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34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隔离治疗菌痢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
急性菌痢病人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2次(隔日)粪检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者,经正规治疗,待患者症状消失,大便正常1周后方可出院。
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后,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隔周一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
(二)做好疫点、疫区管理工作1、划定疫点、疫区(1)疫点:指与病人、疑似病人、带菌者同一大门出入的住户,或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若干住户。
(2)疫区: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状况、自然村落分布、人群生活和物资交往等情况,考虑菌痢传播条件和流行病学联系,判断受累地区而划定疫区。
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或几个村、一个或毗邻的几个乡,在城市以居住区、街道或居委会为单位划定疫区。
2、疫点、疫区的消毒工作认真做好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等进行消毒处理。
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时要向被隔离的健康人培训消毒方法并使之掌握。
(1)随时消毒对于病人吐泻物,按1体积吐泻物加1/5体积漂白粉搅拌均匀,消毒2小时;成型粪便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便器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餐具首先煮沸消毒或流通蒸气消毒,也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30分钟或煮沸10分钟;残余的需要消毒的食物,以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分钟,或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或煮沸10分钟;对需要消毒的衣物,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流通蒸气消毒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化纤尼龙制品可采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地面、运送病人的交通工具等,可分别用0.1%过氧乙酸拖地和0.5%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拭);疫点(疫区)内井水消毒,一般按每立方米加有效氯量为2-6mg/l的标准,结合计算出的井水量,算出所需消毒剂的用量。
一、预案背景菌痢(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菌痢在幼儿园的传播,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幼儿园全体师幼对菌痢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2. 建立健全菌痢防控体系,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保障幼儿园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进行,维护校园稳定。
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生疫情,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2. 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成立幼儿园菌痢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防控工作。
3. 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幼儿园菌痢防控领导小组,负责以下工作:(1)制定菌痢防控工作方案;(2)组织开展菌痢防控宣传教育;(3)协调各部门开展防控工作;(4)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和处理;(5)监督各部门落实防控措施。
2. 各部门职责:(1)保教处:负责组织教师开展菌痢防控知识培训,加强对幼儿的日常观察和健康监测;(2)卫生室:负责园内环境卫生检查,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协助疾控部门开展疫情调查和防控;(3)后勤处:负责园内消毒工作,保障食堂、厕所等场所的卫生;(4)保卫处:负责园内安全巡逻,确保园内安全有序。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普及菌痢防控知识,提高师幼的自我防护意识。
2. 严格食堂管理:确保食堂卫生,加强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储存、分发等环节的监管,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3. 做好环境卫生:定期对园内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通风、卫生。
4. 做好晨检、午检和晚检:对幼儿进行健康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观察。
5. 加强户外活动管理:确保户外活动场地安全,避免幼儿发生意外伤害。
6. 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幼儿如有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及时请假就医,并告知班主任。
一、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全体师幼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成立菌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园长副组长: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园长成员:保健医生、班主任、保育员、食堂管理员等职责:(1)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菌痢防控应急预案;(2)组织开展菌痢防控宣传教育;(3)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菌痢防控工作;(4)及时掌握菌痢疫情动态,制定防控措施;(5)对菌痢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下设菌痢防控工作小组(1)宣传教育组:负责菌痢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工作;(2)疫情监测组:负责菌痢病例的监测、报告和处置工作;(3)消毒防疫组:负责园内消毒、防疫工作;(4)食堂管理组:负责食堂卫生、食品安全管理工作;(5)后勤保障组:负责菌痢防控所需物资的采购、储备和分发。
三、防控措施1.宣传教育(1)通过班会、家长会、宣传栏、微信群等形式,向师幼及家长宣传菌痢防控知识;(2)开展菌痢防控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提高师幼及家长对菌痢的认识。
