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从自然地理角度,大兴安岭是下列方面的重要地理分界线:(1)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分界线

(2)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限

(5)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界线

(6)400毫米等降水线

(7)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8)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9)森林草原景观和草原景观的分界线

地理河西走廊

渗透生态安全教案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及其在交通上的重要意义。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3.说出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4.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熟悉河西走廊的位置、地形特点。 2.通过图片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认识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分析水资源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河西走廊在交通上的重要意义及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河西走廊地区的灌溉水源与绿洲、人口、城市的分布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讲话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播放视频“敦煌莫高窟旅游宣传片”,今天我们来了解河西走廊这个地区的特点。 [讲授新课] 1. 读图:了解河西走廊在甘肃省的位置。 提问:河西走廊是一个怎样的地带,“河西”是指什么?地形地势如何? 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结合地形特点,分析河西走廊成为古今交通要道的原因。 2. 提示:在图中找出通过河西走廊的重要铁路线和铁路沿线城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说明目前这里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大家已经知道甘肃属于西北地区,想一想:河西走廊应该是哪一种气候类型?在这种气候影响下,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突出怎样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

摘要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其走向与我国半湿润与干旱气候分界线基本一致。因此,长城也就成为我国农区和牧区分界线的标志。长城的延伸或回退,基本上反映了农区与牧区的扩张或收缩。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考察长城。可以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力量相互对峙、较量形成的“力”的平衡带,长城,一方面发挥了分隔两个政治单元的功能,它们延伸或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先进与落后两种势力的对撞中.客观上却促进了相互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今日长城作为领土扩张和防御的军事设施作用已不复存在。但是长城在地理上的许多界限指标意义仍然存在,它依然是许多地理事物的敏感地区。 关键词万里长城地理界线过渡地带农牧界线文化界线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重要的地理界线。 纵观历代长城的地域分布,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早期的燕、赵北长城,还是最长的秦汉长城,或是最坚固的明长城,其分布地域和走向都大体一致。它们都位于我国高原,山地到平原地形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和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这个地带又是朴实淳厚的农业民族与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碰撞、对峙的融合带。至今,仍然是我国农牧业生产地域分布的重要界线。更确切地说,它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空间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称为长城地带。为什么长城地带恰处于各种地理现象的过渡地区呢?我们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长城形成的基础;然而,“人”,不同时期的各种政治力量,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选择。长城地带正是历代各政治集团,为了地域扩张或防御,选择并逐步形成的“力”的平衡带。 1 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以秦汉、明长城为代表的万里长城,由西向东,自甘肃玉门关外,沿着河西走廊北侧,东行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处,再循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交错带,蜿蜒在燕山和太行山山岭的背脊上,随山势而转,直抵大海边缘。它的东南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除黄土高原地势较高外,大部分为海拔200以下的平原和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边片;北部,自西向东有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山地,海拔大部分在1000米以上,是我国天然草场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长城所在地域,大部分是高原向平原过渡的丘陵。低山地区。长城布设选择在这样的过渡地形是因为:一方面,不十分高峻的山地在古代战争中历来是被重视的地形。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相互争战以步兵、骑兵为主的情况下,大江、大河及丛山峻岭等天险,不需要修筑军事设施,其本身就可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高峻的山地上修筑大规模的城墙,也是当时的运输手段、物质来源、技术水平所难以完成的。所以早期古代战争防御体系的布局主要利用天然设施。各代长城真正建在高峻山地上的段落是少数。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长城,以及金长城、明长城,几乎都是利用了我国这条东北——西南、东——西向的由高原到平原的低山丘陵为主的过渡地表;另一方面,地形过渡带的特点往往是地势的绝对高度不一定很高,而相对高差大,地形崎岖,变化多端,成为既可攻,又可守的绝佳区位。特别北部长城带的中段和东段。中段,包括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西部等省区,在地质时期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在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形成一系列界山,如贺兰山、狼山、大青山等,山地呈不对称状,北缓南陡;长城带的东段,包括今山西北部、河北、辽宁、内蒙古东部等地段,地处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主要山脉有燕山、太行山、大兴安岭、长白山及辽东、辽西丘陵。山地由于地壳运动多次抬升高度较大,两级阶地间相对高度大、地势陡峻、险要。长城带北部的内蒙古高原却是地面平整、没有高峻的山岭,只有起伏和缓的残丘和岗阜;长城带的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真所谓北去大漠辽阔,南望平川沃野。居中崎岖的过渡地带当然成为进行埋伏、了望、控制咽喉的最好军事基地。 水分条件是这一区域十分敏感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区域人畜的生存和区域经济的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第1集:《使者》 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第2集:《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一年之内,年仅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第3集:《驿站》 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势力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4集:《根脉》 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第5集:《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第6集:《丝路》 魏晋南北朝,因中原动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使这里在隋朝初年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第7集:《敦煌》 盛唐是丝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敦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了这里,他们在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继续开凿敦煌石窟并绘制敦煌壁画。本集以敦煌220号石窟的营建为例,讲述敦煌石窟如何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并成为大唐盛世的缩影。 第8集:《会盟》 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本集主要讲述在蒙古帝国的时代,来自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在河西走廊举行了一次关于和平的会谈。随着元朝建立,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第9集:《苍生》 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本集以古老的嘉峪关城为视角,讲述明清时期穿越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人士及其在河西走廊的经历与见闻。虽然这时的河西走廊已与整个国家一同进入沉寂时期,但在风雨飘摇的帝国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及振聋发聩的塞防论再次唤醒了中原统治者对河西走廊及广阔西部的重视。 第10集:《宝藏》 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河西走廊之一 使者 公元前138年·西汉

