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
- 格式:docx
- 大小:17.84 KB
- 文档页数:6
人性的善恶经典句子
1. "人性本善。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 - 《论语·卫灵公》
2.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 - 白居易
3. "人性本善,但环境可以改变人性。
" - 爱默生
4. "人性本恶,法制社会是对人性的桎梏。
" - 罗素
5. "人性本恶,法律是矫正恶性的工具。
" - 科尔德
6. "在现实中,人性既有善恶,全凭自己的抉择。
" - 马丁·路德·金
7. "善恶都是人性的两面,取决于个体的自由选择。
" - 康德
8. "人性本善,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 - 偏见
9. "人性善恶都存在,而平衡则需要不断的自我调整。
" - 老舍
10. "人性即是善和恶的纠缠,我们要用善的力量抵抗恶。
" - 纪伯伦
11. "人性善恶本是辩证统一的,彼此相互依存。
" - 孟子
12. "人性的善恶在于思想中的选择,而不是自身的本质。
" - 维特根斯坦
13. "人性的善恶是一场永恒的争斗,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 - 尼采
14. "无论善恶,都要从其自身人性进步中去求,勿论人间事难像。
" - 张岱。
人性美的名言名句人性美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和名句描绘了人性的美好。
这些名言名句不仅激励我们追求美好的品质,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一些人性美的名言名句,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 -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这句名言强调了每个人都生而平等的观点,无论种族、性别、地位等都应受到平等对待。
它提醒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2. "人是人类的财富,是其最高尊严。
" - 美国哲学家培根这句名言强调了人作为人类的财富和最高尊严的价值。
它告诫我们要珍视每个人的存在,并以尊重和关爱之心对待他人。
3. "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
" - 英国作家沙克斯皮尔这句简洁的名句表明了人性美的一个基本原则:关爱自己的同时也关爱他人。
只有爱护自己,才能更好地关心他人,从而创造和谐与美好的人际关系。
4. "爱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最伟大的力量。
" - 法国作家雨果这句名言凸显了爱作为人性美的一个核心内容。
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爱情,还是社会和谐的情感,爱一直被认为是推动人类进步和幸福的最伟大力量。
5. "美好的人性不需要什么外在声势,它是内心真实的流露。
" - 德国作家歌德这句名句强调了人性美的内在真实性。
美好的品质和价值观不需要夸张的表演和外在的炫耀,它应该是个体内心真实的流露。
6. "人性最美的地方在于其对于知识的追求和智慧的显现。
" - 美国哲学家罗素罗素这句名言认为,人性美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人类的智慧使得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进而推动文明的进步。
7. "善良是人性最高贵的象征,它能够温暖整个世界。
" - 美国作家麦金托什麦金托什的这句名言强调了善良作为人性美的象征。
关于人性的名言警句人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议题,自古以来,许多哲人、文学家、政治家等智者们对于人性的本质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名言和警句。
这些名言警句不仅揭示了人性的真相,同时也给予人们启示和警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关于人性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够从中加深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一、"人性本恶"——荀子荀子的这句名言警句是中国古代一部哲学著作《荀子》中的观点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恶,并且主张通过教育与修身来改善人性。
这句名言警句表达了人类内在的自私和恶劣倾向,同时也暗示了人性的可塑性与可改变性。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荀子的观点,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出更加善良和道德的人性,实现人性的升华。
二、"人非生而知之者"——孔子孔子的这句名言警句强调了人类的学习和进步本能。
这句警句提醒我们,人类不是天生具备知识的,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它告诉我们,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发展我们的人性。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以充分发展和展现人的本性与潜力。
三、"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一本儿童启蒙读物,其中的这句名言警句向我们展示了另外一个关于人性的观点。
它意味着每个人从诞生时起都是善良的,无辜的,我们应该保持纯真和善良的本性。
然而,由于环境和社会的因素,这种纯真和善良的人性可能会被扭曲和堕落。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保持内心的善良与正直,追寻和传递美好的人性。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这句名言警句来自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
它表达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与才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在人性上的独特之处,这样的独特使得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贡献。
这句名言警句提醒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天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与才能,为社会与他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于人性的名言人性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主题,它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以及内心的思考和感受。
人性的本质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家们思考和探索的对象。
在这个主题之下,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名言和格言,下面我将以人性为主题,分享一些深入人心的名言,用以启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理解。
1. “人性本善” ------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认为人性本善,但是要发扬光大需要有正确的教育和修养。