2.疫情监测(1)班主任、保育员每日对幼儿进行晨检、午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保健医生;(2)保健医生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及时送医治疗;(3)疫情监测组每日统计菌痢病例,对疫情动态进行跟踪分析。
3.消毒防疫(1)加强园内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通风;(2)对疑似病例所在班级及密切接触者所在班级进行终末消毒;(3)对园内公共区域、设施设备等进行定期消毒;(4)加强食堂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4.食堂管理(1)食堂管理员负责食堂卫生、食品安全管理工作;(2)严格执行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留样等制度;(3)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5.后勤保障(1)及时采购、储备菌痢防控所需物资,如消毒液、口罩、手套等;(2)确保物资充足,满足防控需求。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是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因毒素吸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夏秋季多发。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悬殊。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5-6月开始上升,7-9月为高峰。
常有明确的不洁饮食史和与带菌者接触史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数为1~4d。
根据病情轻重和缓急,可分为两类六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①急性典型菌痢(普通型):突然发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继而腹泻。
大便初为稀便,1~2d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10~20次或更多,有时为纯脓血或呈黏胨状。
常有腹痛,便前加重,排便后缓解,里急后重。
左下腹有压痛,肠鸣音亢进,自然病程1~2周。
②急性非典型菌痢(轻型):全身症状轻,排稀便,日数次,有黏液,无脓血,显微镜下见少量红、白细胞。
病程数日,可不治自愈,部分可演变成慢性。
③中毒性菌痢(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高热或体温不升,迅速发生休克,昏迷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微或缺如。
根据临床表现又分三型: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
分为三型。
①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迁延不愈,大便不成形或稀便,常带黏液,偶有脓血,左下腹压痛,伴乏力、贫血、营养不良表现;②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痢疾病史,因受凉或进生冷饮食而导致急性发作者;③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痢疾病史,无临床症状,仅大便培养阳性,或乙状镜检发现有菌痢慢性期变化者。
3.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有较多红细胞、白细胞或脓细胞,可见吞噬细胞。
中毒性菌痢直肠拭子或灌肠采集大便标本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
慢性菌痢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黏膜充血、水肿、渗出、溃疡等。
大便痢疾杆菌培养阳性。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防治措施】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补充维生素及足够热量。
一、预案背景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发病率高等特点。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控制细菌性痢疾疫情,减少疫情传播和危害。
2. 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降低死亡率。
3. 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防止疫情蔓延。
4. 提高应急处置队伍的实战能力,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三、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疫情监测组、病例调查组、救治组、消毒组、物资保障组、宣传培训组等专项工作小组。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2. 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要加强疫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3. 疫情报告实行日报告制度,每日向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发生、发展和处置情况。
五、病例调查与处置1. 病例调查:接到疫情报告后,病例调查组立即开展病例调查,了解病例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接触史等。
2. 病例处置:根据病例调查结果,采取以下措施:(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进行病原学检查;(2)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控制传染源;(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
六、消毒与防护1. 消毒:对病例居住地、工作场所、交通工具等可能污染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2. 防护:加强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密切接触者等采取戴口罩、手套等防护措施。
七、物资保障1. 建立物资储备库,储备足够的消毒剂、防护用品、隔离设施等物资。
2. 根据疫情发展,及时补充物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八、宣传培训1.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细菌性痢疾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2. 定期开展应急处置培训,提高应急处置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
九、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报告: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向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幼儿园细菌性痢疾的传播,保障师幼的健康和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内细菌性痢疾疫情的预防和处理。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1)组长:园长(2)副组长:分管卫生保健工作的副园长(3)成员:全体教职工2. 应急工作小组(1)组长:卫生保健主任(2)副组长:保育员、食堂管理员、校医(3)成员:全体教职工3. 应急工作小组职责(1)卫生保健主任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保育员负责日常消毒、卫生清洁、饮食卫生等工作。
