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研政治复习:艰苦探索革命道路
- 格式:pdf
- 大小:117.36 KB
- 文档页数:3
考研政治:“三条道路”考研政治:神奇的“三条道路”在我党浴血奋战、艰苦创业的历史过程中,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的繁荣和富强,开辟了三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二十一世纪。
下面各位考生就和老师一起来看一下这三条道路的相关知识点。
一、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等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一条正确道路。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
中国革命道路是指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三条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都是最根本问题。
在中国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走自己的路,先后成功探索出了三条道路: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出了一条以农村为中心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
2.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出一条由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3.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三条道路开辟的基点中国共产党经过八十年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创业,开辟了三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三条道路的开辟是基于以下四点:1.科学地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是开辟三条道路的前提。
2.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开辟三条道路的基础。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三:中共对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探索热点扫描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之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各地的共产党人也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这就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问题2、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1)中共“八大”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2)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入歧途。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党的重要会议1、遵义会议——建党以来的第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11年考研中国近代史纲要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则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D.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9.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的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从中国内部分析,其根本原因是( B )A. 军事战略的错误B.社会制度的腐败C. 经济技术的落后D.思想观念的保守10.1953年9月,彭德怀在一份报告中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场战争的胜利( B )A.结束了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历史B.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C.奠定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D.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6.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 BCD )A.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重要原则B.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的有关的是( BD)A.《德黑兰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兹坦公告》28.延安整风运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一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AC )A.教条主义B.形式主义C.经验主义D.宗派主义29.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急的合作化道路,成功地实现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历史经验主要有( BCD )A.国家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C.在土地改革后不答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D.采取从互助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渐过渡形式36.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01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 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2)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5分)35. (1)从“打橄榄球”和“唱大合唱”的形象比较中,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5分)(2)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5分)36. 结合材料(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分)(2)结合中共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历程,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怎样成为“力量”的?(6分)37.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 如何理解“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6分)(2) 为什么说郭明义的先进事迹是“简单中的伟大”?(4分)38. 针对西方某些人士对中国的“捧”与“批”,谈谈什么是“真实的中国”以及中国的“责任”。
(10分)2010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而梅兰芳大师这件出演失误可以看作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所以说失误的错误时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35.(1)为什么在紧急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36. (1)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37.(1)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2)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38.(1)“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说明了什么?“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是中国政府的首个宣传活动,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一种战略关切,展现了中国制造的软实力。
考研政治11年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ABCDE)。
A. 均衡性B. 发展性C. 矛盾性D. 过程性E. 整体性答案:BCDE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具体时间是(AB)。
A. 1921年7月23日B. 1921年7月1日C. 1922年7月1日D. 1925年7月23日答案:AB3. 中国共产党确定土地革命总路线的会议是(C)。
A. 中共一大B. 中共二大C.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D. 中共七大答案:C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
A. 长征胜利和延安整风B. 遵义会议C. 农村包围城市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答案:A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有哪些?请简要阐述。
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包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和整风运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三个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等。
这些经验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取得的重要成果。
2.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答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
这一目标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体要求,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目标。
三、论述题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点。
答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两次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了⼈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产阶级和全⼈类解放的⽃争建⽴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宣⾔》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这⼀伟⼤学说便成为⽆产阶级解放⽃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的⽆产阶级社会主义⾰命的新篇章。
2.列宁、斯⼤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命的胜利使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
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之后,不仅⾯临着巩固政权的任务,⽽且还⾯临着在经济⽂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这⼀切⼜毫⽆经验和先例可资借鉴。
这些特殊的因素,决定了列宁、斯⼤林在领导⼈民⾛向社会主义道路中,不得不经历⼀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贡献,也是他留给后⼈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斯⼤林模式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产⼒的⾼速度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
3.社会主义从⼀国到多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国发展到多国是⼈类历的巨⼤飞跃。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的历史贡献:第⼀,社会主义开始作为⼀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第⼆,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量坚定地⽀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民的前进⽅向。
下载毙考题APP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
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部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国民党统一全国的标志——张学良东北易帜。
2.国民党统一全国后,就不再是工、农、小资和民资的联盟,而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因此中国的国情没有变,矛盾没有变,中国革命的任务、对象和性质就都没有变。
3.八七会议的内容:第一,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第三,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4.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八七会议是大革命的失败与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中共四大革命历史时期及统一战线:1.1925-1927 大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2.1927-193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3.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5.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6.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
