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发动机冷却系统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118.13 KB
- 文档页数:6
汽车水冷工作原理
汽车的水冷系统是一种通过水冷却发动机的热量并保持发动机正常运行温度的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发动机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液(通常是水和防冻剂的混合物)传递到发动机的金属部件上。
2. 冷却液由发动机内部的水泵泵送到发动机的散热器,散热器通常位于发动机前方的车辆进气口处。
3. 冷却液通过散热器的一系列细管,将热量传递到散热器的外侧,同时空气通过散热器,从而带走热量。
4. 冷却液经过散热器后,重新进入发动机,循环实现连续的热量传递和散热过程。
5. 为了帮助调节发动机的工作温度,系统中通常还会配备一个热量控制装置,例如恒温阀或散热电扇。
这些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冷却液的流量,以维持发动机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总的来说,汽车水冷系统通过循环冷却液,并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来保持发动机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这种系统的好处是能够稳定地控制发动机的温度,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寿命。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及类型引言:发动机冷却系统是现代车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件。
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发动机工作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防止发动机过热损坏。
本文将介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及不同类型。
一、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功用是通过散热,将发动机产生的大量热量迅速散发,以保持发动机工作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如果发动机温度过高,会导致机油粘度下降,润滑性能下降,甚至造成机油失效,引起发动机磨损和损坏。
因此,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运作对于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
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类型发动机冷却系统根据冷却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水冷式和气冷式两种类型。
1. 水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水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是目前大多数汽车所采用的一种冷却方式。
它通过水泵将冷却液(一般是水和防冻液的混合物)从水箱中抽出,经过发动机水道冷却,然后再通过散热器放出热量。
水冷式冷却系统具有散热效率高、温度控制稳定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工况下的发动机。
2. 气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气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是早期汽车所采用的一种冷却方式,现在主要用于摩托车和一些特殊用途的发动机。
它通过风扇或风道将空气引入并经过发动机外壳进行散热。
相比水冷式冷却系统,气冷式冷却系统结构简单,无需水泵和散热器等附件,但散热效率较低,只适用于低功率发动机或工作条件较为特殊的场合。
3. 水气混合式发动机冷却系统:水气混合式发动机冷却系统是一种结合了水冷式和气冷式的冷却方式。
它在发动机的关键部位采用水冷式冷却,而在其他部位采用气冷式冷却。
水气混合式发动机冷却系统可以兼顾散热效率和结构简单性,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工作条件。
结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是保持发动机工作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防止过热损坏。
根据冷却介质的不同,发动机冷却系统可以分为水冷式、气冷式和水气混合式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特点。
