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19.52 KB
- 文档页数:4
必修二一、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影响因素:2011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突破70亿影响人口增长的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水准、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补充:1、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a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b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c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3、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因为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三)、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1、扩张性(年轻型):下宽上窄,真正的金字塔形青少年儿童比重大,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比较高2、静止性(成年型):底部变窄,金字变瘦变长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持衡,出生率、死亡率差不多3、收缩型(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变形青少年儿童比重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出生率长期下降,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趋势二、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某一地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1、人口容量:(极限人口)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国家或整个世界的人口数量在特定时期内因出生和死亡而发生的净变化率。
简而言之,它衡量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速度,不考虑移民和移出的影响。
如何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如下:人口自然增长率 = (出生人数 - 死亡人数)/(中间期人口数)* 1000其中,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通常以每千人为单位进行计算,中间期人口数是指所选择的特定时期开始和结束时的人口数的平均值。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出生率:出生率指的是每年每千人的出生人数。
出生率高会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而出生率低则会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少。
2.死亡率:死亡率指的是每年每千人的死亡人数。
死亡率高会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少,而死亡率低则会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
3.平均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在出生时可以预期的平均年龄。
当平均预期寿命增加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往往会降低,因为较长的寿命意味着较低的死亡率。
4.婚姻率和家庭计划政策:婚姻率和家庭计划政策也会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国家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量,从而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意义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可持续发展: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社会经济压力增加等问题。
2.老龄化社会: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许多国家正在经历老龄化社会的现象。
这对社会保障、医疗和养老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3.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例如人口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等。
这些变化对教育、就业市场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以下是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千人)尼日尔47.2亚美尼亚-9.9乍得39.6日本-0.3加拿大 3.4这些数据表明不同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很大,反映了各国人口政策、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13地理科学2班1307079087 马登科摘要:人口是一个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口的变动,影响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结构,以及生产劳动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研究人口增长,分析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影响因素、人口政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
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医疗、军事因素、文化、教育、、性别比等,自然因素有地质、气象气候因素。
(一)、社会因素,首先来看政治因素。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根本因素,对人口的在较短时间具有迅速的影响,例如: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尽快的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发起大跃进”运动,基建投资急剧膨胀,不切实际的实现高指标,导致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到工业,广大群众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出现空前未有的饥荒。
中国个别省份人口变动情况:结果:由表可知,除个别省份,全国大多数省份陷入大饥荒,人口大量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极低有些省份为负,高达:-42.3‰;达到:-27.66‰;达到-25.79‰;达到:-25.58‰,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经济发展滞后,人均GDP有的省份低至两位数,如仅为79元、仅为86元。
政府的政策的影响:政策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可操作性,持久稳定,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为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控制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原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要学会根据迁入率迁出率大小判断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4、世界人口增长的特征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特点①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②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③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知识点二: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1)原因: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晚婚晚育甚至不愿意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平均水平寿命延长,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应上升。
(2)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等。
2、人口增长过快(1)原因:人口再生产处于过渡阶段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带来的问题:①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②可能造成粮食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3)解决措施: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1.1 城乡发展不平衡在许多发展我国家,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往往要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人口的流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的情况。
由于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婚育成本增加,导致了城市生育率下降,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才外流,生育率相对较高。
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人口自然增长情况不平衡。
1.2 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同的经济结构对人口自然增长情况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农业经济转型为工业经济后,由于一些工业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大部分家庭为了节约开支,选择不再生育。
而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会选择多生育一些子女。
这种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也导致了人口自然增长情况的不平衡。
1.3 教育和科技水平的不平衡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和科技水平低,人们的生育观念相对守旧,无法接受现代化的生育观念。
这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高。
而在一些发达地区,由于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接受了现代化的生育观念,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