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就是要: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华罗庚的优选原则说明要寻找粉笔长度的最适合值,防止过犹不及,也同样防止未达目标,所以此题充分表明了优选原则是坚持适度原则的体现,正确答案是选项C。
选项A注重量的积累在本题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本题干并不是说粉笔注重积累,长度越长越好,因此错误。
同样选项B和选项D与本题无关,是干扰项。
因此错误。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因素,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
选项A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因此选项A错误。
选项B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因此选项B错误。
选项C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因此错误。
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
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规律中的适度原则。
【解析】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本题中的优选问题,就是一个关于粉笔头多长最合适的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也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所以C项正确。
2.【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对社会存在的内涵及其作用的理解。
【解析】社会存在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正确答案为D。
B、C也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内容,但不是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也就是说,社会形态的内容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并不是单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因此,A选项错误。
3.【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货币的产生与商品交换中的矛盾问题。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答案和评分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 C2. D3. D4.B5.A6. C7. A8.A9. B 10.B 11. B 12. C 13. C14. D 15. D 16. A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7. AB 18. ABC 19. AB 20. CD 21. AC 22. ABC 23. ABCD 24. ACD 25. ABCD 26. BCD 27. BD 28. AC 29. BCD 30. ACD 31. AB 32. ABCD 33. ABCD三、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一下所给答案要点供参考。
若考生另有答案,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题总分。
34.答案要点(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如何合理地处理垃圾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3分)垃圾成为废物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即放错位置)所造成的。
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分)(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生产生活中出现垃圾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正视矛盾,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当中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2分)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把垃圾“变废为宝”可以有多种方法,垃圾分类就是一种有效的“出路”。
(3分)(注:如果考生从矛盾转化的角度论述,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35.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打橄榄球”式的西方政党制度有着本质区别。
(2分)“唱大合唱”形象地反映了我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即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一致、合作共事的优点和特点。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考点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考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考点主要包括革命思想的创新、革命组织和队伍的建设、革命斗争的策略策略和实践探索、以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一、革命思想的创新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革命的探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同时注重理论创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革命的探索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张以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为主力军,实现国内外反动统治阶级的推翻,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革命目标。
二、革命组织和队伍的建设1. 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的探索注重党的建设,提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根本保证和领导核心。
2.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设。
中国革命的探索注重构建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共产党、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派以及各革命群众团体的联合,形成了具有强大威力的革命力量。
三、革命斗争的策略策略和实践探索1. 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的探索主张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形成了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相结合的战略。
2. 群众路线。
中国革命的探索强调依靠广大群众,注重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 统一战线策略。
中国革命的探索注重团结各个阶级的力量,实现了革命的广泛联盟。
四、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革命的探索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斗争,积极争取国际支持,尤其在二战后,中国革命的探索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以上是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的一些重要考点。
这些考点不仅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轨迹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掌握这些考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为今后的研究和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国开2023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参考答案论述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在一次次求索和开拓中完成各种艰巨任务,关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体实际相结会、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试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参考答案:大革命失败后,在全党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探索中,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进行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代表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向赣南闽西进军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南下时,决定选择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这是因为:这个地区在大革命时期各县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当地的农民武装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易于部队筹粮;地处两省交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比较远,加之湘赣两省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又存在矛盾,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1万余人陆续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宁冈碧市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1928年12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以三万人的兵力,分五路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
1929年1月14H,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离开井冈山,踏上转战赣南的艰难行程。
蒋桂战争爆发后,红四军利用有利时机,在赣南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地方武装,在于都、兴国、宁都三县建立起县级革命政权,赣南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5月中旬蒋桂战争结束后,红四军乘福建军阀主义去广州参加粤桂军阀战争的机会,又先后两次进入闽西,在当地工农武装配合下歼灭了地方军阀。
1930年春,赣南根据地和闽西根据地形成,为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基础,并对各地区红军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建设起了鼓舞和示范作用。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考点(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考点一:中国革命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失败和中华民族的危机感•五四运动对革命的思想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方向考点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相结合•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与革命胜利考点三: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启示•党的基本路线和思想建设的重要性•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和实践考点四:中国革命的现实意义和影响•中国革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革命对世界革命的启示和影响以上是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相关的考点和详解。
这些考点包括了中国革命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启示,以及中国革命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实践,以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影响。
考点五: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过程•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起点: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探索•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考点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党的先进性和党的建设问题考点七: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践效果和成就•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维护•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上是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相关的考点和详解。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过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践效果和成就,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些考点将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意义和价值。
