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2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最全版)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MM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MM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
但MM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MM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MM 骨病诊治的不规范。
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MM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MM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MM骨病概述MM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
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等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MM骨病常导致患者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
SRE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
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SRE,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
MM 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1/2~2/3的MM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MM骨病患者的临床表现MM骨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
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
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
骨髓瘤细胞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
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三、MM骨病诊断对诊断为活动性的MM患者,推荐选择以下检查以明确骨病的诊断:(一)影像学检查MM骨病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包括X线摄片、CT、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核磁共振(MRI)、PET-CT骨扫描等,其中诊断评估骨病的常规标准检查是全身X线摄片。
多发性骨髓瘤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多发性骨髓瘤概述•多发性骨髓瘤病理生理学•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及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管理•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及随访01多发性骨髓瘤概述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主要涉及骨髓,产生大量的克隆性浆细胞。
定义MM的主要特点包括骨痛、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等,以及反复感染、疲劳、出血等临床表现。
特点多发性骨髓瘤的定义与特点MM作为恶性浆细胞病,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5%左右。
MM患者的生存期差异很大,需要全面治疗,包括支持治疗、化疗、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等。
MM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MM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MM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男性略高于女性,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种族。
MM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02多发性骨髓瘤病理生理学MM的细胞生物学特征骨髓瘤细胞的恶性增殖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的恶性增殖是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细胞周期异常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存在异常,无法正常分化或进入细胞凋亡程序。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细胞信号转导存在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和增殖失去控制。
免疫抑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往往存在免疫抑制状态,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抵抗肿瘤细胞的侵袭和增殖。
免疫逃逸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通过一系列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监视,避免被免疫细胞识别和攻击。
免疫激活近年来研究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并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MM的免疫学特点及调控机制遗传学改变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遗传学改变复杂多样,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以及基因突变等。
基因组稳定性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基因组存在不稳定性,表现为基因拷贝数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甲基化等。
这些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发生与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进展密切相关。
2022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修订诊断部分解读(全文)摘要《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再次和大家见面。
今年的指南〃诊断部分〃有较大修订,包括首次纳入高危冒烟型骨髓瘤的诊断标准、删除蛋白鉴定〃的界定,及增加罕见骨髓瘤类型的内容,体现了〃诊断标准制定更精准、诊断定义细节更规范、罕见类型诊断更全面〃的三大特点,本文对诊断部分的更新进行了详细解读。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z MM )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恶性浆细胞肿瘤,1844年由Solly医生首次报道。
目前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MM发病率逐年增高。
随着对骨髓瘤疾病的认识深入,新疗法的不断涌入,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MM诊治指南更需更新迭代,因此《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与大家如约而至。
本版指南〃诊断部分〃有较大修订,本着力求推进科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我国MM诊治水平的宗旨,在诊断部分体现了〃诊断标准制定更精准、诊断定义细节更规范、罕见类型诊断更全面〃的三大特点,具体解读如下。
一、诊断标准制定更精准本次诊断标准表2进行了精简,更加直观的展示了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 MGUS )、冒烟型骨髓瘤(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 , SMM )和活动性MM ( active multiple myeloma , aMM )的标准,尤为重要的是首次纳入高危冒烟型骨髓瘤(SMM )的诊断标准和删除M蛋白鉴定的诊断条件。
1.首次纳入高危冒烟型骨髓瘤(SMM)的诊断标准:高危冒烟型骨髓瘤的诊断标准国际上有不同的定义,从2007年的PETHEMA到2018年Mayo Clinic z 2020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 )所提出的标准,包括M蛋白量、骨髓浆细胞比例、受累轻链数值,PETCT结果,或者细胞遗传学(FISH )高危因素等特征,并且基于不同因素高危SMM的积分各有不同。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
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1,2],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
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每2~3年1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3])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
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的指南[4],诊断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如下。
多发性骨髓瘤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概述•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与转归•研究进展与展望目录01概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特征为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
定义多发性骨髓瘤可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征、遗传学改变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如分泌型、非分泌型;IgG型、IgA型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1流行病学23多发性骨髓瘤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约为2/10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发病率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3:2。
发病年龄与性别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程较长,但进展缓慢,多数患者的死亡原因是由于并发症而非疾病本身。
病程与死亡率病因学多发性骨髓瘤有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MM病史的人患病风险增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细胞因子与细胞信号转导环境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生活方式等可能增加患多发性骨髓瘤的风险。
免疫系统的异常也可能导致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等。
细胞因子和细胞信号转导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02病理生理学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中存在异常增生的单克隆浆细胞,这些细胞分泌过多的免疫球蛋白,导致骨骼破坏、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骨病和贫血骨髓瘤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与正常细胞竞争性抑制正常造血,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同时,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骼,导致骨痛、骨折和骨质疏松等骨病。
病理过程遗传易感性多发性骨髓瘤具有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亲属患病的患者发病风险更高。
此外,某些基因突变如BRCA1、p53等也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有关。
环境因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如烷化剂、染发剂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风险。
发病机制不受控制的细胞增殖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具有不受控制的细胞增殖能力,导致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多。
细胞生物学特征抗药性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抗药性,导致治疗难度较大,这也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一个难点。
2023《【医学课件】多发性骨髓瘤》CATALOGUE目录•疾病概述•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案与效果•预后与复发•预防与日常护理01疾病概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异常浆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并分泌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常伴骨损害。
定义多发性骨髓瘤可分为IgG、IgA、轻链型、非分泌型、双克隆免疫球蛋白型及非浆细胞型等6型。
分类定义和分类发病率多发性骨髓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约为1%,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中位发病年龄为69岁。
地域差异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在地域上存在差异,高发地区包括北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
流行病学病因多发性骨髓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理生理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涉及浆细胞的恶性转化、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骨质破坏等多个方面。
异常浆细胞分泌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骨质破坏可引起骨骼疼痛、骨折等表现。
病因和病理生理02临床表现与诊断骨骼损害多发性骨髓瘤常导致骨骼损害,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骨变形等。
患者常出现贫血,表现为疲倦、乏力、头晕等。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咳嗽、肺炎等。
多发性骨髓瘤可导致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头痛等。
临床表现贫血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感染诊断标准通过检查血液、尿液等样本,发现异常的蛋白、细胞等证据。
实验室检查骨髓检查X线检查其他检查通过骨髓穿刺检查,发现异常的肿瘤细胞。
通过X线检查骨骼,发现骨骼损害的情况。
如CT、MRI等检查,进一步了解病情。
1鉴别诊断23与多发性骨髓瘤相似,但无骨骼损害等表现,需要进一步检查。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其他肿瘤转移到骨骼的情况,需要通过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骨转移瘤如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等,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和检查进行鉴别。
其他疾病03治疗方案与效果诱导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初始治疗称为诱导治疗,旨在尽快减轻肿瘤负荷并获得良好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