在选择发动机冷却系统时,需要考虑到发动机功率、工作条件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以确保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效果和可靠性。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及类型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温度稳定。
冷却系统通过将热量从发动机中转移出去,防止发动机过热,从而保护发动机组件的正常工作。
发动机冷却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水冷系统:水冷系统通过循环流动的冷却液(通常为水)来吸收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并通过散热器将其释放到外界。
这种系统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现代汽车。
2. 气冷系统:气冷系统通过直接将冷却空气引入发动机附近,利用空气的流动来散热。
这种系统结构简单,不需要冷却液,但在高负载工况下冷却效果较差,因此常用于较小的发动机或特殊用途的发动机。
3. 涡轮增压冷却系统:涡轮增压系统中的涡轮增压器会产生较高的温度,需要通过冷却系统来降低其温度,以保持其正常运转。
这种系统通常通过在压气机进气端或中冷器位置引入冷却液进行冷却。
4. 机械风扇冷却系统:机械风扇冷却系统主要用于低速或停车状态下的冷却。
通过发动机带动的风扇产生强制对流,帮助散热器更好地散热。
以上是常见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类型,不同类型的冷却系统在不同的工况下可以提供适宜的冷却效果,确保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水冷发动机工作原理
水冷发动机是一种常见的内燃机类型,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冷却液循环流动,将发动机内部产生的热量带走,以保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
工作原理如下:
1. 循环冷却液:发动机内部有一个专门的冷却系统,其中包括水泵、散热器、冷却液和管路等组件。
水泵通过齿轮或皮带传动系统从发动机正时装置驱动,将冷却液从水箱中吸入,然后通过管路输送到发动机的散热器。
2. 散热器冷却:冷却液进入散热器后,通过散热器内部的细小管道,与来自进气口的冷风进行热交换。
冷风与散热器内部的冷却液直接接触,将冷却液中的热量传递给冷风,使冷却液的温度下降。
3. 保持正常温度:冷却液从散热器中流出后,通过管路再次输送到发动机的冷却液通道中,通过接触发动机各个部件,吸收部件产生的热量。
同时,在冷却液循环中加入了温度调节装置,常见的是热水温度控制阀。
当冷却液温度过高时,控制阀会打开,使一部分冷却液进入散热器进行散热,从而保持发动机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4. 冷却液再循环:冷却液经过发动机各部件的冷却后,温度升高,然后再次流入散热器进行冷却,循环不断。
这样,发动机
内部的热量就会通过冷却液传递给环境空气,从而保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
水冷发动机工作原理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而汽车的发动机被誉为汽车的“心脏”,它的工作原理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性能和效能。
水冷发动机作为发动机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工作原理是如何的呢?本文将从冷却系统、循环系统和散热系统三个方面来介绍水冷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二、冷却系统冷却系统是水冷发动机中起到降低发动机温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冷却系统主要由散热器、水泵、水箱和冷却液组成。
当发动机运转时,冷却液由水泵通过冷却系统循环流动,将发动机内部产生的热量带走。
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通过散热器,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冷却液的温度降低。
然后,冷却液再次回到发动机内部,循环往复,以保持发动机的工作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三、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水冷发动机中确保冷却液循环顺畅的关键。
循环系统主要由水泵、水管和散热器组成。
当发动机运转时,水泵会带动冷却液流动。
冷却液通过水管从水箱中吸入,然后进入发动机内部,沿着发动机壳体和缸体的散热通道循环流动,最后通过散热器散热。
循环系统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散热效果和工作稳定性。
四、散热系统散热系统是水冷发动机中将热量散发到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热系统主要由散热器和风扇组成。