这个名言表达了对人性天然善良的信仰,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人类潜在的善良和正直,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人性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2. “人是人类灵魂的宝库” ------ 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是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这句名言强调了人类的内在价值和丰富的心灵世界。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独特的才能、思想和情感。
我们应该珍视每个人的内在灵魂,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之处。
3. “人是为自由而生的” ------ 卢梭卢梭是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他强调了人的自由和独立的重要性。
人性具有自由意志和选择的能力,而这种自由是人类独有的特质。
我们应该追求自由,摆脱束缚和限制,充分发挥个体的潜力,并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生活。
4. “人的困境在于他们无法接受一切” ------ 柏拉图这句名言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通病,即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不完美的追求。
人类往往渴望完美的世界和情感,但却很难满足,使得人们陷入困境和痛苦之中。
这个名言提醒我们要接受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从而更好地适应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5.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这个名言提醒我们要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并通过合作和互助来达到更高的成就和幸福。
6. “人类本质是孤独的” ------ 萨特这句名言来自于法国哲学家萨特的思想,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内心深处有一种超越自我的存在感。
人性的名言警句人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许多名人和智者在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关于人性的名言警句。
这些名言警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还指导着我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人性名言警句,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和领悟。
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论语·公冶长》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
每个人都会犯错,有时会走错路。
我们要原谅别人的过失,也要宽容自己的错误。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对他人宽容,也要对自己宽容。
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这句名言强调了对敌方和自身的了解的重要性。
只有深入了解对手的情况,我们才能制定更好的战略。
同样地,在人际关系中,了解他人的需求、动机和情感,才能建立更强的人际关系。
3.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诗经·小雅·车辖》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宽容和善待他人,但对自己却要严格要求。
当我们善待他人时,我们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4. “自古以来,聪明反被聪明误。
”——朱熹《朱子语类》这句名言警示我们,过度的机智和聪明可能会导致我们犯错。
有时候,我们过于聪明反而会陷入自己所设置的圈套中。
这句名言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不要盲目自信。
5. “知足常乐。
”——《庄子·齐物论》这句名言强调了满足的重要性。
人生并非追求无休止的欲望满足,而是要学会知足常乐。
如果我们对已经拥有的感到满意和感激,我们就会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和阅读,我们才能获得极高的智慧和才能。
阅读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雍也》这句名言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石,没有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脆弱和虚假。
人性与道德的名言警句1. “行善积德,养天地正气;行恶积恶,招祸百端。
”——《易经》2. “道法自然,人心理顺。
”——庄子3.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4. “道德与力量常相伴,人性与善良必不离。
”——苏格拉底5. “爱人如己,视他人之所见。
”——孔子6. “人性罪恶,不可否认;而道德正义,亦是我们必须追求。
”——亚里士多德7. “凡事皆有度,无过则灭。
”——孟子8.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人性与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名言警句中常常蕴含着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理解。
这些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反映了人们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和总结,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首先,“行善积德,养天地正气;行恶积恶,招祸百端。
”这句出自《易经》,强调了善恶行为的不同结果。
它告诉我们,行善积德能够使我们的内心纯净,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
相反,行恶积恶则会招致众多祸害。
这一警句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做善良正直的事情,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其次,“道法自然,人心理顺。
”庄子的这句名言警句强调了顺应自然和内在道法的重要性。
它意味着只有当我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体察万物之理,才能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这也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人性,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这句简短的名言警句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强调了道德价值与人性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
它呼吁人们追求为人民谋利益的道德行为,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
苏格拉底说过“道德与力量常相伴,人性与善良必不离。
”这句名言警句表达了善良与道德内核的紧密联系。
它提醒我们,人性中具有善良的本质,而道德行为是善良本质的外化。
只有修炼道德并将其付诸行动,才能展现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
孔子的“爱人如己,视他人之所见。
”这句名言警句强调了待人之道与人性的密切关系。
