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歌中的幽默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到黄^卜|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爭,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释)①员外置:指泄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
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
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 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洒饗”,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淸注,但内涵丰富,写岀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16.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四、情景默写17.(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苴声”的写法的两句是(2)髙适在《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3)杜甫在《蜀相》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耿耿忠心,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仰慕。
15.B项“伤感之情”错,应是喜悦之情,是描述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
16.①难言的伤感。
开篇两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
②初到的喜悦。
诗人初到黃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
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苏轼诗歌情景剧角色:苏轼:北宋大诗人,才华横溢,乐观豁达。
佛印:苏轼的好友,和尚,智慧诙谐。
王朝云:苏轼的侍妾,善解人意。
第一幕:题诗戏友。
场景:黄州赤壁江边,苏轼与佛印同游。
苏轼(手持酒杯,望着江水,一脸陶醉):佛印啊,你看这江水滔滔,这赤壁之景真是壮阔非凡。
(突然灵感一来,嘴角露出一丝坏笑)我有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你觉得如何?(得意地看着佛印)佛印(双手合十,微微一笑):苏兄这诗看似境界颇高,不过嘛……(故意停顿)苏轼(着急):不过什么?你快说呀。
佛印(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屁”字,递给苏轼):就这。
苏轼(大怒):你这和尚,好生无礼,我定要找你理论理论。
(气冲冲地划船过江去找佛印)解析:这里苏轼写了一首看似表达自己心境平静、不为外界所动的诗。
他觉得自己这首诗很厉害,在佛印面前显摆呢。
可佛印呢,却很直接地用一个“屁”字回应。
这就像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打趣,苏轼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地秀了一把文采,结果被佛印一盆冷水浇下来,他当然生气啦。
这也体现出他们之间不拘小节的友情。
第二幕:知错悟禅。
场景:佛印所在的寺庙。
苏轼(冲进寺庙,看到佛印正悠闲地打坐):佛印,你为何如此侮辱我那诗作?佛印(睁开眼睛,平静地说):苏兄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过江来了呢?苏轼(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大笑起来):哈哈,佛印啊,你这是在点化我啊。
我这还是修为不够啊。
佛印(也笑了):苏兄聪慧,一点就通。
解析:佛印这个回应超级巧妙。
苏轼之前诗里说自己八风吹不动,结果被一个“屁”字就气得过江来兴师问罪。
佛印就是用这种幽默又犀利的方式让苏轼明白,他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不为外界所动,还是很容易被情绪左右。
苏轼也很可爱,一下子就明白了佛印的意思,然后两人相视大笑,这种友情中的小插曲反而让他们的关系更加有趣。
第三幕:朝云解诗。
场景:苏轼家中,苏轼坐在庭院中,满脸愁容,王朝云在一旁。
苏轼(轻声吟诵):“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关于古代诗人的搞笑故事古代诗人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作品流传至今,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与他们的严肃形象相比,他们的日常生活却也是充满趣事和搞笑的。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几个关于古代诗人的搞笑故事。
故事一:李白的“酒仙梦”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醉心于饮酒,常常酒后吟诗作赋。
一天夜晚,李白喝得酩酊大醉后,扶墙而行,回到自己的寝室。
当他进入睡梦之中时,他梦见了一个灵酒仙降临在他的面前。
酒仙说:“李白啊,你可知道你的名字已经载入了史书?”李白惊喜地问道:“真的吗?那我在史书中是怎样描述的?”酒仙微笑着回答说:“在史书中,你被称为‘酒仙李白’。
”李白听后,大喜过望,高兴得不淡定地醒了过来。
一起酒仙梦让人忍俊不禁,也证明了李白对酒的痴迷。
故事二:苏轼的“石头记”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他一生充满机智和幽默,喜欢开玩笑。
有一次,苏轼在外出旅行时路过一座山,他发现一个漂亮的石头,好像非常值钱。
苏轼捡起石头,对旁边的人说:“这块石头真不错,我要把它带回家。
”旁观者有些诧异地问道:“为什么这块石头会那么值钱?”苏轼没有回答,一脸严肃地说:“这是个秘密,你可不能告诉别人。
这块石头是《红楼梦》的石头,我打算拿去卖给曹雪芹。
