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3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认真区分“文化”与 “文明”。始于胡适,他将 “文明”(Civilization)定 义为“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 的总成绩”。此对中国人的文 化研究是一种精确方向的引导。
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联系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
二者所涵盖的历史内容又有差异: “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 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 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 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 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 或指超越蒙昧时期(旧石器时代) 和野蛮
中国传统文化
江枰
金 虎 符
西周编钟
孔子雕像
铸有“中国”一词的何 尊
银芙蕖
唐咸通十四年(873)赐给法门寺的供佛具
wk.baidu.com
课外阅读书目: 1.《中国文化史概要》,谭家健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97年7月增订版。 1.《耍聪明的中国人》,石之轩著,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9年11月 版。 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 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4.《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至战国晚期,七国都纳入“中国”范 围,见《荀子》《战国策》等书,已 包含秦、楚、吴、越等地。 秦汉帝国建立后,“中国”领域放大, 包括东南至海、西北达于流沙的朝廷 管辖的广阔地区。 以“中国”为非正式国名,与异域外 邦相对称,首见于《史记·大宛列 传》。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 概念,萌发于宋代。
“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 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 程中开始的。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 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 践中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包 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 心智、德性的塑造。
2、 文明 与“文化”相近的古典词是
“文明”。“文明”之“文” 指文采、文藻、文华;“明” 指开明、明智、昌明、光明。 联合而成的“文明”指从人类 物质生产(尤其对火的利用) 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期(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阶段。进 入“文明”的标志有三:文字的发 明与使用、金属工具的发明与使用、 城市的出现。
因此,中国的文化史长达百万年 之久,而进入创制并使用文字和金 属工具的文明时代约4000年左右。
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对象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别。
文化史着眼于对诸种观念(文学 史、艺术史、史学史、哲学史、宗 教史等)侧面的综合考察,通过对 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的双向探 求,了解族群、民族、国家的文化 性格的生成机制、基本特色和发展 走势。
五 、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1、地理环境: (1)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 古老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 (2)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 流域繁复; (3)复杂的地理形势是中华文化 多样化发展的空间条件; (4)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的中 心转移提供了纵深腹地。
期末作文题: 选择现实社会中一种或一类明
显源自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且仍 为害甚大的弊端或痼疾,分析其 可能的源头,指出其危害,并就 减少或消弭其危害性提出你的办 法。
外人眼中的中国(文化)
这虽广大而不得富强的中国,有发明而不 能进步的中国,深于迷信而无信仰的中国, 家法森严而风俗颓败的中国。(法人Paul Valery语)
中华民族呈“多元一体格局”, “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 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 元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多元,使 得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格 局色彩缤纷、生机勃勃,在多样 性中保持了强劲的凝聚力。
三、释“文化”“文明”
1、文化 “文化”是汉语古典词,又在近代 被用来翻译西洋对应词,从而赋予 新的内涵。 “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 经学家刘向《说苑·指武》:“凡 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这是与武力相对应的意 义上使用“文化”一词。
导论
一、释“中国” “中国”的初义是“中央之城”,即 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 对称。 后来“中国”所指空间范围逐渐扩大, 有了多种引申:一是诸夏列邦,即黄 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 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是国 境之内;三是中等之国;四是中央之 国。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第一种。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 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 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 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
如果要列举中国文化一个最致命的 软肋的话,那么就是它一直缺乏真正 意义上的反思和忏悔,缺乏这种忏悔 的精神和习惯。在绝大多数问题上, 这个民族很容易坠入情绪的蛛网,坠 入是非纠葛之中;即使是反思,也只 是那种浅层次的、一种情绪和功利的 总结,很少有那种真正地、平和而有 深度地对于内心和人性的挖掘和警惕。 而且这样的思索又极容易受到各种各
中国只有家族,只有团体,没有个人,没 有个性。个性的沉没,是中国文化没有发展 的最大原因。(黑格尔《历史哲学》)
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 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没有享受什么教 育,也并不文明。(维特评李鸿章)
自己人的评价
火轮船者,至拙之船也;洋炮者,至蠢之 器也。船以轻捷为能,械以巧便为利。今夷 船煤火未发,则莫能使行;炮须人运,而重 不可举。若敢决之士,血刃临之,骤失所恃, 束手待死而已。(王闿运)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 国往来照会公文,言及中方,有 “大清”“中华”“中国”等多 种说法,而以“中国”用例最多。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在作为历史 范
畴的“中国”这一逐步扩展并定位的空 间
中得以发生、推进。
二、释“中华民族”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 的复合词的简称,较早出现在魏 晋南北 朝,以《魏书》《晋书》用例 为多。 由“民族”与“中华”组成的复 合词 “中华民族”,出现于晚清,曾 与“中国民族”同位并用。
样派别、立场、权力或者别有用心 的阴谋左右。这样的状态,使得我 们在五千年不算短的文明史中不断 地犯着同样的错误,缺少实质性的 进步和飞跃。
我们能够意识到历史的荒诞性,但 我们却意识不到现实的荒诞性。这 样的缺乏,是因为我们对于现实缺 乏足够的警觉,也缺乏一种由思想 高度所拉开的距离,以及对历史和 幻象应该保持的冷静。(赵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