它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并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024年关于人性的名言2024年关于人性的名言11、永远不要为了追求发展而忘掉对客户人性化的关怀。
2、人性是充满惰性的,没有到生死关头,是不会使尽全力来付出,但有智慧的人,并不会把自己逼到谷底才努力,而是预见自己不努力的未来,将是沮丧、绝望,被众人唾弃,若等到丧失所有资源才觉悟,那时通常年岁已长,时机也已过了。
3、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4、一个人只有在宁静中,心绪才会像秋水一般清澈,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
5、鄙人性情,向来专作独任其难之事,尤专作费力不讨好之事。
6、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7、如果不能确知命运指派给我们怎样的角色和使命,我们就无法继续活下去。
只有那些追寻生命探求人性的人才会这样呢。
8、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9、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接受人性会有卑劣面这一点,然后,爱到不爱时转身。
10、恋爱的时间能长尽量长。
这最少有两点好处:一,充分,尽可能长的享受恋爱的愉悦,婚姻和恋爱的感觉是很不同的。
二,两人相处时间越长,越能检验彼此是否真心,越能看出两人性格是否合得来。
这样婚后的感情就会牢固得多。
12、人要面子树要皮。
人存在于社会上,要扮演各种各样角色,特别是在互相的交往中,需要一定的尊严来支撑,这是人性的弱点。
明白了这点,才能体会到敬字的必要性。
13、你所遇到的人都是对的人,你所经历的事都是注定的事。
不受点伤,怎么知道你的内心有多强大。
人性中最坚不可摧的一部分,永远和爱有关,和自己的心灵有关。
做个勇敢的人,学着去承受命运给你的每一个耳光。
14、人是在动物和超人之间一条绷紧的绳子一条越过深渊的绳子。
15、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它根本不堪一击。
16、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8、马的眼神像一潭深泉,透彻而又深不可测。
关于人性的名言导读:1、研究真理、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培根2、对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对别人的痛苦极其?麻木不仁,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
——池田大作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4、教育并不能改变人性,只能改良人性。
——亚里士多德5、一个新思想的产生是人性的最大痛。
——奥·霍姆斯6、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
——茅盾7、不尽责任的自由,只能产生无秩序的混乱;不重视伦理的个人生活,只能是对人性的蔑视。
——池田大作8、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10、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冰心1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朱子全书12、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培根13、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
——切斯特菲尔德14、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神至圣。
——歌德15、良好品格是人性的最高表现。
好的品性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是国家的原动力;因为世界主要是被德性统治。
——史迈尔16、人的本性中决无行善或作恶的所谓坚定不移的决心,除非在断头台上。
——纳·霍桑17、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塞涅卡18、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
——爱默生19、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罗素20、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
古人10句至理名言,看穿人性,读懂人心!一、富贵多士,贫贱寡友富贵的时候有很多人跟随你,贫困的时候却没有几个真朋友,事情就是这个样子。
说明了世态炎凉。
二、可怜人意,薄于云水出自晏几道《少年游》。
可怜人情太薄,还薄于云水。
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能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一味无情。
三、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见唐·韩愈《县斋有怀》。
殊异:变化多端。
世路:指世间的人事,权诈:权变奸诈。
这两句大意是:世人所顾忌的是感情变化无常,而世间的人事偏偏多权变奸诈。
四、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形容钱能通神,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用金钱打点贿赂才能办成。
五、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出自宋代苏轼的《石苍舒醉墨堂》。
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
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指看人们在说话办事的过程当中应变能力很强。
能够做到见风使舵。
七、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出自《慎子》。
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家庭富足,即使远亲也会前来靠拢;家庭贫穷,即使兄弟也会离开自己。
八、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出自唐朝代诗人李商隐的古诗作品《安定城楼》第七八句。
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对鹓雏的爱好也猜忌不休。
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
九、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心比知天还难。
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藏。
十、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关于人性的经典言论作文素材关于人性的经典言论作文素材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作文素材:于丹关于人性的经典言论。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4、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5、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6、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7、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8、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9、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10、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
