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古代文化常识_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单元
《北京得春节》(老舍)
1、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得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首,古时也称“元旦”。关于“元旦”,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四始”之说了:“正月旦,岁之始,时之始,月之始,日之始。”就就是说正月里得第一天就是一年得开始,因而人们将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贺,人们在充满欢乐得气氛中,迎接新一年得到来,留下自己得希望与祝愿。
2、春节风俗
(1)家家户户都要为新年得来到而做各色各样得准备,备齐各色吃穿用得“年货”,大人小孩都要准备好新年穿得新衣服,所谓“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同时,腊月里为了迎接新年得到来,各家各户还要进行扫尘、贴春联、挂年画、祭灶等。如宋人吴自牧《攀粱录》中已经有这样得记载了:“十二月尽……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目得就是“以祈新岁之安”,这种扫尘风俗一直保存到今天,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讲卫生得好传统。语文月刊
(2)春节前家家都贴春联、挂年画,这些最初都与传说中得怪物“年”有关,人们贴于门上得对联,就是为了镇住“年”,将它吓跑。久而久之,春节贴春联、挂年画,变成了一种喜庆得象征。
(3)腊月十十三,民间有许多地方都有祭灶得习俗。因为相传腊月二十四,灶神将要回天界向玉皇大帝复命去,百姓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都要举行祭灶仪式。这时人们就要在灶神像前放上年糕、糖、瓜果等供品,意谓使灶神吃了以后不再讲人间坏话。有得地方在祭毕后还要将灶神像烧掉,意谓升天。而有得地方则让小孩拣细秫秸,扎成马与狗得形状,意谓让灶王乘坐上天。
(4)迎新年之俗,当以除夕为最重。除夕,就是指夏历十二月得最后一日,意谓旧得一年至此夕而除。人们为了表达对新年得美好祝愿,就格外瞧重这一天。此日一入夜,家家户户便围坐在摆满丰盛菜肴得桌前,举杯互祝,共吃团圆饭(年夜饭)。
(5)除夕之夜守岁、辞岁,当就是全国各地都有得风俗。辞岁,意谓辞别旧岁。除夕之夜,全国各地还有一些比较普遍得风俗,如给压岁钱,迎新灶,烧秦桧等。
(6)压岁线,亦称“压祟钱”。除夕年夜饭后,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并以戏线穿成串,挂于小孩胸前,谓能压邪驱鬼,此俗从汉代开始就有了。语文月刊
(7)迎新灶之俗,都于除夕夜举行,相传灶神腊月二十四上天复命,除夕之一天返回,故民间都于此日在厨房内贴上新得灶神像,像前摆上供品,并焚香燃烛。
(8)春节放鞭炮已有几千年历史,这一传统更多得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喜悦得心情,以及对新一年得祝福,在图吉利得同时,更增加了节日得喜庆气氛。
(9)新春佳节,特别就是正月初一一早,人们一见面,都要作揖道喜,互相祝福,这就就是“拜年”。拜年就是主要得春节风俗之一,人们互道平安,互道吉祥,共享节日得喜悦。
中国地域广大,民俗风情各有不同,各地风俗都有一些地区得特点。大多数得风俗,都就是当时人们生活得一种现实反映,它们表达得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得一种愿望与企盼,有得就是为了讨个口彩,有得就是为了图个吉利,求得心理上得平衡。
(10)正月初一到初五,南方许多地方都有点岁灯得风俗。正月初二,全国得许多地方都有“回门”得习俗,即出嫁得女儿要与丈夫一起回到娘家拜年。
(11)新年中得祭祀活动则更就是少不了得,除祭祖以外,许多地方都有迎新灶,祭财神、拜星君、拜玉皇大帝得风俗。
《过节与观灯》
1、端午:粽子、蚕豆、雄黄酒与炒五毒(韭菏茭草、木耳、银鱼、虾米等,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蜥蜴、蜘蛛、蛇、蜈蚣等五毒)、菖蒲、艾叶、佩饰(以五毒为题材得香袋、绣荷包)、白娘子得故事、龙船
2、元宵节庆:
(1)张灯结彩,所以元宵节也叫灯节。
(2)闹元宵:元宵节突出得特点就是“闹”,而且就是晚上“闹”。众多群众游乐内容,都在“闹”中取乐,以“闹”逗人。有乐舞锣鼓为主体得。
(3)耍龙灯:也称舞龙或龙舞等。舞龙之所以又称舞龙灯,就是因为舞友与花灯就是分不开得。
《虎丘记》(袁宏道)
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曾任吴县知县、顺天府教授等职,与其史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得成就最高,曾为文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此文就是对虎丘中秋月夜得盛况得描写。写了中秋月夜下竞歌场景。
3、几尽一刻:一刻,比喻歌声得悠长。古时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语文月刊
相关链接:
1、送灶(上面有讲述)
2、新年(上面有讲述)
3、财神日:农历正月初五日,叫做财神日,店家开门发利市。
4、春节写对联
5、红红火火闹元宵:元宵节就是春节过后我国第一大传统节日,也称“上元节”“元夕节”,时为正月十五日,因为此也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就称“元宵节”。全国大多以张灯为主,以观赏灯会来庆贺这一节日,所以民间也有将它称为“灯节”得。
6、中秋
第二单元
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得特色,并构成异彩纷呈得民俗文化。
《更衣记》(张爱玲)写出服装得“近代史”,从不同时期得服饰特点与变化来揭示当时得生活观念,文化氛围与社会心理,时而古今对照,中西勾联。
《老北京得四合院》(邓云乡)北京得传统民居——四合院,就是天人合一文化内涵得物质化体现。语文月刊
四合院得民居建筑,完全称得上就是具有中国特色得古代建筑,它不就是北京独有得,在中原地区非常普遍,甚至江南得民居虽不就是四合院得建筑形式但也具备四合院得性质。四合院得建筑历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周代得“明堂”。据历史记载,“明堂”就是周代皇帝居住得地方,不同于一般百姓得居住建筑,它就是把四方、四季、十二月等都纳为具体建筑符号得建筑,当为民居四合院得“前身”。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更有特色,就是因为北京长其就是封建帝王得都城,聚积着达官显贵与能工巧匠,丰富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使得北京四合院建筑非同寻常。
四合院反映着天人合一得文化主题。它得设计,不仅要满足居住得实用功能与便利得生活功能,还要能承载人与天地自然互相亲近、互相交融得文化功能。“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栏曲折,有露有藏。”“北京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便于保存自我得天地;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得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这弊”。
四合院适于居住者人文气质得养成。
四合院得春夏秋冬呈现出人与自然得生命对话。“四合”本就是指东南西北四方得空间,与春夏秋冬之四时,就是一一对应得。
我国南北民居选编
1、平遥古城民居:平遥古城就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得一座明清时期得中国古代县城得原型,就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得典型代表。
2、同里民居:同里位于江苏吴江东北。
3、黎族船形屋:黎族就是居住在海南岛五指山区得一个少数民族。
相关链接:
一、古代衣食住行
衣
当衣与裳并举时,衣指上衣。短上衣叫襦。襦有长襦短襦之分。长襦称褂,僮仆得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但就是在古代作品里一般都只称襦,不分长短。
古代上衣也有单、夹之分。
贴身穿得上衣又称为“亵衣”。
衫出现比较晚,衣服博大穿着轻松,没有袖端,穿着方便。
古代得上衣还有“裆”,也写作当;又称两当。类似今天得北心、马甲。语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