当发动机内部的冷却液温度升高时,散热器通过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将热量散发出去。
而风扇则通过转动来增加空气流动,加速散热效果。
散热系统的设计和维护保养对于发动机的散热效果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工作温度和寿命。
五、总结水冷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冷却系统、循环系统和散热系统的协同作用,使发动机保持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
冷却系统通过循环冷却液来带走发动机内部的热量,循环系统确保冷却液循环顺畅,散热系统则将热量散发给外界。
这样的工作原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发动机温度,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六、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冷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例如,一些新型的水冷发动机采用了可变风扇转速技术和智能温控系统,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和节能环保性能。
水冷发动机工作原理
水冷发动机是一种利用水冷系统来降低发动机温度的发动机。
它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冷却剂循环:水冷发动机通过水泵将冷却剂(一般为水和防冻液的混合物)从冷却液箱抽送到发动机内部。
2. 散热器冷却:冷却剂进入发动机后,通过散热器散发热量。
散热器通常由一系列细小的管道组成,使冷却剂能够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3. 温度控制:在散热器后面,还会安装一个温度控制装置,如热风门或恒温阀。
这些装置可以通过控制冷却剂的流量来调节发动机的温度,保持在合适的工作范围内。
4. 循环回流:冷却剂从散热器出口流回到发动机内部,继续降低发动机温度。
这个循环过程会一直进行,以保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
5. 排水系统:发动机内部会产生一些废热和其他废气,在冷却剂中也会混入一些杂质。
因此,水冷发动机还会配备一个排水系统,用于定期清除废液和填充新的冷却剂。
总之,水冷发动机通过循环冷却剂、散热器冷却和温度控制来有效降低发动机的温度,确保其正常工作。
与空冷发动机相比,水冷发动机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和温度控制能力,因此广泛应用于现代汽车和机械设备中。
冷却系统知识归纳:冷却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以保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温度。
冷却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散热器、水泵、风扇、节温器等,根据冷却介质的不同,冷却系统可以分为风冷和水冷两种类型。
风冷系统是以空气为冷却介质,通过散热器和风扇将热量传递给空气,然后通过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
风冷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维护方便,但散热效果较差,适用于轻载、低速和中低速的发动机。
水冷系统是以冷却液为冷却介质,通过水泵将冷却液循环流动,将热量传递给散热器,然后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
水冷系统的优点是散热效果好、冷却均匀、适用于各种工况,但结构复杂、成本高、维护较困难。
在冷却系统中,散热器是主要部件之一,它由进水室、出水室及散热器芯等三部分构成。
冷却液在散热器芯内流动,空气在散热器芯外通过。
热的冷却液由于向空气散热而变冷,冷空气则因为吸收冷却液散出的热量而升温。
因此散热器是一个热交换器。
除此之外,水泵和风扇也是冷却系统的重要部件。
水泵的作用是对冷却液加压,保证其在冷却系统中循环流动;风扇的作用是使空气流动,加速散热器的散热能力。
节温器则是控制冷却液流动路径的阀门,根据冷却液温度的高低,打开或关闭冷却液通向散热器的通道。
总的来说,冷却系统的知识包括风冷和水冷两种类型的优缺点比较、散热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水泵和风扇的作用以及节温器的功能等。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维护保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系的功用是将受热零件吸收的部分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保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
发动机的冷却系有风冷和水冷之分。
以空气为冷却介质的冷却系成为风冷系;以冷却液为冷却介质的称水冷系。
