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史讲课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话剧史》讲授要点
授课教师
第一章早期话剧
一、早期话剧的三个发展阶段(初始期1866年前后—1907年;扩展期1907年—1911年前后;鼎盛衰落期1911年前后—1919年)。
二、文明戏的出现——学生演剧与戏曲改良。
中国最早的学生演剧是1898年上海基督教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节演出的一出英语剧。第二年圣诞节,这些学生除演了英语剧外,又用汉语演出了《官场丑史》,称为新剧,或时装新戏。
梁启超、陈独秀、汪笑侬等人提倡对传统戏曲进行变革,这场变革与学生演剧互相呼应,互相影响。
三、春柳社与进化团。1906年1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文艺研究会。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又上演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这些都标志着中国话剧在1907年诞生。
进化团是由任天知发起于1910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职业化新剧团体。
四、文明戏的衰微与南开剧团。
文明戏一度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代表人物有:任天知、汪优游、欧阳予倩、陆镜若、郑正秋、张石川、苏石痴等。
由于充斥着凶杀、色情、迷信、因果报应等内容,文明戏逐渐失去观众,走向没落。
五、南开剧团与北京学生演剧活动。
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1908年去欧美考察归来,着手组织新剧演出活动。1914年11月南开校庆十周年时,南开剧团成立。主要演出剧目:《一元钱》、《新村正》。周恩来是剧团骨干之一。
清华学校演剧活动开始于1911年。主要领导人洪深。主要演出剧目《侠盗罗宾汉》、《卖梨人》、《贫民惨剧》等。
六、早期话剧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
1、日本戏剧对于早期话剧的影响;
2、早期话剧的剧本创作(陈大悲的《故乡》、刘半农的《战后》、徐半梅的《母》、《姊妹》等);
3、学生演剧的作用。
第二章20年代的现代话剧
一、西风东渐与戏剧论争
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文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戏曲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有三点值得肯定:1、批判了没落中的旧剧作为“玩物”和“把戏”的弊病,强调了戏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2、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更新,确立了近代现实主义戏剧观念在中国新兴话剧发展中的指导意义;3、在现实主义观念指导下,强调了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外国戏剧的译介与“爱美剧”运动
当时,国内大量翻译出版了外国戏剧名著。《新青年》杂志出了“易卜生专号”,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娜拉》、《国民之敌》、《小爱友夫》。宋春舫发表了《近代名戏百种》,推荐了十三个国家五十八位作家的作品。五四时期出版外国戏剧集6种、剧本115部。
“爱美的”戏剧,是英文的音译,原意是爱艺术而不借以糊口的人,引伸为业余的、非专业的戏剧、戏剧人。这一概念由汪优游、陈大悲等提出。爱美剧,即脱离资本家束缚、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的戏剧。
上海民众戏剧社成立于1921年5月,由汪优游、沈雁冰、陈大悲、熊佛西、欧阳予倩等组成,是第一个爱美剧团体。
三、戏剧教育与南国社
因爱美剧存在业余化与专业化的矛盾这一局限,蒲伯英与陈大悲联合成立私立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并建立新民剧场,专供学生实习演出。
1925年5月,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从美国回来,发起“国剧运动”,成立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反对一味学习西方,主张“根本上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专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余上沅)南国社。田汉与其妻易濑瑜在1924年创办《南国半月刊》,192年,田汉主持私立上海艺术大学文科,任校长。他将这个文科改组为南国社。
1928年,田汉与欧阳予倩、周信芳、高百岁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盛大戏剧公演,称为艺术鱼龙会。1928年2月,田汉组织南国社学生在杭州、上海、南京、无锡、广州等地公演。所演剧目(《生之意志》、《江村小景》、《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南归》等)大多是田汉的作品,浪温情调,清新风格,产生很大影响。
