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16.23 KB
- 文档页数:5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共同生活,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立合作意识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不善于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那么,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有雄厚的竞争实力,也千万不可忽视合作精神。学生只有有了合作的动机,才会想到合作,才会设法合作,才会真正合作。如教学《早操》一文,如何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自编儿歌?我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入手,鼓励学生说:“小作者丁丁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写儿歌的,同学们愿意试一试吗?”一席话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表现欲,开始窃窃私语。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已经编好了,急于向他人展示;而有的学生难以用确切的语言来表
达,就想寻求帮助。学生有了合作的愿望,这时我请学生去找小伙伴说一说、改一改。就连平时想说又不敢说的学生,在同学面前也显得不那么拘束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气氛融洽又热烈。一首首健康且充满童趣的儿歌很快在孩子们的口中诞生。
二、分派合作角色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在编组时注意合理搭配,每小组4~6人。小组内的搭配要兼顾适当的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不同和兴趣爱好的差异。
在具体的分组中,我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组织者”负责分配讨论的任务,“记录员”负责记载问题讨论的成果,“汇报员”负责汇报合作成果或决定汇报形式(个人汇报或小组汇报),“检查员”负责在讨论过程中督促同学认真进行。这样每个成员在该小组中都有明确的分工,不会再无所事事。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共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指导他们如何在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为小组讨论顺利高效地进行奠定基础。
三、抓住合作时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
学习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要“宁少勿滥,抓住契机”。有些课堂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讨论了四五次,可谓“高潮迭起”,但每次讨论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实际上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就“被迫”停止。我认为,既然要保证学生讨论的自由,就应给足他们讨论的时间。对于那些真正能拓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有价值的问题,多让学生讨论一会儿也是无可非议的。
四、教师参与合作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充分指导。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小组的学习中。
五、优化合作学习
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合作学
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比如,学习每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怎样把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呢?我的方法是:小组内比赛读、小组与小组比赛读、男女同学比赛读。比赛时,相互间指出不足,给予评价,并根据错误的多少和读的水平打出分数,组员的得分累积起来就是小组的得分,最后评出优胜小组,再示范读。这样,那些难读的词语、句子和语气等就迎刃而解,无须老师在班上反复强调了。通过比赛,学生认真倾听,互指不足,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更扎实了,学生也特别感兴趣。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只有掌握小
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责编再澜)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