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发展不平衡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现代经济的最重要特点是GDP 的增长和人均GDP 的增长,GDP是衡量经济进步的最重要尺度,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主要目标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保持GDP平均11%的高速增长,到目前为止,连续29年增长幅度超过9.6%,已经追平了世界记录。
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经济增长会保持的更长。
原因有二:1、根据马太效应分析,当一个国家跨越贫困陷阱之后,可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2、其他国家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和国际化等进程,但中国往前看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的进程还没有完成,大国所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中国预计2030年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因此预计中国会有很长的高速增长周期。
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除了GDP这个数量指标外,还有第二个指标,即:以经济结构指标变化为核心的经济质量指标。
包括: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等,经济质量指标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使得效率提高。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是一种大量消耗资源环境的工业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在强大的工业驱动、开放驱动、政治驱动、投资驱动下形成的。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中国经济高速运行。
首先,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过度工业化不仅导致生产过剩,还导致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资源环境水平持续下降。
其次,开放结构一方面可以使中国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另一方面使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得以释放。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加工厂,吸引国际投资和市场订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获得利润的同时把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消耗留给了中国。
第三,政治驱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特色之一。
地方政府视经济增长为政绩,其间夹杂着利益集团的逐利驱动。
第四,投资驱动带来超常经济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会在生产过剩的条件下继续投资,政治驱动的投资在没有经济效率和严重过剩情况下仍在进行。
所以结构演变剧烈由此产生深刻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都让人叹为观止,自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8%以上的增长率,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不平衡性1.地域不平衡中国的地域不平衡现象非常明显,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上。
对比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地区的人均GDP远高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投资和消费也更多,生活质量更高。
2.产业结构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出口,服务业占比率较低,这导致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同时也存在城乡之间和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平衡。
3.收入分配不平衡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衡已成为社会矛盾之一。
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缩小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不稳定性1. 外部环境风险中国经济的不稳定性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虽然一直保持着相对较快的增长,但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市场波动、国际投资流动变化、贸易摩擦等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2. 过度投资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过度投资。
当投资规模过大,而市场需求不足时,就可能出现生产过剩和库存压力等问题,从而引发经济风险。
3. 投资效率低下中国的投资效率极低,最近几年来,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了政府重大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
虽然这些项目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投资效益不升反降,严重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改善。
同时,还需要控制投资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中国的发展不均衡——形势与政治论文中国经济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或者说是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是资源和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地区和少数的人手中,不到1%的人占有了超过41%的社会财富。
从而集中引发一些问题,一些城市的房价奇高,普通百姓根本接受不了,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等。
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的风雨磨炼,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三位,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广泛赞誉。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地理区域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有人曾经形象的比喻:经济发展东部开汽车,中部开摩托,西部骑自行车。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部地经济发展无论从贸易往来、经济体制还是产业结构,更容易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入世以后。
而中西部地区则缺乏这样的机遇和优势。
诚然,造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城乡分布看,城市经济发展大大好于也快于农村。
城市由于人口相对集中,人口素质相对较高,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来发展经济;城市交通便利,利于商品流通;网络发达,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资源共享。
诸多优势,均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反观农村,与城市的优势相比,则完全转化为劣势。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就可见一斑。
3、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以城市为例,城市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同样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教育发展不平衡1、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呈现出东部发展水平大于中部发展水平,中部发展水平大于西部发展水平的格局。
2、城乡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与中国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的教育也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城市中教育的发展,无论从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文化环境、资金投入都优于农村地区。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及调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并分析相应的调控措施。
一、不平衡发展的原因1. 地区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这种地区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产业结构: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传统产业在东部地区集中,而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导致了不平衡的经济发展。
3. 收入分配: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这也是导致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二、调控措施1. 扩大内需:中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旨在通过消费、投资和减税等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