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1、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12、如果你借太多的钱给一个人,你会令此人变成坏人。
13、现代的婚姻是情感的产物,更是竞争的结晶。
14、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15、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16、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17、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
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1%。
18、人如果靠吃饭活着,那饭不叫饭,叫饲料。
19、中国人学美国人容易,中国人学中国人难。
20、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21、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
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22、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作文素材《作文素材:于丹关于人性的经典言论》。
23、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24、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中国古代至今部分关于人性的观点1、孔子性近习远论在孔子看来,人生虽然“性相近”,“生也直”,但是并不完全平等,而是有不同的等级之差、智愚之别。
孔子虽然很少讲“性’,更没有讲性之善恶,但是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却包含着善与恶的萌芽。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人性学说的人,对后来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战国初期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论的人。
世硕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与“恶’这样两种不同的自然质性。
“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世硕在肯定人性的先天自然属性的同时,又承认后天教育对人性善恶形成所起的重要影响。
3、告不害的性无善恶论性?告子做了界说,提出:“生谓之性”“食色,性也’。
先天生来的本能为性,后天学习养成的习性为非性,因为食色为人人而生来皆具有的本能,所以为“性”。
为善必须教导积累,为恶亦须诱发养成,故不为性。
据此,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无恶的人性论。
告子认为,性无善恶。
人生来既不是善,亦不是恶。
善恶是后天经过社会环境的教育而形成的。
所以他说“性无善无不善也”4、孟轲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是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端”是与生俱来的,和人的四体一样,人人都具有。
人只有不断地培养善端,扩充善性,才能达到“尽心”、“知性”、“知天”、“事天”的神镜。
5、老聃的自然人性论在人性论上,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自然人性论。
他认为。
最好的道德规范是使人回到原始的朴素状态之中去。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的,由于人们抛弃了淳朴的原初自然本性,而产生了自私心,占有欲,而使社会斗争不息,动乱不已。
6、庄周的自然人性论人的本性为“性命之情”。
庄子认为,人人顺性命之情的自由活动,不受外物牵累,达到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境界。
这种人的人性,是非善非恶的。
这种顺人的本性,是最圆满之性。
庄子认为,“性者,生之质也。
”人是人生的自然素质。
7、荀况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后来教育可以由恶变善,所以“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就构成了荀子的人性学说。
荀子所讲的性,是指天赋的本质,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
“伪”指人为、加工的意思。
人的道德观念,礼仪制度是人为加工制作的。
由于后天的礼仪教化,就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这就是“化性起伪”。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是荀子“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又是其最终的结论。
8、韩非的性恶论韩非认为,人性的要求是名和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害关系。
9、贾谊的人性论贾谊的人性论是与道德说紧密相关的。
他认为,社会环境教育对于人的善恶,邪正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还把人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等级。
他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种血统决定人性善恶的观点。
10、《淮南子》的自然人性论《淮南子》认为,人的本性为淳朴天真。
《淮南子》所讲的性,为人的天性淳朴的自然本性,人的这种天然的淳朴本性,如同镜子一般,没有尘垢,即没有仁义道德的属性,没有利欲争夺的本性。
这种人性是无善无恶的。
11、董仲舒的性三品论董仲舒所说的人性,是人得之于天的自然资质,是生而有之的资质。
这种天生的资质是有善有恶的。
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为三种,一是情欲很少,不教自善的“圣人之性”;二是情欲很多,教也不能为善的“斗筲之性”,三是有情绪,而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的“中民之性”。
按照他自己“质朴谓之性”的界说,认为只有可善可恶的“中民之性”才可以说性。
12、扬雄的性善恶混论扬雄把人分为三品,然而却没有把性分为三品。
他把圣人之性归为一品,把圣人之外的所有人都归为一品。
他所讲的人性是圣人以外所有人的人性,所以是善恶混。
扬雄认为:人性的内容包括视、听、言、貌、思。
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都为本性所有,性中兼含善恶。
于是扬雄提出了“修身说”,“修其善神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13、王充的性三品说王充明确地讲人性分为三品:善,中,恶三类。
王充主张人性有纯善、纯恶、不善不恶三种。
他认为,性禀气而生,由于禀气之多少,厚薄而有善恶,故人性分为三等。
人性虽有善恶的不同,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善可以变恶,恶也可以便善。
14、何晏、王弼的性情说何晏、王弼是魏晋玄学唯心主义贵无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
何晏认为,性是先天所受之全,与生俱来的,情是后天物质之欲,性静情动,性合理,情违理。
王弼主张,“因性”无欲,任顺自然,承认情的存在。
王弼的人性学说,同意孔子性相近的观点。
15、郭象的性命论郭象在庄子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万物独化”的神秘主义世界观。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各自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万物之间没有任何统一性、联系性。