中国一些重要山脉的地理意义

中国一些重要山脉的地理意义 1.秦岭——淮河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区; ●一月均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积温4500℃经过地区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地农业界线; ●河流有无结冰期界线 ●江汉谷地与渭河平原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界线 ●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的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2.大兴安岭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 ●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线 3.昆仑山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界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界线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 ●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界线4.祁连山 ●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界线 ●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界线 ●青海省与甘肃省界线 5天山 ●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界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 ●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 ●南疆与北疆界线 6.阴山(长城) ●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界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 ●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 ●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 ●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族界线 7.贺兰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8巴颜喀拉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 ●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 9横断山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青藏高寒气候区界线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界线 ●西藏自治区与云南、四川界线 10.太行山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界线 ●山西省与河北省界线 11.巫山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 ●重庆与湖北省界线 12.雪峰山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界线 13.武夷山 ●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界线 ●福建省与江西省界线 14.南岭 ●积温7500℃经过地区 ●江南丘陵与两广丘陵界线 ●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界线 15.怒山 ●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界线 ●云南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 ●怒江、澜沧江分水岭 16.大巴山 ●江汉谷地与四川盆地界线 ●四川省与陕西省界线 ●汉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 河西走廊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河西走廊 一、单选题 河西走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祁连山、阿尔金山和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且有“风电走廊”之美誉,但是目前河西走廊风能开发利用率低,“弃风”(放弃使用风能)现象严重。下图为河西走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河西走廊铁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河流B.地形C.气候D.资源 2.河西走廊成为“风电走廊”的原因是 A.距夏季风源地近,风力大B.位于山脉之间,形成“狭管效应” C.植被覆盖率高,蓄积风能D.工业发达,电力需求量大 3.河西走廊风能开发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风能季节差异小B.风能分布分散 C.电力输送能力不足D.技术力量薄弱 1.B 铁路布局一般要考虑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工程的难度、造价等问题。图中河西走廊铁路布局沿河西走廊的低缓地形分布,沿途没有河流,这里气候干旱,气候条件与铁路布局关联度不大,铁路是为沟通西北区域联系而建,并非针对沿线资源开发而建,据此选B。 2.B 河西走廊两侧都是山地,距冬季风源地近,冬春风力大;走廊位于山脉之间,形成“狭管效应”,风从这里经过时会被加速加大,因此区域风能丰富;这里气候干旱,地表植被少;区域的工业不发达。据此分析选B。 1

