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讲义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7
古诗词鉴赏专题时间:姓名:第一讲:梳理鉴赏诗词必备知识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月亮(思乡或团圆),双鲤、尺素(远方来信),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芭蕉(离情别绪);▼阳关曲(送别的歌声),南浦(送别之地),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
2013届高三语文作业讲义:山水田园诗词鉴赏(教师版)一、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诗人没有写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
如:王绩《野望》;杜甫《望岳》、《江村》;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顾况《过山农家》;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
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就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
二、代表诗作赏析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讲义一、文本解读1、文体特点。
(1)五言绝句。
《宿建德江》(愁)(2)七言绝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醉、惊)(3)宋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喜)注:绝句与律诗的区别:一、字数要求不同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律律一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一共是五十六个字;超过八句就是长律,长律多数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
绝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数只有律诗的一半,五言绝句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个字。
二、声韵、平仄要求不同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律诗非常罕见,基本可以忽略;律诗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规定,这个讲究很多,要学起来得费一翻工夫;律诗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绝句不一定要对仗对偶。
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双调之分。
单调只有一段,如三下《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二、文学常识。
1、诗眼:能揭示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
2、诗人介绍○1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传说唐玄宗(李隆基)诏咏其诗,孟浩然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之语,惹玄宗恼怒,于是被逐出了京城。
所以他一生与仕途无缘。
在这样的心境下,孟浩然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宿建德江》。
一下:《春晓》六上:《宿建德江》、《过故人庄》○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诗、词、书、画等都有杰出成就。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书湖阴先生壁》讲义一、诗词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作者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主张变法革新,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文学上,他的诗文风格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诗词背景王安石晚年闲居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常与邻居湖阴先生交往。
湖阴先生是一位高洁雅士,其居处清幽,环境宜人。
这首诗便是王安石题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
四、诗词解析1、“茅檐长扫净无苔”这一句描绘了湖阴先生家的茅屋庭院经常打扫,干净得连青苔都没有。
“长扫”表明主人的勤劳,“净无苔”则突出了环境的整洁。
2、“花木成畦手自栽”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排列整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此句展现了湖阴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勤劳和用心。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一条水流环绕着农田,仿佛在守护着那片绿色。
这里将“水”拟人化,赋予其“护田”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流与农田之间的亲密关系。
4、“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山峰推门而入,为人们送来青翠的山色。
“排闼”一词极具动感,将山峰写得活泼而富有生气,仿佛它们迫不及待地要把美景呈现给主人。
这四句诗,前两句写庭院内的景象,展现了主人的勤劳和高雅情趣;后两句写庭院外的景色,把山水写得富有情意,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居处环境的赞美之情。
五、艺术特色1、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把水和山都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自然景物显得亲切可爱,富有生命力。
2、结构严谨整首诗从庭院内写到庭院外,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前两句描写的是庭院内的静态之美,后两句描绘的是庭院外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使诗歌更具韵味。
3、语言简洁明快全诗语言简洁,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准确地描绘出优美的景象,传达出诗人的情感,让人读来朗朗上口。
六、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居处环境的描绘,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自然风光的喜爱,还赞美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品质和勤劳美德,同时也流露出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
《诗词五首》课文讲义一————————————————————————————————作者:————————————————————————————————日期:2词派: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
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形成“词人之词”之正宗。
风格委婉、绮丽。
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A《过故人庄》1、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2、诗文分析:过故人庄(过:访问。
故人:老朋友。
庄:村庄。
)故人具(准备)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老友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绿树村边合(环绕),青山郭(外城)外斜(xiá)。
(村外绿树环绕,村子的四周青山斜立。
)开轩(这里指窗子)面场圃,把(pǔ)酒(端起酒杯)话桑麻。
(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把酒对饮畅谈农事)待到(等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靠近,欣赏)菊花。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来饮酒赏花。
)3、诗人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生活画面?写农村的风景,也写老朋友的友谊。
一盘鸡,一壶酒,谈谈农家的生活,对着这样热情的主人、一片好风景,就无怪他要约好再来了。
4、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主人待客热情淳朴、主客相处融洽亲切;环境清新宜人、开阔舒展;宾主把酒闲话、心情舒畅恬美。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号,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与杜甫并称“李杜”。
代表作有《》《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渡荆门送别》《月下独酌》《早发白帝城》《蛾眉山月歌》等。
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颇高。
其乐府或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或具有豪放的浪漫气质;其歌行笔法多端,营造出一种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
刘禹锡(772—842),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其诗大多简洁明快,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苏轼(1037—1101),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丰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赤壁赋》等。
2.背景探寻。
