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770.34 KB
- 文档页数:9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免疫学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及发展史1.免疫: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2.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3.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4.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5.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6.免疫调节: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整体调节,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构成网络调节系统,既调节免疫系统本身,又调节机体整体功能7.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生理意义病理意义免疫防御防御病原微生物微生物感染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肿瘤发生免疫耐受自身免疫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调节维持机体平衡疾病发生8.免疫应答的种类、特点及成分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获得方式固有获得刺激物模式识别分子抗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分子识别受体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无高免疫记忆无有发挥效应时间早期、快速相对较缓举例中性粒细胞等 T细胞、B细胞9.爱德华-琴纳:接种牛痘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免疫学之父;巴氏消毒法10.单克隆抗体11.T细胞双识别模式:即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的前提在于其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上的两种标志,一种来自病毒,另一种来自被感染细胞表面正常的MHC 分子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术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摘要:一、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应答的分类二、固有免疫1.概念和特点2.固有免疫细胞3.固有免疫的作用三、适应性免疫1.概念和特点2.适应性免疫细胞3.适应性免疫的作用四、免疫应答的调节1.免疫抑制2.免疫促进五、免疫学应用1.疫苗2.免疫治疗3.免疫检测正文: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体对抗病原体入侵的防御机制,以及免疫应答的调节等方面。
本文将对医学免疫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
一、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其中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是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二、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非特异性和先天性特点。
它主要由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组成,能够识别并清除病原体。
三、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组成。
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感染细胞;b细胞能够产生抗体,结合病原体使其失去活性。
四、免疫应答的调节免疫应答的调节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和免疫促进。
免疫抑制是指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分子的活性,降低免疫应答的强度;免疫促进是指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分子的活性,增强免疫应答的强度。
五、免疫学应用免疫学在医学领域有很多应用,如疫苗、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测等。
疫苗是通过引入病原体的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治疗某些疾病,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检测是通过检测免疫细胞和分子的活性,诊断某些疾病,如感染和免疫性疾病。
总之,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机制的学科,涉及到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免疫学应用等方面。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第⼀章现代免疫:机体识别“⾃⼰”和“⾮⼰”,对其产⽣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理性防御机制。
三⼤免疫功能的表现:功能⽣理表现病理表现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免疫稳定对⾃⾝组织成分的耐受⾃⾝免疫病免疫监视防⽌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特异性免疫(⾃然免疫):【第⼀道防线:⽪肤、粘膜、⽪肤及粘膜分泌物;第⼆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特征:反应迅速,并⾮针对特定Ag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限性: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免疫学琴纳(Jenner)——⽜痘疫苗 Behring与Kitasato北⾥——抗毒素(被动免疫)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 Metchnikoff——细胞学说Ehrlich(欧⽴希)——体液学说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第⼆章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 2、免疫反应性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的物质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化学组成和结构、⽴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法)~【异物性:与⾃⾝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表⾯有⼀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的应答产物发⽣反应抗原的分类:根据诱⽣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胸腺⾮依赖性抗原)异嗜性抗原:⼀类与种属⽆关,存在于⼈、动物及微⽣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在同⼀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表现的不同抗原。
第一免章疫免学疫复学习概论、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immunity) :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
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⒈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 :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由T、B 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 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⒈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一、淋巴结1.T 、B 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⒈T 、B 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⒋过滤作用(过滤血液)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⒈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⒉(B 细胞)产生分泌型IgA四、免疫细胞免疫细胞(immunocyte ):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一、免疫系统组织结构
(1) 免疫系统主要组织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骨髓等。
(2) 淋巴结是淋巴细胞聚集和活化的主要场所。
(3) 脾脏是机体保护和防御的重要器官,可以血液和清除老旧红细胞。
(4) 骨髓是机体产生白细胞和红细胞的主要部位。
二、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1) 淋巴细胞分为细胞毒细胞、辅助细胞和记忆细胞等,参与细胞免疫应答。
(2) 淋巴细胞又称为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可分泌抗体。
(3) 钟型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是机体天然免疫的执行细胞。
(4) 白细胞包括和单核细胞等,参与疫情的发生和控制。
三、重要的体液性免疫因子
(1) 补体分子系统参与吞噬作用和补体结合反应。
(2) 中和抗体可以捕获并清除病原体。
(3) 细胞因子可以调控细胞间的信号传导。
(4) 白细胞介素参与病原体清除过程。
以上总结了医学免疫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如组织结构、细胞类型、体液因子等,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理解不全,请告诉我,我将补充说明。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摘要:一、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应答的类型二、免疫细胞的分类与功能1.吞噬细胞2.T 细胞3.B 细胞4.NK 细胞三、免疫应答的过程1.抗原识别2.免疫细胞激活3.免疫效应四、免疫失调与疾病1.免疫缺陷病2.自身免疫病3.过敏反应4.移植排斥反应五、免疫学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1.疫苗研究2.免疫治疗3.免疫诊断正文: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对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医学免疫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