3.C 能源开发不仅需要区域能源丰富,而且还需要有能源市场,河西走廊风能季节差异大,分布集中,风能丰富,开发风能技术力量较强,但区域电力市场较小且电力输送能力不足,因此区域风能开发利用率低。 近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户大规模发展以塑料大棚(图10)为主的设施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限制甘肃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A.水源不足B.光照不足C.地形崎岖D.昼夜温差大 5.河西走廊塑料大棚的建设不利于 A.抵挡风沙B.增强光照C.保持土壤肥力D.减少水资源消耗 4.A甘肃河西走廊降水少,限制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水源。 5.B 河西走廊塑料大棚的建设可以抵挡风沙、保水保肥,但塑料大棚遮挡了光照,选B。 河西走廊是祁连山和内蒙古高原之间一块狭长的高平地,目前我国最大的玉米种植基地,生产了全国70以上的玉米良种。这里生产的种子籽粒饱满,耐储存,正常情况下储存3 年,发芽率仍保持在94以上。下图示意河西走廊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第五章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形成四大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 第一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四至:东至渤海、黄海,南至秦岭、淮河,西至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北至内蒙古高原。 范围: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河湖:黄河、淮河、京杭运河、辽河、鸭绿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湖、呼伦湖……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民族:以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 二、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 矿产资源:铁。 主要能源:煤炭、石油等。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 四、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措施 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垦植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碱、风沙威胁;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 治理措施: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华北平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减轻灾害;黄土高原:植树种树,退耕还林,退林还牧,发展生态农业。 七、主要城市 北京、天津、济南、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 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四至: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青藏高原,北至秦岭、淮河。 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 以上,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人数较多的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 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东南沿海受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养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南方地区——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单季水稻、油菜、冬小麦的主要产区); 河湖:长江、京杭运河、华南大动脉-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经济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养蚕——蚕丝的主要产区;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 摘要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其走向与我国半湿润与干旱气候分界线基本一致。因此,长城也就成为我国农区和牧区分界线的标志。长城的延伸或回退,基本上反映了农区与牧区的扩张或收缩。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考察长城。可以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力量相互对峙、较量形成的“力”的平衡带,长城,一方面发挥了分隔两个政治单元的功能,它们延伸或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先进与落后两种势力的对撞中.客观上却促进了相互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今日长城作为领土扩张和防御的军事设施作用已不复存在。但是长城在地理上的许多界限指标意义仍然存在,它依然是许多地理事物的敏感地区。 关键词万里长城地理界线过渡地带农牧界线文化界线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重要的地理界线。 纵观历代长城的地域分布,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早期的燕、赵北长城,还是最长的秦汉长城,或是最坚固的明长城,其分布地域和走向都大体一致。它们都位于我国高原,山地到平原地形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和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这个地带又是朴实淳厚的农业民族与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碰撞、对峙的融合带。至今,仍然是我国农牧业生产地域分布的重要界线。更确切地说,它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空间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称为长城地带。为什么长城地带恰处于各种地理现象的过渡地区呢?我们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长城形成的基础;然而,“人”,不同时期的各种政治力量,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选择。长城地带正是历代各政治集团,为了地域扩张或防御,选择并逐步形成的“力”的平衡带。 1 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以秦汉、明长城为代表的万里长城,由西向东,自甘肃玉门关外,沿着河西走廊北侧,东行径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 提要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其走向与我国半湿润与干旱气候分界线基本一致。