1、冷却系统的循环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为强制循环水冷系,即利用水泵提高冷却液的压力,强制冷却液在发动机中循环流动。
冷却系主要由水泵、散热器、冷却风扇、补偿水箱、节温器、发动机机体和气缸盖中的水套以及附属装置等组成。
在冷却系统中,其实有两个散热循环:一个是冷却发动机的主循环,另一个是车内取暖循环。
这两个循环都以发动机为中心,使用是同一冷却液。
一、冷却发动机的主循环:主循环中包括了两种工作循环,即“冷车循环”和“正常循环”。
冷车着车后,发动机在渐渐升温,冷却液的温度还无法打开系统中的节温器,此时的冷却液只是经过水泵在发动机内进行“冷车循环”,目的是使发动机尽快地达到正常工作温度。
随着发动机的温度,冷却液温度升到了节温器的开启温度(通常这温度在80摄氏度后),冷却循环开始了“正常循环”。
这时候的冷却液从发动机出来,经过车前端的散热器,散热后,再经水泵进入发动机。
二、车内取暖的循环:这是一个取暖循环,但对于发动机来说,它同样是一个发动机的冷却循环。
冷却液经过车内的采暖装置,将冷却液的热量送入车内,然后回到发动机。
有一点不同的是:取暖循环不受节温器的控制,只要打开暖气,这循环就开始进行,不管冷却液是冷的、还是热的。
2、冷却系统部件分析在整个冷却系统中,冷却介质是冷却液,主要零部件有节温器、水泵、水泵皮带、散热器、散热风扇、水温感应器、蓄液罐、采暖装置(类似散热器)。
1)冷却液:冷却液又称防冻液,是由防冻添加剂及防止金属产生锈蚀的添加剂和水组成的液体。
它需要具有防冻性,防蚀性,热传导性和不变质的性能。
现在经常使用乙二醇为主要成分,加有防腐蚀添加及水的防冻液。
2)节温器:从介绍冷却循环时,可以看出节温器是决定走“冷车循环”,还是“正常循环”的。
汽车引擎冷却系统水冷和空冷的比较引言:汽车引擎冷却系统是确保发动机正常运转的关键部件之一。
目前市场上主要采用的冷却方式包括水冷和空冷两种。
本文将对水冷和空冷两种冷却方式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优劣势。
一、水冷冷却系统水冷是目前大部分汽车使用的冷却方式。
水冷冷却系统由水泵、散热器、水箱和风扇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水泵将冷却液循环流动,经过散热器释放热量,进而达到降低发动机温度的目的。
1. 优势:a. 散热效果好:水冷系统利用冷却液吸收热量后经过散热器散发,可以更快速地降低发动机温度,保证发动机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运转。
b. 散热稳定:水冷系统在高负荷工况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散热性能,不易受外部环境温度的影响。
c. 适用广泛:由于其散热效果好,水冷冷却系统适用于大多数汽车引擎,包括高功率和高性能发动机。
2. 劣势:a. 复杂安装:水冷冷却系统需要安装冷却液管道、散热器等复杂部件,相对空冷系统来说安装起来更加繁琐。
b. 维护困难:水冷冷却系统存在着冷却液定期更换和防冻液加注等维护工作,需要更多的维护成本和时间。
二、空冷冷却系统空冷冷却系统是较早期使用的一种冷却方式,其通过大量的风扇供应冷却气流来帮助散热。
空冷系统相对于水冷系统而言,结构更为简单。
1. 优势:a. 结构简单:空冷系统不需要额外的冷却液系统和散热器,解决了水冷冷却系统的复杂安装问题。
b. 维护成本低:相对于水冷冷却系统,空冷冷却系统更简便,不需要定期更换冷却液和加注防冻液,维护成本较低。
2. 劣势:a. 散热效果差:相对于水冷系统,空冷系统在高温环境下,散热效果较差,无法有效降低发动机温度,容易导致发动机过热。
b. 适用范围窄:空冷冷却系统适用于低功率发动机,并不适用于高功率和高性能发动机。
结论:综上所述,水冷冷却系统和空冷冷却系统各有优劣。
水冷系统散热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但安装和维护较为复杂;而空冷系统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但散热效果差,适用范围较窄。
水冷发动机冷却系统介绍为了保证发动机的工作可靠性,降低其热负荷,必须加强它的冷却散热。
发动机主要依靠其冷却系统来保证自身在工作过程中得到适度的冷却。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用就是把发动机传出来的热,及时散发到周围环境中去,使发动机具有可靠而有效的热状态。
现代完善的冷却系统,可以使发动机在各种不同环境温度和运转工况下具有最佳的热状态,既不过热,也不过冷。
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按照传热介质来分类可以分为以水为传热介质的水冷型冷却系,以空气为传热介质的风冷型冷却系,以油(如机油等)为传热介质的油冷型冷却系[z][23][32]。
现代汽车发动机,尤其是轿车发动机普遍采用的是水冷型的冷却系。
在水冷型冷却系中,如果按照传热方式来分类,有单相传热和两相传热两种方式,前者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水冷型冷却系,后者称为蒸发式冷却系。
汽车发动机的水冷系统均为强制水冷系统,即利用水泵提高冷却液的压力,强制冷却液在发动机中循环流动。
这种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水泵、散热器、冷却风扇、节温器、补偿水箱、发动机冷却水套以及附加装置等。