一、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由多种免疫细胞、组织和分子组成。
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外来抗原的过程,分为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二、免疫细胞的分类与功能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包括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和NK 细胞等。
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免疫功能,共同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
1.吞噬细胞:通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来清除抗原。
2.T 细胞:分为辅助性T 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分别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和细胞杀伤。
3.B 细胞:产生抗体,结合病原体抗原,中和毒素,促进病原体清除。
4.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三、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和清除过程,包括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激活和免疫效应三个阶段。
1.抗原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如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捕获并处理抗原,然后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 细胞和B 细胞。
2.免疫细胞激活:T 细胞和B 细胞识别抗原后,被激活并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3.免疫效应:效应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清除病原体,维持机体免疫平衡。
四、免疫失调与疾病免疫失调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如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等。
1.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易发生感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第一讲绪论1、概念: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
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
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1、概念: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原创实用版】目录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2.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反应的类型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5.免疫学的应用正文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识别和排除非己物质,以维持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学科。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主要研究机体对抗原的识别和排除。
抗原是指那些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的物质,它们可以是外来的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也可以是机体内部的损伤细胞或病变组织。
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并对非己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以保护机体的健康。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它们是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成熟的场所。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 T 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它们是机体对抗原的识别和排除的主要执行者。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它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反应的类型免疫反应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是机体天生具有的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皮肤、黏膜和巨噬细胞等组成。
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主要由 T 细胞和 B 细胞发挥作用。
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免疫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肿瘤免疫逃逸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组织或细胞,导致炎症和损伤。
移植排斥反应是由于受体和供体之间存在不同的组织类型,导致免疫系统攻击供体的组织。
肿瘤免疫逃逸是由于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方式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导致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5.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在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和疫苗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中,免疫学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如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等。
在生物技术中,免疫学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和筛选克隆细胞等。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
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一、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㈠骨髓的功能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二、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㈠胸腺的结构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
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2、机体的免疫功能:①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②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发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恶性肿瘤);③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病)。
3、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来提呈;②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和记忆细胞;③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骨髓脾脏干细胞系TCR 免疫球蛋白胸腺淋巴结淋巴细胞BCR 补体分子法氏囊(禽类) 黏膜相关相关分子单核巨噬细胞CD分子细胞因子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其他APC(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MHC 其他2、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是成熟淋巴细胞(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3、*(n)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又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已具有的免疫,经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组成: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δγT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指个体出生后,生活中不断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抗原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获得的免疫功能。
组成成分: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特点:♦获得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特异性(TCR/BCR)♦记忆性♦耐受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名词解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1.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是指机体通过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过程。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固有免疫的特点是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是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中枢免疫器官是T、B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5.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6.淋巴细胞妇巢:成熟的淋巴细胞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归巢。
