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 前言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正在改变着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在地区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省区市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和南北部的地带性差距正在拉大;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区域性矛盾愈加突出。在这种趋势下,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和措施问题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区域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跨世纪发展中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自1993年下半年起,中央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至1996年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与此相应的,中国各地区在实施中央调控方针、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方面出台了众多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不同程度的效果。

今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强调“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若干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同时还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过程”。这是考察中国区域发展问题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过程中,区域发展政策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工作决策的核心。决策的科学化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的大局和在区域发展竞争中的成败。为了区域发展决策的需要,各级政府需要把握全国发展的总态势,本地区实施的政策及其效果,相邻区域发展的基础、政策、结构的优势与缺陷等。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确定本区域的发展战略思路、产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作出关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吸引资金、开辟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的竞争决策。

区域开发和区域发展问题在受到各级政府重视的同时,也成为地理学、经济学、区域科学等学科愈来愈重要的研究对象,成为高等学校教学和对全社会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课题。多年来,已有不少关于区域发展方面的专门著作问世,但多数是专题性的或理论性的,缺乏对中国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区域发展政策和实施效果的系统阐述,更没有提供这方面的系统资料和数据。随着中国经济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走向国际市场,许多国家的政府人士、企业界和学术界也愈来愈关注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实施结果。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适应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而问世的:

1.适应政府关于区域发展决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为决策提供信息和政策建议。在区域发展这个“热点”问题上持续、系统地提供科学咨询;

2.为从事区域开发、区域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机构、人士提供关于中国区域发展的系统信息和分析结论;

3.为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关注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的国外政府人士、企业界、学术界提供感兴趣的地区政策和发展信息,并以此发展与境外的学术交流。

我们计划每2~3年出版一本《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在2002年出版《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体。在分析和编写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刻画和反映区域发展的状态及其变化,诊断存在的问题。其中,突出了对区域政策的跟踪与评价。按“政策—行动—效果”的思路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对全国及各地区有关区域发展政策及实施效果进行有褒有贬的阐述。

2.“九五”计划开始,国家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施一些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提倡地区经济要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即确立了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模式。因此,我们加强了对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地区经济合作、沿海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的带动作用、扶贫、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3.1995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中国的资源正在加速消耗,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必然的选择。也是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区域层次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政策、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环境政策是实施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本报告加强了对全国及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方面的分析。

4.本报告是我们计划编制的《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的第一本,重点是对1995~1996年的中国区域发展状态及政策效果进行跟踪。但为了给读者以中国区域发展状态的演化轨迹和中国有关政策的变化及实施效果的总体印象,我们用了一部分篇幅叙述了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

1995年)以来的发展概况,对某些领域的问题和政策变化甚至还追溯到80年代乃至改革开放以前的年代。

在改革开放前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受“全国一盘棋”和“政治挂帅”的影响,区域发展及其政策主要是中央政府决策层关心的问题。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区域发展指导方针是毛泽东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沿海”和“内地”的论述以及1965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制订的“三线”战略。当时国内学术界主要精力在诠释决策层的思想以及如何运用布局手段贯彻这些思想和决策,真正对区域问题的学术研究则比较少见。反而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涉及了中国的区域问题,如Donnithrone(1964,1967,1972),Lardy(1975)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活跃以及区域问题的日趋突出,中国区域研究也日见活跃。从80年代初期对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争辩,到80年代中期对全国国土开发宏观布局战略的讨论(如T字型战略,梯度推移战略等),到80年代后期对地区产业结构和政策以及三大地带的研究,无不渗透着区域发展的影子。与此同时,学术界围绕区域发展的“效益与公平”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些学者也对地区收入差距进行了初步研究(如杨开忠,1989)。

进入90年代,由于区域问题,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突出,区域发展及其政策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空前的重视。概括起来,近年来国内有关区域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3类:

一种是代表官方或半官方、从协调地区发展角度的研究,如马洪、房维中主编的《中国地区发展与产业政策》(1991)、周叔莲等的《中国地区产业结构》(1991)、孙尚清、李泊溪等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994)、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和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报告》(1994,1996)等。这类研究以专题性(“条条”和“块块”)研究或战略研究为主,对问题研究比较深入,对政府政策阐述得也比较清晰,但综合程度往往不足(受制于“条块”),而且对中央政府区域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也比较谨慎。

一种以理论性探讨为主线、兼有实证研究,如陆大道的《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1995)、杨开忠的《迈向空间一体化》(1993)、魏后凯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1995)等。这些著作着力于建立中国区域研究的理论框架,但对当前区域问题和区域政策本身的揭示并不充分和全面。

另一种则是纯实证性研究,特别是对地区经济发展状态及差距的实证剖析,如刘树成、李强、薛天栋主编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1994)、胡鞍钢等的《中国地区差距报告》(1995),以及大量散见于各类学术杂志上的论文。这类研究力求深入、客观地反映中国当前区域发展的问题及其机制,但在“深入”的过程中不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外,不少研究对区域差异的刻画,要么停留在“东、中、西三大地带”或“沿海”和“内地”的描述细度上,要么所使用的指标不够系统、缺少对指标内涵间相互关系的比较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