(3)食堂管理员负责食堂卫生管理、食品采购、加工、储存等工作。
(4)校医负责疫情监测、病例报告、健康教育等工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1)每日对师幼进行晨检、午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报。
(2)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班级、年级、全园疫情动态。
2. 病例报告(1)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上级卫生部门。
(2)按照上级卫生部门要求,做好病例信息登记、报告工作。
五、应急处置措施1. 隔离与治疗(1)疑似病例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2)确诊病例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必须隔离治疗,直至连续3次大便培养阴性。
2. 环境消毒(1)对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所在班级进行全面消毒,包括教室、卫生间、食堂等。
(2)加强公共场所消毒,如楼梯、走廊、大门把手等。
(3)加强食堂卫生管理,严格食材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
3. 健康教育(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幼对细菌性痢疾的认识。
(2)宣传预防措施,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食品、不喝生水等。
(3)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受疫情影响师生调整心态。
4. 联动机制(1)与上级卫生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疫情动态。
(2)与周边幼儿园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应对疫情。
六、恢复与总结1. 恢复工作(1)解除隔离治疗措施,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2)对受影响班级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
一、预案背景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为提高我单位应对菌痢疫情的能力,确保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建立健全菌痢防控体系,提高应对菌痢疫情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2. 降低菌痢疫情对我单位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3. 减少菌痢疫情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组织机构1. 成立菌痢应急指挥部,负责菌痢疫情的全面指挥和协调。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菌痢疫情的日常管理和应急演练的组织协调。
3. 设立应急小组,负责菌痢疫情的现场处置和宣传教育。
四、应急响应流程1. 报告与预警(1)员工出现疑似菌痢症状时,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预案,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3)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现场处置(1)应急小组迅速赶赴现场,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
(2)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和隔离观察。
(3)对现场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3. 信息发布与宣传教育(1)及时发布菌痢疫情信息,提醒员工注意个人卫生,增强防护意识。
(2)通过宣传栏、海报、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普及菌痢防治知识。
4. 转移与安置(1)对确诊菌痢患者,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进行隔离治疗。
(2)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根据病情和防控需要,进行集中隔离观察。
5. 应急终止(1)经专业人员评估,确认菌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符合终止应急响应条件。
(2)应急指挥部发布终止应急响应命令,恢复正常工作秩序。
五、应急演练1. 演练目的(1)检验菌痢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提高应急小组的应急处置能力。
(3)增强员工应对菌痢疫情的意识。
2. 演练内容(1)菌痢疫情报告与预警。
(2)现场处置与隔离观察。
(3)信息发布与宣传教育。
(4)转移与安置。
(5)应急终止。
3. 演练时间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菌痢应急演练。
六、总结与评估1. 演练结束后,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人员对演练进行总结评估。
一、总则1.1 目的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肠道疾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1.3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分级负责,属地管理;(3)快速反应,科学处置;(4)信息畅通,协同作战。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2.1 组织体系设立肠道疾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2 职责(1)领导小组:1. 负责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指导、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 审议、决定应急处置的重大问题;3. 向上级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2)相关部门:1.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病例监测、报告、疫情调查、防治措施落实等工作;2. 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现场秩序,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3. 交通部门:负责保障应急处置物资运输和人员疏散;4. 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卫生管理,加强师生健康教育;5.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卫生安全;6. 城市管理部门: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做好垃圾清运和消毒工作。
三、应急处置流程3.1 病例报告与确认(1)病例报告:发现疑似肠道疾病病例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2)病例确认:卫生健康部门接到报告后,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病例调查、确诊,并确定疫情级别。
