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药学应用的课程,属于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包含免疫学内容的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医学类、药学类、生物类专业必开的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1.课程描述:该课程涵盖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部分,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免疫学是从微生物学分离出的一个独立学科,免疫学的发展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已经成为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
生物学和免疫学都已经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各自发展成为重要的两个学科方向,并且是两门独立的重要课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跨多学科的课程。
课该程内容涵盖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跨学科性。
微生物研究内容涉及了生物学的多个学科,如形态学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分类学、传染与免疫学等。
其研究范围已经深入与扩大到工业、农业、海洋、水产、宇宙、食品、医药、畜牧等领域。
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交叉形成了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则是数、理、化、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结果。
免疫学是以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
免疫学是内容抽象、系统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理论性强的生命科学前沿学科。
组成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借助血管、淋巴管连接,遍及全身各处。
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反应,由多种传导信号系统介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功能。
诸如此类构成了免疫学的复杂网络特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
医学微⽣物学与免疫学新版⼤纲厦门⼤学本科课程信息表□公共基本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任选学科通修课程□学科或专业⽅向性课程□其它教学环节□全校性必修课院系必修课□全校性选修课□院系选修课理论课□实验课考试□考查□技能课□实践课医学类□化学化⼯类□⽣物科学类□思想政治教育类□⼈⽂科学类□专科⽣本科⽣□研究⽣系教学秘书审核:系领导审核:20 年⽉⽇第⼀部分医学免疫学第⼀章免疫学概论⼀、教学⽬的与要求1. 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2. 了解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概念与特点;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4. 了解21世纪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免疫的概念、功能⾃⽣活事例引出免疫的概念:识别⾃⼰与异⼰的能⼒具体表现:(1)免疫防御(2)免疫稳定(3)免疫监视免疫功能的承担者:免疫系统(⼆)免疫学发展史(三)免疫学研究内容与特点(四)医学免疫学学习的重要性(五)学习⽅法正确处理预习、听课、复习的关系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再记忆还是先记忆再理解?先记忆再理解,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第⼆章免疫器官与组织⼀、教学⽬的与要求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2.掌握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
⼆、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Central Immune Organs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或其它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髓和胸腺。
Bone marrow (BM)Functionof BM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的场所(效应和记忆性B细胞都是进⼊⾻髓后分化为浆细胞,然后分泌抗体)Thymus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类青春期后胸腺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萎缩退化,表现为胸腺细胞减少,间质细胞增多,并含有⼤量脂肪细胞。
⽼年期功能衰退,造成细胞免疫⼒低下,机体容易发⽣感染和肿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编码: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生物制药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执笔人:赵为审定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和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一般知识点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课堂讨论、课外自学、教学视频自学等方式,熟悉微生物学领域研究内容和知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核心知识点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全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用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公开演讲能力、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团队协作能力等;实现方式: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课堂讨论、课下交流、翻转课堂等;核心能力:微生物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的课程,如食用菌学、发酵工程、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微生物检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病原微生物学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方式:课程答辩,课外实践等;3.素质目标通用素质:遵守课堂纪律、考试纪律,诚信,学会尊重等;实现方式:严格考勤,禁止迟到、早退,禁止上课期间玩手机,加大过程考核力度(或比重)等;核心素质(供参考):微生物学课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不仅仅与生物有关,也涉及其他学科甚至关联到对自然、宇宙的认识,因此,通过学习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四年制药学本科专业)(2007年修订)一、前言《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的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是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因此,实验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理论内容加以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常用微生物学实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注意事项及用途。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等。
该学科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广泛渗透到基础、临床医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以讲授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方式进行。
教学大纲的所列理论课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释有关生理现象以及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实验课重点要求实际联系理论,巩固理论知识,拓宽思维,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四年制药学本科专业的教学。
总学时为63学时(理论课42学时,实验课21学时),2学分。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课程编码: 27A11303 学分: 3.5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72其中讲课:40 实验或实践:32适用专业: 药学系推荐教材: 沈关心著,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年。
参考书目: 黄敏主编,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微生物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消毒与灭菌、遗传与变异、感 染与看感染及感染的诊治防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特点。