2. 促进创新:中国正在加大创新力度,鼓励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为创新提供支持。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4. 收入分配改革:中国政府正在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5. 优化金融体系:中国政府正在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等经济薄弱群体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调控措施,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收入分配和优化金融体系,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工程09-1班傅德威 0905300134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何推进,应当采取怎样的战略和策略?有各种主张,如以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基层民主做起,向上逐步推进,等等。
本人认为,从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有先有后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可取的一种办法。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过去干革命,充分重视并很好利用了这个特点。
今天搞建设,也要重视和利用这个特点。
中国的民主革命如何推进?开始时,一些人主张,在敌人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起义,取得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然后取得全国胜利。
正如毛泽东所说,这种不顾中国国情的“左”的战略,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符合的,走向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清醒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特点。
他说,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
他对中国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种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
由于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就比较薄弱,而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再加上其他条件,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革命就可以在农村建立根据地。
正是从这样的国情特点出发,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这是成功把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推进革命的典范。
进入历史新时期,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仍然面临着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特点。
二十多年来,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特点。
邓小平设计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并很好把握了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何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梁志旺 10300170083 政治类我国的发展不平衡状况越来越严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很多人都在用经济的视角去解读,滔滔不绝得谈着不平衡对我国整体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我想,中国当今的发展不平衡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事关重大的政治问题,在某些程度上讲,也涉及到人权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该书给出四个原因,“自然原因,历史原因,政策原因,体制原因”。
书本内容不再一一详述,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承认自然因素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影响,东部地区交通便捷,以平原为主,气候较为优越;但是,西部地区仍具备发展经济的条件,比如,西部地区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有着相当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各种能源和劳动力资源,有着相当大的经济潜力。
历史原因是最没有力气的一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不平衡,但我们不应用历史因素掩盖其他原因,因为历史终究都是过去时。
在我看来,政策和体制原因同属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正是导致我国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也就是说计划经济时代,广大的农民和西部地区无私地支持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仍是把重点放在了东部沿海,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建国时,中国一穷二白,那也是全体中国人都是一穷二白,而现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已经被城市甩开了很远很远了。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现在太多的人会把不平衡问题划归为经济问题,比如,他们考虑为什么重视不平衡问题的原因,总是喜欢考虑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考虑消费不足等问题。
这一问题诚然应该有经济考量,但是作为一个牵涉到亿万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仅仅考量经济效益是目光短浅的。
如果帮扶贫困地区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或者是足够的经济效益,难道就不去管那些同胞的死活了吗?我想,农民们已经为这个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了吗?他们连尊重都没有获得。
我国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以为我国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减小。
第二、地区发展差距显然。
30 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加,但不一样地域间收入差距在拉大。
第三、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
第四、同经济发展对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
优良教育资源欠缺,教育公正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应总量相对不足,人民民众对看病难的反应仍比较激烈;社会保障系统不够完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应当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表此刻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多方面和不一样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我国发展不均衡的原由第一、自然原由。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一样地域发展存在 "先本性 "差别。
比方,东部地域以平原为主,天气宜人,土壤肥饶,交通便利,占有天生发展优势;西部地域多为山地丘陵和沙漠荒漠,天气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及贸易来往遇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要素多。
第二、是历史原由。
数千年来我国就向来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停变迁中。
中原地域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朝此后特别是北宋此后,经济中心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域转移。
新中国建立早期,全国 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 12%的东部沿海地带。
固然国家在 "一五 " 计划、 "三线 "建设期间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域的投入和扶助,但整体不均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域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域差距在拉大。
1 / 2第三、政策原由。
我国发展不均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准期间内实行的详细政策相关。
比方,改革开放后,依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纳踊跃促使东部沿海抢先发展、抢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域进行倾斜。
发展失衡申论作文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发展失衡给各个领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发展失衡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些地区的收入增长较快,而其他地区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加剧了区域间的差距。
这种失衡不仅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制约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减少差距。