3.2 启动应急预案根据疫情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3.3 疫情调查与控制(1)病例调查:卫生健康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传播途径、暴露人群等;(2)隔离治疗: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3)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治疗。
3.4 防控措施(1)宣传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2)环境消毒:对病例住所、公共场所等进行消毒;(3)食品卫生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卫生安全;(4)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
一、目的为有效应对和处置可能发生的痢疾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因痢疾疫情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痢疾爆发、暴发、流行等。
三、组织机构成立痢疾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痢疾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响应1. 预警与报告(1)建立健全痢疾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2)接到痢疾疫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2. 应急响应(1)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原因和传播途径。
(3)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痢疾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3. 医疗救治(1)设立临时救治点,为疑似病例提供及时救治。
(2)加强医疗资源调配,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3)开展病例救治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疫情控制(1)对疫点进行封锁,防止疫情扩散。
(2)开展消毒、灭鼠、灭蝇等防控措施。
(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5. 信息发布(1)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2)加强舆论引导,稳定社会情绪。
五、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应急队伍,负责应急处置工作。
2. 物资保障配备充足的医疗救治、消毒、防护等物资。
3. 经费保障确保应急工作经费的及时到位。
六、应急终止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不再具有爆发、暴发、流行风险时,应急指挥部宣布终止应急状态。
七、附则1.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八、应急处置流程1. 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原因和传播途径。
3.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痢疾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5. 加强医疗救治,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6. 开展消毒、灭鼠、灭蝇等防控措施。
一、演练目的为提高应对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二、演练时间2021年X月X日三、演练地点某中学四、演练组织1. 演练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德育主任、后勤主任、校医等担任成员。
2. 演练指挥部:由领导小组组长担任指挥长,负责演练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3. 演练工作组:分为现场处置组、宣传教育组、后勤保障组、医疗卫生组、保卫组等。
五、演练内容1. 现场处置组(1)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领导小组报告情况。
(2)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避免交叉感染。
(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对学校环境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2. 宣传教育组(1)通过校园广播、班会等形式,向师生普及细菌性痢疾的防治知识。
(2)宣传卫生习惯,提高师生自我防护意识。
(3)公布疫情信息,消除恐慌情绪。
3. 后勤保障组(1)保障演练所需的物资、设备等。
(2)协调相关部门,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4. 医疗卫生组(1)对疑似病例进行采样、检测,确诊后及时隔离治疗。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3)对学校环境进行卫生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5. 保卫组(1)维护校园秩序,确保演练期间校园安全。
(2)加强对学校周边的巡逻,防止疫情传播。
六、演练步骤1. 确认疫情(1)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上报领导小组。
(2)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处置(1)现场处置组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
(2)宣传教育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后勤保障组提供物资、设备支持。
(4)医疗卫生组进行采样、检测和隔离治疗。
(5)保卫组维护校园秩序。
3. 调查与防控(1)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情来源。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采取防控措施。
(3)对学校环境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一、总则1. 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幼儿园细菌性痢疾的传播,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内发生细菌性痢疾疫情时的应急处理工作。
3.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快速反应,及时处置;(3)科学应对,规范操作;(4)责任明确,协同配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由园长担任总指挥,分管卫生保健的副园长担任副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各部门职责(1)办公室: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2)卫生保健部:负责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健康教育、防控措施落实;(3)保育部:负责幼儿生活环境的清洁消毒、隔离病患;(4)后勤部:负责物资保障、设施设备维护;(5)医务室:负责疑似病例的初步诊断、隔离治疗和转运;(6)家长委员会:负责家长沟通、宣传教育。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1)加强日常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2)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必要时送医疗机构就诊;(3)对幼儿及教职工进行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2. 信息报告(1)接到疑似病例报告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按规定时限上报上级卫生部门;(3)对疫情信息进行保密,防止恐慌传播。