《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征召入京,供奉翰林,虽然唐玄宗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的文学才华。
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且他的傲慢也不为宫廷权贵们所容,终被“赐金放还”。
于是他借乐府古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的茫然、悲愤,并表达了自己仍然执着于理想的自信。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讲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饮酒·其五》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此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宁静安详的心志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
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
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诗歌原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诵读点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作家作品】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合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全集》传世。
【译文】酒醉中挑亮油灯细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时在练兵场上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只可惜(我壮志未酬)白发已生出许多![句析]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点出时间,“看剑”表示雄心,“吹角连营”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明作者念念不忘报效朝廷,而又壮志难酬。
2.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3.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比喻,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概括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写马、弓,从侧面描写,旨在衬托人物,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勇猛无比的英雄形象。
4.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帅师北伐,统一南北,表现了作者的最高理想,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5. 可怜白发生: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1.了解王维、李清照与刘禹锡的相关知识;2.理解、背诵并默写古诗词。
知人论世李清照的人生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出身名门世家,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善词。
18岁嫁给大学士赵明诚,两人情投意合,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7年北宋灭亡,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其夫赵在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后期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愁。
◎诗人一、王维(一)简介1.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
2.人们称赞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代表作有《使至塞上》《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终南山》等。
(二)名篇赏析第48讲:王维、李清照、刘禹锡及古诗词(四)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二、李清照(一)简介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3.代表作有《醉花阴》《武陵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名篇赏析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古诗词诵读之《春江花月夜》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2、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4、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思妇的相思相爱之情;引导学生品味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知识点01 鉴赏意境之美【即学即练1】春江花月图中,前八句描绘了哪些景物?使用了什么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美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不飞、 白沙不见。
手法:开篇八句,诗人入手擒题,就题生发,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壮丽高远、静谧幽美、空灵梦幻的春江花月图。
自然美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纷至沓来,它们因为一轮明月的映照,达到了美的极致,而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意境:空阔纯净、幽美静谧、朦胧恬静。
情感: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02 鉴赏情感之美【即学即练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请简要分析。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答案】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其飘忽比喻游子的萍踪不定;青枫浦:两水分流之所,暗示离别之意;明月: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圆人不圆之意;明月楼:思妇望月怀人之所。
【解析】这些意象都是表现相思之苦的具体意象。
学习鉴赏诗歌要学会积累这些意象,能够补充列举相关的诗句,并能在阅读鉴赏中灵活理解这些意象以及抒发的感情。
知识点03 鉴赏标题之美【即学即练3】文章标题包含了五个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答案】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世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一种恬静、幽美的艺术境界。
诗词鉴赏——情感类知识集结知识元情感类知识讲解一、考点解读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情感的考查往往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情感的考查。
2016年高考有5套试卷在这一考点单独设题,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个别省市有客观题的形式,分值在4-6分。
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这些命题特点。
二、情感类型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感情原因标志语答题用语悲被贬贬谪、左迁【自己】孤独无奈苦闷归家、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别人】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奸臣当道、小人得志【社会】世事多舛、沧桑变幻、忧国忧民春逝春归、落花、落红【自己】孤独无奈苦闷【社会】对春天的挽留之意、对时光设问方式: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变式问法:①这首诗反映出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也有人评价这首诗××,你的看法如何?③对比分析两首的内容和情感。
三、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诗歌描述内容,分析题中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主旨,揭示情感一般采用“描写了……,抒发了……”的作答形式。
答题模板:技巧方法:1. 巧借注释,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2. 抓显情语(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3. 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情感。
4. 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不同类别诗歌鉴赏要领:①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②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③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④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⑤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⑥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⑧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⑨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等等。