”听到苏轼的解释,旁观者们哄堂大笑。
这个“石头记”引出的笑话让人忍俊不禁,彰显了苏轼的幽默风趣。
故事三:白居易笔下的“白眉鸟”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优美的诗歌和深刻的文笔而闻名。
然而,他也有一面有趣的一面。
有一次,白居易写了一首有关“白眉鸟”的诗,在诗中描述了这只小鸟飞舞的优雅之姿。
可笑的是,他完全不知道这种鸟的存在,他只是根据诗情自创了一个美丽的形象。
后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这种鸟并不存在,白居易不由得哈哈大笑,却也不禁想到了自己诗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搞笑故事揭示了古代诗人在创作之余也有着平凡生活和幽默的一面。
他们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而是普通的人类,有着喜怒哀乐和幽默感。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黎烈南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解:铛:音chēng,铁锅。
罨:音yǎn,掩盖,掩覆。
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现在我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
像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
然而,今天与当初东坡的作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
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肉皮即烂为止。
苏东坡在煨炖时,用多少时间,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们从苏轼的这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焰不起”——你看,这不就是强调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的“灵魂”。
这是苏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
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
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
所谓“少着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或问,答案有了,东坡肘子是微火炖出来的——尽人皆知。
除了美食家的素质与创新之外,还另有什么名堂不行?东坡肘子的出世,除了掌握了烹调之规律外,还另有(“软实力”)的因素。
首先,请品味一下苏轼煮肉及作此诗时的心态——一个在艰难困窘中的诗人的心态。
东坡八首其八的幽默特点
东坡八首其八的幽默特点:夸张手法,借用典故。
1、夸张手法:《东坡八首其八》首诗中,苏东坡以夸张手法描述了一个大铜鼓的巨大和沉重,以及需要多人合力才能移动和敲击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夸张的表达方式,带有一定的幽默感。
2、借用典故:《东坡八首其八》首诗中,苏东坡借用了有关大铜鼓的典故,通过“此鼓何处得,殊可敌虡业”的诗句,强调了这个大铜鼓的价值和重要性,借用典故的方式,也增加了诗句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苏轼诗词鉴赏论文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摘要:中国戏剧中,杂戏俳优在宫廷杂戏表演具有俳谐戏谑和“谈言微中”两个文化传统。
唐宋之际,参军戏这一形式逐渐由分朋竞技转向分朋竞艺,其可观赏性和竞技色彩更为突出。
俳优戏谑性“言辞”夸饰铺排,使其最终演变为“热戏”。
热戏“递相夸竟”的俳优言辞深刻地影响了一些作家的诗文创作,使得他们在创作上少有文体的顾忌,语言运用竞技夸饰,气势夺人,铺张扬厉色彩明显,并在幽默机智之中继承讽谏传统。
苏轼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苏轼一生喜好杂剧并长期浸淫其中,其诗文中特殊的俳谐情调源于宋代杂剧的影响。
苏轼创作了大量队戏演出仪轨中的教坊词。
对俳优传统的汲取,使苏轼风趣机智之中往往讥讽当世,为乌台诗案埋下了因由。
关键词:苏轼;俳优传统;俳优言辞;宋代杂剧中图分类号:1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5-0037-06苏轼是宋代文学大家,其诗文创作俳谐幽默又语含讽喻。
俳谐戏谑,作为一种智力优越、常识渊博的展示,娱己且劝世;仕途坎坷时,戏谑又可淡化痛苦,抚慰伤痕。
因之苏文可读性强,人人喜爱。
但语含讽谏,忠言逆耳,多次获罪,命运多舛。
追溯苏轼诗文风格的形成原因,除对以往俳优传统的汲取以外,笔者认为苏轼素好杂剧,宋代杂剧传统对苏轼俳谐以及讽喻劝谏两个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一唐代歌舞戏诸体兼备,蔚为大观,“已经是古俳优发展的最高阶段”。
宋代杂剧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
任半塘先生谓:“现知唐代戏弄所有体裁,除合生始于初唐,猴戏具体资料见于五代以外,余如大面、钵头、弄婆罗门、拍弹等,其最早之记载,无一不在盛唐,……其中如弄婆罗门一体,今但知舍利弗戏最早。
此原梵戏,其译本或改本之始演于中土,当更在唐以前。
”参军戏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汉乐府。
《辽史》把参军戏归人散乐,认为“今之散乐,俳优歌舞杂进,往往汉乐府之遗声”。
宋李肪等《太平御览》卷569引《赵书》: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下狱,以八议宥之。
苏轼的理趣诗苏轼的理趣诗(之一)“苏诗长于趣”(《艺概诗概》),这是刘熙载比较李杜韩苏四家诗的长处而得出的结论,说明趣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这又是苏轼对陶渊明诗的评价,说明“趣”又是苏轼评价诗歌的一项主要标准。
