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新经济读后感
在阅读《中国新经济》之后,我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路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书通过深度剖析中国经济新趋势,为我解读了许多之前我可能未曾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话题,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也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本书中,韩秀云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可能路径。
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丰富资源的国家,其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依赖于制造业和出口。
然而,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中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中,新经济产业的发展被视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向。
新经济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此外,新经济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和质量。
除了新经济产业的发展,本书还探讨了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如何解决养老难题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严峻挑战。
然而,通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养老服务业和鼓励健康生活方式等措施,可以缓解养老问题带来的压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经济新趋势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然而,通过韩秀云教授的解读,我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也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相信,只有通过深
入了解中国经济新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应对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新经济》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探讨中国经济新趋势的书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于中国经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学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篇一9月26日本人参加了县委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会,认真聆听了南京大学洪银兴书记的讲座,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结合工作实际,本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
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
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
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
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
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
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
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例如平等进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淡化官本位;鼓励适当的冒险;包容各种创新伊始的“异端”;杜绝各种寻租的机会,把企业家精神引导到真正的创新而不是官商勾结的寻租。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篇二26日上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给我们作了题为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报告。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一历程是一个辉煌的发展史,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积累。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进行浅析,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启示,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和计划安排。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市场反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渐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体制。
这一转变极大地解放和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启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市场化改革。
在新时代下,我国要进一步放开市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破各种垄断,实现公平竞争。
还要加强宏观调控,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外贸开放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走上了对外贸易开放和合作的快速发展道路。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我国加快了国际市场的开拓和整合,提升了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带动了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
启示: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扩大对外开放。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要加强与各国的合作,拓展外贸渠道,加大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出口,提高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和水平。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了解决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问题,我国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将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和技术的引进。
启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均衡。
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促进不同地区的协作和互动。
四、以创新驱动,实现科技进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新经济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现代新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资源,复杂的文化,较大的经济规模以及未来的潜力。
在中国,从事新经济的要素多种多样,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化、服务等。
其中新经济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首先,新经济会催生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中国尤其如此,新经济将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和优质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
由于新经济招聘的规模更大、职位更多、岗位要求更高,因此它能够为人民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从而大大促进中国的就业增长。
其次,新经济会促进产业和城市发展。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电子商务、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日益成熟,同时各种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不断涌现,激发出了新的市场活力和经济活力。
此外,新经济也为城市改造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进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最后,新经济加快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新经济为中国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推动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经济使企业更容易接触新技术、创新和市场,这有助于企业更快地发展,从而提高中国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经济增长理论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创新和知识,认为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经济增长理论也逐渐在中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市场和知识竞争的环境下,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第二,研究和开发;第三,产业组织和市场竞争。
其中,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人力资本是指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是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是指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工具的不断出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研究和开发是指企业或个人对技术进步进行研究和应用,推动生产力提高。
产业组织和市场竞争是指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和组织形式,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增长理论也逐渐在中国得到应用和发展。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人力资本的培养和科技管理,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表现。
1、推进科技创新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科研人员和创业团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成为增长点,其中许多企业都是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创新和技术研发而兴起的。
2、产业升级中国政府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方面走在了全球的前列,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政府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建立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了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和优秀创业团队在中国发展,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
新经济政策对发展的影响新经济政策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它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经济政策对发展的影响,分步骤进行阐述。
第一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点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后来,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的改善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外贸开放的推进新经济政策还将外贸开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外贸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自由化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大有帮助。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开放了中国的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中国外贸的发展。
外贸的发展,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
第三步:科技创新的支持新经济政策还极大的支持了科技创新。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技术落后。
但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国家加强了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
这项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科技实力提高奠定了基础。
第四步:私营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还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
过去,中国主要是国有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比较滞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逐渐放宽了私营经济发展的限制,开放了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私营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总结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外贸开放的推进、科技创新的支持以及私营经济的发展,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