7.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抗原是指能够与T、B细胞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双重属性指的是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8.半抗原:半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
9.表位(AD):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区域或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10.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存在着的共同抗原,最初由ForSSn1.an发现,又称为Forssman抗原。
11.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2.T细胞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APC和Th的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绝大多数的天然抗原属于TD-Ag。
其特点是均为蛋白质抗原,分子量大,结构复杂,表位种类多,含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但每种表位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摘要: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2.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特点5.免疫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正文:一、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以维持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学科。
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效应。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则是指体内T、B 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免疫应答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由T 细胞执行,可分为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
CD4+T 细胞可释放IL-2、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在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CD8+T 细胞(即CTL)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高表达FasL,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主要杀死胞内菌、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体液免疫主要由B 细胞执行,分泌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进而通过吞噬细胞等清除抗原。
四、免疫疾病的分类和特点免疫疾病可分为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病等。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移植排斥反应是受者与供者之间存在免疫不相容,导致移植物被排斥。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缺陷,无法有效抵抗病原体,如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肿瘤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清除肿瘤细胞,如黑色素瘤、肺癌等。
五、免疫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免疫学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例如,疫苗接种可以预防某些传染病,免疫抑制剂可以治疗移植排斥反应,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诊断试剂和治疗疾病等。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
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一、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㈠骨髓的功能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二、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㈠胸腺的结构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
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术语免疫( 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辨别“自己”和“非己”,对自己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清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响。
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器官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白细胞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脾脏固有免疫构成细胞TCR免疫球蛋白骨髓淋奉承吞噬细胞BCR补体法氏囊(禽类)黏膜有关淋巴组织树突状细胞CD 分子细胞因子皮肤有关淋巴组织NK 细胞黏附分子NKT 细胞MHC 分子其余(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因子受体和嗜碱性粒细胞等)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 细胞B 细胞免疫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守:防备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消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余有害物质。
免疫监督:随时发现和消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己稳固:经过自己免疫耐受和免疫调理两种主要的体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固。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色固有免疫(先本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取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观点: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久进化中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T 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系统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色:先本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 0~ 96 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辨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 acquired immunity):观点: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 B 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己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含消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 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APC)作用特色:获取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 96 小时后启动)特异性( TCR/BCR)记忆性耐受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术语黏膜有关淋巴组织( MALT ,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观点: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会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第4章补体系统1、补体(complement, C)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也称为补体系统。
2、补体系统的组成①固有成分经典途径:C1(C1q,C1r,C1s)、C2、C4旁路途径:B因子、D因子、P因子MBL途径:MBL、MASP共同成分:C3、C5-9②调节分子③受体成分CR3、补体的理化性质①多数组分为糖蛋白②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③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④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0~10℃保持3~4天。
补体需要-20℃保存。
4、补体活化的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MBL途径经典激活途径(1)⏹激活物:主要指与抗原结合的IgG或IgMIgG的CH2、IgM的CH3:补体结合部位⏹参与的补体成份:C1~C9⏹C2 的活化是限速步骤经典激活途径(2)Ag-Ab 复合物→C1q 活化→C1r 活化→C1s 活化* C1q必须同时与至少两个IgG分子结合才能被活化•一个IgM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即可激活C1q•IgG分子至少需要两个紧密相邻的抗体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才能激活C1q经典激活途径(3)C2b旁路激活途径(1)旁路途径是生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补体激活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1.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2.参与成分:B因子、D因子、P因子、C3、C5~C9。