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液在冷却系统中的循环路径:冷却液经水泵增压后,进入发动机缸体水套,冷却液从水套壁周围流过并吸热而升温。
然后向上流入缸盖水套,从缸盖水套壁吸热后经节温器(对于该型号发动机,当出水温度低于82℃时,进行小循环,这时节温器将冷却液流向散热器的通道关闭,使冷却液经水泵入口直接流入缸体或气缸盖水套,以便使冷却液能够迅速升温。
当高于82’C时,水经过散热器而进行的循环流动,从而使水温降低。
)然后回到水泵,如此循环不止(如图2.1.1所示)。
冷却液随发动机的不同而不一样。
冷却液用水最好是软水,否则将在发动机水套中产生水垢,使传热受阻,易造成发动机过热。
纯净水在O℃时结冰。
如果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结冰,将使冷却水终止循环引起发动机过热。
尤其严重的是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可能将缸体、气缸盖和散热器胀裂。
为了适应冬季行车的需要,在水中加入防冻剂制成冷却液以防止循环冷却水的冻结。
最常用的防冻剂是乙二醇。
冷却液中水与乙二醇的比例不同,其冰点也不同。
50%的水与50%的乙二醇混合而成的冷却液,其冰点约为一35.5OC。
本文中发动机所用的是复合型三防长效冷却液,沸点不低于107 ℃,冰点不高于一35℃。
因此,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要求是要保证对冷却液温度的要求,现代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设计趋向于在实现高的冷却能力的同时,使整个冷却系统的结构更紧凑、消耗功率小、减小系统阻力。
发动机冷却循环示意图2.2发动机冷却水套的冷却与传热在发动机的冷却过程中,缸体和缸盖的受热部件的冷却主要靠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动带走热量来实现,所以冷却水套的冷却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工作可靠性、动力性以及经济性。
发动机冷却水套内的传热,是冷却水套壁面传热给冷却液。
水套的水侧壁面的温度对于冷却液与缸体(缸盖)壁面之间的传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放热过程的性质[#]。
气缸盖内冷却水套的传热,是冷却水套壁面放热给冷却水,冷却水套壁面温度介对于冷却水与缸盖壁面以及与缸盖火力面之间的传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放热过程的性质,包括单相流体(冷却水)的自然对流换热和沸腾传热箱盖水套中温差与热流密度的关系图由试验发现,随着缸盖内水套壁面温度t二与水套内水的饱和温度t、之差△t(=t二一ts)的变化,水套内可发生自然对流传热·泡态沸腾(或称核态沸腾)传热和膜态沸腾传热,传递的热流密度q与△t的关系曲线,如图2.2.1所示(水套内压1.013、lo5Pa)。
由图2.2一可见:当冷却水的流速较低,水套壁温t二与冷却水的饱和温度t‘之差△t<5℃时,由壁面传至冷却水的热流是依靠自然对流换热传输的。
见图2.2.1中的A」3段。
此时传热速率很低。
当t怜=101OC时,。
七5x10’W/m,。
当水套壁温t二>t。
(△t>5‘C)时,壁面上便开始出现大量气泡;这些气泡离开壁面又消失在水中,在水中产生剧烈扰动,从而使传热显著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泡态沸腾(或称核态沸腾)传热(图2.2.IBC段)o当t二=125一145℃时,热流密度q达到最大。
约为145又lo4w/mZ(图上e点)。
当t二>125一145℃时,随着温差△t(称为沸腾势)的进一步升高,气泡形成速度更快,气泡数目剧增,并相互汇合而在水侧壁面上形成一层气膜,热量由壁面传至水中必须通过这层气膜。
由于较大的气膜热阻而使传热速率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过渡沸腾传热(图2.2.1中CD段);在过渡沸腾阶段,开始一段,壁面上形成的气膜层是不稳定的,它不断裂开而形成较大的气泡后离开壁面.然后在原地又形成新的气膜层;当壁面温度t二升高到约250℃时,气膜形成达到稳定状态(图2.2.ID点)o并从此时开始,过渡沸腾转化为膜态沸腾(图2.2.IDE段),在壁面上形成稳定的气膜层,在这个阶段,水侧壁面温度是相当高的,最高可超过400℃,而火力面温度将会更高,甚至达到不能允许的地步。
考察图2.2.1,如果自C点起,继续增高沸腾势△t,亦即提高水套壁面温度t,,则将出现过渡沸腾甚至膜态沸腾,造成火力面温度很高,以致发生壁面烧损。
因此,c点是临界热负荷点。
该点的水腔壁面温度约125一145℃,该处的放热系数(又称表面传热系数)和热流密度,通称为临界放热系数H和临界热流密度Q。
在水套内的压力为一个大气压力时,H=5.szxlo4w/(m,·℃),Q=145xlo4w/m,。
因此在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中要特别注意:(l)保证气缸盖火力面温度在允许温度375℃以下。
(2)缸盖内冷却水套的壁面温度一般不应超过120一145℃。
缸盖的冷却传热,包括两种性质不同的传热过程,即无相变的对流传热和泡态沸腾(或称核态沸腾)传热。
后者的传热强度要比前者大得多。