因此,长城也就成为我国农区和牧区分界线的标志。长城的延伸或回退,基本上反映了农区与牧区的扩张或收缩。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考察长城。可以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力量相互对峙、较量形成的“力”的平衡带,长城,一方面发挥了分隔两个政治单元的功能,它们延伸或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先进与落后两种势力的对撞中.客观上却促进了相互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今日长城作为领土扩张和防御的军事设施作用已不复存在。但是长城在地理上的许多界限指标意义仍然存在,它依然是许多地理事物的敏感地区。 关键词万里长城地理界线过渡地带农牧界线文化界线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重要的地理界线。 纵观历代长城的地域分布,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早期的燕、赵北长城,还是最长的秦汉长城,或是最坚固的明长城,其分布地域和走向都大体一致。它们都位于我国高原,山地到平原地形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和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这个地带又是朴实淳厚的农业民族与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碰撞、对峙的融合带。至今,仍然是我国农牧业生产地域分布的重要界线。更确切地说,它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空间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称为长城地带。为什么长城地带恰处于各种地理现象的过渡地区呢?我们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长城形成的基础;然而,“人”,不同时期的各种政治力量,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选择。长城地带正是历代各政治集团,为了地域扩张或防御,选择并逐步形成的“力”的平衡带。 1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以秦汉、明长城为代表的万里长城,由西向东,自甘肃玉门关外,沿着河西走廊北侧,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和嘉峪关。河西走廊深居内陆腹地,自成一个内部体系完整的地理区位。从地缘上看,它处于我国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也是我国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和分界地带。河西走廊内部自成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但其地貌地形、气候类型等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这为历史上农耕与游牧民族在这一地区的迁徙往来、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提供了得以发生、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 优胜的自然条件在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在各大城市都可以看到繁华的街道和高耸的大楼,处处都彰显着经济的繁荣。而在河西走廊的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却有待提高。在农村,主要是由于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致浪费了很多资源,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滞后后果,所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在河西走廊农村地区,生产力依然相对落后,村民的住房仍然是土房或是瓦房,随着科技力量的崛起和国家生产水平的提高,新型农村的发展是未来强有力建设的支柱,而未来农村居民楼的建设将会在新型农村的规划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自然资源和环保问题的有效结合,将是新型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结合国家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的契机,提出一种适合河西地区农民居住的建筑,为新型农村的建设做出一种创新型方案。 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坚持把农村住房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县居住窑洞、土坯房和地坑庄子的农户由“十五”末的30%减少到3%,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新型农村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新型能源的开发。甘肃是风能资源大省,风能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据测算,其理论储量约2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五。走廊西端的酒泉地区是季风的源头。据气象部门最新评估,酒泉地区年平均有效风功率在每平方米150瓦以上、有效风速时数在6000多小时,风机年满负荷发电小时数可达2300小时。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诸多挑战的压力下,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风电就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点。这几年风电的迅猛发展,不仅缓解了我国的能源紧张局面,而且推动了节能减排。2010年,我国风力发电量达501亿千瓦时,这相当于节约了1750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50万吨。风电虽然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的新能源,但是作为新能源,风电与火电甚至核电等传统能源比,在技术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河西地区新型农村的居民楼建设完全可以利用风能发电来代替日常用电,不仅利用了自然的力量,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更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虽然现在技术还有些不成熟,但是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也许未来某一天真的会实现。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的能源和资源,调整能源结构,实施新的能源战略,重视开发利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做到使用的能源既不匮乏又能很好的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非