在1928年4月,加盟南国社的洪深提出将所演的新剧称为“话剧”,得到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一致赞同。从此,“话剧”这种名称就正式固定了下来。
四、戏剧创作的活跃。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这一时期戏剧才算真正获得了文学的价值。1919年—1929年间,中国创作、改编话剧剧本有400多部。代表作家作品有:胡适(《终身大事》)、田汉(《梵与蔷薇》、《灵光》、《咖啡店一夜》、《获虎之夜》等)、丁西林(《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压迫》等)欧阳予倩、(《泼妇》)、余上沅(《兵变》)、熊佛西(《一片爱国心》)。
第三章三十年代的话剧
30年代是中国话剧逐渐壮大并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也是话剧艺术逐渐为民众所接受、投身于时代、植根于现实的历史时期。
一、左翼戏剧的发展
1929年6月,上海艺术剧社成立,以郑伯奇、夏衍为首,成员多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他们率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无产阶级)戏剧”口号,成为左翼戏剧的代表和标志。1930年1月,上海艺术剧社公演了话剧《梁上君子》、《爱与死的角逐》、《炭坑夫》等。同年4月29日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左翼剧联成立。30年8月,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不久,改组为以个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6年解散。
左翼戏剧主要作品:田汉的《梅雨》、《回春之曲》,洪深的《五奎桥》、《香稻米》,于伶的《太平年》左明的《活路》、袁殊的《工厂夜景》等。
左翼戏剧的成绩与问题:1、发扬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话剧的传统,关注民众命运和社会现实,创作演出了大量多幕剧、独幕剧,造就了一批新人。2、对戏剧与政治的关系理解片面,视戏剧为政治的辅助工具,创作上存在概念化、公式化倾向,组织上存在关门主义问题。
二、“国防戏剧”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1936年初,左翼剧联提出“国防戏剧”口号。上海剧作者协会讨论并制定了“国防戏剧”的纲领。
“国防戏剧”的代表作家与作品:夏衍、田汉、洪深、于伶、陈白尘。《走私》、《咸鱼主义》、《汉奸的子孙》、《我们的家乡》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夏衍和他创作的多幕剧《上海屋檐下》(这个戏写于1937年,由于抗战爆发,直到1939年1月才在重庆首演)。
三、抗战初期的戏剧活动(1937年7月—1939年12月)
1、上海时期—“七七”事变后,第一部抗战话剧《保卫芦沟桥》在上海诞生。这个戏是集体创作,近百人参加演出。它标志着抗战戏剧的产生。“8·13”淞沪战争期间,中国剧作者协会在上海卡尔登剧场召开紧急会议,动员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救亡演剧队”,共组成了十三个救亡演剧队分赴各地和留在上海进行抗日宣传。
话剧创作空前活跃。独幕剧、活极剧、时事煽动剧、街头剧、茶馆剧等短小的戏剧作品大量涌现。代表作有:《芦沟桥》(田汉)、《芦沟桥》(陈白尘)、《血洒芦沟桥》(张季纯)等。其中,《最后一计》(洪深等)、《三江好》(吕复等)》、《放下你的鞭子》(田汉、陈鲤庭、崔嵬等根据歌德的《威廉·迈斯特》改编),合称为“好一计鞭子”,在各地演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全部撤出上海,租界之外的地区沦入敌手,租界区成为“孤岛”。
2、武汉时期——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38年2月,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成立政治部,周恩来任副部长、负责第三厅。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田汉任艺术处长,洪深任戏剧科长。三厅对原有的抗日演剧队进行收编和改建,38年8月在武汉进行短训后,宣布成立10个抗敌战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纷纷赶赴前线各战区。38年10月,武汉沦陷。在此期间,代表性的作品有:《李秀成之死》、《塞上风云》(阳翰笙)、《米》、《飞将军》、《包得行》(洪深)《黑字二十八》(曹禺、宋之的)、《蜕变》(曹禺)、《一年间》(夏衍)等。
3、重庆时期——1938年10月1日和1939年10月10日,在重庆先后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戏剧节。第一届戏剧节为期25天,共有25个剧团参加演出。第二届戏剧节为期6天,共有14个剧团参加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