其次,发展失衡也对民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由于一些地区经济的欠发达,很多民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改善。
公共设施的相对不完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等问题,都是这种失衡的结果。
这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和平等的权益。
最后,发展失衡还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一些地区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得不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这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对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构成了威胁。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存。
综上所述,发展失衡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资源,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怎样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一、为何发展不平衡问题引起人们广泛思考?1、xx经济实力个综合国力极大增强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3、社会xx程度显著提升但是我国在方方面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民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
二、我国经济发展不平横的原因?1、自然原因2、历史原因3、政策原因4、体制原因三、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
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时绝对的。
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域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发展不平衡,说到底就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1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
“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
”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决策时,必须有先向“三农”倾斜。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究随着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绩。
然而,伴随着这种高速增长的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探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历史因素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条件差异巨大。
在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规划由中央政府垄断,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些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在开放初期就先行获益,而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则因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而落后。
其次,政策因素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中,地方政府往往会积极争取经济项目和外资投资,以实现地方经济增长。
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人才流动限制也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人民在不同地区间的迁移受到限制,使得劳动力市场及人才的流动性受限。
这导致了劳动力力量在发达地区过剩而贫困地区缺乏劳动力的问题。
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政府应该出台鼓励和引导的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并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特别是要关注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升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
其次,政府应现行的经济发展评估体系。
目前,地方政府的干部晋升和政府职务晋升往往与地方经济的增长指标有关。
这引发了各地政府竞争式发展的现象,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政府在干部评价和激励体系中应该加入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
最后,应该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通过取消户籍制度限制,鼓励人才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以解决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增加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社会问题及相关政策出发,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1. 经济总体情况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GDP持续增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也处于良好状态。
2.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过剩产能,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3. 财税金融政策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等措施,促进经济发展;金融政策则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中国社会问题分析1. 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市发展过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滞后,农民收入较低,城乡居民之间生活差距较大。
2. 教育医疗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不够普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不足,医疗费用过高。
3. 环境污染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环境保护措施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四、未来发展对策和政策建议1. 完善城乡发展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扩大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2. 加强教育医疗领域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覆盖率,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3. 环境保护治理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推动绿色发展,鼓励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五、结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众多挑战。
只有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社会问题解决,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以上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的论文,希望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上,世界银行副行长孔杰忠表示:世界的相互依存性,要实现全球的和谐,只有我们来处理有关的不平衡的现象。
《珠海宣言》的第一条就是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珠海宣言》的精神是符合这一趋势的。
世界银行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我们能帮助分配资源、教育,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这些在未来的发展当中都扮演了一种中心的作用。
孔杰忠表示:中国是亚洲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能够保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有关的一些因素,第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
中国正在从金融危机当中慢慢复苏,同时有一些国有企业非常的虚弱,应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第二,要对付腐败及其他的丑恶现象,这些在影响本地区和其他的地区,对投资战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腐败对穷苦人来说打击最大。
现在有一些系统性的腐败现象,使得投资者不敢来发展中国家。
第三,要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现在有很大的基础设施的需求。
特别是对贫穷国家来说,他们应该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来对付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公有和私营企业合作的机会,来进一步地提高我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第四,在贸易改革方面,我们要进行更大的调整。
坎昆会议的失败是一个很大的挫折,必须进一步地向前走,必须推进多哈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推进这样的进程。