重要山脉的地理意义

中国一些重要山脉的地理意义 在我国成千上万的山脉中,有许多山脉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高三学生更好的复习,我将它们归纳如下: 1.秦岭——淮河 ●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是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 区; ●是我国一月均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是我国积温4500℃经过地区 ●是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我国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地农业界 线; ●我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界线 ●江汉谷地与渭河平原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界线 ●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的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的界线; ●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 粮的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 2.大兴安岭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 ●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线 ● 3.昆仑山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界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界线●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 ●西藏藏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 区界线 ● 4.祁连山 ●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界 线 ●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界线 ●青海省与甘肃省界线 ●5天山 ●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界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界线 ●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 ●南疆与北疆界线 ● 6.阴山(长城) ●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界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 ●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 ●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 ●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民族界线 ●7.贺兰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 温带荒漠地区 ●8巴颜喀拉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 ●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 ●9横断山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青藏高寒气候区 界线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 ●西藏自治区与云南、四川界线

河西走廊自然地理讨论

河西走廊自然地理讨论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壮 摘要:甘肃全境的地理环境分异非常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周围地理环境的特定关系, 历史上曾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西亚以至欧洲的必经之路,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河西走廊也是北方草原民族与黄河上游以及甘、青、川交界地区民族往来的通道。本文论述了河西走廊的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状况,并把河西走廊划分了四个自然区域,总结其区域特点。 关键词:河西走廊甘肃区划绿洲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包括酒泉、张掖、武威三地区,以及嘉峪关和金昌二市。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8%。 河西走廊大致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大部地区海拔为1000-2000m,南部靠近祁连山地地带海拔高达2500m。走廊南面的祁连山延绵起伏、雪岭横空、冰峰峻峭,春天过后,千峰消融,溪涧争流,给河西走廊带来了灌溉水源。在灌溉所及的大片土地上,是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成片绿洲,在石羊河水系中下游有武威、永昌、民勤绿洲,黑河水系中下游有张掖、酒泉绿洲,疏勒河水系中下游有玉门、安西、敦煌绿洲。走廊东部与西部的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差异,张掖以东地区有黄土分布,愈往东愈厚;张掖以西分布着戈壁、沙漠面积逐渐增大,还有盐沼分布。 第一节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位于祖国西北部,在自然地理上一般指祁连山脉与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地带,在甘肃境内总面积270198km2,也包括阿拉善高原的一些地区。 河西走廊南倚青藏高原,北与蒙古高原接壤,东连黄土高原,西通塔里木盆地。将中国典型的四大板块连接起来,这四大板块,不同的地貌、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文化,却共同拥有河西走廊这一交通出口,此通道的方便,别无他处。因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创造了灿烂的多样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各民族交往的历史纽带 河西走廊历史上一直是生活在周围地域以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斗争、融合非常频繁的地区。农耕民族和诸多游牧民族在这里的生活与竞争,也严重影响着这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面貌。北方蒙古高原来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等族,南方青藏高原来的羌、吐谷浑、吐蕃等族,西方来的昭武九姓和其他胡人、回族,以及从这里西去的塞种、乌孙、月氏等族,都曾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或同台或轮番地演出过异彩纷呈的历史剧。直到今天河西走廊仍是众多民族的聚居区。 2 丝绸之路的主要通路 河西走廊是贯通东西丝绸之路的主动脉,其北部伸入沙海中的石羊河、黑河下游绿洲,自古又是通往宁夏、河套的便途,南部穿越祁连山脉诸山口去青藏高原腹地。这条通道上分布着众多绿洲平原,比于北部的沙漠、南部的高原雪山,有更优越的自然和通行条件,始终是丝绸之路的最重要的路段。史称武威“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

高中地理知识点测试:河西走廊

高中地理知识点测试:河西走廊 一、单选题 1.西昌(约102°E、28°N)、酒泉(约99°E、40°N)、太原(约112°E、38°N)是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根据地理位置判断三地所在地形区约为 A.黄土高原、河西走廊、云贵高原B.横断山区、河西走廊、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D.成都平原、黄土高原、横断山区 读我国华北平原西部某区域等高线图,图中低山、丘陵地带以荒山草坡为主,正在打造“太阳山”——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站的发电效率主要与日照强度、日照时间和太阳能面板清洁度有关。据此完成2~3题。 2.在甲、乙、丙、丁四个荒山草坡安置太阳能板,发电效率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与甘肃河西走廊相比,该地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的比较优势是 A.面板清扫频次少B.日照时数多C.用地成本低D.太阳辐射强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和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图。据此完成4~5题。 4.古代,设置玉门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军事和政治B.文化和宗教