国开2023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参考答案论述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在一次次求索和开拓中完成各种艰巨任务,关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体实际相结会、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试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参考答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社会状况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封建专制的残酷统治和压迫、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掠夺,使得经济社会极端落后,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就成为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党成立之初,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和办法可资借鉴,一度曾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对走出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问题做出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走上江西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革命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思想,提出和发展了“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建党建军思想,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成功实践。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做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2.3 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同学们好!我们大家都知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也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但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由于盲目效仿西方、效仿苏俄,在革命道路上陷入了两个误区,即(就是)坚持“合法斗争论”和“城市中心论”,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开展工人运动,组织工人进行罢工、游行示威等。
尤其是 1924 年国共合作之后,共产党更是将主要精力投向了民众运动,而忽视武装斗争,更忽视武装斗争的领导权,期望通过国共合作,来完成国民革命的任务,然而蒋介石背信弃义,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政变,还有广州“四·一五”政变,长沙的“马日事变”等,他们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顿时,革命陷入血雨腥风之中!使共产党的人数从政变前的将近 6 万到政变后下降到不足 1 万,后来毛泽东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说:“我们就象一篮子鸡蛋,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摔得稀烂,还好,还有几个没摔烂,我们又捡起来孵小鸡。
”多么悲壮!也多么的无奈!在血的代价面前:我们党看到了忽视武装斗争,忽视武装斗争领导权的被动与悲哀!也就是说,我们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在中国单靠民众运动这一合法方式取得革命胜利是行不通的!必须搞武装斗争!正象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所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杆。
”一、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对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探索出的第一步。
既然我们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 1927 年的 8.1 南昌起义、9.9 秋收起义、12 月 11 日的广州起义。
——通过这些起义,我们组建了自己的武装队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也标志着我们党在武装斗争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五章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毛泽东提出“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路”重要思想的著作是: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中国化开始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召开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3.1956年毛泽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方针政策,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不要四面出击》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命题分析]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讲过向苏联和其他国家学习的问题。
他认为,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
但是主要的还是学苏联。
为了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必须而且首先要向苏联学习,并且要尽可能地争取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帮助。
在学习中,毛泽东十分敏锐地觉察到了苏联模式某些弊端,发现苏联的一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强调在学习苏联和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1955年底,他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并开始组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1956年春,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其他领导同志,用了差不多一个半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广泛深人的讨论研究。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仍然互相对峙。
经过几番周折,实现了宁、汉合流。
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
其后,南京政府的军队继续北伐,于6月进驻北平、天津一带。
奉系首领张作霖在退回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其子张学良于同年12月29日在东北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其性质是一个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这样,北洋政府时期还在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也被彻底废除了。
国民党政府是怎样实行一党专政军事统治的呢? 第一,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据1929年3月的官方材料,全国军额达二百万,实际兵员数远不止此。
第二,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如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中统)和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局(“军统”),其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第三,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自1934年11月起,保甲制度在全国普遍推行。
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第四,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
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上述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依然是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革命的对象依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也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仍然迫切需要一个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人民要争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严厉镇压。
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 000多人。
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向警予、夏明翰、周文雍等党的重要活动家先后牺牲。
一些不坚定分子动摇了,有的声明脱党;有的甚至公开忏悔,攻击共产主义,出卖党的组织和同志。
据1927年11月统计,全党党员人数由1927年5月中共五大时的57 900多人锐减到10 000多人。
革命的工会、农民协会等也到处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落。
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人民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拉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并于10月7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反击。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
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是城市还是农村呢? 革命工作应当以城市为中心,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
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
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
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经过摸索,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
1928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视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
1929年6月,中共六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在中国,找不到一个经济力量能够统治全国的大城市,所以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要有红军,必须要有广大的苏维埃区域的帮助。
同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九月来信)更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发表署名信件,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乡村工作;认为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即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这样,革命必然可以得着胜利。
在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毛泽东的贡献最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实践上,毛泽东不仅率先集中精力投身革命战争,而且自觉地把革命的进攻方向首先指向了农村。
第二,在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在该文中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第三,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创造性地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在开辟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还提出反对党内的教条主义。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章,孕育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思想。
)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反围剿战争: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
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也取得重大胜利。
土地革命: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土地问题。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赣南兴国县发布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1931年2月,毛泽东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并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
这也是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土地革命开展的意义:充分调动了根据的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