可见“趣”在苏轼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何谓“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
”(史震林《华阳散稿》自序)诗人只有运用形象化的表现方法,是作品充满活力,具有浓郁的情趣并具有深意,才能吸引众多的读者。
理趣诗不同于一般的哲理诗和议论诗,关键就在于这个“趣”,有“趣”就有诗意,就能把事物讲活,成为理趣,否则必然讲得死而成为理障,便是概念化的作品。
沈德潜之所以称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是“俱入理趣”,而理学家邵翁的诗“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是“以理语成诗矣”(《说诗啐语》卷下),原因即在于杜甫说明大自然无私等道理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述的,而邵诗则缺乏形象,是理学家的腔调。
苏的理趣诗能通过形象来表现思想,说明事理,或写人物神态,或写生活小事,或写自然景物,都具有从生活中来,到形象中去的特点。
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换言之,“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应走出庐山,山外观山。
这是诗人为我们所揭示的深刻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全貌与实质,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克服主观主义的毛病。
此诗正在于蕴涵哲理,把感情和智慧合为一体而诉诸思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
”其实“不识”即为“识”。
庐山本是千姿百态的,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以及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观看它,其景都会不同,不可能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样子。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受到局限,一时看不清它的全貌和真相,这是完全合乎认识规律的。
关于古代诗人的搞笑故事古代诗人们以其深远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而闻名于世,他们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诵。
然而,在他们崇高的艺术创作背后,也有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和搞笑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古代诗人的另类一面。
1. 杜甫的“爆煤冶炼”公元718年,杜甫(712年-770年)被贬至岭南时,偶然发现了一座煤矿。
对于这个好消息,杜甫兴奋不已,他决定尝试爆煤冶炼,希望借此寻找到更多的宝藏。
于是,杜甫找来了一些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准备在山中进行试验。
当天夜里,他们点燃了煤矿,结果爆炸发生得十分成功,火焰熊熊,山中的树木震落了不少。
炸响之后,杜甫一边欢呼雀跃,一边大叫道:“喜上眉梢,终得大门常开之宝!”然而,当火势逐渐熄灭之后,杜甫发现被炸毁的不仅仅是树木,还有许多他自己的头发和胡须。
这个故事揭示了杜甫在困境中依然乐观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自然资源的热爱和对发展的渴望。
2. 苏轼的“醉中作诗”苏轼(1037年-1101年)以豪放洒脱的个性和杰出的才华而著名。
许多人都知道他擅长写诗,却不知道他喜欢在酒后即兴创作,其中有不少作品都是在醉酒时诞生的。
有一次,苏轼与友人饮酒作乐,两人大醉之后决定撰写一首百人诗。
然而,在他们酒醒之后,忘记了诗歌的内容。
于是,苏轼找来一张空白纸,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百人、百人,去哪儿、去哪儿?纸上、纸上,百人存。
这首诗作并非苏轼的经典之作,但它展示了他醉中所展现出的天马行空的创作才华,同时也表达了他玩世不恭、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3. 辛弃疾的“倒立行诗”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宋代的杰出词人,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仍然给人们带来许多的感动和思考。
然而,辛弃疾喜欢在创作时放松自己的身体,有一种独特的“倒立行诗”的习惯。
一次,辛弃疾在宴会上喝了不少酒,他灵机一动,突然决定倒立行诗。
于是,他迈开大腿,双手抱住膝盖,前倾身体,头朝下,将整个身体颠倒地拖行了一段距离。
他在行进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绪转化为词句,脑海中不断涌现出丰富的灵感。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以词来写悼亡之情,苏轼是第一位也是写得最好的一位。
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春旱后得雨,因此,苏轼前往城东二十里可以致雷雨的石潭谢神,这首词是此次出行所写五首词中的第二首。
词的上片写村里的姑娘们闻听太守将到,于是匆匆忙忙梳妆一番,三五成群地扎堆在篱笆门前迎候。
为了能清楚地看一眼究竟,有的姑娘甚至挤破了红色的衣裙。
苏轼笑对人生的诗句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以其广博的知识、深沉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苏轼的作品流畅、豪放,其人生态度也表现出乐观豁达,他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困境时总是怀着微笑。
本文将通过苏轼的诗句来探讨他如何幽默、乐观地面对人生。
二级标题:诗句1-4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临江仙·夜归临皋》)这是苏轼讽刺时代黑暗、抒发自己反抗精神的一首诗。
