质的认知。
爱利克·伯奈四种人际交往心理模式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创立了交易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并在其中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状态或模式。
这四种模式分别是:父母、成人、孩子、自由孩子。
1.父母模式(Parent):这一模式反映了人们内化的父母形象和教养方式。
当处于父母模式时,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指导、评判、照顾或控制他人的倾向。
这个模式可以分为两个子类型:批评性父母(Critical Parent)和养育性父母(Nurturing Parent)。
批评性父母严厉、批判,而养育性父母则是支持和照顾。
2.成人模式(Adult):成人模式是基于当前现实和数据的处理。
处于这个模式下的人会更加客观、理性地处理信息,做出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决策。
这种模式是交往中理性和平衡的状态。
3.孩子模式(Child):孩子模式反映了人们童年时的感受和行为。
这个模式通常是非理性的,充满情感和创造力。
它同样分为两个子类型:适应性孩子(Adapted Child)和自由孩子(Free Child)。
适应性孩子往往会遵从规则和期望,而自由孩子则是自我表达和冲动的。
4.自由孩子(Free Child):虽然自由孩子被归类在孩子模式下,但它足以被单独强调。
自由孩子是我们内在最真实、最自由的部分,它代表着自然、直觉和创造力的表达,常常与童年时的自然和纯粹的快乐相关联。
伯恩的这些心理模式用于解释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和交流方式,帮助人们理解和改善自己在不同社交场合中的角色扮演和交流效率。
通过认识和调整这些模式,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什么是人际关系:狭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关系。
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几层含义:1.亲密性、融洽性、和谐性——心理关系2.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心理成分构成3.是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现起来的,积极的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λ“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又称为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其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观点:强调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下属之间的交往关系,强调生产中人的因素,其宗旨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λ认知成分——理性条件情感成分——人际关系的基础行为成分——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人际关系的分类:从心理学角度分四类:λ1. 按需求性质:工具性关系2. 按欢喜程度: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3. 按双方相互地位: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4. 按关系存在的时间: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λ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本质上人际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λ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是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为诞生奠定了基础。
λ米德——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社会互动理论修茨——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归因理论弗鲁斯——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λ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法等。
测量法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彼得罗夫斯的参考测量法。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 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 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1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与1965年提出来的,这样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
他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因此,这种理论也称做社会比较理论,是前诉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2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思汀格)提出的。
主要研究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总试图使认识彼此之间一致起来,否则就产生认知冲突。
解决这个冲突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
3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印象。
也就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中和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4社会助长作用: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
5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6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7登门拜访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8身体语言:既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非语言线索,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的信息。
9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行为和心理的主动掌握,他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10旁观者效应: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11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1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景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中蕴涵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13通俗心理学:海得认为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
该学说的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心理倾向的能力。
14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
人际交往的四种思维模式
人际交往的四种思维模式包括:
1. 自我中心型: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其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难以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2. 他人中心型: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过于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往往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立场。
3. 独立型: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既不过于关注自我,也不过于关注他人,能够独立思考、决策和行动,不受他人影响。
4. 互惠型: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能够平衡自我和他人的需求,寻求双方的利益和合作,以达到共赢的效果。
四种人际关系效应四种常见的人际关系效应,即:震荡效应、从众效应、对比效应和亲和效应。
一、震荡效应震荡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受到不同意见或观点的影响时,他们的看法和态度会改变,并趋向于更极端的立场。
这一效应有时也被称为“反弹效应”。
例如,当一个人非常喜欢某个品牌时,听到别人对该品牌进行负面评价时,他们可能会反弹并更加支持该品牌,而不是调整自己的看法。
在营销和广告领域中,震荡效应的应用很常见。
为了鼓励消费者采取某种行动,营销人员使用极端词语来唤起情感反应,例如“绝对不能错过”,“最棒的口感”,以此激发消费者购买决策。
二、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当人们受到社会大众或群体的行为规范影响时,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会趋向于遵循群体行为。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想避免被排斥和孤立。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该实验表明,人们在群体中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行为规范。