这两种传热过程应用于各种类型、不同功率大小的内燃机气缸盖的冷却传热中。
一般汽油机和中、小型低强化水冷式柴油机气缸盖,由于热负荷不是太大,一般采用对流传热进行冷却。
而大功率、高强化柴油机气缸盖,除其中部的高温区域之外,也均为对流冷却传热。
对于“鼻梁区”(“鼻梁区”是指汽油机气缸盖进气门和排气门座之间的区域)和喷油器座等中部区域,由于该区域的冷却套的壁面温度较高,因此,一般是泡态沸腾传热,这种传热过程,传递的热流率足够大,可有效降低气缸盖的火力面温度。
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缸体水套内不会出现泡态沸腾,其传热过程基本上是无相变的对流传热过程。
根据对流换热原理,在水套的壁面上有一层很薄的温度边界层,该边界层与壁面接触的一侧可认为温度是t二,该边界层与冷却液接触的一侧可认为温度是t:。
那么基于上述条件,通过温度边界的热流密度q(w/m,)可以表示为:q=λ/δ(式中:t二一t:=△t为沸腾势,单位K;兄为边界层导热系数,单位W/(mZ.K);占‘为温度边界层厚度,单位m。
因为在水套中压力一定的条件下,饱和温度t:是一定的,所以降低沸腾势实际上是降低水侧壁面的温度t二,在热流密度q一定的条件下,随着t甲的降低,也就是降低了金属热面的温度水平,改善其热状况,保证工作可靠性。
影响沸腾势的主要因素有:水套壁面的表面状况、水流速度和水流方向。
下面分别说明。
(I)水侧壁面的表面状况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壁面越光滑,则沸腾势越低。
在相同沸腾势条件下,经过加工的铸铁平板的热流密度较高,因此在强化程度较高的发动机中,对于热负荷较高的零件,其冷却水侧壁面最好能给予适当的机械加工,获得较低的沸腾势,降低水套的水侧壁温t二。
此外,由于内燃机受热零部件的冷却面通常是铸造面,其上常常会附着或嵌入铸造芯砂,因此在表面容易形成一层锈膜,由于沸腾势会因表面生锈、侵蚀或生成水垢及其它沉积物而升高,因此可在冷却液中添加乙二醇或其它防锈剂来降低沸腾势。
(II)冷却液流速的影响。
提高冷却液的流速可以降低沸腾势。
但是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现代柴油机而言,提高水套内的冷却液流速,对于改善水套的能力并非最有力的。
但是从迅速带走水套内的气泡、防止金属微粒沉积以及防止产生局部冷却液低流速区而形成过热点等方面考虑,还是要保证水套内的冷却液具有足够的流速。
一般来说,水套内的冷却液流速度不要低于o.3m/(III)冷却液流动方向的影响。
在热流量过大时,局部地区用定向水流来冷却,能有效地降低沸腾势。
这一结果目前广泛用于高强化柴油机气缸盖“鼻梁区”的冷却。
在热负荷高的缸盖水套中,在局部热流较大区域,利用喷管或起截流作用的水道形成冷却液的定向流动,有效地提高换热量,降低沸腾势,从而降低缸盖冷却液侧的壁面温度t牙,保证缸盖工作的可靠性。
2.3冷却水套结构的设计原则发动机冷却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式取决于缸盖的具体结构及其热负荷等。
为了确保水套的冷却能力,冷却水套的设计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保证缸盖的冷却。
因此,在设计冷却水套的结构时,要合理布置水道和组织冷却水流,避免出现流动死区。
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局部高温区域的冷却。
由于水冷式气缸盖的温度分布是很不均匀的,“鼻梁区”、喷油器座等部位的温度最高,为了降低整个气缸盖的温度水平,使其温度分布较均匀,应对高温区域采取适当的方法,优先集中冷却。
2.3.1冷却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动形式发动机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动形式通常设计为纵向流动、横向流动和混合流动三种。
近年来为了满足轿车暖车要求,出现了分体冷却的冷却方式,即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内冷却液流动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流动形式。
同时,为了加强缸盖水套的冷却,在缸盖水套的设计中采用了U型流动和螺旋U型流动的冷却液流动形式[#][01。
1.纵向流动对于采用整体式气缸盖的小功率发动机,冷却液多采用纵向流动方式:冷却液从缸体前端进入,向后依次流经各缸直至最后一缸,之后再从各缸向上流入气缸盖,然后从气缸盖后端流出。
本论文CFD计算所用的发动机采用的就是这种冷却方式。
2.横向流动对于强化程度较高的柴油机或单体式气缸盖,柴油机一般采用横流方式:在缸体长度方向有总布水道,分别流入各缸,然后再由各缸向上流入气缸盖。
气缸盖分布若干个水孔,冷却液在排气管侧上方引出,便于带走气泡。
这种冷却流动方式,能加强对气缸盖高温区域的冷却,特别对组织“鼻梁区”的冷却较为方便。
并使各部位冷却较为均匀,从而有利于降低热应力,故在大功率柴油机上应用比较广泛。
3.混合流动分开式和直接喷射式燃烧室柴油机,一般采用混合流动形式,即约2/3的水量在缸体内纵向流动,或由缸体进入气缸盖,或每缸分别向上流动。
另外1/3的水量直接导入燃烧室和鼻梁区附近。
对于大功率中速柴油机或高增压度的发动机的气缸缸盖,在水套内宜布置挡水板或中隔板,使冷却水涌向气缸盖中部,并靠底面流动,以加强中部高温区的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