这种教育和科技水平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1 宗教观念的影响一些地区由于宗教观念的存在,崇尚多子多福的传统,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生育率相对较高。
而在一些地区,由于宗教观念的影响相对较小,人们更注重经济和生活质量,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
这种宗教观念的不同,也是导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2 习俗观念的影响一些地区由于习俗观念的存在,崇尚多子多福的传统,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生育率相对较高。
而在一些地区,由于习俗观念的改变,人们更注重经济和生活质量,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
这种习俗观念的不同,也是导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3 历史影响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经历了战争、灾难等,导致了人口骤减,人们普遍想要生多一些子女,以保障家族的延续。
而在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影响相对较小,人们更注重经济和生活质量,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一、知识讲解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
经济发达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人口具有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相反,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对人口会产生一种排斥力和离散力,人口机械增长一般为负值。
(2)文化因素:这一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
(3)医疗卫生因素: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
二、例题分析结合国际常用人口密度分级标准和我国实情,将老年人口密度(D)划分为5个等级:高密度区,D>100人/km2;较高密度区,50人/km2<D<100人/km2;中密度区,25人/km2<D<50人/km2;较低密度区,1人/km2<D<25人/km2;低密度区,0<D<1人/km2。
下图为2000年和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A. 高密度区保持不变B. 中密度区增加较快C. 低密度区数量减少D. 较高密度区增加慢2. 影响2000年与2010年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 省区面积B. 经济差异C. 年龄结构D. 人口总量3. 应对我国老年人口的密度变化,可以A. 引导青壮年农民工向城市集聚B. 鼓励老年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C. 完善老年人口养老体制、体系建设D. 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答案】1. B 2. C 3. C【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密度高密度区明显增加了京津一带,A错;中密度区增加了辽宁、湖南等地,中密度区增加较快;低密度区数量基本不变;较高密度区明显增加。
据此分析选B。
2.虽然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变化与经济因素息息相关,但空间分布是以年龄段数据统计划分做出来的,因此影响该时段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年龄结构,据此分析选C。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引言
人口增长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影响人口增长的各种因素,
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自然因素
1. 出生率:较高的出生率会导致人口增长,而较低的出生率则
会降低人口增长速度。
2. 死亡率:高死亡率会限制人口增长,而低死亡率则会促进人
口增长。
3. 健康水平:改善健康水平会提高人口生存率,推动人口增长。
社会因素
1.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意识,从而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和结构调整。
2. 婚姻制度:婚姻制度对人口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婚龄、离婚率等因素会影响人口增长速度。
3.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从而影响人口增长。
经济因素
1. 就业机会:就业机会的增加会影响人们的婚育行为,从而对人口增长产生影响。
2. 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水平可以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从而刺激人口增长。
3. 社会保障: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降低人们的生育压力,对人口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政策因素
1. 政府政策:政府出台的人口政策对于人口增长有直接影响,如计划生育政策、移民政策等。
2. 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影响家庭的生育决策,从而对人口增长产生影响。
结论
人口增长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制定人口政策,从而实现人口增长的良性调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点学习知识容易,转化成为能力很难;提出问题容易,得到圆满答复很难;点评别人容易,身临其境去做很难;指责同事容易,正确评价自己很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人口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统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和结构不合理等引起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本文采用统计软件STATA研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间的关系,建立相关数据模型,利用回归方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
本研究以期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影响因素;回归方程1研究背景人口自然增长率(简称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减去死亡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用千分数表示。
我国从1970年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后,生育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口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在新形势下自然增长率影响因素。
本文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和自然增长率数据,并结合统计学相关知识建立模型,分析我国自然增长率与经济的关系,以期为我国人口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2试验设计2.1模型设计及变量选取解释变量选取三个,分别是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城镇化水平,分别用X₁、X₂、X₃表示。
被解释变量为自然增长率,用Y表示。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建立如下回归方程:Y=β₀+β₁X₁+β₂X₂+β₃X₃+aβ₁、β₂、β₃分别表示其他条件不变时,人均GDP每变动1%时自然增长率变动β₁%、工业增加值每变动1%时自然增长率变动β₂%、城镇化占比每变动1%时自然增长率变动β₃%。
2.2数据来源选取中国1980年到2009年,国家统计局和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见图1图13模型估计和解释3.1初次回归(图2)图2根据结果,得到方程:Y=-0.003074X₁+0.00058X₂-40.89101X₃+23.74306(0.809) (0.801) (0.001)T=(-0.24) (0.25) (-3.92)R²=0.8690 F=57.473.2检验异方差通过怀特检验,见图3,p值大于0.05不存在异方差。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16讲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基础知识梳理】一、人口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特征(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思考: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的国家人口一定增长多?人口一定增速快?(2)人口自然增长的三种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划分为原始型(高高低模式)、传统型(高低高模式)和现代型(低低低模式)思考:在传统型阶段导致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是因为什么?“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①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城市病”措施: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②发达国家(中国、古巴、韩国)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60以上超过总人口10%,65以上超过总人口7%)、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措施: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等措施。
2、人口结构及其问题 ※人口结构含义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2)人口的性别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3)人口的文化结构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摘要: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文化程度、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等因素,本文具体分析了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关键词:人口增长因素经济政治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
一般情况下,当人口数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会刺激;当人口数量超越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消费总数后,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受到遏制。
