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剂使用规范1. 前言为了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预防性使用抗菌剂在手术期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滥用抗菌剂不仅会导致耐药性问题,还可能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医疗费用。
因此,为了合理使用抗菌剂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风险,制定一份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剂使用规范是必要的。
2. 使用准则在选择和使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剂时,请遵循以下准则:2.1. 术前评估在术前评估时,医生应仔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药物使用史以及手术类型和风险因素等,以便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剂。
2.2. 抗菌谱和剂量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感染风险和本地耐药性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剂谱和剂量。
在选择时,应尽量选择窄谱抗菌剂以避免多药耐药。
2.3. 使用时机抗菌剂应在手术开始前适时使用,以确保药物达到有效浓度。
对于长时间手术,应在手术开始时给予初始剂量,并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2.4. 术后使用术后使用抗菌剂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感染风险和患者特点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不超过48小时。
在术后使用时,请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状况,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2.5. 注意事项在使用抗菌剂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不要滥用或过度使用抗菌剂;- 遵守抗菌剂的使用说明和剂量指导;- 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并在需要时进行剂量调整;- 监测患者的临床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
3. 结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剂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措施,但滥用抗菌剂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根据本规范的准则,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菌剂和使用方法,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感染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合理使用抗菌剂也是对抗菌耐药性问题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提供规范化的指导。
一、抗菌药物的选择1.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大多数手术部位感染,包括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等药物较为常用。
2.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等药物较为常用。
3.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药物较为常用。
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1. 术前给药:术前给药应在手术开始前30-60分钟内给予,以达到手术部位较高的药物浓度,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术后给药:术后给药应在手术结束后开始,通常给予一次负荷剂量,随后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状况给予维持剂量。
术后给药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进行调整。
三、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1. 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通常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重给予常规剂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2. β-内酰胺类:通常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重给予常规剂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四、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1. 静脉给药:对于大多数手术患者,静脉给药是首选的给药途径,因为它可以快速达到手术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口服给药:对于部分轻症手术患者,口服给药可以作为备选的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方便、安全,但药物浓度较静脉给药低,可能需要较长的给药时间。
五、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1. 监测:在围手术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药物浓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1.病情评估:在决定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之前,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手术创伤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等。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菌的本地区域耐药情况和手术创伤程度,选择对多数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3.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通常情况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内开始给药。
在负责手术的医生确定手术时间后,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的时间以及预计手术时间等因素来确定给药时间。
4.给药剂量和时间: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和手术创伤程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
给药剂量要注意不要过量,以免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给药时间一般为手术开始前30分钟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
5.术后评估和调整:术后应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包括体温、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等。
如果有感染症状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6.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监测手术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同时,医院应制定相关的规定和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7.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限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限定的适应症,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遵守相关的使用指南和规范,减少耐药菌株的形成。
8.文书记录:在每位接受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的病历中,应详细记录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用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规定可以帮助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患者的康复率。
通过科学合理的药物选择和使用,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滥用,维护患者和公众的健康。
此外,医院应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医疗管理问题,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来推动。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特制订本规定,并须严格遵照执行。
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包括: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应选择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应在病房或手术室给药。
预防用药条件包括: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特定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药物;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包括:根据预防目的选择药物;考虑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包括:择期手术后,根据手术类型和预防目的选择抗菌药物,按照基本原则给药,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
在手术前一天,主管医生应开具临时医嘱,明确手术前0.5小时需要使用的药物剂量。
对于需要进行皮试的患者,病房护士应完成皮试并记录结果,并执行医嘱并签名。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手术室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追加一次药物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来确定。
各科室应提前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如果手术中未使用,应随病人一起带回病房。
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医嘱给药,皮试由病房护士完成并记录皮试结果。
在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时,应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
对于I类切口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用药一次即可;对于I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对于III类切口手术,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自文件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评,各科室须严格遵照执行。
1.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预防用药基本原则2.1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素霉注射液。
2.2剂量:参考《原则》推荐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2.3术前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2.4术后给药时间:应在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若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可4-6小时给药一次。
2.5给药地点:手术室。
3.预防用药条件3.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3.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果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第六条首选药物应当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首选药物。
第七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给药,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三)手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情况,必要时给予第三剂抗菌药物。
