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环境化学原理-1-8
环境化学原理-1-8
格式:ppt
大小:1001.50 KB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17
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3-1图可见,表面双层结构模式 包括三部分:
①由S-O基团组成的胶核表面; ② ‘O’层,该层的电位为φ0 ,电荷为
σ0,这一层相当于胶粒结构中的电位离子层;
③ ‘d’层,即反离子扩散层; O 层~d 层两层中的电荷符号相反,电荷 总量相等。
图3-1中φ代表电位(表面化学 上称为热力电位),从胶核向外,电 位逐渐下降,至反离子扩散层边缘处, 电位为零;这时,反离子电荷总量与 电位离子的电荷总量相等。
6、氧化物表面吸附的配合模式
主要假设:
(1)表面吸附—物理吸附—胶体的表面 积愈大,表面吸附能也愈大,胶体的吸附作 用就愈强烈;
(2)离子交换吸附—物理化学吸附—该 过程是可逆的,按当量关系进行,并服从质 量作用定律,故不受温度的影响;
(3)专性吸附。
■表面配合模型
关于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 吸附,二十世纪70年代代初,由Stumm等 人提出表面配合模型,目前该模型已成为 关于吸附的主流理论之一。
我们以上介绍的配合模式是一种简化处理 固液界面反应的模式,其优缺点已作分析。
固液两相物质的交换或反应是污染物与环 境介质的主要作用之一,如前所述,其不但涉 及到 ①溶液pH;②污染物的浓度;还涉及到③ 界面的具体结构;④表面的电荷;⑤电位;⑥ 成键作用力等。
固液界面的多层反应模型就是电荷、电位 的变化特点对上述问题的进一步地讨论。
可以起表面反应的点位用SOH基团表 示,它相当于溶液中的配位基团。双层结构 模型中不同质点之间的各种反应均可被视为:
① 一种表面配合作用,可以用质量作 用定律来描述;
② 带电荷的溶质和表面电荷离子之间 的静电反应要经历二个步骤,即首先进入溶 液中的双电层,然后再运动到固体表面。
在上述电场中的离子行为视具体情况而定,如 接近表面的离子,其活度系数往往不同于溶液中的 同种离子,这是由于表面静电位作用的结果。
[HS+] = [Haq+]exp(- zfφ0/RT) [Haq+]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且z = +1。
MeO — + H+
K s a2
MeO [H ]
MeOH
◆ 表面配合反应过程
① MeOH 基团与金属离子配位:
+H +
MeOH M Z
MeOM(Z1)
单基配位
*
K
s 1
或 2 MeOH M Z
( MeO)2M(Z-2)+ + 2H+
双基配位
* s 2
从上述配位反应过程中可见电荷发生的变化
② MeOH基团与阴离子配位:
MeOH Az
K
s 1
MeA(z1) OH
或 2 MeOH A z
s 2
( Me )2 A (z 2) 2OH
这种模式建立了一套实验和计算方 法,可参考:
Marc A. Anderson and Alan J. Rubin主编“Adsorption of inorganics at solid-liquid interfaces”一书(刘莲 生、张正斌、刘国盛译,M.A.安德森, A.J.鲁宾主编:水溶液吸附化学——无机 物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作用)。科学出 版社,1989。
双
层
结
构
模
型
O层-电位离子层
d层-反离子扩散层
这一理论的基本描述是:
(1)胶核是指胶体粒子的核心部分; (2)电位离子是位于胶核表面的一层离 子,它既可由胶核表层电离而成,也可以由于 吸附作用来自介质; (3)反离子是胶核表面的电位离子通过 作用力从介质中吸引外来的电荷符号相反的离 子或基团; (4)在溶胶体系中,电位离子层形成电 场。
这种模型的基本点是把氧化物表面对 H+、OH-、金属离子、阴离子的吸附看作 是一种表面配合反应。
表面配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1)金属氧化物表面都含有≡MeOH
基团; (2)这些羟基配位体并不饱和,氧化
物进一步与溶液中的水配位,一般氧化 物表面有4~10个OH-/nm2,其总量是可 观的。
表面羟基具有两性性质(可变电荷性质):
(二)双层结构模型具体表达
在双层结构模型中,所有被表面配合的离子都 处在热力电位(φ)之下,并位于表层(‘O’层)。 ‘O’层与‘d’层之间的电容(C1)是一个常量。表 面电荷(σ0)和表面电位之间的关系为:
σ0 = C1 φ0
式中: φ0 —— 表面电位。
由于在这个热力电场中,各种离子间的性质、 作用力以及表面-离子键合方式不同,导致固液两 相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反应,如吸附表面配合、离 子交换、共沉淀、分配作用及其逆反应。
-H+
-H+
MeOH
2
+H+
MeOH
+H+
MeO —
(1)结合的氢离子发生第一步离解:
MeOH
2
MeOH + H+
K wk.baidu.com a1
Me(OH)[H ]
MeOH2
[ ],{ }分别表示溶液中化合态的浓度 和表面化合态的浓度
(其逆过程为表面质子化过程)
(2)表面质子离解过程
MeOH
该书第五章,水化固体的表面酸度就 详细介绍了K和的β的计算方法。
尽管这一模型将发生在胶体表面的物理化学反 应进行了定量描述,但该模型也存在其本身的缺陷:
(1)平衡常数不能十分精密测定;
(2)电荷与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难以清楚表达;
(3)实验时,表面平衡不易达到,至多可达到 一种介稳状态。
■ 固液界面的多层反应模型
1、表面质子化反应 固相表面质子化反应可以表示为:
SOH + HS+ ==== SOH2+
Ka1
式中:HS+ —— 表示接近固相表面 的氢离子。
相应的质量作用方程即为:
Ka1 =
[SOH2 ] [SOH ][HS ]
Ka1为表面反应平衡常数,有时又 被称为内禀常数。
在此[ ]代表活度,并假定表面基团的活度 系数为1个单位,[SOH2+]和[SOH]无需进行转 换,但是表面氢离子的活度为:
一般认为,溶胶中的胶粒由胶核、胶核表面的 电位离子以及胶核周围被电位离子吸引的反离子所 组成。在此主要介绍目前比较流行,并能定量描述 固体表面反应、行为特征的双层和三层结构模型。
(一)胶核的双层结构模型 及其表面反应
胶核双层结构模型(或称表面双层电容结构 模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表面反应的理论之 一。它的基本观点是胶核表面离解形成电位离子 层,并相应形成反离子层,也有人称之为双电层 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文档推荐
最新文档
饭店包间名字大全
word无法创建工作文件,请检查临时环境变量
自行车健身比赛开幕式讲话词
2018乡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
MySQL测试题 SQL
合勤NXC5200
铁路集中箱空箱调度优化建模案例(案例2)
微分几何教学大纲-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4.1.1_圆【精品】
(整容后办护照用)医院整容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