C.农垦和移民D.经贸和旅游 5.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图示地区将建成 A.国际性商品谷物基地B.国家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C.国家新能源开发基地D.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地 作为当前中国火热程度仅次于春节的“人造节日”,双11给了我们太多深刻的新奇印象,打折活动霸屏、快件爆仓、商家隔空叫板……不过,大家或许不知道,双11其实也没那么“新”,今年已经是双11的第10个年头了。2018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阿里巴巴天猫在开场的2分5秒,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额超100亿元。近年来,甘肃与电商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回答6~8题。 6.甲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A.灌溉水源有保障B.光照充足C.土地资源丰富D.以上都对 7.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可以弥补传统贸易方式的哪些不足 A.远离市场,信息闭塞B.市场规模较小,农产品收益较低 C.贸易环节较多,运输成本较高D.以上都对 8.双十一节期间,大量网购物品能及时配送到客户手中,主要得益于 ①配送中心仓库靠近生产厂仓库②物流快递业发展迅速 ③距离生产厂家近④客户仓库遍布各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图a是河西走廊东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b是该区域冬季平均降雪量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9~11题。

河西走廊简介

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脉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又称甘肃走廊。因在黄河以西故名。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窄各处不等,由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最宽300千米。面积8.9万平方千米。海拔一般1100~1500米。大部为祁连山北麓冲积-洪积扇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扇形地上部多由砾石组成,多砂碛、戈壁,很少利用。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质较细,大多为黄土状物质,便于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绿洲农业区。走廊的河流全属于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内陆水系,51条大小河流汇合为石羊河、弱水(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年均温约6~11℃。走廊是西伯利亚气流南下的通道,故冬季达半年之久。1月均温多在- 8~- 12℃之间,极端最低温超过-30℃。7 月均温多在20~26℃之间,极端最高温高于40℃。年降水量30~160毫米,而大部地区蒸发量2000~3000毫米,年日照一般在3000小时以上,无霜期约160~230天左右。

绿洲农业发达,是中国大西北的粮棉基地之一。自古是东西交通必经的通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即通过这里。兰新铁路经此。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和嘉峪关。河西走廊深居内陆腹地,自成一个内部体系完整的地理区位。从地缘上看,它处于我国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也是我国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和分界地带。河西走廊内部自成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但其地貌地形、气候类型等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这为历史上农耕与游牧民族在这一地区的迁徙往来、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提供了得以发生、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 优胜的自然条件在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在各大城市都可以看到繁华的街道和高耸的大楼,处处都彰显着经济的繁荣。而在河西走廊的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却有待提高。在农村,主要是由于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致浪费了很多资源,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滞后后果,所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在河西走廊农村地区,生产力依然相对落后,村民的住房仍然是土房或是瓦房,随着科技力量的崛起和国家生产水平的提高,新型农村的发展是未来强有力建设的支柱,而未来农村居民

河西走廊

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及其在交通上的重要意义。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 3.说出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4.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熟悉河西走廊的位置、地形特点。 2.通过图片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认识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分析水资源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河西走廊在交通上的重要意义及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河西走廊地区的灌溉水源与绿洲、人口、城市的分布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讲话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播放视频“敦煌莫高窟旅游宣传片”,今天我们来了解河西走廊这个地区的特点。 [讲授新课] 1. 读图:了解河西走廊在甘肃省的位置。 提问:河西走廊是一个怎样的地带,“河西”是指什么?地形地势如何? 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结合地形特点,分析河西走廊成为古今交通要道的原因。 2. 提示:在图中找出通过河西走廊的重要铁路线和铁路沿线城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说明目前这里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大家已经知道甘肃属于西北地区,想一想:河西走廊应该是哪一种气候类型?在这种气候影响下,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突出怎样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所以降水极少,全年只有50----200毫米,但蒸发很强烈,在2000----3000毫米之间,自然环境突出干旱的特征。