他通过“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表达,表示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坚守和对历史的关注。
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展现了苏轼不畏挫折、坚定自我立场的人生态度。
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赤壁赋》)苏轼借用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说法,表达了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他认为,无论遭受何种困难和挫折,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就能化解一切困境,重拾成功。
这种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正是苏轼一生所秉持的。
3.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赠汪伦》)通过诗句中对大鹏的形象描绘,苏轼传达了他对于人生追求的远大理想。
他认为,只要有一志才华,就能如大鹏一般翱翔于天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苏轼能够笑对人生的起伏和挑战。
4.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西林壁》)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追求知识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他深信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推进,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获得更高的成就。
苏轼的这种追求上进、不断超越的态度,展现出他对于人生的豁达和开朗。
二级标题:诗句5-85.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诗把人生比喻为飞鸿踏雪泥,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旅途中坎坷和艰难的认同和宽容。
他认为,人生跌宕起伏、曲折辛苦是无可避免的,只有在经历了艰难困境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6. “一片降幡出石头,犹厌春风向物垂。
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导语:在宋代词人中,苏轼是一位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的人物,他为中国的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有关词人苏轼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苏轼的作文素材篇11苏东坡的幽默无才官员卖弄不成反被嘲历朝历代,名人品评都是文人士子们的梦想,“一经品题,便作佳士”的机遇吸引着他们趋之若鹜。
苏东坡作为文坛巨擘,这种点石成金的奇效更是灵验无比,“苏门四学士”的成名便是明证。
当时,很多青年才俊以在苏东坡面前吟诗为荣,倘若得其一二点评,则有登堂入室、无上荣耀之感。
一位叫王祈的官员,颇以才华自诩,常在苏东坡面前卖弄。
一次,他作了一首《竹诗》,对其中两句尤为得意,便在苏东坡面前吟诵道:“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
”苏东坡一听,不禁哈哈大笑道:“这两句好是好,不过,万竹千叶,无异于说十根竹子方生一片叶,天下何处有此竹?”苏东坡遂下一评语说:“世间事忍笑为易,惟读王祈大夫诗,不笑为难!”苏东坡一评天下知,王祈因此落下了愚钝之名。
2讥笑有名无实的养生经1080—1084年,苏东坡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五年余。
期间,他与隐居于黄州岐亭的名士陈慥成了至交,两人畅谈用兵之策,兴亡之道,过从甚密。
陈慥好谈养生,经常吹嘘自己的养生功效,洋洋自得。
一次,陈慥生了场大病,整整一月都不见好转,于是,苏东坡“幸灾乐祸”地写了一封信戏弄陈慥说:“公养生之效,岁有成绩,今又示病弥月,虽使皋陶听之,未易平反。
公之养生,正如小子之圆觉,可谓‘害脚法师鹦鹉禅,五通气球黄门妾’也。
”意思是你平日吹嘘养生效果如何如何,如今一病不起,整月未愈,即使狱官皋陶听了,也没法给你平反了。
你的所谓养生经验,好比小子圆觉、蹩脚法师、鹦鹉谈禅、五孔的气球、太监的小妾,不过是无用的摆设罢了!苏东坡用一连串俏皮的比喻,把陈慥有名无实的养生经大大讥笑了一番。
苏轼的作文素材篇2苏轼:1037年——1101年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时代:北宋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诗人自嘲1. 引言1.1 概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人,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丰富的情感在文学界享有盛名。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展现了诗人自嘲的特点。
本文旨在分析苏轼在该诗中运用自嘲手法来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下的自省,并探讨其对后世诗人和当今社会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分为引言、正文、苏轼自嘲原因分析、苏轼自嘲作品对后世诗歌影响评述和结论五个部分。