四、应急处置1. 疫情响应(1)启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召开会议,分析疫情形势,制定防控措施;(2)根据疫情发展情况,调整应急响应级别。
2. 隔离措施(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其生活、休息环境清洁、舒适;(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3. 清洁消毒(1)对幼儿园内环境进行全面清洁消毒,重点区域如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等;(2)对病患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3)加强食堂、厨房等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管理。
4. 健康教育(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及教职工的防病意识;(2)普及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知识;(3)宣传个人卫生习惯,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演练背景某市某区近日发生一起细菌性痢疾疫情,已确认10名患者,疑似病例30例。
为有效应对此次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市政府决定组织开展细菌性痢疾事件应急预案演练。
二、演练目的1. 提高相关部门应对细菌性痢疾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2. 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处置工作;3.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应急处置合力;4. 提高公众对细菌性痢疾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三、演练时间2023年3月15日四、演练地点某市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居委会等五、演练组织1. 演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2. 演练指挥部:由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3. 演练小组:由各参演单位相关人员组成。
六、演练内容1. 疫情报告与核实:模拟接到疫情报告后,相关部门迅速进行核实,确认疫情信息;2. 疫情调查与处置:开展病例调查、采样检测、隔离治疗等工作;3. 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开展舆论引导;4. 防控措施落实: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开展健康教育,落实疫苗接种等措施;5. 应急物资保障:确保疫情防控所需物资供应;6. 部门协调与配合: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七、演练流程1. 演练准备阶段:各参演单位根据演练方案,做好人员、物资、场地等准备工作;2. 演练实施阶段:按照演练方案,开展各项演练内容;3. 演练总结阶段: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八、演练评估1. 演练效果评估:评估演练过程中各参演单位的应急处置能力、协调配合程度等;2. 演练问题分析:分析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3. 演练总结报告:形成演练总结报告,报送市政府。
九、演练总结通过本次细菌性痢疾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各参演单位进一步提高了应对疫情的能力,完善了应急预案,加强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细菌性痢疾的认识,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
一、预案目的为确保幼儿园师幼在细菌感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幼儿园应对细菌感染的能力,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内发生的细菌感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幼儿园细菌感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组长:园长副组长:分管副园长、保健医生成员:各班级班主任、保育员、食堂管理员、安保人员等。
2. 应急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1)医疗救治组:负责对感染幼儿进行救治,指导家长进行救治。
(2)隔离观察组:负责对疑似感染幼儿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感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3)宣传教育组:负责对家长、幼儿进行细菌感染预防知识宣传。
(4)后勤保障组:负责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发现病例(1)班级教师发现疑似细菌感染病例时,应立即上报保健医生。
(2)保健医生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疑似感染幼儿进行初步诊断,并告知家长。
2. 启动应急预案(1)保健医生将疑似细菌感染病例情况报告应急领导小组。
(2)应急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召开紧急会议,分析情况,制定应急处置措施。
3. 疫情调查(1)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医疗救治组对疑似感染幼儿进行救治,同时开展疫情调查。
(2)调查内容包括:感染幼儿的基本情况、接触史、饮食史等。
4. 隔离观察(1)对疑似感染幼儿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感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5. 预防控制(1)对幼儿园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2)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3)开展细菌感染预防知识宣传,提高师幼的自我防护意识。
6. 信息报告(1)应急领导小组将细菌感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2)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7. 恢复教学秩序(1)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一、预案背景菌痢,即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发热等。
为确保幼儿园师生的健康安全,预防和控制菌痢的发生和传播,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幼儿园菌痢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菌痢防控工作。