旁路激活途径(2)5、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C5转化酶裂解C5→C5b67复合物形成→C5b678嵌入细胞膜→膜攻击复合物形成→跨膜孔道⏹膜攻击复合体MAC (membrane attack complex)⏹C5b6789n,C5b-9n⏹MAC的作用:MAC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形成“渗漏斑”,大量水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崩解。
6、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菌、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自身免疫⏹调理作用⏹炎症介质⏹清除免疫复合物第5章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2、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①多为小分子多肽②可溶性③高效性,低浓度下既有生物学活性④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⑤可诱导产生⑥半衰期短⑦效应范围小,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第6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分化抗原,是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统一命名系统,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
医学免疫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等)2、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3、抗原的基本特征抗原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免疫原性,即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二是免疫反应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之。
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4、TD-Ag和TI-Ag的特点TD-Ag TI-Ag结构特点复杂,含多种表位含单一表位表位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MHC限制性有无激活的B细胞B2 B1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IgM、IgG、IgA等IgM免疫记忆有无5、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1)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包括抗原物质本身的异物性、化学属性、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性状等;(2)宿主的特性: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状与健康状态;(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量、途径、次数、频率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
6、抗体的结构及其功能(1)结构: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
在重链近N端的1/4或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称为可变区,其余部分称为恒定区。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第⼀章免疫学概论⼀、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识别“⾃⼰”和“⾮⼰”的抗原,对“⾃⼰”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抗原进⾏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的,外界来的⼤分⼦物质。
⽐如输⾎,如果输的⾎型与⾃⾝的⾎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是外来的“抗原”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的第⼀道防线特点:先天具有,⽆免疫记忆,⽆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第⼆章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构成。
第⼀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髓是各种⾎细胞和免疫细胞发⽣及成熟的场所㈠⾻髓的功能⒈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㈠胸腺的结构胸腺分为⽪质和髓质。
⽪质⼜分为浅⽪质区和深⽪质区;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
免疫学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及发展史1.免疫: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2.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3.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4.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5.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6.免疫调节: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整体调节,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构成网络调节系统,既调节免疫系统本身,又调节机体整体功能7.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生理意义病理意义免疫防御防御病原微生物微生物感染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肿瘤发生免疫耐受自身免疫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调节维持机体平衡疾病发生8.免疫应答的种类、特点及成分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获得方式固有获得刺激物模式识别分子抗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分子识别受体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无高免疫记忆无有发挥效应时间早期、快速相对较缓举例中性粒细胞等 T细胞、B细胞9.爱德华-琴纳:接种牛痘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免疫学之父;巴氏消毒法10.单克隆抗体11.T细胞双识别模式:即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的前提在于其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上的两种标志,一种来自病毒,另一种来自被感染细胞表面正常的MHC分子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术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及特点:♦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2.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3.重点概念:归巢成熟的免疫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趋向性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者组织的特定区域。
第4章补体系统1、补体(complement, C)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也称为补体系统。
2、补体系统的组成①固有成分经典途径:C1(C1q,C1r,C1s)、C2、C4旁路途径:B因子、D因子、P因子MBL途径:MBL、MASP共同成分:C3、C5-9②调节分子③受体成分CR3、补体的理化性质①多数组分为糖蛋白②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③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④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0~10℃保持3~4天。
补体需要-20℃保存。
4、补体活化的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MBL途径经典激活途径(1)⏹激活物:主要指与抗原结合的IgG或IgMIgG的CH2、IgM的CH3:补体结合部位⏹参与的补体成份:C1~C9⏹C2 的活化是限速步骤经典激活途径(2)Ag-Ab 复合物→C1q 活化→C1r 活化→C1s 活化* C1q必须同时与至少两个IgG分子结合才能被活化•一个IgM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即可激活C1q•IgG分子至少需要两个紧密相邻的抗体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才能激活C1q经典激活途径(3)C2b旁路激活途径(1)旁路途径是生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补体激活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1.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2.参与成分:B因子、D因子、P因子、C3、C5~C9。
旁路激活途径(2)5、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C5转化酶裂解C5→C5b67复合物形成→C5b678嵌入细胞膜→膜攻击复合物形成→跨膜孔道⏹膜攻击复合体MAC (membrane attack complex)⏹C5b6789n,C5b-9n⏹MAC的作用:MAC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形成“渗漏斑”,大量水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崩解。