主要山脉及其地理意义

1. 主要山脉及其地理意义 山脉图示地理意义 天山 南疆和北疆、暖温带和中温带、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分界线。山脉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 阴山 内流区和外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分界线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藏北高原、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秦岭 一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暖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北方和南方地区分界线 南岭 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华中和华南分 界线(东西走向) 大兴安岭 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内流区和外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地势二、三级阶梯,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太行山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巫山 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第 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长白 山 松花江和鸭绿江、图们江分水岭 武夷山 赣江与闽江分水岭、江西和福建分界线、江南丘陵和浙闽丘陵分界线 贺兰山 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内流区和外流区,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暖温带荒漠地区分界线 祁连山 暖温带和高寒气候区,内蒙古高原和 青藏高原,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2.我国主要地形区 ⑴四大高原 地形区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高 原“世界屋脊”,平均海 拔4 000米以上,世界 最高;冰川广布;雪山 连绵;起伏平缓,“远 看是山,近看是川”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 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 湟水谷地;人口稀少,少 数民族主要是藏族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从东向西由 草原到荒漠草原,再到 荒漠;风力作用强烈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 溉农业发达;少数民族主 要有蒙古族、回族等 黄土高 原黄土深厚,土质疏松; 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千 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高 原 地势西高东低,地表崎 岖不平,多山间盆地; 喀斯特地貌典范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 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 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 广 ⑵四大盆地 地形区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气 候干旱;内部平坦,沙漠 广布(分布有我国面积最 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 沙漠),周围多绿洲;油气 资源丰富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 和葡萄等;人口和城 市沿盆地边缘呈环 状分布;油气资源开 发 准噶尔盆地沙漠、戈壁广布;边缘多 绿洲,半封闭,西北部有 缺口,降水稍多;油气资 源丰富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 麦、甜菜;人口和城 市沿盆地边缘呈环 状分布;油气资源开 发

河西走廊生态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论文 科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概论》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班级:地信101 姓名:李尚 学号: 141002113 成绩: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渡利用和不合理 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者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①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重视区域发展与干旱脆弱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同时运用当今先进的技术、因地制宜、整体协调对这一地区进行改善与发展。 关键词: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治理 正文: 河西走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黄河以西,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夹缝之中,形成一条宽数十到上百公里,长约千余公里的狭长走廊。面积27.6万km2,占甘肃省总面积的60.3%。河西走廊在甘肃、西北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它是联系中原地区与新疆、青海、西藏的通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当今亚欧大陆桥的主动脉通过地段;它是一个文化“富矿”走廊,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的汇流之区,其“河西四郡”等历史文化名城串联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它又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区,是我国25片具有全国意义的商品性农产品供给基地之一;它同时还拥有我国最主要的镍钴金属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以及潜力巨大的风能资源开发地段,在西部能源矿产开发加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域分工职能;同时它也是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在防止沙漠合拢、治理北方沙尘暴灾害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生态功能。而这一地区正面临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1.水资源短缺 河西走廊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生态环境自身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依赖,对水资源的过渡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造成了天然绿洲退缩、地下水位下降、内陆河断流、沙漠化扩大、植被破坏、土地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严重的人居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目前,河西走廊已经演变为西北内陆和地区生态环境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的民勤,面临着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危机;疏勒河和党和下游的敦煌,面临着成为“第二个楼兰”的危险;黑河下游地区沙漠化问题十分突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遭到破坏、水源涵养功能受损,等等。位于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金昌、玉门等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尖锐的水原配置、生态保护、区域和城市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生态陷入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水库的水圈起来白白蒸发散失着;另一方农户用潜水泵大量超采有限的地下水,“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更别说用水粗放,单方水的产出值低,居民、城镇、工业用水浪费,污染严重,循环利用不够。最终的结果是水位下降,植被枯死,风沙狂吼,生态岌岌可危。上游挤下游的水,下游挤生态的水;工业挤农业的水,农业挤生态的水。最终导致的荒漠化将是立体的: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一齐枯竭。② 河西走廊的农业是用水“大户”,74.33%以上的水用于农业灌溉。河西走廊生产了甘肃全省70%以上的商品粮,是全省“粮仓”,但这却是以粗放的、高耗水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生态代价取得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