2. 小组成员:(1)组长:园长(2)副组长:分管卫生保健的副园长(3)成员:保健医生、班主任、食堂负责人、后勤保障人员等3. 小组成员职责:(1)园长:负责全面统筹协调菌痢防控工作;(2)副园长:负责监督菌痢防控措施的落实,确保各项措施到位;(3)保健医生:负责菌痢的监测、诊断、治疗及防控知识宣传教育;(4)班主任:负责班级菌痢防控工作的落实,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5)食堂负责人:负责食堂的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6)后勤保障人员:负责幼儿园环境卫生的清洁消毒工作。
三、预防措施1.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菌痢防控意识。
2. 加强食堂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3. 做好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幼儿园环境卫生。
4. 严格执行晨检、午检制度,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5. 加强师生个人卫生习惯培养,提高个人防护能力。
6. 定期开展菌痢防控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应急处置1. 发现有疑似病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保健医生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隔离观察。
3. 班主任向园长报告疑似病例情况,并通知家长。
4. 园长向疾控中心报告,积极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5. 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做好跟踪管理。
6. 对幼儿园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7. 根据疾控中心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五、总结与改进1. 定期对菌痢防控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2. 加强与疾控中心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菌痢防控水平。
3.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加强对师生的菌痢防控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特殊情况,由幼儿园菌痢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为了提高我单位应对细菌性痢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二、演练时间2023年X月X日三、演练地点我单位办公区域及周边社区四、演练内容1. 疫情发现与报告2. 应急响应与启动3. 疫情调查与现场处置4. 病例隔离与治疗5. 疫情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6. 防控措施落实与效果评估五、演练组织1. 演练领导小组组长:单位主要负责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成员:各单位负责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2. 演练指挥部指挥长:领导小组组长副指挥长:领导小组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其他成员设以下几个小组:(1)疫情发现与报告小组(2)应急响应与启动小组(3)疫情调查与现场处置小组(4)病例隔离与治疗小组(5)疫情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小组六、演练步骤1. 疫情发现与报告(1)模拟疫情发生,发现疑似病例。
(2)疫情发现与报告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向演练指挥部报告。
2. 应急响应与启动(1)演练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迅速开展应急工作。
3. 疫情调查与现场处置(1)疫情调查与现场处置小组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对疫情现场进行封锁,防止疫情扩散。
4. 病例隔离与治疗(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5. 疫情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1)疫情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小组发布疫情信息。
(2)对舆论进行引导,消除公众恐慌。
6. 防控措施落实与效果评估(1)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落实防控措施。
(2)演练指挥部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
七、演练要求1.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
2. 演练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案要求进行操作。
3. 演练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协调,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4. 演练结束后,要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
八、演练保障1. 人员保障:各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演练工作。
2. 资金保障:演练所需经费由单位财务部门负责。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隔离治疗菌痢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急性菌痢病人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2次(隔日)粪检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者,经正规治疗,待患者症状消失,大便正常1周后方可出院.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后,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隔周一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二)做好疫点、疫区管理工作1、划定疫点、疫区(1)疫点:指与病人、疑似病人、带菌者同一大门出入的住户,或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若干住户。
(2)疫区: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状况、自然村落分布、人群生活和物资交往等情况,考虑菌痢传播条件和流行病学联系,判断受累地区而划定疫区。
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或几个村、一个或毗邻的几个乡,在城市以居住区、街道或居委会为单位划定疫区.2、疫点、疫区的消毒工作认真做好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等进行消毒处理。
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时要向被隔离的健康人培训消毒方法并使之掌握。