第八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得超出以下范围:(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呼吸道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泌尿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消化系统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其他部位感染:根据病原菌情况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黎平县人民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标准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提高临床预防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国卫办医发〔2021 〕43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那么?、卫生部令〔2021〕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根本原那么〔1〕、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切口感染、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2〕、预防用药原那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时机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以下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X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时机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承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场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X畴。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一、目的和背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为了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等不良后果。
为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规和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进行规定。
二、管理原则1. 严格掌握适应症: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为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高或有感染倾向的患者。
非必要情况下,不应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2.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药物的抗菌谱、药物的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给药方案和时间: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制定给药方案,通常在麻醉诱导期给药,术后根据需要继续给药。
4. 记录和监测:医生应详细记录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并进行术后监测,以确保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三、具体管理规定1. 术前评估:医生应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等因素,决定是否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2. 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如下:- 骨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胆道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 注意: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3. 给药方法:通常在麻醉诱导期给药,术后根据需要继续给药。
肌注给药通常在手术前2小时进行。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是外科手术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然而,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不当应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制定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的制定原则、实施要点和监管措施。
二、制定原则1. 科学性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适宜性原则: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和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剂量和疗程。
3. 个性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和药物过敏史等因素,个体化选择抗菌药物。
4. 动态调整原则:根据手术过程中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5. 综合预防原则:结合无菌操作、手卫生、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等措施,全面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三、实施要点1. 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感染风险评估,包括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基础疾病等。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对手术部位常见感染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3. 给药时机:一般而言,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开皮肤前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
对于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对于污染手术,可术前给药一次,术后根据需要追加一次。
4. 剂量和疗程:根据手术类型、患者体重和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合理确定剂量。
一般情况下,术后抗菌药物的疗程不超过24小时。
5. 监测和评估:对患者进行术后感染监测,评估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四、监管措施1. 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流程和监管措施。
2. 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3. 处方权限制: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实行处方权限制,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手术的科室和部门。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第四条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二)手术时用药: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确保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三)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可术中追加一次。
(四)用药时长: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
(五)药物选择:根据手术部位、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成立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六条管理小组成员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性疾病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第七条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组织培训和考核等。
第三章用药管理第八条手术医生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第九条术前由药剂科提供抗菌药物选择指南,供医生参考。
第十条手术医生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
第十一条手术室护士按照手术医生开具的用药方案,按时给患者用药。
第十二条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特殊情况需延长用药时间的,由手术医生提出申请,经管理小组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
第十三条药剂科负责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
第十四条医务科负责对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黎平县人民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提高临床预防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国卫办医发〔2015 〕43 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令〔2012 〕84 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 1)、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切口感染、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 2)、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 1-1 )、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 -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 -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背景手术是医疗领域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预防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并增加抗生素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因此,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显得十分重要。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明确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以减少抗生素滥用,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应用规范1.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预期感染风险、局部菌群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使用窄谱抗生素,并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2. 给药时间和途径:应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时间内给予抗菌药物,并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给药。
应遵循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原则,保证药物在手术期间的有效浓度。
3. 给药持续时间: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在手术后24小时内停止抗菌药物使用。
4.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积累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5. 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感染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6. 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以确保规范的执行。
结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
医疗机构应制定并积极推行相应的规范,以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黎平县人民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提高临床预防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令〔2012〕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1)、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切口感染、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2)、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注: 1.本指导原则均采用以上分类。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策略规范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是一项重要的诊疗措施,但必须谨慎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度使用和产生耐药性。
以下是一些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策略规范: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类型和相关感染风险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应根据当地细菌耐药性情况,经验指南和临床试验结果来确定抗菌药物的选择。