在这种“万物独化”的神秘主义宇宙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性命论,人和万物都是自足其性的,人和万物之性,都是天一次受足的,解释人性时,则说明人性来自天命。
天理。
人的本性是受之天理的,既然是受之天理,那当然是不可逃、不可加、不可免、不能变的,只要守以待终,抱以至死,才是自足其性的。
16、竺道生的佛性论佛性轮,即佛教的人性论,佛性是指人的清静、寂静的本性。
由于佛性是人本来所具有的,先天地存在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人人都有佛性,所以只要有见性,就可“顿悟成佛”。
17、朱世卿的法性自然论朱世卿认为,人和万物之生,都是由其“自然之理”决定的,他认为,善人为善,恶人为恶,都是自然而然的,本人是不自觉,不自知的。
18、刘勰的性情论他认为:1、人性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2、人性是随时、随地、随俗而变的,要针对不同的时代、地域、风俗采取不同的方式,教民以成其性。
19、慧能的本性是佛论慧能继承了竺道生的佛性说,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慧能把佛性看成是人的唯一本质特征,所以人的本质是佛。
慧能认为,人人成佛并不难,不需要苦修苦练的过程,只要识本性,即可立地成佛。
20、王安石的性情论。
王安石认为,人性是人的心理活动能力,是出于自然的“天资之材”,这种“生谓性”的天生资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性之周有的,人人相同的。
21、张载的人性二元论张载是理学的“宗祖”之一。
他创立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元人性学说。
他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是可善可恶的。
张载所说的性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事物的各种属性二是人的本性。
22、苏轼的性无善恶论苏轼在总结、评论各家人性学说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观点。
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苏轼认为,人性不分善恶,所以不能言善恶。
只有那些不了解人性本质的人,才说人性有善恶之分。
苏轼指出,所谓善恶,是性之所能之,而不是性之所有之。
苏轼把性之所能之与性之所有之加以区别:即把性之本身和性之效果加以区别,这是其人性思想的独到之处。
23、朱熹的人性二元论朱熹经常讲性,所讲的“性”,既包括物性,又包括人性。
是“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也。
”是人物所禀受于天地之命。
朱熹的人性学说是这样划分的:理—性—生之理—天地之性—纯粹至善之性;气—形—生之具—气质之性—驳杂善恶之性。
天命之性是理的化身,理是纯粹至善的,性当然也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则是驳杂不纯的,体现在人的行为和心上则有不同的表现。
24、王守仁的心性合一论王守仁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在他看来,“心”跟“性”是一个东西,因为心即性,所以性亦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根源。
他说“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而恶则是由于人的本心,意念发动之后而有不正、不善,由于追求物欲,就在于人心为物欲所蔽,因此就有恶的表现,恶性发作。
24、李贽的自然之性论李贽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
圣人与众人无异,就在于人人都有一颗“童心”。
因此,李贽提出了“童心说”。
他认为,所谓童心就是真心,人人都当过童子,所以人人都有童心。
人在儿童时都具有先天的本性,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这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人人都具有的童心,亦是合乎道的。
李贽认为,自私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自私之心,人追求物质利益是合乎人性的,满足物质欲求就合乎人性。
25、朱之瑜的人性论在人性学说上,朱之瑜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理学家的先验主义人性论。
朱之瑜认为,人性是由后天环境培养形成的,而不是后先天禀受气质的清浊决定的。
他认为,人的,人的善恶之性是由教育培养决定的,并不是人的先天本性不同。
26、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人生之后学习而成的,不是先天与生俱来的。
“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所以人性不是先天一下子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可以改变的。
人的生命不断成长变化的,人性也在不断的形成变化的。
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王夫之主张性善论。
27、戴震的血气心知即性论戴震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血气心知之欲”,包括“欲、情、知”三个方面。
戴震认为,“欲”的要求是声色臭味,“情’发动的是喜怒哀乐;“知”是辨别美丑善恶。
简言之,人性就是人人呢都具有的自然属性。
28、康有为的性全是气质论康有为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生理本能、特性,是人的味、声、色的自然属性。
康有为从自然人性的观点出发,根据孔子的“性相近”的思想,提出了“人性平等”的思想观念。
29、梁启超的个性中心论梁启超提出了“发展个性”说的人性论,他认为,地理地势,气候山川决定人的性质。
西方关于人性的看法1、毕达哥拉斯的灵魂决定人性论毕达哥拉斯把抽象的“数”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
人的本性由灵魂决定的。
灵魂是自己推动自己的数,灵魂从数中产生。
2、普罗泰哥拉的神性即人性论普罗泰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人有了一份神的属性,首先成为崇拜神灵的唯一动物,因为只有人是与人有亲戚关系的。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37页》)普罗泰哥拉用神性说明人性,人性是神性的一部分,神性是善的,所以人性也是善的。
人人都具有公正、诚实、尊敬等政治德行,都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智慧,以此证明奴隶民主制是合乎人性的。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人性论德谟克利特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原子产生和构成的。
人的本性、灵魂也是由原子产生和构成的。
原子的属性就是人的属性,本性,因此,他认为,灵魂和理性是完全同一的。
灵魂是肉体的主宰者,人性的善恶都来自灵魂。
人的灵魂与巨大超乎寻常的幽灵接触,遇到了善则善,遇到了恶则恶。
所以人性之善恶,;来自于幽灵之善恶。
德谟克利特从其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人性来自原子,同时又提出教育创造了人的第二本性。
德谟克利特看到了教育对改变人性的作用,教育不仅仅“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且可以创造“第二本性”。
4、苏格拉底的人性本善论如果人只留心美德,“这是不合乎人的天性的。
”人的美德是相对的,这个相对的道德却来自一个绝对不变的善。
这个善一切具体德行的共同的本体,这个本体才是“合乎人的天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