如今,中国的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未来还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论21世纪我国的新经济增长一、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浅析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而高速的增长态势,随着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了新的趋势。
这一篇论文报告将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经济变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改变,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增长。
1.2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新时代,科技的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越发明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研发和创新来推动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
1.3 外贸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推手,新时代的中国同样注重外贸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将会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1.4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经济所取得的迅速进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被纳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并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中国应该依靠改革开放来解决这些挑战并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1.5 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的重视在新时代,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受到了重视,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各个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同样也为整个经济增长注入了更多的动能。
二、新时代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风险控制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但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风险。
本篇论文报告将对新时代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风险进行分析。
2.1 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因素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关键在于政府在金融改革上取得的积极效果,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使得金融市场日益成熟和完善,进一步推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2.2 金融风险的来源和原理新时代,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政府和市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这些风险的来源和原理牵扯到了整个金融体系。
论诺斯经济增长论对中国的启示作用陈玉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进行两次制度改革,先是经营权的改革,包括扩权、让利和实现责任制,后是所有权的改革,包括抓大放小、调整布局和实行股份制。
当前,中国各个社会群体暴力倾向的涌动,表明社会矛盾激化,其原因在于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因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各类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利益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在一个社会中由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法律制度决定的社会具体利益制度安排不合理。
而作为新经济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93年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格拉斯•诺斯的经济增长论,对现代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精辟地解释了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将新古典经济学中作为外生变量的制度看做内生变量,特别是他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地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经济现实和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可以得出诺斯的制度演化理论更注重对制度短期内的调整研究,强调连续性的变革,及制度变革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是“体制内”的致富理论,这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相适合。
在今天,国人在经历了长期的贫穷后,寻求富裕的愿望日益强烈,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求富的理论,成为在中国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可以得出诺斯的可借鉴之处。
由于诺斯理论较强的解释力,又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现实的需要,诺斯的制度变迁思想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欢迎。
吴敬琏对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作了初步的介绍并就其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对于中国改革的意义作了分析。
此外,还有易宪容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归结为一种合约理论,并对之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国外学者福格尔概括了诺斯在利用经济史发展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在于提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制度形成的交易成本对制度安排有重要影响,明确区分组织和制度,提出偶然性在制度变迁中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对中国的启示自上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波动,其中包括金融危机、全球化、技术革新等。
在这个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同时也给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给出关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阐述,并剖析对中国的启示。
一、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全球化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导趋势。
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贸易不平衡、环境问题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变得更加重要。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发挥的作用,都是国际合作的产物。
在这个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开放和合作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
中国的和平崛起也让各国看到了独特的发展道路,这为开放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二、技术革新和数字经济近年来,技术革新和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的突破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创新和协同变得尤为重要,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要途径。
同时,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应积极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推进制造业转型,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数字市场构建。
三、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在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各国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成为了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
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在这方面也有奋斗的方向,如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能源开发等。
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但也需要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
四、人口和劳动力问题全球化虽然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和减少,劳动力短缺等,都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反,人口多、劳动力充足的发展中国家,则有更多的机遇。
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新经济政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我国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历程。
新经济政策强调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提倡自由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对我国而言,新经济政策深刻启示了我们应加强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调节和引导市场,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新经济政策还提倡企业家精神,鼓励人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这对于我国的创新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具有深远意义。
因此,我们应在新经济政策的启示下,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历了从艰苦奋斗到快速发展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极大的经济困境,但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在全球的地位,体制改革不断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成就令人瞩目,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展望,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我国经济将不断朝着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历程、成就、启示、引言、经济困境、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全球地位、体制改革、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未来展望。
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代表着中国经济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落后赶超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
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中国经济从原始积累到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合作机遇和共赢空间,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1.2 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一个波澜壮阔、充满变革和奋斗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的经济困境到如今的腾飞,这其中蕴含着无数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新经济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引言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新经济的浪潮。
新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经济活动,它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运营模式,还催生了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
在中国,新经济的崛起对经济发展、就业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经济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1. 新经济的定义和特征新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以创新产业和商业模式为特征的经济形态。
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数字化和智能化:新经济的产业和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增加效率和创造价值。
•平台化和共享经济:新经济强调构建平台和共享资源,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供需双方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