通过学习免疫学,使学生掌握抗原、免 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和临床免疫的基础知识,掌握免疫学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为 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其生物 学功能、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常见病原性细菌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抗原结构及 其致病性,熟悉真菌、放线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以及其致病性、熟悉微生物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熟悉医 药学实践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了解微生物在药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次期末考试和 多次的章节作业以及课程问题讨论等; 课程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活动和小论文撰写等; 课程参与程度与课堂 表现等。
课程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改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建议学时: 2掌握微生物概念、种类,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发展史。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掌握免疫的概念与功能,了解免疫学的发展史。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微生物概念、种类,[授 课 [授 课法]容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免疫和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 的类型及作用,微生物的分类,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Immun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1423205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中医(中西医)学分:1总学时: 16 其中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肿瘤学及其它相关的临床学科。
选用教材[1] 罗晶主编.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 刘文泰主编.医学免疫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必读书目[1] 袁嘉丽主编.微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 袁嘉丽主编.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 曹雪涛主编.免疫学前沿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 颜世敢主编.免疫学原理与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5] 曹雪涛主编.免疫学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选读书目[1] Janeway's Immunobiology. 9th ed.[M].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2016;[2] 储以微主编.医学免疫学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 杨旭燕主编.临床免疫学进展[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4] 布尔梅斯特尔主编.免疫学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 周光炎主编.免疫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二、课程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1.免疫学概论教学要求:1.掌握医学免疫学有关概念。
2.熟悉本学科研究内容及其对现代医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免疫学的概念与功能。
✹重点2.免疫学发展史:了解免疫学发展经历的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20学时)总学分: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对象:医学类专业(本科)一、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教学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其基本理论包括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有关课程和对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
三、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原则性建议1、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工作的能力。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1、本大纲的内容是以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第五版)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写,分为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等三篇,共35章,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之比为2:1,实验考核2学时。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传授,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本大纲是我教研室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晶,在大纲编写之际,我们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位教授(师)表示深切的谢意。
大纲正文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种类(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型八大类)。
掌握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教授学生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参考书目,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2. 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和病原机制;3. 学习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的免疫学机制;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常见微生物致病原理;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1.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2.1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2.2 微生物的感染机制2.3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 免疫学与微生物3.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3.3 免疫学在微生物感染治疗中的应用4. 微生物检测和致病原理4.1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4.2 微生物致病原理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概念;2. 实验教学:开展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能力。
六、参考书目1. 《医学微生物学》李华主编2. 《微生物学导论》刘伟主编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张明等编著最后,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专业及所有方向使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部分,其中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进化分类及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免疫学研究的则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排异效应及其机制、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过程及其机制、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打破及其机制、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