- 尽可能选择窄谱抗菌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度使用和对常见感染的耐药性产生。
- 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过敏史和具体情况,避免使用过敏原。
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 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时机使用抗菌药物,通常在手术切口前30分钟内。
- 根据手术持续时间和药物的半衰期确定使用药物的剂量和间隔。
- 尽量避免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以减少对微生物的选择性压力。
注意药物配伍和给药途径- 根据抗菌药物的特性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和配伍,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 注意不同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合并使用。
监测和评估疗效- 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及时监测患者的临床反应和实验室指标。
- 根据患者的疗效和细菌培养结果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并及时做出调整。
记录和报告- 在患者的病历中准确记录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药时间。
- 及时报告并分析任何与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的感染事件和不良反应。
通过遵循上述策略规范,我们可以合理且有效地预防手术期感染,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必要使用,并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请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的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疗专业人士的指导进行制定和实施。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1.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使用。
2.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万古霉素或氟喳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3.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
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 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4. 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应控制在30%以下,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可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5. H类切口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污染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可酌情延长。
6. III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7. W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一、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敏感、广谱、易于给药和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以保证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患者状况不佳,可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
3.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停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等,可能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4.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及时处理。
5.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况等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清洁手术:手术部位无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3)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 禁忌症:(1)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者。
(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3)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用药原则,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使患者了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 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现象的发生。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外科手术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为了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胆道手术后常有肠道细菌移位,手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适应症1.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完整版)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菌药物
管理规定
目的
本文档旨在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菌药物的管理,确保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得到合理的抗菌治疗,预防手术相关感染的发生。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病菌药物时必须遵守本规定的要求。
药物选择和使用
1.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病菌药物,并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临床指南的建议使用。
2. 切勿随意更换或增加抗菌药物,必要时应及时与医院临床药物科协商。
3. 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使用时机
1.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适当时间内给予,通常
为术前30-60分钟。
2. 术中应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持续时间和需要预防的感染类
型进行用药,尽量避免长时间应用。
3. 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根据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和
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必要时延长使用时间。
感染监测和报告
1. 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体系,定期对手术相关感染进行监
测和报告。
2. 医务人员应及时将发现的手术相关感染情况上报给医疗机构
的感染管理部门。
提示与警示
1. 抗菌药物应合理使用,不得滥用或过度应用,以减少耐药性
产生的风险。
2. 医务人员应及时更新相关抗菌药物知识,提高合理使用的能力。
3. 对于过敏史或其他禁忌症患者,应慎重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以上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病菌药物管理规定》的完整内容,医务人员在围手术期应遵守以上规定,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术后康复。
最新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围手术期是指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直到手术治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共识,结合临床实践,探讨。
一、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适应症1. 清洁手术:对于清洁手术,如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等,通常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然而,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清洁手术,如心脏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患者健康状况等因素,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 清洁-污染手术:对于清洁-污染手术,如胃肠道手术、胆道手术等,建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部位可能存在潜在的污染,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3. 污染手术:对于污染手术,如开放性骨折手术、烧伤手术等,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患者健康状况等因素,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选择1. 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适用于大多数清洁手术的预防性使用。
2. 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具有更广的抗菌谱,适用于清洁-污染手术的预防性使用。
3. 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具有更广的抗菌谱,适用于污染手术的预防性使用。
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如头孢呋辛钠/克拉维酸钾、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等,适用于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感染。
5.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适用于厌氧菌感染。
三、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和疗程1. 给药时机: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开皮肤前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以确保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2. 疗程:清洁手术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通常为24小时,清洁-污染手术为24-48小时,污染手术为48-72小时。
特殊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适当延长预防用药时间。
四、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
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
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注: 1.本指导原则均采用以上分类。
而目前我国在病案首页中将手术切口分为Ⅰ、Ⅱ、Ⅲ类,其Ⅰ类与本指导原则中Ⅰ类同,Ⅱ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Ⅱ、Ⅲ类,Ⅲ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Ⅳ类。
参考本指导原则时应注意两种分类的区别。
2.病案首页0类系指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其预防用药参考附录3。
(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
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
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5.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MRSA 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6.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7.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见附录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见附表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品种选择。
(四)给药方案
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 小时开始给药。
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
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