首先,概述了文章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自嘲特点及意义的研究目标;接着,通过简要介绍该诗歌内容及背景,提供读者必要的背景知识;然后,将详细探讨苏轼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自嘲形式和主题情感;之后,将深入剖析导致苏轼自嘲的原因,包括社会背景和对个人才华与命运的反思;接下来,分析苏轼自嘲作品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包括塑造了幽默、坦诚的诗歌风格和对后世诗人自省与启示的作用等;最后,通过总结探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自嘲特点及意义以及其对苏轼个人与文学史的影响,并思考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中自嘲元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表现形式、主题情感和原因,并评述其对后世诗歌发展和当今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于自嘲艺术形式在文学创作中的理解。
此外,从苏轼个人角度出发,也能深入思考人们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如何以一种平和、幽默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
最后,通过对苏轼自嘲作品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进行思考,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并给人们带来启示和反思。
2. 正文:2.1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简介:《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一首词作,该词描绘了一个私人游猎的场景。
苏轼最有风骨的诗摘要:一、苏轼简介二、苏轼的风骨诗及其特点三、代表作品分析1.《江城子·密州出猎》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念奴娇·赤壁怀古》四、苏轼风骨诗的艺术价值与影响正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深沉婉约、风骨峭拔著称,被称为“诗坛泰斗”。
本文将重点分析苏轼的风骨诗及其代表作品。
苏轼的风骨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敢于直言,抒发己见。
苏轼的诗歌敢于直面社会现实,抨击时弊,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人生观。
2.风趣幽默,富于调侃。
苏轼的诗歌语言风趣,往往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调侃的幽默感。
3.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苏轼的诗歌善于捕捉宏大的场景,展现出一种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三首苏轼的代表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风骨诗:1.《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诗描绘了密州狩猎的壮观场面,展现出苏轼豪放的性格和宏大的视野。
诗中“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更是透露出作者敢于抒发己见的勇气。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中“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3.《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以赤壁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壮观场面。
通过对周瑜、曹操等历史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苏轼对英勇、智慧和忠诚的赞美。
苏轼的风骨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与苏小妹互嘲的诗苏轼和苏小妹是两位著名的文人,他们之间以互嘲的方式表达情感和聪明才智,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作。
他们的互嘲诗作无疑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之间的一些经典对话。
苏轼与苏小妹的互嘲诗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彼此才智的嘲讽,另一个是对自己境遇的自嘲。
首先我们看看他们对彼此才智的嘲讽。
苏轼被誉为文学巨匠,他的诗文博大精深,常常被人称颂。
然而,他在与苏小妹的诗歌对话中却自称“笨拙”、“乡野”,以自嘲的方式贬低自己。
比如他在一首《傻劣左冯欧阳忠字云华有智诗讲笑崔十一大夫不知湖山诗词交甚但欲薄论大小》中写到:“我但微薄诗才,湖山观赏鲜矣!”他以诗才不及苏小妹为由,自嘲地说自己在湖山之景上欠缺观赏的眼光。
而苏小妹,则以才智超群的方式嘲讽苏轼,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苏轼差。
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她受到了兄长的影响,自幼便受到了优秀的文化熏陶。
她在一首《偶嘲状哥吧云状嫂云》中写到:“情深意重我哥哥,诗才高人早有名。
他将我诗扯偶写,我留他诗偶端精。
”她自豪地说自己在诗才上并不输给苏轼,还有意地拿苏轼的作品做参照,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
其次,他们也常常以自嘲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境遇的嘲讽。
尤其是苏轼,在被贬谪到岭南的岁月中,常常以自嘲和调侃的方式来缓解他的痛苦和压力。
比如在《东坡车驾挽歌词》中,他讽刺自己命运多舛:“白云生处有人家,能挽残车易断腮。
”他以自嘲的方式,诙谐地描绘了自己的个人历程,表达了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苦闷。
而苏小妹则以聪明机智的方式,点亮苏轼的心灵。
在一首《小妹嘲哥七绝》中,她写到:“豚录任将才六帖,大哥若写本人贴”。
她以机智的口吻,嘲讽苏轼被限定在只能写六帖才受到官方认可,激励苏轼继续写作。