同样,在消费领域,如果看到周围的人都拥有某个商品,一个人可能也会购买同样的商品,以便融入群体。
三、对比效应对比效应是指人们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和看法会受到周围人或环境的影响。
这种效应意味着人们会使用外部事件和其他个体作为比较基准来评价自己的成功或失败。
例如,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购置了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当他看到邻居买了一辆比自己更好的汽车时,他可能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并认为自己的汽车不再那么有价值了。
在销售和营销中,销售员通常会引导客户使用相对或竞争性的比较来售卖其产品,例如,“我们比竞争对手更划算”或“我们比其他品牌的质量更高”。
四、亲和效应亲和效应是指人们对其他个体的感受和行为,会受到那些个体的吸引力和亲近程度的影响。
这种效应意味着人们更愿意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和合作。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感到特别亲近和有好感,那么他们可能会更愿意与该人合作并服从他的决定。
在营销和广告中,销售员通常会使用客户的姓名、爱好、购买历史等信息来建立联系和亲和力,并增加客户的购买意愿。
03291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学说概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①、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驱使。
②、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③、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人际关系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人的社会性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人际关系的客观性特点体现在:①、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②、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③、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物质生产推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物质生产的发展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
人的情感可分为结合性情感和分离性情感。
在人际交往中,结合性情感越强烈,分离性情感越薄弱,交往程度越高。
反之,结合性情感越薄弱,分离情感越高,交往程度越低。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来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人际关系学侧重研究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人际关系的类型;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基本人际关系的协调技法;特殊人际关系的交往技法。
研究人际关系的目的:一、理论方面;1、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
2、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4、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线。
二、实践方面:1、协调、优化人际关系。
2、预防、消除人际障碍。
3、建立、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洽谈合作方法
人际交往的洽谈合作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 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基础。
可
以通过打招呼、问候、交流兴趣爱好等方式来拉近与对方的关系。
2. 充分了解对方:在洽谈前,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背景、需求、意愿和利益,以便
在洽谈时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合作方案。
3. 分析利益和需求:在洽谈中,要仔细分析对方的利益和需求,并与自己的利益和需
求做出比较。
要尽量找到双方利益的重合点,以达到共赢的目标。
4. 提出合理的建议:在洽谈中,要提出合理的建议,包括合作方案、价格和条件等。
要确保提出的建议符合双方的利益和需求,并能够达到双方的期望。
5. 善于沟通:在洽谈中,要善于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要遵循礼貌和尊重的
原则,积极倾听对方的意见,并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
6. 灵活应对:在洽谈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
要善于灵活应对,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和途径。
可以通过妥协、让步和寻求共同利益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7. 签署合作协议:当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可以签署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明确合
作的各项条款和条件。
签署合作协议可以确保双方权益的保护和合作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人际交往的洽谈合作方法要建立在互信、互利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
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共同利益的点,使双方能够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
第一章1、2、人际关系的几层含义: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直辖市性程度,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人际关系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
3、早提出人际关系(人群关系论):梅奥。
4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框架: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实践米德:象征性效理论勒温: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社会互动理论修茨: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凯利:归因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AB彼得罗夫斯基:人际关系层次理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参照测量法莫雷诺:社会测量法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作为社会科学,具有社会科学的一切属性;作为应用科学,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的产物。
7、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背景:社会历史发展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需要。
应用研究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许多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单靠某门学科已无法解决,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开展交叉研究导致边缘性学科的产生;目前的社会现实迫切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引导研究者重视应用研究,随着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势必衍生出专门控讨人际关系的学科。
8、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P8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提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群体交互作用的方式,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
实践任务: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有效的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10关系的总称。
广义上的社会关系:人们在历史的共同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狭义上:一定社会中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11、研究社会关系时应注意:不仅要研究其形式,也要研究内容;从静态、动态研究;从社会关系本身、社会行为关系中研究。
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吸引主要反映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成分,也就是对人的喜爱或厌恶。
(1)接近性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引为知已,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因为地理上的接近使相互接触的机会更多,相互之问更容易熟悉对方。