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生产工具落后,社会需求的劳动力质量低且数量多,人类没有考虑到人口的质量大量繁殖,普遍追求人口数量,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极高,所以人口出生率高;但因为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也没有资金去养生治病,死亡率也高,因而人口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所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低,人口增长呈现出相对静止。
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这时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数量上的要求就相对或绝对减少了,对其素质的要求却不断提高,促使子女的养育费用大幅度上扬,从而明显地抑制了生育。
所以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者技术、文化等素质要求提高了,经济发展由依靠劳动者数量转变到质量,家庭生育愿望由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加之社会福利的发展,无需指望“养儿防老”,生育观念逐渐由多生多育转变到少生优育,人口生育率下降。
如今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率水平低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绝非偶然。
文化程度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生育率成反比,其中以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的影响更直接,妇女文化程度越高,平均生育的子女越少。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般来自农村的妇女比来自城市的妇女平均生育率要高,那是因为农村的文化教育程度较城市偏低。
文化程度对人口数量的影响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也会相应推延;二是文化水平愈发达,人们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就愈丰富,促成婴儿死亡率降低;三是人们的文化水平愈高,就愈加注意自身及其后代各项素质的提高,少生优育,把有限的收入用于将子女培养成具有更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人。
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
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各国都根据国情,制定人口政策。
有的老龄化国家,鼓励生育,如法国、瑞典、沙特阿拉伯等国。
相反,有的国家则实行限制生育政策,
提倡和鼓励晚婚,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鼓励生育的国家多在欧洲,而控制生育或计划生育的国家多为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
我国的人口政策正在调整,于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这意味着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这是中国依据本国人口发展情况提出的明智之策
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刻、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占该地区。
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
它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为了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将人口划分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3个组,即少年儿童组、成年组和老年组。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很大关系,在相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青年人口比重大的,必然死亡率低,出生率高;老年人口比重大的,必然死亡率高,出生率低,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制约的。
人口性别结构的含义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它是人口结构中的最基本的结构之一,是影响人口的婚姻、家庭和生育状况的一个基本因素,影响着人口的自然生增长。
人口性别比偏大,也就是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最直接就是造成婚姻上的挤压,从而使更多的男性不能结婚,男多女少会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严重萎缩。
因为人口的再生产主要是通过母亲来实现的。
女性在社会人口中比例的萎缩,必然会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
在人口基数比较小的国家,女性人口的短缺,可以通过跨国婚姻和女性移民来解决问题。
但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国家,女性人口的短缺,就很难以国际移民的方式觅求出路。
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
在人类生物学因素中,遗传因子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目前已知的遗传性疾病多达4000余种,幼婴儿的死亡原因中包括先天缺陷、遗传生化异常、染色体异常等等,这些都是遗传性疾病原因造成婴儿的死亡,使得人口死亡率上升。
适宜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人口增长,如良好的气候天气,有利于人体健康和人口繁衍增殖,并减小人口死亡率;反之,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不利于人口增长。
世界上的人口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这无疑是气候的原因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育有一定影响,如地磁较强的地区出生男婴较多,地磁较弱的地区出生女婴较多,在我国曾有“绝育区”、“女儿村”等报道,这可能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微量元素含量)有一定关系。
某些地区水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从而导致某些地方病的发生,例如,曾经在黑龙江、陕西等省流行的克山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地方性心肌坏死病,长期以来造成人口死亡数下降,
当人类的经济活动逆转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和协调,而自然界靠自身的调节又远远不能补偿人为作用所带来的破坏时,就会产生生态环境的种种综合症。
例如,由于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剧增,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已酿成了水土流失、环
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它们最终将抑制人口的增长,危及人类生存。
科技水平(医疗技术)
科技水平的发展促进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
古代医疗卫生不发达,人口的出生与死亡难以控制,人类只能顺其自然,怀了孩子就迫不得已生下来,孩子生病了也没有条件进行治疗,常常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数变动不大,人口增长时快时慢。
对生育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愿望,但过去在技术上是不易做到的,近代以来,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进步,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已下降到最低,有些恶性传染病已经绝迹,避孕和人工流产的先进方法有效的控制了生育问题,因而人口的出生率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也开始下降。
社会因素(战争、婚姻、城乡差距)
社会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宗教、伦理道德、战争等。
这些都会对人口的自然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宗教从古至今都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动。
世界三大宗教从生育的“天命论”或“神赐论”的观点出发,都鼓励生育。
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反对节育、堕胎,把多育作为幸福的标志。
宗教对人口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如佛教、喇嘛教均不许僧侣婚配。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一向是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世俗生活,从而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总的来看,宗教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已趋于减弱。
伦理道德包含着历史的和民族的深刻烙印,我国历来就存在着“传宗接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在古代的社会状况和生产方式下,产生这类观念是很正常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现代化,这类观念的影响减小了,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部分落后地区,旧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并没有被现代社会的先进思想所取代,如爷爷奶奶辈的重男轻女思想十分明显,子女奉行孝道只得迎合他们,如果生育的是女孩则不能入家谱也不被亲戚所看重,所以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夫妻双方就会选择继续生育,这样就相对提高了人口的出生率。
战争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 970 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 5480 万人。
所以战争是人口数量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况
且病疫与饥荒常常与战争伴生,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死亡率的上升。
战争结束
后,又会出现一个高出生率时期,使人口迅速增加。
参考文献:
[1]张善余著.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汤兆云.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生育政策因素[J].公共管理高层论
坛.2006年01期
[3]赵飞;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D].吉林大学.2004年
[4]赵荣、王恩涌、张小林、刘继生、周尚意、李贵才、韩茂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