苏轼和苏小妹之间的这些互嘲诗作,既反映了他们之间的亲情,也展示了他们的才智和机智。
他们的互动和较量,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这两位文人的嘲讽和自嘲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以及他们积极应对困境的豁达心态。
宋搞笑的诗
宋代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但搞笑的诗并不是主流。
以下是为你提供的几首宋代比较诙谐幽默的诗:
1. 《戏赠张先》苏轼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首诗是苏轼调侃好友张先在八十岁时迎娶十八岁小妾所作,用“一树梨花压海棠”来形容老夫少妻,既形象又幽默。
2. 《绝句送巨山》刘子翚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这首诗的前两句看似平淡无奇,但后两句却别出心裁。
诗人将明月拟人化,说它不知道友人已经离开,夜深了还照在友人曾经读书的窗户上,给人一种俏皮的感觉。
3. 《鹧鸪天·半死桐》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作者在词中用“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来表达丧偶之痛,以半死的梧桐和失伴的鸳鸯作比,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这些诗在表达情感或描述事物时,运用了一些幽默、诙谐的手法,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需要注意的是,搞笑的诗在宋代并不是主流,更多的诗人还是以严肃的态度创作诗歌。
苏轼写笑的诗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评论家,他以其优美的诗词而闻名于世。
尽管苏轼的作品中有一些幽默和风趣的元素,但他主要以其深沉的哲思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著称,而不是专注于写笑的诗。
然而,苏轼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包含了一些幽默和风趣的内容。
例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里的“小乔初嫁了”用了讽刺的语气来形容曹操的女儿乔国老,表达了作者对曹操的不满和嘲讽。
此外,苏轼还写过一首以幽默为主题的诗,名为《题西林壁》。
这首诗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描绘了壁画上画着的各种动物,展示了他的诙谐和玩世不恭的一面。
总之,虽然苏轼的诗歌作品以深沉和哲思而著称,但其中也有一些带有幽默和风趣的元素。
苏轼与苏小妹互嘲的诗苏轼与苏小妹互嘲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段趣闻,让人忍俊不禁。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其妹苏小妹关系亲近,两人常常以诗歌相互嘲笑。
下面是一篇详细描述苏轼与苏小妹互嘲的诗的文章。
在古代的文学界,苏轼被誉为“东坡先生”,他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多才多艺。
而在苏轼的诗坛之外,还隐藏着一位与他亲如兄妹、情同手足的妹妹苏小妹。
苏轼与苏小妹的互嘲之诗,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段有趣的佳话。
苏小妹,本名苏徽之,是苏轼在庐州第四个姐姐。
这段趣闻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当时苏家兄妹几人分别在不同地方工作,联系只能通过书信。
苏轼是家中的掌上才子,名声在外。
有一天,苏轼收到了苏小妹寄来的一首诗。
诗中有一句话形容苏轼的外貌:“浓浓魁首非他比,结结膏粱不可羞”。
苏轼一看后感到非常好笑,他觉得苏小妹这样形容自己的相貌实在是太夸张了,于是他心生一计,决定写一首诗来与苏小妹互嘲。
苏轼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还是一个极具幽默感的人。
他很快就写好了自己的诗,回信给苏小妹。
诗中写到:“其人善道玉皇好,胶胶麇麇状似他。
”诗中巧妙地对苏小妹的体貌进行了描写,以表达他对苏小妹的亲昵与关心。
这首回信的诗很快传遍了宋代文人之间,人们纷纷传诵。
苏小妹收到苏轼的回信后,也觉得好笑,却心生一计来回应苏轼的嘲笑。
她决定再写一首诗作为回信。
苏小妹的诗用了一种间接的方法,将苏轼嘲笑的对象转移到了自己身上的亲戚们,她写到:“生得人面桃花色,私人鼻上有葱青。
既生姐妹来相扰,负谗兄长恶嘲情。
”这首诗中巧妙地将苏轼的责备转嫁给了苏轼本人的亲戚们,仿佛是说苏轼自己也有不如人意的亲戚,用讽刺的方式表达了苏小妹对苏轼的回应。
苏轼收到苏小妹的回信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表示苏小妹的诗才远胜自己,苏小妹这种擅长用幽默与讽刺的方式回应自己,让他感到非常开心和欣慰。
这段互嘲的诗让苏轼与苏小妹之间兄妹情深,更加巩固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成为了宋代文人之间传播的佳话。
这段苏轼与苏小妹之间的互嘲的诗,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豪放洒脱的情怀。
关于苏轼的名词解释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备受推崇的文化名人之一,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卓越的才艺,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苏轼的名词进行解释,从不同角度展示其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
一、辞章妙趣苏轼的辞章妙趣,是他文学才华的一大特点。
所谓辞章,指的是文章的语言表达,以富有趣味的文字组合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
苏轼常常运用排比、对仗、夸张等方式,使文章鲜活生动,富有表现力。
他的诗文之中,充满了诙谐和幽默的元素,读起来令人捧腹大笑。