在20 15年使一亿多人摆脱贫困,就像霍克先生刚才提出来的一样,必须推进多哈的进程。
我在这里想进一步提出几点:我们达成的进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稳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应该进一步继续这种进程。
我刚才提到几个进程的继续,我刚才也提到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贫困国家应该采取自己的措施来改善他们的境遇。
同时,发达国家应该进一步开放他们的市场,同时我们应该保证发展的元素以及有关的基金,能够在发展中国家得到更加有效的使用。
在这方面很多国家都可以学习中国在这方面成功的经验,这些资金用于消除贫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论中国经济发展失衡的表现及平衡路径选在世界经济的严峻冲击下,我国市场经济出现了其严峻的弊端,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非全面性的地域性经济发展严峻阻碍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脚步。
本文从研究中国经济的意义动身,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经济中存在失衡的现象,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失衡,客观、科学的选择了中国经济平衡路径,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失衡表现平衡路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方案经济在我国渐渐消逝,转而代替的是竞争力较强的市场经济体系。
但是随着我国三十多年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我国在发展中出现了严峻的经济失衡。
尤其是南北经济差异、东西经济差异,沿海地区和内陆经济差异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差异。
这些差异的存在,使我国边远地区经济始终停滞不前,并且出现了许多农村子女到城市打工的现象。
中国经济要想全面发展,建设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大国,必需削减或者消退这些地域性经济和个人收入差异,以做到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富强新中国。
一、研究我国经济的意义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结构对于国家的全面发展,维持国家金融稳定、富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趁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经济迎来了新的春天,市场经济有力的推动了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结束了落后的、生产欲望低下的方案经济时代。
市场经济不仅在现代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还对连续解放、发展生产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经济结构是否完善对于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有着特别现实的影响意义。
研究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趋势对于我国在将来经济建设中制定经济目标和制定国家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另外,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还会对四周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产生巨大的经济冲击。
因此,研究我国的经济对于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格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经济失衡的表现1.区域发展不均衡。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浅议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浅析中国经济与环境平衡的路径》【摘要】中国的经济腾飞是伴随着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失衡,而调整失衡需扭转居民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并在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关键词】环境;经济;平衡路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腾飞。
凭借GDP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中国在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经济腾飞的同时,环境也以更快的速度恶化。
工业的粗放增长造成空气和水质的污染,落后的农业特别是不合理地使用肥料也造成极为严重的土地污染。
淮河水质恶化、生物灭绝、极端天气、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凸显。
人们创造了新的文明,却也在破坏存在了数千年的人与自然的秩序。
目前所存在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应地也不存在单一的解决途径,追求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注定只能是雾里看花。
对于经济利益和环境友好追求的失衡必须得到扭转,而扭转是对居民的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进行的扭转。
经济社会中的参与者同时又都是环境治理的参与者,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才能扭转这种平衡关系。
一、国际合作地球因为动物的迁徙和大气、洋流的循环等途径,是一个整体。
南美的热带雨林不仅是多种生物的家园,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的温室气体的消化;北极冰山的融化不仅影响北欧和俄罗斯,它关乎每一个沿海城市的未来。
所以环保需要世界范围内的交流。
除了共享的地球环境作为外部压力之外,国家间对于环境治理的经验和效率不同也造就了国际合作的内生需求。
如清洁发展机制,它是指一个发达国家通过用技术和资金投入的方式与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其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其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提供技术和资金的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义务。
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内产业的碳排放量,更能够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二、环保产业环境友好型企业能促进经济发展,更有助于环境的改观。
浅析中国发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中国发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中国发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摘要:尽管目前全球处于金融危机,能源仍然起着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杠杆作用。
能否获取足够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将决定中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经济,能源;石油一、中国能源需求的基本情况近40年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增加了25倍,占世界的8.5%。
自1991年起,中国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9%增加到16%,接近于欧洲(18%)和最大石油消费者美国(21%)。
2008年,中国已加工3.42亿吨原油(增长了3.7%),增长率为2.7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燃料产量达到2.08亿吨(增长了6.9%);石油开采量接近1.9亿吨(增长了2.3%)。
中国的油田大体分布在七个相距较远的不同地区,其余数量众多的中小油田较分散。
近几年来,中国开发了拥有大量碳氢化合物的矿区,如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
2007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约3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这是几十年来勘探发现的最大油田。
可是,这些勘探发现以及原油产出一时很难改变中国大量需求原油的现状。
中国政府期望加大勘探海域石油、天然气储量的开发力度,2010年,预计开采量上升3%,每天产量为390万桶。
截止1993年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原油生产供大于求。
而目前是石油进口大国且保持外部供应稳定上升的趋势。
2008年,中国进口了一亿七千九百万吨石油(增长9,6%),国家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上升了1.8个百分点,达48%(2020年将超过60%)。
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上升至每天1420万桶,其中1090万桶需要进口。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原因与对策研究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区域经济差异较为明显。
一方面,中国东部地区具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实力和优质的发展资源;另一方面,中国西部、中部地区相对落后。
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等。
因此,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和对策,对于促进全国经济的整体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因素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实施市场经济改革,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和技术的流入。
