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必修一古文翻译

语文必修一古文翻译

语文必修一古文翻译
语文必修一古文翻译

劝学

【课文全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

..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

..(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

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师说

【课文全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

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比我出生晚的人,他懂得的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非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5)吾从而

..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

..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

..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2) 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 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 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 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 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 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 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其皆出于此乎.

(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6.也

(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赤壁赋

【课文全译】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篇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水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任凭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漂荡,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多么广阔浩瀚,我们像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

惚,我们像遗弃尘世,独立长空,飞升成为神仙。

于是,酒喝得很畅快,我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思绪十分悠远,遥望美人,天各一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曲调伴奏。箫声呜呜地响,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像细丝延绵不断。它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舞动,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我听后觉得忧愁凄楚,整了整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从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连接盘绕,树木茂密,一片苍翠繁茂的样子,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击败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天蔽日,面对长江畅饮,横握着长矛诵诗,本来是一世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我们将如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偕同仙人飞升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只好把感慨通过箫声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了解那水和月亮包含的道理吗?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实际未曾消逝。时圆时缺像那月亮,但月亮本身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享用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了杯子,重新斟酒。荤菜和果品都吃完了,酒杯菜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

..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

..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

(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2) 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4)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

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于

(1) 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

/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 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3) 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文言句式

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课文全译】

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忧惧不安。在公务闲暇的时候,就缓步行走,漫无目的的游玩。每天和随从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遍萦回曲折的小溪的尽头,深幽的泉水,怪异的山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草坐着,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躺下,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就做到哪里。睡醒就起来,起来就回家。我原以为凡是这个州中有点不同常态的的山水,都为我所享有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望见西山,才指着它,认为它怪异。于是就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去丛生的草木,烧掉杂乱的茅草,穷尽山的高处才停止。我攀援着登上山顶,席地而坐,观赏风景,周围几州的土地,都在我的卧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高的隆起,低的凹陷,有点像小土堆,有点像洞穴。尺寸之间包含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聚拢收缩,层层堆叠,没有一个能逃脱隐藏的。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在外边与天交会,四面望去,浑然一体。这才知道这座山超出一般,与小土堆不是一类。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却找不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却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斟满而饮,摇晃着就要醉倒。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苍茫暮

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但我还不想回去。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

融为一体。这样以后才认识到以前不曾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此开始。所以我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

下它,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

..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

..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穷.回溪(走到尽头)/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始指异.之(以……为异)

(3) 形容词用作名词。自远.而至(远处)

(4) 数词用作形容词。四望如一. (相同)

(5) 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 卧而梦.(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 名词用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

..而遨(像箕畚一样)/ 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 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 连词,表转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 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 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 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3.为

(1) 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

(2) 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

六国论

【课文全译】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亡国的途径。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从根本说就不由战争决定了。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至于发展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难免要灭亡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坚守他的国土,施行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

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跟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作战失败而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起身赴秦,(赵国的)良将李牧还健在,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抗衡,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下咽喉去。真可悲叹啊!有如此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割地,一月月割地,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趋势。假如凭借着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

..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

..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

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

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

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

(5) 连词,表承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之

(1) 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3) 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

(4) 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

“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

..势(前一个代指“秦”;

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以.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举以.予人

(5) 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

国)

(2)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6.则

(1) 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阿房宫赋

【课文全译】

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山林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巍然耸起。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高楼重阁遮天蔽日。它从骊山的北面建起,然后向西曲折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道河缓缓流淌,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腰带般的长廊像绸带似迂回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像鸟嘴向空中飞啄。这些楼台亭阁,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层叠的木拱中心勾连,殿角相向对峙,像在互争上下。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那样密集,像水涡那样套连,巍峨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就像蛟龙,可是没有风云涌起,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就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产生霓虹?楼阁高高低低,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使人感到如同春光一般温暖;大殿里寒气逼人的舞袖飘拂,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之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那是打开了梳妆镜;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那是早晨起来梳理鬟鬓;渭水涨起了油腻,那是洗完脸倒掉的胭脂水;烟雾升腾,那是在烧椒兰熏香;雷霆忽然震响,那是宫车过去了;辘辘车声越听越远,杳然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宫女们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远处,希望皇帝能光临宠幸;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物,韩国魏国聚敛的珍品,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这阿房宫中。而秦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觉得很可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跟千万人的心思一样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竟然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全国的城墙还要多;嘈杂的管弦乐声,比百姓的话语还多。这就使天下的人民不敢讲话,只敢在心里充满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戍边的士卒怒吼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皇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够来抵抗秦国了;如果秦取得天下后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古今异义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