二、言情抒怀苏轼的诗词感情真挚,大多表露自己的情感和心情,堪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抒情诗人之一。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悟,揭示了人情世故的种种困惑和不解。
在他诗词的世界里,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有对人世间痛苦的思考,感人肺腑。
三、天人合一苏轼是一位重视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化人。
他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的诗词笔触细腻、意境深远,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同时表达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他的文学作品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雅趣的一面。
四、反抗士人苏轼一生反抗权贵、维护正义,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
他发表过多篇见义勇为的文章,直接抨击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
他主张清官能够改变社会风气,积极推行政改,虽然他常因此受责难和困扰,但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五、别样书画苏轼的艺术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他在书画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
他笔法流畅,章法有序,融汇了前人的经验,并且有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真草”的典范,深受后来书法家的推崇。
此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擅长山水、花卉等各种绘画形式,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一笔光辉。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才华和贡献无法用短短几千字来全面解释。
他的文学艺术成就与其精神追求相得益彰,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的幽默姓名:杨梅班级:汉语1001 学号:20104889苏轼可谓宋代文人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一生曲折离奇,遭受多次贬官,牵涉入政治事件受到极大的迫害。
但是他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挫败之后,依旧保持了他的一片赤子之心,始终热爱生活,并且为百姓做事。
豁达的心境和他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是对后世人极大的鼓励。
他为我们做出表率作用。
忽视掉人性中美好的部分,忘记生活的意义。
无法看到真善美的事物。
读诗歌可以让我们找回这些生活中不断减少的美丽。
那一份闲适和对美的追求。
不光是对待生活的态度重要,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乐趣,需要一些幽默感,为那些黯然失色的情景增添色彩。
那些宋人诗歌中所蕴含的可以发掘的庞大的精神能量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苏轼的遗留下大量的诗歌,苏作为宋代文学代表人物,关于他的很多方面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题目了,但重复不是多余,每一次重复都可能取得新的进步,即使只有一点,但是累积起来也可能产生质的变化。
这些诗歌大多是“戏作”,是苏轼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有意味的事情做出来打趣或抒发真情实感的,告诉人们该怎样生活,怎么去应对这个世界。
从这些诗歌里,我们却可以窥见苏轼的一部分人生态度和他的真实性格。
正是这些小诗将苏轼的人物性格丰满起来。
苏轼有很多经典的反映出人生哲理的诗歌,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大慨惟有苏轼这般胸襟广大之人,才思格调都高远的诗人会发此感慨。
用雪泥红爪的比喻是极贴切形象的,这是人在经历了很多之后发出的无限感慨,其中的曲折怕只有当事人才能体味,而仔细想想,人生又何尝不是雪泥鸿爪呢,任何事物都会变成过眼烟云。
正如“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王国维说: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苏诗可以称得上是材料丰富多变,同时性情也真。
这跟他骨子里在意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也有很大的关系。
他在意百姓的生活状况,交友甚广,所以才会何不如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千古人间。
虽说可以醉一时,甚至醉一生。
但是生活还是在继续,我们始终还是的为了更好地明天而生活。
在苦难频繁的日子里,苏轼也能够用他的才华打动人世间,他努力的笑着面对,他在《定风波》里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豪迈之气毕现,这是苏轼的另一面,他蔑视一切,同时又极度的尊重他所面对的一切。
正是生而为人,又济济不倦的要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于是诸翻烦恼诞生了。
他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精力充沛,不断地尝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办法。
虽说肩上扛着万斤重担,心灵上的充实,满足却可以让他自在的过活。
在同时期的文人中,他的眼里,世界是不一样的。
他观察思考的角度独特。
能与平常之处发现不平常之处。