(1)随时消毒对于病人吐泻物,按1体积吐泻物加1/5体积漂白粉搅拌均匀,消毒2小时;成型粪便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便器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餐具首先煮沸消毒或流通蒸气消毒,也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30分钟或煮沸10分钟;残余的需要消毒的食物,以0.2%—0。
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分钟,或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或煮沸10分钟;对需要消毒的衣物,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流通蒸气消毒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化纤尼龙制品可采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地面、运送病人的交通工具等,可分别用0.1%过氧乙酸拖地和0。
5%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拭);疫点(疫区)内井水消毒,一般按每立方米加有效氯量为2—6mg/l的标准,结合计算出的井水量,算出所需消毒剂的用量。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为加强对细菌性痢疾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1 疫情监测报告和判定1.1 疫情的监测按照《浙江省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见附件)实施。
没有《浙江省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改为按照《痢疾防治手册》实施。
1.2 疫情的报告发现细菌性痢疾病例,在24小时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
发现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 疫情的判定1.3.1 蓝色疫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县(乡镇)范围7天内发现200例以内病例1.3.2 黄色疫情:县(乡镇)范围7天内发现200例以上病例。
1.3.3 红色疫情:县(乡镇)范围7天内超过300例以上病例。
(蓝色疫情,黄色疫情,红色疫情定为多少病例请省中心确定)2 疫情的应急响应2.1 蓝色疫情的应急响应县(乡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细菌性痢疾疫情的处置,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疫情处理工作。
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必要时请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2 黄色疫情的应急响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细菌性痢疾应急疫情的处置。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集本中心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应急疫情处置工作。
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县卫生局报告,同时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3 红色疫情的应急响应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各工作组参与细菌性痢疾重大疫情的处置。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集本中心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重大疫情处置。
并对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督查,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查明疫情发生的原因,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重大疫情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省卫生厅报告,同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必要时请求国家CDC提供技术支持。
3 现场控制技术措施3.1 流行病学调查3.1.1 个案调查:对最早出现病人的地区和病人较集中的地区的病人进行个案调查,(是否每例病人要进行个案调查请省中心确定)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了解细菌性痢疾发病及疫源地现况,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
3.1.2 暴发调查:根据病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群分布特点,把从现场获得的资料加以对比,综合分析暴发的影响因素和初步假设,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方案。
3.2 病人和带菌者隔离治疗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每天大便检测一次,连续两次检测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带菌者可以在家隔离治疗,每日采便检验一次,连续二次阴性解除隔离,重复阳性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治疗期间严格执行随时消毒。
3.3 疑似病人处理医疗机构诊断疑似病人立即留观,在疫源搜索时发现疑似病人,应立即送到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未确诊前暂按病人处理。
排除菌痢诊断,按感染性腹泻处理。
(立即留观、送到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是否能做到,要不要这样写请省中心确定)3.4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3.4.1 医学观察:对与细菌性痢疾病人有过密切接触以及在水型、食物型暴发中有可能受感染的人,如病家的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的参加者等要进行医学观察。
医学观察期限为连续采便两次阴性;如无粪检条件,以最后接触之日起计算7天,完成预防服药,接触者中无病人出现方可解除医学观察。
医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早期症状及体温测量等。
3.4.2 预防服药:所有密切接触者给予预防服药,可选用氟哌酸400mg,每日2次,连服3天,或痢特灵200mg,每日2次,连服3天。
儿童不可使用氟哌酸,可按体重使用痢特灵10mg/kg,每日2次,连服3天。
预防服药应严格控制服用对象和范围,不能无指征地扩大服药范围,更不能在细菌性痢疾疫情散发地列为常规防治措施进行普遍服药。
3.5 切断传播途径重点“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
封锁或停用阳性水源。
加强《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取缔无证摊贩,禁售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疫区内要劝阻群众聚餐。
病家和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粪便要严格消毒处理。
病家及周围50米左右范围内的厕所、粪坑实施灭蝇。