该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从事中医药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教学中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原则,选择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适当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要求。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大纲外的内容约占5%。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包括三篇,第一篇从第一章到第十章,主要内容是免疫学;第二篇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主要内容是微生物概论与常见的病原性微生物;第三篇从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主要内容是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为36学时,实验为18学时。
绪论(1学时)【掌握】1.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2.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和要求示例文章篇一:《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探索生命奥秘的奇妙之旅》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充满了让人惊叹不已的秘密和奇迹!先来说说医学免疫学吧。
这就好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支超级军队!当有坏家伙,比如病毒、细菌这些小怪兽入侵的时候,免疫系统就会立刻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身体。
免疫系统里有好多厉害的“战士”,像白细胞、抗体等等。
白细胞就像是勇敢的战士,冲在前面和敌人战斗;抗体呢,就像是专门打造的神奇武器,能准确地击中敌人。
比如说,当我们不小心感冒了,病毒想要在我们身体里捣乱,免疫系统马上就会拉响警报!白细胞迅速集结,和病毒展开激烈的战斗。
这难道不神奇吗?我们平时根本感觉不到这场战争的发生,但身体却在默默地保护着我们。
再讲讲微生物学。
微生物啊,它们小小的,我们用肉眼根本看不到,但它们的力量可大着呢!有的微生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像制作酸奶的乳酸菌。
但有的微生物却是坏家伙,会让我们生病。
就像大肠杆菌,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在我们肠道里老老实实的,还能帮着消化食物。
可要是它们捣乱跑到了别的地方,那就会引起炎症,让我们难受得不行。
这多像一群调皮的小孩子,要是守规矩就是好孩子,要是调皮捣蛋可就成了小麻烦!在学习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做很多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哇!那一个个小小的生物在镜头下动来动去,简直太神奇啦!同学们都忍不住发出惊叹:“原来这就是微生物的世界啊!”还有一次,我们模拟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过程,大家分组讨论,想出各种办法来“打败”那些入侵的坏家伙,那场面热闹极了!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讲得生动有趣,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和惊喜的科学世界。
同学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举手提问,或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可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哦,它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探索。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CJZYJ10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课程类型:医学基础课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44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学分:适用对象:临床、护理、药学、预防、口腔、检验、影像专业基本要求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和应用性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
为应用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防治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打下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以及对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进行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学习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以及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按教材分章顺序,每章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一部分内容为教师讲授,另一部分安排学生自学。
其中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理解的重点。
对于了解的内容或部分熟悉的内容可酌定为自学。
关于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即实验教学,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进行。
教学时间分配第一章抗原目的要求:1.掌握抗原的概念与抗原的两种特性;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2.熟悉半抗原和完全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方法和医学上常见的抗原。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半抗原和完全抗原的概念。
2.抗原的分类TD-Ag和TI-Ag;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和自身抗原。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异物性、化学特性。
4.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决定簇(表位)的概念、种类。
5.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目的要求:1.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与功能。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3.了解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H链和L链;V区(HVR/CDR)和C区; J链和SP。
3.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VL和CL;VH和CH。
’。
4.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Fab、Fc、F(ab)25.五类Ig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教师指导下自学)。
6.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7.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第三章补体系统目的要求:1.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补体经典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的异同点;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2.熟悉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过程。
3.了解补体活化的调控。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补体的定义、组成与命名、补体的理化性质。
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的过程。
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4.补体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意义:参与早期的抗感染免疫,以及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四章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目的要求:1.掌握MHC的概念;HLA-Ⅰ类抗原分子和HLA-Ⅱ类抗原分子的组织分布。
2.熟悉HLA-Ⅰ类和HLA-Ⅱ类基因的定位;HL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MHC限制性。
3.了解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1.MHC的概念。
2.HLA-Ⅰ类和HLA-Ⅱ类基因的定位。
3.HLA-Ⅰ类分子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及其组织分布。
4.HLA分子的功能:参与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调控免疫应答过程中的MHC限制性。
5.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五章免疫系统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分类。
2.熟悉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的重要表面分子标志;T 细胞亚群的分类和功能。
3.熟悉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性。
4.了解CD分子的概念和命名。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系统的组成。