•创新驱动:新经济重视创新,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2. 新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新经济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2.1.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新经济的兴起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通过整合和优化资源,改变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创新和改革。
同时,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动力。
2.2.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经济的涌现推动了中国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了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了整体经济的创新能力。
2.3. 催生新的消费模式和需求新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和需求。
以电商和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业态,改变了人们的购物和生活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生活品质。
同时,新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
2.4. 推动城市化和人口流动新经济的兴起加速了城市化和人口流动。
许多互联网和科技企业选择在一线城市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涌入城市。
新经济增长理论力求以一种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相当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路,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当中。
当今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恰好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开拓新的道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点严重问题(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
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
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
据世界银行测算,2001~200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
按官方统计,20012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4,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10: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
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
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
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
据官方统计,政府和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 的62%,下降到2012年的43%;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3%。
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亚洲国家50%~60%的水平。
(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中国经济连续保持8%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和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
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和经济的不平衡。
中国现在已经面临这种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有力的调控。
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紧缩政策,但成效不大,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
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哈罗德多马模式到现在, 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哈罗德模式是第一个发展阶段, 索洛模式和丹尼森模式是第二个发展阶段, 舒尔茨模式是第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第四个发展阶段。
新增长理论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它不仅对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罗默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方面: 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 和新思想(按点子和专利权的数量来衡量)。
四个要素中以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为最重要,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知识能提高要素的收益, 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 从而使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
递增的收益保证着经济的长期增长。
这就能说明长期收益为什么能增长, 也能解释各国增长率为什么有差异, 为什么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素边际收益。
知识既是生产要素之一, 也就如同资本一样, 要通过投资才能取得。
过去投资于知识积累, 现在就能取得利润, 因此有可能存在有良性循环, 投资促进知识, 知识促进投资。
物质资本是稀缺的, 而新思想、点子是丰富的, 知识和点子的复制不需要或只需要很低的成本,所以收益可以递增。
罗默找到了使要素收益增加的办法, 就等于找到了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罗默把知识作为独立因子纳入经济增长,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
他认为一般知识可产生外在经济效应, 使全社会都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效应, 使个别厂商获得垄断利润, 而垄断利润又能使个别厂商有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
产出中的内在和外在效应表明, 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独立的知识积累过程, 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不仅它本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可以带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收益也是递增的,给厂商和全社会带来递增收益。
从而知识积累使总产出的规模收益产生递增, 为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
由此, 罗默得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罗默将社会各部门划分为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即知识积累部门。
由于知识积累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越来越超过物质的积累而处于支配地位, 研究和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罗默指出,由于各国间的贸易可以使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积累, 从而提高全世界的总产出水平。
特别是对后进国家, 可以产生赶超效应。
(二) 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运用更加微观的、个量的分析方法, 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和索洛的技术进步结合起来。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索洛模型, 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增长动力形式, 视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
卢卡斯将资本划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 并据此把劳动力划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后者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卢卡斯给出了人力资本对生产的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
内在效应是指单个个人的人力资本对他自身的生产率的影响, 外在效应是由平均的人力资本所引致的。
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 一是通过脱离生产的正规和非正规学校教育, 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得以提高, 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 这类似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观点; 二是通过生产中的边干边学、工作中的实际训练和经验积累也能够增加人力资本, 这类似于阿罗1962 年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理论。
卢卡斯认为,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内在效应, 而边干边学所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
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它拓宽了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 尤其是为那些教育经费缺乏的不发达国家设计了一种提高人力资本形成的方法, 即: 引进外国的高技术产品, 通过直接操作新机器或消费高技术产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先进技术, 从而提高穷国的劳动力素质并使它转化为人力资本。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启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在于将人力资本发展包括在内的技术问题,这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应该参照先进国家的路径,更多地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走向高速增长的通道。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加速中国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积累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就要加速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大力增加对教育的预算、平衡不同地区间的教育投入、建立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运转良好的人力资本投资借贷市场等途径来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鼓励个人终身学习,鼓励技术革新和知识进步,促进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积累。
(二)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并将重点放在技术培训上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科技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保障。
发展科教事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民总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个具有规模的新兴产业,扩展增长空间。
因此我国要继续提高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和科技经费支出比重,使科教费用支出增长率高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率。
吸收和激励海外华侨、社会团体、企业以及个人捐资助教;加强教育、科技和生产的一体化进程,消除它们相互割据的状况;改善教育和科技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知识、科技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或外溢性,尽量做到资源共享。
此外,政府还应依靠整个社会的教育培训体系和高效的技术交易体系,在合法范围内加快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扩散速度。
依托企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职能,使基本的知识普及推广。
(三)完善各项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要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在水平,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减少经济运行在微观层面的扭曲,使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生产性行为。
加强对个人和企业合法财产的保护,加强企业再投资信心;建设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
(四)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鼓励技术革新教育和知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力,而它们对生产的直接作用是通过技术和发明,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率。
技术具有外溢性和独占性;外溢性表现在技术就是经验,知识是公共产品,任何其他企业都可以无成本地获得。
外溢性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向发达国家取得“示范效应”,吸取经验,保持持续性。
技术的独占性表现在技术就是创新,创新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保持竞争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国家要重视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使本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
知识经济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因此,我国要借鉴新增长理论的有益思想,加快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储备,选择适时的政策和措施,发展新的产业群,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