6、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菌、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自身免疫⏹调理作用⏹炎症介质⏹清除免疫复合物第5章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2、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①多为小分子多肽②可溶性③高效性,低浓度下既有生物学活性④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⑤可诱导产生⑥半衰期短⑦效应范围小,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第6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分化抗原,是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统一命名系统,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
2、黏附分子的主要功能①作为免疫细胞识别中的协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或抑制信号②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渗出③介导淋巴细胞归巢第7章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指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2、MHC-I类分子和MHC-II类分子的细胞组织分布以及结构功能都不同•MHC-II类分子主要分布在专职的APC(DC、MΨ、B )、胸腺上皮细胞•MHC-I类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3、MHC的遗传特点①多基因性②多态性③共显性④连锁不平衡&单体型4、MHC I类分子和II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特点比较Ⅰ类Ⅱ类5、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抗原提呈•通过MHC限制性制约免疫细胞活化•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与一些疾病相关,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性人群第9章T/B淋巴细胞1、*BCR(B细胞受体)—B细胞分化发育的重要事件2、(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 cell receptor, BCR)(二)辅助受体coreceptorCD19/CD21/CD81 非共价键相连功能: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三)协同刺激分子(第二信号)CD40 、CD80和CD86、ICAM-1 3、B 淋巴细胞功能⏹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中和作用、调理作用 、吞噬细胞、参与补体的溶菌或溶细胞作用 ⏹ 提呈可溶性抗原⏹ 免疫调节:产生细胞因子 4、T 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作用 ⏹ TCR-CD3复合物⏹ Coreceptor:CD4 和 CD8分子1.辅助TCR 识别抗原(又称TCR 辅助/共同受体) MHC 限制性、CD4—MHC Ⅱ、CD8—MHC Ⅰ2.参与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的传导⏹ 协同刺激分子及粘附分子 ⏹ 丝裂原受体⏹ 其他5、T 淋巴细胞亚群,据功能分群⏹ Th 细胞: 初始CD4+Th ,可分化为Th1、Th2、Th3 ⏹ CTL(Tc)细胞: 表达TCR αβ、 CD8分子第11章 APC 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1、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降解产物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T 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免疫调节作用的一类细胞。
2、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最强的APC ,其抗原递呈功能是巨噬细胞的10-100倍,可刺激初始T 细胞增殖,是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提呈抗原能力随其发育成熟而逐步增强,而摄取抗原能力逐渐下降。
3、抗原处理/加工(antigen processing):APC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或者是摄取入胞内的抗原分子降解并加工处理呈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合与MHC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的过程。
4、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所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过程。
5、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途径比较MHCⅠ类途径MHCⅡ类途径(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抗原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抗原降解的胞内部位蛋白酶体内体溶酶体抗原与MHC分子结合部位内质网MHCⅡ类器室提呈抗原多肽的MHC分子MHCⅠ类分子MHCⅡ类分子伴侣分子TAP ERAP Ii链钙联素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非专职,病毒感染的专职APC 专职性APC识别和应答细胞CD8+T细胞(主要是CTL)CD4+T细胞(主要是Th)第12章免疫应答1、适应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获得性免疫应答):T、B细胞通过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而被激活,进而发生增殖和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或分子,产生免疫效应最终清除抗原。
2、CD4+效应Th1细胞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免疫作用①诱导效应Th1细胞高表达CD40L②合成分泌Th1型细胞因子③反馈刺激感染部位的巨噬细胞④CD40+CD40L IFN-γR +IFN-γ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杀伤能力、彻底清除病原体、有效发挥抗感染细胞免疫作用⑤FasL 产生大量TNF 诱导细胞凋亡3、Th1细胞依赖性专职APC诱导P128CD8+CTL表面TCR-CD3复合体识别结合APC-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获得T细胞第一活化信号通过CD28等共刺激分子↓结合专职APC表面的B7等共刺激分子获得产生共刺激信号↓Th1细胞活化高表达CD40L 反馈激活专职APC 高表达CD40↓CD40L+CD40 诱导专职APC高表达B7等共刺激分子↓初始CTL通过表面CD28等共刺激分子与APC表面高表达的B7等共刺激分子结合产生共刺激信号诱导抗原特异性CD8+ CTL活化4、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的活化—“双信号模式”▪第一信号:抗原表位-mIgIgα/Igβ向细胞内转导信号CD19/CD21/CD81辅助转导信号▪第二信号:由B细胞和CD4+T细胞表面多对黏附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对的相互作用来提供由活化的CD4+T细胞提供CD40L、CD40 + CD40L5、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规律(一)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1.概念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
2.特点(1)潜伏期(诱导期)长(约7~10天);(2)抗体的种类以IgM为主;(3)抗体亲和力低;(4)维持时间短;(5)总抗体水平低。
(二)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1.概念: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
2.特点(1)潜伏期短(约2~3天);(2)抗体的种类以IgG为主;(3)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强;(4)维持时间长;(5)总抗体水平高。
6、潜伏期长,4-7天短,1-3天抗体水平较低高抗体维持时间较短长抗体的亲和力低高抗体的同种型早期IgM为主IgG、IgA、IgE第16章超敏反应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又常被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
2、超敏反应的分型、参与的免疫分子及细胞、发病机制、典型疾病见P1673、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一)查明变应原☞询问病史☞变应原皮肤试验☞血清总/特异性IgE测定(二)脱敏治疗☞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小剂量、短间隔、多次肌肉注射☞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植物花粉或尘螨小剂量、长间隔多次皮下注射(三)药物治疗4、Ⅱ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②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③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④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5、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概念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特点见P1616、Ⅳ型超敏反应(细胞介导型或迟发型):概念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7、比较Ab IgE IgG, IgM IgG, IgM-补体-++-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Th1CTL第21 、22章免疫学检测技术与免疫学防治1、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有抗原的颗粒状物质(如聚苯乙烯乳胶等)与相应的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毒素、组织浸液及血清中的蛋白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后,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可在液体中进行,也可以在半固体琼脂凝胶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