有一双让人称羡的眼睛,《蝶恋花》“花退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之上柳绵吹又少。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他不仅能够描绘出壮阔豪迈的物象,也能细腻的勾勒出优美动人的场景。
景与景,景与情之间搭配得都不着痕迹。
文辞优美而意境悠远。
而体现他个人诙谐幽默的特色的诗词还是那些透露出来的生活气息很浓厚的诗词,例如《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人善于将所见所感联系起来,构造出新的意境,更多的愉悦之感和人文关怀。
自感自己已经是老人了,但是呢又这么喜爱这些美丽的花儿,但他却不仅嘲笑了自己一番,也说是花应羞上老人头。
顿时一个可爱的俏皮的老顽童形象跃然纸上。
着已经不再是平常我们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向,他从中“折”了一下,使一个惹人发笑的场景变成一个风趣诙谐而又意犹未尽的故事。
这些诗不像其他诗体,单纯的表达一方面的思想趋势,苏轼的诗歌是对社会,对生活,对情感的最真实直白的反映,得意而忘言,意思表达到位便是佳作了。
再如:《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重要的不是生活施加了什么在我们的身上,而是我们如何应对生活所施加在我们身上的。
古人传世的诗歌,大多是诗人于人生苦难之际所做,抒发的是一些坚强面对失落与尘世纷繁的态度,诗中讲诉了一个令人心酸却又颇有哲理的故事,苏轼被贬到黄州,苦笑自己一生为“口”忙,谁说不是呢,不吃饭,人就没法活下去,不说话,人就没法在社会中做事,不交流,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没有办法将满腹的才华运用起来。
年轻气盛,年纪较长,则会思虑更多,为人处世该更加顺畅,但苏东坡的一生却是风波不断,一次比一次事态严峻。
处变不惊的态度使他更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生活的变故,去享受生活,知鱼美,觉笋香。
和现代人相比,他真是“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一首《醉僧图颂》,人生得做且稳坐,劫劫地走为什么。
今年摳东禅师,明年去拽西林磨。
虽说不上眼界大,但可见其感慨之深。
平白简洁的表达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世间百态的轻松感悟。
怪不得林语堂先生也说:“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得更为充分。
”诗句的言外之味,使后人常读常新。
“幽默并不是讲笑话,他比笑话更有深度,产生的效果比笑话更强”苏轼时常幽默的做一些事,虽带有强烈的讽刺深意,却不曾轻易表达,而是暗含其中,意味深远。
《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谁能思不歌?谁能思不饥?以上两首诗其中的自然神妙,读之则现于眼前。
宋代的历史背景是比较特殊的,是一个重文轻武,而又外患严重的时代。
文人们处于一个盛世之后的文明发展阶段。
唐代的很多影响依然在。
环境对诗人的成长造成巨大的影响,他们的风格,多少带有国力强盛所带来的影响。
他们在诗歌上很难有突破,他们的文学发展依据是沿袭下来的。
对文人的重视,也使很多人以读书为终身大事,虽然宋代文化缺德很高的成就,社会发展也取得极大的进步。
但是文人们思想模式固定,更多的关注是超越前人,关心国家大事。
缺乏一种另辟蹊径的理念,对词的发展,使他们创新才华的一种体现。
而苏轼一生所做的诸多饱含深意的幽默的诗歌也正是他才华显现之处赵翼在《原诗》里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弊端。
在苏轼众多的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他观察之细致。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以上两段评语,不仅是褒奖,对苏轼的诗词文章是恰到好处的评价。
苏轼的才华在诗歌里多有体现,如以下诗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次韵关岭送雨》:举鱼惊呼得巨鱼,馋诞不易忍流酥。
更烦赤脚长须老,来趁西风十幅满。
《戏子曲》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乃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正是这些不着痕迹的描写,读文如看人,在这些诗歌里,我们更加能够了解其中苏轼所表达的心境。
《禅戏颂》已熟之肉,无复活埋,投在东坡无碍羹斧中,有何不可,问天下禅和子,且道是肉是素,吃得是吃不得是,大奇大奇,一碗羹,勘破天下禅和子。
《客位假寐》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林,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往往这些谐体诗所表达的内容才是诗人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
幽默的确是无所不能的,有谁能拒绝幽默带来的快乐呢。
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一些社会现象,发人深思,一语道破生活中很多讽刺的事件。
我们不断地需要新东西,但是我们终究是逃不过本性是人的局限。
我们不是妖魔神仙,无法摆脱人世间的七情六欲,生离死别,而诗人同样的,他们也只是凡人,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纵使他心态极其豁达,对人生多么无欲无求。
他也有那些凡尘俗事围绕在身旁。
诗歌是一门艺术,他的诗中这些“自然,自我,自我在世界中的地位,这正是艺术,哲学适合沉思的对象。
虽然担忧作者鲜明的个性特色,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更加重视那些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这些事他们一生创作的追求。
诗歌让我们从中窥见古代人的生活特征,也让我们反思,为什么现代人会让这个社会在科技方面取得极大的进步,而又应该如何在文化领域同样取得重大突破呢。
苏轼在诗歌里表现的幽默正是我们所缺乏的一种仔细观察思考的能力。
这种处事的幽默也是在应对生活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