..天日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4)各抱地势,钩心

..斗角

古义:指宫室建筑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5)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值得怜悯

2.一词多义

(1)一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形容词,全部,所有)

(2)缦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3)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4)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5)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j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⑹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3.词类活用

(1) 数词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统一)

(2) 名词作状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

样)/ 蜂房水涡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3) 名词作动词。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

(4) 动词作名词。燕赵之收藏

..(指金玉珠宝之物)

..,韩魏之经营

(5) 动词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二、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

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

3.其

(1) 代词。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

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表判断)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表判断)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3.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4.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5.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举”有被攻占之意,意念被动句)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4.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必修一《鸿门宴》)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必修一《鸿门宴》)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必修一《鸿门宴》)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必修二《兰亭集序》)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又何羡乎!(必修二《赤壁赋》) 1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1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必修三《劝学》)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必修三《劝学》) 19.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必修三《过秦论》) 2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必修三《过秦论》) 2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必修三《过秦论》)

高级中学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讲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 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课文讲解的时候的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①《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②《游褒禅山记》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1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2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4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滕王阁序》 1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1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您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她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就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您的话错了,老虎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与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就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她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与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她归服;使她来了之后,就要使她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她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就是在鲁国内部。”

2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就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就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就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与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

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课内翻译复习 必修一课内翻译复习 《劝学》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木使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曲度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不恢复挺直,是用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就锋利了。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省察,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日思考,比不上片刻学习收获的多,我曾经抬起脚后跟远望,比不上登到高处见得广。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在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崇高的品德,就能悟到大智慧,圣人的思想也就在自己的头脑里具备了。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六条腿,两只蟹钳,不是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可以托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师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纪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必修五文言文句子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5、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6、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7、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8、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3、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1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1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 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16、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7、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1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19、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20、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 23、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2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2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8、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9、去以六月息者也。 3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2、之二虫又何知? 33、彼且奚适也? 3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6、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37、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8、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39、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

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 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 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 指给大王看。”秦王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 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 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翻译.

逍遥游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 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 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 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 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 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 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 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 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再 说水汇积不深, 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 那么小小的芥草 也可以给它当作船; 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 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 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 狂风就在它的 身下, 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 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 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 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 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 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 郊野去, 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 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 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 灵的大龟, 它把五百年当作春, 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 它把八千年 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 有一个很深的大海, 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 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 穿过云气, 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

(完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1.贰:从属二主)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敢:岂敢(怎敢);执事:敬称,您】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3. 远:边远的国家)越过别的国家把边远的地方当做边邑。 4.(厚:变雄厚;薄:变薄弱)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给予;赐,恩惠,好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6.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邑,(但他)早上(渡过黄河)上 8.(第一个“封”:使……成为疆界;肆:扩张;第二个“封”:疆 (微:没有;夫人:这个人)没有这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到这个地位(或。 :(因:依仗,依靠;敝:损害)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 11.(与:结交;“知”通“智”,明智)失掉了自己所结交的(同盟国), 12.(易:替代):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勇武的。 13.吾其还也(其:还是):我们还是回去吧! 1.:(谒:请)即使没有太子说的这番话,我也希望向您请求赴秦了。 2.(更:改变)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办法吧! 正常语序为:顾不知计所出耳)(顾:只,仅仅):只是不知道报仇的计策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见:被;陵:欺侮,凌辱):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乃今:如今)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抓着自己的手腕走上前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拍自己的胸膛表示痛心啊,如今得以听到教诲。 5.(函:用匣子):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 6.(为:准备):于是准备行装派荆轲(赴秦)。 7. wǔ,逆,迎着]视:人们不敢迎着目光看(他)。 ※8.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等待着一个朋友,想要同(他)一起 。 9. ?丹请先遣秦武阳!”(迟:认为…迟缓):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动身晚了,怀疑他有了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荆卿难道不打算启程吗?请让我先 10.通“返”,返回)者,竖子也:现在去了而不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出息的人! 11.(“决”通“诀”,诀别,告别):那就请让我(现在和你们)告辞诀别。 12.(荆轲)就上路了。 13.[zhǐ]之声:荆轲应和着唱歌,发出变徵的声调。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必修五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译文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12《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 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jūdī)侯单于初立, 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对等的人数。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cháng)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 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3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yānzhī)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

