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
- 格式:docx
- 大小:17.84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至今部分关于人性的观点
1、孔子性近习远论
在孔子看来,人生虽然“性相近”,“生也直”,但是并不完全平等,而是有不同的等级之差、智愚之别。孔子虽然很少讲“性’,更没有讲性之善恶,但是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却包含着善与恶的萌芽。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人性学说的人,对后来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
战国初期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论的人。世硕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与“恶’这样两种不同的自然质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世硕在肯定人性的先天自然属性的同时,又承认后天教育对人性善恶形成所起的重要影响。
3、告不害的性无善恶论
性?告子做了界说,提出:“生谓之性”“食色,性也’。先天生来的本能为性,后天学习养成的习性为非性,因为食色为人人而生来皆具有的本能,所以为“性”。为善必须教导积累,为恶亦须诱发养成,故不为性。据此,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无恶的人性论。
告子认为,性无善恶。人生来既不是善,亦不是恶。善恶是后天经过社会环境的教育而形成的。所以他说“性无善无不善也”
4、孟轲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是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端”是与生俱来的,和人的四体一样,人人都具有。人只有不断地培养善端,扩充善性,才能达到“尽心”、“知性”、“知天”、“事天”的神镜。
5、老聃的自然人性论
在人性论上,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自然人性论。他认为。最好的道德规范是使人回到原始的朴素状态之中去。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的,由于人们抛弃了淳朴的原初自然本性,而产生了自私心,占有欲,而使社会斗争不息,动乱不已。
6、庄周的自然人性论
人的本性为“性命之情”。庄子认为,人人顺性命之情的自由活动,不受外物牵累,达到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境界。这种人的人性,是非善非恶的。这种顺人的本性,是最圆满之性。庄子认为,“性者,生之质也。”人是人生的自然素质。
7、荀况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后来教育可以由恶变善,所以“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
就构成了荀子的人性学说。荀子所讲的性,是指天赋的本质,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伪”指人为、加工的意思。人的道德观念,礼仪制度是人为加工制作的。由于后天的礼仪教化,就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这就是“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又是其最终的结论。
8、韩非的性恶论
韩非认为,人性的要求是名和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害关系。
9、贾谊的人性论
贾谊的人性论是与道德说紧密相关的。他认为,社会环境教育对于人的善恶,邪正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还把人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等级。他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种血统决定人性善恶的观点。
10、《淮南子》的自然人性论
《淮南子》认为,人的本性为淳朴天真。《淮南子》所讲的性,为人的天性淳朴的自然本性,人的这种天然的淳朴本性,如同镜子一般,没有尘垢,即没有仁义道德的属性,没有利欲争夺的本性。这种人性是无善无恶的。
11、董仲舒的性三品论
董仲舒所说的人性,是人得之于天的自然资质,是生而有之的资质。这种天生的资质是有善有恶的。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为三种,一是情欲很少,不教自善的“圣人之性”;
二是情欲很多,教也不能为善的“斗筲之性”,三是有情绪,而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的“中民之性”。按照他自己“质朴谓之性”的界说,认为只有可善可恶的“中民之性”才可以说性。
12、扬雄的性善恶混论
扬雄把人分为三品,然而却没有把性分为三品。他把圣人之性归为一品,把圣人之外的所有人都归为一品。他所讲的人性是圣人以外所有人的人性,所以是善恶混。
扬雄认为:人性的内容包括视、听、言、貌、思。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都为本性所有,性中兼含善恶。于是扬雄提出了“修身说”,“修其善神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13、王充的性三品说
王充明确地讲人性分为三品:善,中,恶三类。王充主张人性有纯善、纯恶、不善不恶三种。他认为,性禀气而生,由于禀气之多少,厚薄而有善恶,故人性分为三等。人性虽有善恶的不同,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善可以变恶,恶也可以便善。
14、何晏、王弼的性情说
何晏、王弼是魏晋玄学唯心主义贵无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何晏认为,性是先天所受之全,与生俱来的,情是后天物质之欲,性静情动,性合理,情违理。
王弼主张,“因性”无欲,任顺自然,承认情的存在。王弼的人性学说,同意孔子性相近的观点。
15、郭象的性命论
郭象在庄子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万物独化”的神秘主义世界观。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各自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万物之间没有任何统一性、联系性。
在这种“万物独化”的神秘主义宇宙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性命论,人和万物都是自足其性的,人和万物之性,都是天一次受足的,解释人性时,则说明人性来自天命。天理。人的本性是受之天理的,既然是受之天理,那当然是不可逃、不可加、不可免、不能变的,只要守以待终,抱以至死,才是自足其性的。
16、竺道生的佛性论
佛性轮,即佛教的人性论,佛性是指人的清静、寂静的本性。由于佛性是人本来所具有的,先天地存在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人人都有佛性,所以只要有见性,就可“顿悟成佛”。
17、朱世卿的法性自然论
朱世卿认为,人和万物之生,都是由其“自然之理”决定的,他认为,善人为善,恶人为恶,都是自然而然的,本人是不自觉,不自知的。
18、刘勰的性情论
他认为:1、人性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2、人性是随时、随地、随俗而变的,要针对不同的时代、地域、风俗采取不同的方式,教民以成其性。
19、慧能的本性是佛论
慧能继承了竺道生的佛性说,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慧能把佛性看成是人的唯一本质特征,所以人的本质是佛。慧能认为,人人成佛并不难,不需要苦修苦练的过程,只要识本性,即可立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