而西部、中部地区由于历史上的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先进技术和资本的支持,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无法迅速追赶东部地区。
其次,区域发展政策差异也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促进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优惠税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
而西部、中部地区的发展政策相对较少,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资源分配不均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中国东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如发达的海岸线、高品质的土地等,这些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了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
与此同时,西部、中部地区的资源相对较为匮乏,限制了其经济的发展。
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加大对西部、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资源、人员的流动,减少区域发展差距。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西部、中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引进外来投资等方式,推动西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三,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
通过在西部、中部地区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第四,改革相关政策,消除不利因素。
新发展理念中发展不平衡问题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新发展理念中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在不同地区之间。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制约了全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其次,新发展理念中发展不平衡问题还表现在不同产业之间。
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传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此外,新发展理念中发展不平衡问题还体现在城乡发展之间。
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导致了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
为解决新发展理念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发展的均衡。
其次,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总的来说,新发展理念中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发展的均衡,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在新的发展征程中,我国能够不断取得更加显著的发展成就,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出路中国的经济在经历长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后,终于在2010年出现了滞缓,且经济增长放慢的趋势一直没有停止。
到了2015年,GDP涨幅只有6.9%,跌破了7%的保底值。
曾经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优越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将会永久持续告诉发展。
然而,事实让我们认清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所取的突出成就,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无论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本质都是激发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使得生产力得以实现突飞猛进;而也正因为中国劳动力的廉价,才使得许多外国企业乐于到中国投资,在为自身谋取巨额利益的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了纺锤形。
这种纺锤形结构意味着青壮年劳动力在全体国民所占的比重较高,可以为带来人口红利,促进国民积极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从从纺锤形向倒金字塔形过渡,老年人所占的比重将超过人口老龄化的警戒线,即我国已经不存在人口红利了,曾经为国家带来人口红利的青壮年正悄悄地变为社会的负担。
而且,我国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的价格也在上升,因此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失去了对外商的吸引力,外商逐渐将自己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
尽管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全面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已经大势所趋,无法挽回了。
在理想模式中,一个国家理应在一个经济增长点显现出颓势时,就寻找到其他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够保证一个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
可是中国长期以来靠人口和资源的优势进行高速经济增长,却忽视了寻找其他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在很早就意识到了人才强国的重要性,于是大力支持发展国家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
但是在当代中国,普通大学生的就业似乎比职业技术工人要难上很多。
论中国的发展不均衡——形势与政治论文中国经济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或者说是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是资源和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地区和少数的人手中,不到1%的人占有了超过41%的社会财富。
从而集中引发一些问题,一些城市的房价奇高,普通百姓根本接受不了,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等。
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的风雨磨炼,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三位,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广泛赞誉。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地理区域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有人曾经形象的比喻:经济发展东部开汽车,中部开摩托,西部骑自行车。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部地经济发展无论从贸易往来、经济体制还是产业结构,更容易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入世以后。
而中西部地区则缺乏这样的机遇和优势。
诚然,造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城乡分布看,城市经济发展大大好于也快于农村。
城市由于人口相对集中,人口素质相对较高,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来发展经济;城市交通便利,利于商品流通;网络发达,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资源共享。
诸多优势,均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反观农村,与城市的优势相比,则完全转化为劣势。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就可见一斑。
3、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以城市为例,城市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同样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教育发展不平衡1、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呈现出东部发展水平大于中部发展水平,中部发展水平大于西部发展水平的格局。
2、城乡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与中国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的教育也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城市中教育的发展,无论从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文化环境、资金投入都优于农村地区。
这些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很大联系。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等方面。
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
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
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
经济学所讲的平衡,是指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处于一种结构合理、相对协调的状态,此时系统功能达到了最优。
不平衡则是指相反的一种状态。
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
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