高中必修五文言文翻译

滕王阁序 豫章是旧时的郡名,洪州是如今新设的都府。天上的分野对应着翼星、轸星,地理上紧接着衡州、江州;以三江为衣襟,把五湖作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物品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人物具有杰出才能,山川有灵秀之气,(高士)徐孺能让太守陈蕃为他准备床铺。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材如流星一样飞驰。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洪州的阎都督有高雅声望,他的仪仗从远方过来;新州的宇文刺史有美好的德行,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正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好友(多得)像天上的云彩;迎接千里之外的宾客,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文采如)腾飞的蛟龙和起舞的凤凰,(那是)词章的宗师孟学士;(宝剑如)紫色的闪电和青白的寒霜,(那是)勇武韬略的宝库王将军。家父在交趾做县令,我探亲途经这一胜地,我一个年轻人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盛大的宴会。 时间正在九月,季节正是深秋。地面的积水消尽,寒冷的潭水清澈见底,山中的烟霞凝聚不动,傍晚的山峦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到高耸的山岭中寻访美景;来到了皇子营建的长洲,找到了滕王当年修建的馆阁。层叠的山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云霄;凌空的阁道上闪动着艳丽的朱红油彩,向下看看不见大地。白鹤野鸭栖息的沙滩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木兰木建筑的殿堂,(布局上)依着冈峦起伏的地势。打开那彩绘的阁门,俯视那雕饰的屋脊。山岭原野辽阔无边,放眼远望,充满了视野;河流湖泊迂回浩茫,让人看了感到吃惊。城中房舍遍地,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显贵高门;船只泊满渡口,都是装饰着青雀黄龙的船轴。云消雨停,日光普照,天空明朗。落日的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晚归的渔船在暮色里唱歌,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成行的大雁在寒气里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迅速飞腾。清幽的排萧奏响,好像清风吹过,柔美的歌声缭绕,连白云也停步。今天的盛宴(比得上西汉梁孝王)睢园中竹林聚会,(嘉宾痛饮),豪气超过了(东晋的)陶渊明;各人的才气如同曾在邺水河畔歌咏荷花的曹植,文采都超过了南朝的临川刺史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四美”全都具备,贤主、佳宾这“二难”也齐集一堂。向那无际的长空极目远眺,在这短暂的假日尽情游乐。苍天高远,大地辽阔,觉察到宇宙浩渺无垠;兴致消尽,悲哀涌来,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在夕阳之下远望长安,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地理形势极为偏远,南方大海特别幽深,天柱高耸,北极遥远。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为迷路游子悲伤?浮萍流水,偶然相逢,全是客居他乡之游子。怀念着宫门而不能看见,在什么年月(才能)(像贾谊)回到朝廷侍奉君主? 啊!时运不顺畅,命途多坎坷。冯唐(那么)容易衰老,李广(那么)难得封侯;把贾谊贬谪到长沙,不是没有圣贤的君主;让梁鸿依靠的是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 到海角避居,难道缺乏清明的时代?年纪老迈(情怀)应当更加豪壮,哪能在白发苍苍的时候改变自己的心愿?处境艰难(意志)要更加坚定,不能放下直上青云的壮志。喝贪泉的水却觉得清爽,处在干涸的车痕中却依然欢乐。北海虽然遥远,乘风便可以到达;朝阳般的时光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也不算晚。汉代的)孟尝高尚纯洁,空空地怀抱报效国家的雄心;(晋朝的)阮籍放荡不羁,哪能效仿他遇穷途而痛哭? 我王勃,只是一个能够佩三尺绅带的书生。(虽然)与年轻的终军同龄,却没有机会请求捆缚敌人的长绳;(虽然)有志愿投笔从戎,(却只能)羡慕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宗悫。(如今)在人生路上抛舍了富贵爵禄,到万里之遥的地方去陪伴父亲。虽不是玉树般的谢家子弟,却也有幸和孟母的贤邻一样的各位相交。不久便要承受严父的教导,像孔鲤在庭前与父亲对话;今天有幸拜见高雅的阎公,好像鱼儿到了龙门之前。如果碰不到(举贤的)杨得意,就只能抚摸着相如的凌云赋来为自己惋惜;既然遇见了(知己的)钟子期,奏起那流水之曲又有什么可惭愧的? 唉!美好的景致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也难再遇,兰亭(修禊的盛会)(久已)消逝,金谷园(富丽的楼阁)(早成)废墟。临别之时写下赠言,在这盛大的送别会上有幸蒙受都督的恩惠。登临滕王阁撰写诗赋,这是我对诸位先生的期待。我竭尽自己粗陋的情怀,恭谨地写成这篇短序。我把想说的话铺陈出来,四韵