【原文呈现】卖油翁(宋·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诵读点拨】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作家作品】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的成就,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卖油翁》选自笔记小说集《归田录》。
《归田录》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欧阳修因被排挤,自请外任时编写的一本书。
书中多记宋朝君臣的轶事及当时的典章制度,人情物理,也有些谐谑谈片和诗词歌谣的本事、故事等。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默写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知识点01 理解四首诗歌。
【即学即练1】(一)、了解四首诗歌内容及体裁?【知识解析】:《峨眉山月歌》此七绝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首句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江南逢李龟年》此七绝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目标导航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一、明确考纲要求(考什么)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鉴赏古诗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
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
二、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理。
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二是篇幅短小,基本取材于诗歌的律绝,词曲的小令。
四是文本基本取材于唐宋。
三、诗歌内容的把握一、诗歌内容分类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古诗词诵读之《无 衣》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1、了解《诗经》有关的基础知识; 2. 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掌握本诗的章法结构特点,体会诗歌艺术特色和诗词之中的情感。
4.联系当下,感受诗歌精神的血脉相承。
知识点01【即学即练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一问:设问。
二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三问:不好。
“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
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
【解析】一问:明确设问是自问自答,需要与反问、一问一答区别开来。
二问:“与子......同”代表了团结一致;“仇”代表同仇敌忾;我们又能从团结一致和同仇敌忾这两个方面看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把这些内容用动宾短语“表现了......激发了......”动宾短语整合成句即可。
三问:首先从语气上的区别,反问语气和陈述语气的区别。
其次从感情上区别:愤怒与愤慨只有反问语气才能表达,陈述语气达不到这个效果。
最后从表现的诗歌内容上的区别:反问语气表现了战争的背景,陈述语气改变了这个背景。
分析任何问题都要常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比较,这样才能对问题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知识点02【即学即练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答案】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解析】知识点03【即学即练3】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么写?“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做具体分析。
【答案】(一问)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
诗词复习一、必修四诗词知识点(一)《氓》: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六义:“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氓》字词语法:通假字:匪我愆期:非于嗟女兮:吁犹可说也:脱隰则有泮:畔古今异义:至于顿丘:秋以为期:泣涕涟涟:三岁食贫:古义:多年总角之宴:古义:快乐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其黄而陨:形容词做动词士贰其行:数词做动词二三其德:数词做动词还有三岁食贫的“贫”:形容词做名词翻译(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二)《离骚》1、楚辞:《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2、离骚:《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3、《楚辞》字词语法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扈江离与辟芷兮:来吾道夫先路:古今异义:纫秋兰以为佩:恐年岁之不吾与:古义:时光岁月春与秋其代序:古义:递相更替,今义:指代替序言的文章恐美人之迟暮:古义:喻君主或自喻词类活用: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形容词做名词:美德不抚壮而弃秽兮:形容词做名词:秽恶之行为翻译(特殊句式):肇锡余以嘉名:状语后置来吾道夫(于)先路:省略句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句纫秋兰以(之)为佩:省略句(三)蜀道难1、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的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2、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3、《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意在送友人入蜀。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
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
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
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4、《蜀道难》字词语法:通假字:所守或匪亲:古今异义:可以横绝峨眉巅:可以凭借(古)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样以后(古)开国何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古)词类活用:上有六龙回(使动:使…回转)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为…发愁问君西游何时还?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做名词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使…失色砯崖转石万壑雷:使动,使…滚动,翻转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侧身西望长咨嗟:翻译(特殊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但见悲鸟号(于)古木:省略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四)琵琶行1、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乐府诗体。
《琵琶行》又称《琵琶引》,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源于汉乐府,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
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琵琶行》字词语法通假字: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古今异义:明年秋:因为长句:于是创作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老大嫁作商人妇:年纪大曲终收拨当心画:对着中心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冲出整顿衣裳起敛容:整理凄凄不似向前声:刚才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名词做状语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做状语(遂命酒:名词做动词:摆酒歌以赠之:名词做动词:作歌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做动词:看轻,轻视翻译(特殊句式):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感斯人言:被动句(她)沉吟放拨插弦中: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于:向)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于:在)(五)登高、锦瑟1、近体诗(绝句、律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2、《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3、《锦瑟》:《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六)虞美人、蝶恋花1、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格式)的名称,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格式的标志。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2、《虞美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