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知识点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8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第一章:重力1.1 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强调重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朝向地心运动。
1.2 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地心的距离成反比。
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指出其值约为9.8 m/s²。
1.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即垂直向下。
讨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如物体在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
第二章:弹力2.1 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强调弹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恢复原状。
2.2 弹力的大小介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遵循胡克定律。
解释弹簧常数的概念,并指出其与弹力的大小成正比。
2.3 弹力的方向强调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讨论弹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弹簧和弹性体。
第三章:摩擦力3.1 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强调摩擦力的作用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3.2 摩擦力的大小介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并指出其与摩擦力的大小有关。
3.3 摩擦力的方向强调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讨论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汽车刹车和摩擦材料。
第四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相互作用4.1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合成解释在实际问题中,物体可能受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强调需要根据物体的状态和受力情况进行合成分析。
4.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平衡介绍平衡状态的概念,即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强调在平衡状态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互抵消。
4.3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应用讨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结构设计和物体运动。
强调需要综合考虑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复习题和练习5.1 复习题设计一系列关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复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提供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初中物理常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实验探究:设计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并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讲解:讲解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作用点,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
6.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及其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力的作用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造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拉力机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讨论力的作用和影响。
2.显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二、理论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2.力的计算方法:使用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常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测量重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物体的重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大小。
2.实验二:使用拉力机测量力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拉力机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的拉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拉力大小对应的力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提问: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根据力的公式F=m×a,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反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应用实例: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订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复述,并概括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方法。
初中力学复习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及其示意图;(2)理解重力、弹力的概念及计算;(3)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二定律和三定律;(4)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合作的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及示意图;2. 重力、弹力的概念及计算;3. 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二定律和三定律;4. 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及示意图;重力、弹力的概念及计算;运动和力的关系。
2. 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2)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力学。
2. 力的三要素:(1)大小:力的强度,用牛顿(N)表示;(2)方向:力的作用方向;(3)作用点:力作用的位置。
3.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4. 重力:(1)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2)计算:重力加速度g=9.8m/s²,重力G=质量m×重力加速度g;(3)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5. 弹力:(1)定义: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2)计算:弹力F=弹性系数k×形变量x;(3)弹力的作用点:物体形变的位置。
6. 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作用或受平衡力作用;(2)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第一章:重力1.1 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强调重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朝向地球的中心运动。
1.2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F = mg,其中F是重力,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约9.8 m/s²)。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1.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即垂直向下。
解释重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第二章:弹力2.1 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强调弹力的作用是使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
2.2 弹力的计算介绍弹力的计算公式:F = kx,其中F是弹力,k是弹簧常数,x是形变量。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弹簧产生的弹力。
2.3 弹力的方向强调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形变方向相反。
解释弹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弹簧秤、弹簧座椅等。
第三章:摩擦力3.1 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强调摩擦力的作用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3.2 摩擦力的计算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 = μN,其中F是摩擦力,μ是摩擦系数,N是物体受到的正压力。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3.3 摩擦力的方向强调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解释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鞋底摩擦、汽车刹车等。
第四章: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相互作用4.1 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关系解释重力、弹力与摩擦力在不同情境下的相互作用。
强调这些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2 实例分析提供实例,分析重力、弹力与摩擦力在实际情境中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3 综合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强调理解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1 复习重点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重要概念、公式和原理。
