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主要从情境教学、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情感教育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结合自己课改的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为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利用教学情境。

在创设历史情境时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历史、与教材的距离,架起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桥梁。如教学《重庆谈判》一课,先放电影《重庆谈判》剪辑、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合影,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来重庆,毛、蒋的合影是否意味着和平的降临?短时间内,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六十年前那段情景之中,学生探索、求知的大门随之打开。

二、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使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组织广泛的讨论交流。

要求全部参与、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尽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积极地就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西安事变》一课中,有位学生质疑:该不该放蒋介石。我觉得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促发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于是我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争辩。全班学生以极大的人情投入到讨论中去。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从而培养了能力,加深了对西安事变的理解,接受了教育。

在教学中多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辩论的方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教师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地学习,就要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中解脱

出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

我在给学生上宋元科技一课印刷术方面的内容时,要求学生课前用橡皮、萝卜等刻字,再用墨水把字印出来,并计算每刻印一个字所用的时间。到上课时我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没想到的是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亮出他们的作品。当他们谈到他们的刻印作品时,都说费时且有难度,字刻错的、划破手的情况都有。然而正是这次的难忘经历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伟大意义以及发明家毕升的聪明才智。通过这样的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突出。

在课堂上给学生活动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唱革命歌曲,编辑史海浪花、创办历史园地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等。这些活动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四、以情感为纽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它具有动机作用。积极的情感会促使人们去追求、探索、接近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