改革开放前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包括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国家对东北和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主要项目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当时东北的经济总量与东部差别不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1992年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强化,东部地区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投资环境优势,成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
由于投资效益最高,国内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东部地区,形成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之势,迅速拉大了其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差距。
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实际实施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即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致富。
开放政策的路径是由点到线再到面,即由四个特区,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再到内陆。
沿海省份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占尽了政策优惠、区位优势,率先发展起来。
等到优惠政策惠及内陆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拉开。
可以说,今天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是过去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
我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和不科学的认识是导致今天产生不平衡的思想原因。
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之前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后的正确抉择。
但实际上,我们把发展片面理解成了经济总量的增长,片面追求GDP的数量扩张。
由于对发展的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导致发展方针的偏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无法转变,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不断加深,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出现内外失衡,内部失衡表现为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外部失衡表现为“双顺差”。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根本性问题。
1984年以后我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发展加速,三农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业化重点在城市推进,城市的定位视野窄,没有做城乡一体化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局限于自我发展的圈子里,辐射功能、带动功能、聚集功能、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城市的功能不全、基础设施没有向周边乡镇延伸,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流动,使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先是采取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际执行的结果是要素收入高于劳动收入占比,突出效率优先了,公平原则没有兼顾,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正确认识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
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
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
一是要看到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有客观性、合理性、积极性的一面。
只要我们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就必然出现发展不平衡问题,产生区域、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和“外部性”问题,这些是市场机制失效的具体表现,也意味着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可或缺。
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后期不平衡的产生和存在与改革开放前的不平衡是不可等同的,这是在经济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3千美元、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的基础上出现的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在各地区、城乡、全体居民实力大增,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上的相对不平衡,同改革开放前一穷二白、物资匮乏、资源短缺的不平衡不可同日而语。
从积极的角度看,发展不平衡能够形成竞相发展的局面,导致活力倍增,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正是当初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建立了“四个”特区,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僵化局面,整个经济开始有了活力。
珠江三角洲的搞活和率先改革开放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比学赶超,虽然地区差距出现了,但是起到了满盘皆活的效果。
没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就难以做到人尽其才,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二是要看到当前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孕育着严重的后果,危及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得不到改善,差距过大,会进一步造成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中,发达地区资本过剩、人才过剩、人口过密,出现城市病。
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易产生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分化的结果是整个经济体结构功能下降,发展速度下滑。
城乡差距过大会加剧城乡矛盾,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萎缩,对于构建内生型经济增长方式、扩大消费需求不利,也不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会使一部分低收入者生存成为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既要正视和承认发展不平衡这种客观现实,又不能以此否定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
对发展不平衡这一严峻问题视而不见是错误的,但也不能因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问题而否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目前出现的发展不平衡说明我国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改革还不到位,开放还不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不是相反。
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是要彻底消除各种差距,而是要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协调发展。
发展不平衡问题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能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五个方面的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检验我们的各项工作,使我们的发展观念从过去的片面、不协调的、不够科学的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二、落实好已有的区域发展政策,保持东部发展势头,加快实现东北振兴,促进中部崛起,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国家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尽快完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调整投资结构和战略性资源的配置,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发挥区域优势。
三、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5.6%,推进城镇化不但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措施,也可以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加大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
提高工资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机制,规范垄断部门的高收入,消灭各种不合理、不合法收入。
五、利用国际金融危机、低碳经济形成的倒逼机制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生态压力。
(——部分摘自《光明日报》焦方义:如何看待发展不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