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体、增智、育德和培养人的能力、意志力、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众所周知的。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现代社会正朝着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了,如何使学校体育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跨世纪人才方面发挥积极、深远的作用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由于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中国学校体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用一种注入式和被动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以至在部分学生中产生了厌学体育现象,这些学生在经过十几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后,一旦走出校门,竟永远地与体育永别了!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悲哀。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二期课程改革的启动和全面实施,各种新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模式的不断涌现,其中较有代表性且为大家普遍公认的当推“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它是以学生的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即: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着眼于未来,教会学生会学,会实践,善实践。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锻炼实践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身体锻炼的过程,因此不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摇篮和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不仅要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的技术、技能,而且要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入手,使之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贯穿一生的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保持一种持续性、独立性的体育健康能力,使自己终身受益。
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通过多次主动的并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合理的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它能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愉悦情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行为定势和模式。它包括: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对人的影响、懂得身体锻炼的规律、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和科学方法等。
三、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在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前提下形成的,它受家长、身边朋友及周围社会体育健身环境的影响,还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体育知识和健身知识的积累密不可分。但主要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以及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程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据作者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如果学生缺乏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就很难对该活动产生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想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习惯就非常难了。反之,如果学生对某一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逐渐增强、并且毅力也在不断的加强,体育锻炼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另外,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其他因素则是常来往的同学、学生家长、亲戚朋友
以及学校的体育氛围等等,这些都进一步影响到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甚至有些家长担心体育锻炼会花费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反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造成学生逐渐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再加上小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不理想,如活动的场地不足、体育器材太少、场地器材不安全和美观等,这些客观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想方设法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对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使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四、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方法
1.教学内容要因人制宜,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实践证明,在一堂体育教学课中,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并且适合于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如果教师所选用的教材难度太大、太复杂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丧失自信心,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同时,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并富有知识性与游戏性的教材,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避免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应适当合理的安排一些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增加学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优胜劣汰特点,而争强好胜正好是小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体育教师应利用这一有利的特点,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教学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比赛的机会,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艰辛及胜利后的喜悦。事实证明,通过体育竞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感情,调动每个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
3.激励效应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优点,当发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马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讲解示范,对难度大的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练习,由易到难,鼓励他们多练习,同时发动体育优秀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学习,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如能得到体育教师及时的表扬与认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动力,使学生加深对体育课的感情,就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体育锻炼,这对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有些学生家长和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只要文化课好就行了,对要否参加体育锻炼并不关心,认为体育锻炼要花费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对体育锻炼不重视,甚至产生抵制、消极的情绪,严重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