2.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及其功能。
3.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T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受体:(1) TCR的分子结构和作用。
(2) E (erythrocyte)受体的作用。
(3)促分裂原受体:PHA-R(phytohemagglutinin receptor)、ConA-R(concananalin receptor)。
5.T细胞表面的主要抗原分子:CD抗原(分子)— CD3、CD4和CD8的重要作用。
6.T细胞亚群:CD4+T细胞(Th1和Th2产生的特征性细胞因子和功能);CD8+T细胞的功能。
7.B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受体:(1) BCR的分子结构和作用。
(2) 促分裂原受体:LPS-R(lipopolysaccharide receptor)、SPA-R(staphylococcus protein A receptor)。
(3) IgGFc受体、补体受体、白细胞介素受体。
8. B细胞的功能。
9.NK细胞的主要受体(IgGFc-R)的作用和功能。
10.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和种类。
11.其他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点。
第六章免疫应答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类型及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熟悉免疫耐受的意义;了解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条件。
3.熟悉免疫应答的特点。
4.了解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学时安排:理论课4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应答的概念。
2.免疫应答的类型、基本过程和特点。
3.TD-Ag诱导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APC与Th细胞、Th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的特点。
4.TD-Ag诱导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T细胞应答过程中,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
6.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概念和特性。
7.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第七章超敏反应目的要求: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型;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代表性疾病;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学时安排:理论课6学时教学内容:1.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型。
2.Ⅰ型超敏反应中:(1) 主要的变应原。
(2) IgE类抗体、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特点。
(3)致敏和发敏的分子基础。
致敏阶段:初次接触变应原产生亲细胞性IgE抗体后,IgE的Fc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FcR结合。
发敏阶段: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变应原与相应的IgE结合导致细胞膜上IgEFc受体交联而触发。
(4) 活性介质的产生和作用。
(5) 常见的病症。
3.Ⅱ型超敏反应中:(1) 变应原的特点—变应原存在于细胞膜表面从而成为靶细胞。
(2) 参与发挥作用的成分和细胞。
(3) 导致靶细胞损伤的机制。
(4)常见的病症。
(5) 特殊的Ⅱ型—甲亢的发生机制。
4.Ⅲ型超敏反应中:(1) 参与发挥作用的成分和细胞。
(2) 可溶性中等大小IC的形成特点。
(3) 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
(4) 常见的病症。
5.Ⅳ型超敏反应中:(1) 参与发挥作用的细胞。
(2) 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特点和常见病症。
第八章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本章可结合成人专科教育的特点,视其学员原专业性质,作删节或指导自学。
在掌握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引导学员思考: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的病症有哪些?2.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第九章免疫学临床应用目的要求:1.掌握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特点。
2.熟悉常用的人工免疫的生物制剂。
3.了解免疫学诊断的基本原理。
学时安排:自学教学内容:1.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2.常用的人工免疫的生物制剂。
3.新型疫苗的发展。
4.计划免疫的程序和要求。
5.免疫学诊断的基本原理。
6.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各种结构的名称、化学组成及功能。
2.熟悉细菌的形态和大小: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及意义。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1) 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G+ 菌与G- 菌细胞壁化学组成的区别及其意义。
(2)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3) 细菌细胞质中质粒和核糖体的特点及意义。
(4) 核质的本质和作用。
3.细菌的特殊结构:(1) 荚膜和芽孢的形成条件和在医学中的意义。
(2) 鞭毛和菌毛意义。
4.革兰染色法的步骤、原理、结果及实际意义。
第十一章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合成代谢产物的实际意义。
2.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和规律。
3.了解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
(2) 酸碱度、温度及气体需求:对氧气的需求—需氧菌(即在大气环境中能生长繁殖)、厌氧菌、微需氧菌以及兼性厌氧菌的概念。
2.细菌个体生长的方式、速度和群体生长的规律。
3.人工培养细菌的方法。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生长状况—菌落的概念及特点。
4.检测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即生化反应的意义。
5.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意义。
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目的要求: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2.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3.熟悉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常用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
4.了解影响化学消毒剂效果的因素。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2.正常菌群的概念和正常菌群的分布。
3.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的概念。
4.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和和引发菌群失调的原因。
5.消毒、灭菌的概念以及常用的物理方法。
6.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1.熟悉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菌变异的机制。
2.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
(1) 形态和结构的变异的意义。
(2) 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的意义。
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 质粒的基本特征。
(2) 噬菌体的概念和结构以及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
3.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1) 基因突变的概念。
(2) 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结合、转导、溶原型转换的概念。
噬菌体的作用特点。
R质粒的作用。
4.细菌变异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毒力的组成和作用特点。
2.掌握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以及脓毒血症的概念。
3.掌握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作用特点。
4.熟悉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特点。
5.了解隐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的意义。
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毒力的概念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