3.6 健康教育:使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提高群众对细菌性痢疾预防的卫生防护意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4 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4.1蓝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县级专家组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传染源隔离后,自疫点处理后7天,无新病人出现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由县(乡镇)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决定。
4.2黄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县级专家组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传染源隔离后,自疫点处理后7天内无新病例出现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决定。
4.3红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省级专家委员会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传染源隔离后,自疫点处理后7天内无新病例出现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指挥部决定。
5 评估在细菌性痢疾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对疫情发展的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疫区在实施控制流行应急预案后,新发病例显著减少,月细菌性痢疾病例数降至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入常规预防和监测,尤其要做好疫源检索、带菌者的消菌治疗等工作,防止疫情的再传播。
疫情结束后,省、县及县三级按疫情的应急响应级别,组织有关人员对疫情的处置工作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
6 附则6.1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我省细菌性痢疾疫情应急处置。
6.2实施时间: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6.3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方案的补充、修订、更新等工作。
7 附件附表1 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附表2 细菌性痢疾粪便样本采样登记表附表3 细菌性痢疾病原分离结果报表附表4 细菌性痢疾菌株鉴定表附表5 细菌性痢疾菌株药敏结果记录表附表6 细菌性痢疾菌株药敏结果汇总报表附表7 细菌性痢疾监测菌株登记表附表8 细菌性痢疾监测防制工作检查考核登记表附件1 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调查指南附件2 细菌性痢疾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附件3 细菌性痢疾药敏试验技术规范附件4 细菌性痢疾菌种管理规范附表1 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地区国标编码□□□□□□□□病例编码□□-□□□□1.一般情况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1.2性别⑴男⑵女□1.3年龄(岁、月)□□1.4职业□□⑴幼托儿童⑵散居儿童⑶学生⑷教师⑸保育员⑹餐饮食品人员⑺公共场所服务员⑻商务人员⑼医务人员⑽工人⑾民工⑿农民⒀牧民⒁渔(船)民(15)海员及长途驾驶员(16)公务人员及职员⒄离退人员(18)家政、家务及待业(19)不详(20)其他1.5文化程度□⑴学龄前儿童⑵文盲⑶小学⑷初中⑸高中⑹大学及以上⑺不详1.6 现住址户口地1.7工作(学习)单位1.8联系人联系电话(办)(宅)(手机)2.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年月日时□□□□□□□□2.2发病地点2.3首诊时间年月日时□□□□□□□□2.4首诊单位2.5诊断医院2.6报告时间年月日时□□□□□□□□2.7住院时间年月日时□□□□□□□□2.8出院时间年月日时□□□□□□□□3.临床资料3.1临床症状3.1.1腹泻⑴有⑵无□每天最多腹泻次数□□3.1.2粪便性状⑴水样⑵粘液血便⑶脓血便⑷其他□3.1.3里急后重:⑴有⑵无□3.1.4恶心⑴有⑵无□3.1.5呕吐⑴有⑵无□3.1.6发热⑴有⑵无□最高体温℃□□.□3.1.7嗜睡:⑴有⑵无□3.1.8昏迷:⑴有⑵无□3.1.9抽风:⑴有⑵无□3.1.10 其他症状:3.2诊断依据□3.2.1诊断依据⑴临床⑵病原学⑶临床+病原学3.2.2粪便检验结果3.2.3病人转归⑴痊愈⑵带菌⑶死亡□4.流行病学调查(病前1周内)4.1接触过同样病人⑴有⑵无□4.1.1接触时间年月日时□□□□□□□□4.1.2接触地点4.1.3接触方式4.1.3.1同吃⑴有⑵无□4.1.3.2同住⑴有⑵无□4.1.3.3同玩⑴有⑵无□4.1.3.4同工作⑴有⑵无□4.1.3.5护理⑴有⑵无□4.1.3.6其他⑴有⑵无□4.2饮食情况4.2.1饮生水⑴有⑵无□4.2.1.1水源类型⑴井水⑵河水⑶塘水⑷自来水⑸其他□4.2.2吃生冷食品⑴有⑵无□4.2.2.1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3熟食冷吃⑴有⑵无□4.2.3.1熟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4其他可疑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5在外就餐史⑴有⑵无□4.2.5.1就餐地点⑴排档⑵个体餐馆⑶宾馆餐厅⑷其他□就餐地点名称4.2.6同餐者⑴有⑵无□4.2.6.1同餐人数□□□4.2.6.2同餐日期年月日时□□□□□□□□4.2.6.3同餐者发病:⑴有⑵无□同餐发病人数:4.2.7饭前洗手:⑴洗⑵不洗□4.2.8便后洗手:⑴洗⑵不洗□4.3.1 小儿喂养方式:⑴母乳喂养⑵人工喂养⑶混合喂养□4.3.2 母亲卫生习惯:⑴良好⑵一般⑶不好□5.控制措施5.1病人隔离⑴是⑵否□5.2隔离地点⑴住院⑵家庭⑶其他□5.3家庭隔离期间的消毒与治疗5.3.1病人的饮食用具⑴分开⑵未分□5.3.2饮食用具消毒方法⑴煮沸⑵清洗⑶消毒液名称□5.3.3排泄物⑴未处理⑵处理处理方法□5.3.4治疗情况⑴连续服药⑵间歇服药⑶未服□5.4患病期间暂时调离工作岗位⑴是⑵否□5.5密切接触者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与患者关系接触方式发病日期6.小结调查者单位:调查者:审查者:调查日期:(填表说明:病例编码第一、二位填年号,后四位填流水号。
)附表2 细菌性痢疾粪便样本采样登记表监测地区:县县(乡镇)省级监测点□县级监测点□其他□- 12 -注:①粪便性状:1.鲜血样便 2.血便相混 3.脓血便 4.黑便 5.粘液便 6.米泔水样便7.水样便8.稀便②临床症状(可多选):1腹泻、2腹痛、3左下腹部压痛4呕吐5里急后重6 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7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8突然高热③发热体温填写病程中最高一次体温④粪便镜检参考国家诊断标准,填写阴性或阳性填表单位:填表日期:- 13 -附表3细菌性痢疾病原分离结果报表监测地区:县县(乡镇)省级监测点□县级监测点□其他□填表单位:填表日期:附表4 细菌性痢疾菌株鉴定表监测地区:县县(乡镇)省级监测点□县级监测点□其他□检- 16 -填表单位:填表日期:- 17 -附表5 细菌性痢疾菌株药敏结果记录表监测地区:县县(乡镇)省级监测点□县级监测点□其他□- 18 -1.每批药敏试验必须同时做参比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并将结果记录在本表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