这个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现象,比如同桌的关系比较要好、同宿舍的同学要比班上其他同学关系更好、同班男女同学之间容易产生感情、刚开始恋爱阶段两个人形影不离等等,“近水楼台先得月”反映的就是这个规律。
这个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是在人际交往的早期阶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
比如说,同宿舍的同学发生矛盾,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这种空间的接近更容易激发矛盾,人际反应更消极,越看越不顺眼,怎么看都不舒服。
(2)相似性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产生相互吸引。
两者越相似,越容易产生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
个人特性指:年龄与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态度等。
在其他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同年龄、同性别的人容易相互吸引,如老年人和老年人在一起、年轻人与年轻人在一起。
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籍贯、职业、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资历等方面相似的人们容易相互吸引。
这个规律可以解释的现象:老乡之间的感情相对来说比较深,容易接近。
另外,在学校有各种协会,为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提供一个交往的舞台。
这个可以上升到个人对某件事物的态度是否相似,比如球迷,如果两个人都喜欢这个俱乐部或者某个球员,可能很容易就谈开了;如果对方喜欢的是自己憎恨的,那可能就容易产生分歧,个人之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
(3)互补性当双方的需要与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例如,独立性较强的人,往往喜欢和依赖性较强的人在一起;脾气急躁的人,往往喜欢和脾气耐心的人相处,从而使双方更为协调,个人的特点正好适合对方的需要,各得其所。
研究表明,互补因素增进的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
四种眼神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变密切
眼神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沟通方式,能够传递出信任、亲近、愉悦等情感。
正确的眼神沟通技巧可以使人际关系更为密切,建立更好的
沟通和理解。
下面将介绍四种有效的眼神沟通技巧。
第一种技巧是保持眼神接触。
当你和他人进行交流时,保持眼神接触
可以表达出你的关注和专注。
通过眼神接触,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
和重视。
同时,保持眼神接触还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使沟通
更加有效。
但是,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度注视对方,以免让对方感到不舒
服或受到压力。
第二种技巧是微笑眼神。
微笑是表达友好和善意的一种方式,能够使
人感到愉悦和舒适。
在与他人交流时,通过微笑眼神可以增进亲近感,让
对方放松下来,愿意与你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同时,微笑眼神还可以传递
出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使整个交流环境更加愉悦。
第三种技巧是注视目标。
在眼神沟通中,注视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当你和他人进行交流时,注视对方的眼睛可以表达出你的兴趣和专注。
同时,注视目标还可以使你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理解和记住对方的信息。
然而,要注意注视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让对方感到不适。
第四种技巧是表达情感。
眼神是情感的窗口,通过眼神可以传递出喜
怒哀乐等情感。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通过眼神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使对方
更加了解你的感受,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共鸣。
但是,要注意适度,不
要过于夸张或做作,以免给人造作的感觉。
人际交往中四种模式
人际交往中四种模式
在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时不免觉得有些人不好相处,有时,又会感到自己也有与人难相处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困惑就会加深。
以下时从大量不同类型人际交往中提取的典型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研究能使我们加深对人际交往的理解:
1自我中心型
美国社会学家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分析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对待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三种态度:其一,社会为个人而存在;其二个体应服从社会;其三,社会与个体有机相关,社会需要个体的效用与从属,同时亦需要为服务于个人而存在。
“以我为中心型”的交往模式即杜威讲的第一种。
这类交往模
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我”字优先:在生活上“自我中心”式,觉得周围的人让着他是应该的,他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不管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可以想见,这样的人越多,这个生活圈子的人际关系就会越不和谐。
自我中心型的交往方式最易导致孤立、不受欢迎的局面,给自己、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给集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以我为中心的人应该发现“山外青山楼外楼”,学习伟人的谦虚美德,善于从他人身上吸取养分;而周围的人也应帮助引导他,并怀有适度的宽容精神。
2自我封闭型
自我封闭型的交往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性格原因造成。
这些人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性格内向孤僻,比较害羞,不知如何主动与人相处,只是较为被动地应答他人的行为,内心世界不为他人所了解——虽然他也愿意甚至渴望达到理解;(2)由于独立意识过强造成。
这类人认为“事事不求人”或“一两个朋友足矣”。
他们觉得自己的个人力量足以处理好一切事务,而不需他人友谊和援助;(3)由于过于看重个性所造成。
这类人认为“如果为了使相互之间的关系融洽而彼此适应对方,就是抹煞了自己的“个性。
”(4)由于否定友谊所造成。
这类人认为“人心难测,朋友难交”,怀疑朋友之间会有真正的友情。
自我封闭型的交往方式与多年前中国闭关自守、眼睛不看国门外,一心只顾埋头搞建设的境况一样,不适合信息交流量日趋增大的现代生活。
自我封闭型的学生应该从国家由封闭锁国而改革开放悟出真谛,开阔自己的胸怀,去广交朋友。
3亦步亦趋型
亦步亦趋型的交往方式指的是老好人般交友方式。
持这种方式的人往往人云亦云,而人云亦云的本质是交友无原则。
表面上与谁都挺好,实则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前面一个少年犯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揭示的正是这样一种交友无原则、凡事亦步亦趋的交往模式。
这种交往模式容易助长坏风气,既使自己失去真正的友情,又不利于集体好风气的形成。
事实上,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
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交朋友必需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设,建立真正的、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4社会功利型
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培育于“性恶”论的土壤中。
古代希腊人的“个体人格”,近代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都是社会功利型交往者的鼻祖。
学生之间的社会功利型交往方式是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在学生中的折射。
持这一交往方式的人往往把友情看作交易,认为“友谊”无所谓真情实意的情感交流,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利用,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代名词。
这类人往往没有目的不做事情,即所谓的“不吃亏”。
因此,其“友谊”好时可以“天长地久”、“称兄道弟”,而当利益转移,便可能“移情别恋”,与他人续前缘;常常表面恭恭敬敬,背地里另有打算。
虽然这在学生中占少数,但依然污染了校园空气。
这样的人将个人利益置于首位,将物质利益看得过重。
他们应该一方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将“小我”放到“大我”中,使自己融入集体。
自然,对于具体的人际交往现象绝不可以简单武断地归之于哪一种交往类型。
人是复杂的,分析人的问题千万不可简单化。
正是因为人是复杂的,各人价值取向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也没有必要千人一律。
但就每个人而言,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个人反感的人。
————————————文章来源:燕园博思深圳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