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过程模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60.00 KB
- 文档页数:7
公共政策执行的博弈模型分析公共政策执行的博弈模型分析政策执行实际上是多个执行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所进行的各种策略相互博弈的过程。
尤其是政策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所构建的上下两级博弈成为主导政策执行的实践方向。
如何确保上级政策制定意图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又保证各执行主体的利益。
一套博弈模型将系统解释这一两难的格局。
公共政策博弈模型加州大学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指出:再好的政策方案,如果没有正确、有效的执行,仍将导致失败。
其实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之间存在交易或妥协,这是目前政策执行偏差的一个主要因素。
政策实施与政策制定意图之间存在差距,,因此政策执行中的灵活性是不可或缺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灵活性可能成为某些官员保护自身利益的借口,使之对看起来威胁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进行过滤或重新解释。
总之,无论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还是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这都是基于各方利益相互利益博弈的过程一、公共政策执行博弈的基本要素美国公共政策学者尤金巴德克将政策执过程看成是一种“游戏”或赛局,其中包括以下五个要素:(1)博弈参与者;(2)策略集合;(3)博弈的信息;(4)博弈的规则;(5)博弈的结果。
1博弈的参与者。
又称“游戏”的局中人,是指参与公共政策执行博弈的主体。
在公共政策执行博弈模型中,博弈主体包括上级政策制定者和下级政策执行者。
上级在政策制定之后,通过各种政治、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证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
而下级则要按照上级的要求,通过使用行政资源执行政策。
在执行过程中,为了保障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下级政策执行者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2、策略集合。
又称为策略利害关系之和。
它指每个政策执行主体在进行政策执行时可以选择的策略方式。
在政策执行中,上下级的策略集合实际上不平等的。
上级执行主体对下级一般采取奖励和惩戒等策略。
而下级执行主体,由于要应对上级的正反两种决策,因此衍生出多种应对策略。
3、博弈的信息。
即政策执行过程中公共政策主体所获取的信息。
在政策执行的博弈中,上下级政策执行主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不同的。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
B。
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
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
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
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
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
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
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
"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
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 [118](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
第六章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第一节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一、模型的含义1.简单地讲,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
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2.模型有实物模型和理论模型之分。
3.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
所谓理论模型或者概念模型,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网络或框架。
二、模型的认识论意义第一,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因此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
第二,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它能够使人们从某一特定的视角窥视到万象纷繁的现实事物的奥秘并发现其运动规律,从而使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
第三,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向研究者指出了研究工作的重点和优先顺序。
三、公共政策模型必备的条件第一,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第三,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第四,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第五,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四、为什么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需要借助于模型呢?第一,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实证性;同时整个研究过程又十分强调从中发现有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一定的相关性。
第二,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
通过它就可以把决策理论、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实施的决策流程图,即格式化、标准化、工程化的决策程序,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节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政策制定者是全智全能,还是在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认识外部世界;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一次完成的,还是一个渐进的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围绕着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分析的框架或者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公共政策分析模型是指用于分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和效果的框架或方法。
通过采用模型进行公共政策分析,可以系统地识别问题、评估政策选择和预测政策结果,从而帮助政策制定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1. 杜宾分析模型(Dobbin's Model)杜宾分析模型是美国学者埃弗里特·佐里宾(Everett M. Rogers)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该模型包括问题定义、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等环节,强调政策过程的连贯性和反馈机制。
它要求政策制定者从问题源头出发,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制定政策、实施政策并不断进行评估和改进。
2. 政策循环模型(Policy Cycle Model)3. 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Stakeholder Analysis)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着重考虑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冲突和权力关系。
该模型认为政策制定者需要识别和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观点、目标和影响力,以便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做出权衡和取舍。
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能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规范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行动,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
4. 成本效益分析模型(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是一种经济学方法,用于评估公共政策的成本与效益。
该模型比较政策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并通过将这些成本与效益以货币形式进行财务评估和比较,来帮助决策者做出政策选择。
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助于评估政策的经济可行性、社会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确保政策的经济效果最大化。
5. 实验设计模型(Experimental Design Model)实验设计模型主要用于评估特定政策措施的效果和成效。
该模型通常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将政策实施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推断政策效果。
实验设计模型在政策评估中能够提供较为客观和可靠的评估结果,有助于制定者和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政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简述公共政策过程模型
公共过程模型是指对公共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的模型。
一般而言,公共过程模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问题识别:过程的第一阶段是确定公共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阶段通常涉及问题的定义、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的分析等。
2. 制定:一旦问题被确定,制定阶段就会开始。
在这一阶段,领导决策机构会制定目标、采取手段、制定方案等。
3. 实施:实施阶段涉及将方案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
这可能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资源调配、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
4. 评估:评估是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评估可以涉及目标的达成程度、措施的有效性、影响的评估等。
整个公共过程模型可以看作是一个循环,并且不同的阶段可能会相互影响和交叉。
在实际操作中,还可能会有其他特定的步骤和方法用于支持制定和实施,比如利益相关者参与、社会影响评估等。
通过公共过程模型,可以帮助领导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制定的全过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
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
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
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
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
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
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
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 [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
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
其模型如下: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