必修4课文原文翻译Unit2--4

必修4 Unit 2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造福全人类的先驱者 Although he is one of China's most famous scientists, Yuan Longping considers himself a farmer, for he works the land to do his research. Indeed, his sunburnt face and arms and his slim, strong body are just like those of millions of Chinese farmers, for whom he has struggled for the past five decades. Dr Yuan Longping grows what is called super hybrid rice. In 1974, he became the first agricultural pioneer in the world to grow rice that has a high output. This special strain of rice makes it possible to produce one-third more of the crop in the same fields. Now more than 60% of the rice produced in China each year is from this hybrid strain. 尽管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袁隆平仍然认为自己是个农民,因为他在田里耕作,进行科学研究。的确,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和和手臂,以及他那瘦削而又结实的身躯,就跟其他千百万中国农民一样,过去50年来,他一直在努力帮助他们。袁博士种植的是被称为“超级杂交水稻的”的稻种。1974年,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种植高产水稻的农业先锋。这种特殊的稻种使得同样的田地多收获三分之一的产量。如今中国每年出产的稻米有60%以上出自这种杂交稻种。 Born into a poor farmer's family in 1930, Dr Yuan graduated from Southwest Agricultural College in 1953. Since then, finding ways to grow more rice has been his life goal. As a young man, he saw the great need for increasing the rice output. At that time, hunger was a disturbing problem in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side. Dr Y uan searched for a way to increase rice harvests without expanding the area of the fields. In 1950, Chinese farmers could produce only fifty million tons of rice. In a recent harvest, however, nearly two hundred million tons of rice was produced. These increased harvests mean that 22% of the world's people are fed from just 7% of the farmland in China. Dr Yuan is now circulating his knowledge in India, Vietnam and many other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to increase their rice harvests. Thanks to his research, the UN has more tools in the battle to rid the world of hunger. Using his hybrid rice, farmers are producing harvests twice as large as before. 袁博士1930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从那时起,找到水稻高产的方法就成为他一生的目标。年轻时,他就看到了稻田增产的巨大需求。当时,饥荒是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袁博士要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基础上寻求达到增收稻谷的途径。1950年,中国农民只能生产五千万吨稻谷,而近来却生产了将近两亿吨稻谷。这一粮食产量的增加意味着中国仅仅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袁博士现在在印度、越南和很多其他欠发达国家传播提高水稻产量的知识。多亏了他的研究,联合国在消除世界饥饿的战斗中有了更多的办法。用他的杂交水稻种子,农民种出的粮食比以前多了一倍。 Dr Yuan is quite satisfied with his life. However, he doesn't care about being famous. He feels it gives him less freedom to do his research. He would much rather keep time for his hobbles. He enjoys listening to violin music, playing mah-jong, swimming and reading. Spending money on himself or leading a comfortable life also means very little to him. Indeed, he believes that a person with too much money has more rather than fewer troubles. He therefore gives millions o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