强调学生对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理解。
5.2 复习练习提供复习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掌握。
高三一轮复习教案(全套68个)第一部分力学§1. 力一、力重力和弹力二、摩擦力三、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四、物体的受力分析五、物体的平衡六、解答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数学方法七、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平衡问题八、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2. 物体的运动一、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三、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运动四、直线运动的图象五、追及与相遇问题§3. 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二、牛顿第二定律三、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已知受力求运动)四、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已知运动求力)五、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重和失重问题)§4.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一、曲线运动二、平抛运动三、平抛运动实验与应用四、匀速圆周运动五、圆周运动动力学六、万有引力定律§5. 动量一、冲量和动量二、动量定理三、动量守恒定律四、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6. 机械能一、功和功率二、动能定理三、机械能守恒定律四、功能关系五、综合复习(2课时)§7.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简谐运动二、典型的简谐运动三、受迫振动与共振四、机械波五、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声波第二部分热学§1. 分子动理论热和功一、分子动理论二、物体的内能热和功§2.气体、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一、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间的关系二、固体和液体的性质第三部分电磁学§1. 电场一、库仑定律二、电场的性质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四、电容器§2. 恒定电流一、基本概念二、串、并联与混联电路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3.磁场一、基本概念二、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三、洛伦兹力四、带电粒子在混合场中的运动§4.电磁感应一、电磁感应现象二、楞次定律(2课时)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课时)§5.交变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波一、正弦交变电流(2课时)二、电磁场和电磁波第四部分光学§1.几何光学一、光的直线传播二、反射平面镜成像三、折射与全反射§2.光的本性一、光的波动性二、光的粒子性三、光的波粒二象性第五部分原子物理学§1.原子和原子核一、原子模型二、天然放射现象三、核反应四、核能第一部分力学§1. 力一、力重力和弹力目的要求:理解力的概念、弄清重力、弹力,会利用胡克定律进行计算知识要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3)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原因即根据力的性质命名有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即效果力如拉力、压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力》物理教案《力》物理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力》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力》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教师有选择地板书)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
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知道力的作用和种类。
3. 理解运动的三要素。
4. 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准备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图片和玩具,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
2.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种类: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4. 运动的三要素:物体、力、运动状态。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 准备一块光滑的桌面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用手控制力的大小,尝试将书从桌面上推动到桌边。
- 学生记录推动的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种类- 准备一本书和一条绳子- 要求学生用绳子拉书,用手推书,比较拉力和推力对书的作用。
- 学生总结拉力和推力的区别和作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回答问题:-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力?- 有哪些种类的力?-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和种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更多运动和力的例子。
2.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力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同种类的力以及运动的三要素。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内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启发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 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5.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关注力的概念。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
3. 实验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拉弹簧、抛物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4. 课堂练习:(1)布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和测量方法。
2. 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力的分类和测量3. 牛顿三定律4. 重力、摩擦力、浮力5. 力学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分类和测量(10分钟)1. 复习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2. 复习力的测量: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
2.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3. 复习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四、常见力(10分钟)1. 复习重力:G=mg,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复习浮力:F浮=G排,浮力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
五、力学应用实例(10分钟)1.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举例说明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鼓励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巩固力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力学知识的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力的概念、分类、测量、牛顿三定律、常见力和力学应用实例,使学生对力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练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水平。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人教版一、考点回顾1.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3.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正确建立坐标系;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4.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
二、经典例题剖析1.长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所受的绳拉力分别为T1和T2(速度分别为v0和v)。
5求证:(1)T1-T2=6mg(2)v0≥gL证明:(1)由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有:T1-mg=mv02/L T2+mg=mv2/L由机械能守恒得:mv02/2=mv2/2+mg2L以上方程联立解得:T1-T2=6mg(2)由于绳拉力T2≥0,由T2+mg=mv2/L可得v≥gL5代入mv02/2=mv2/2+mg2L得:v0≥gL点评:质点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问题是牛顿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应用的综合题。
加之小球通过最高点有极值限制。
这就构成了主要考查点。
2.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静置在水平面上,其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正以加速度a 下滑。
求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N 和摩擦力f 。
解析: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牛顿定律方程: N 1‘=mgcosα mgsinα-f 1’=ma ,得:f 1‘=m(gsinα-a) 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楔形木块有N 1=N 1’,f 1=f 1‘然后以楔形木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平衡方程:N =mg +N 1cosα+f 1sinα=Mg +mgcos 2α+mgsin 2α-masinα =(M +m)g -masinαf =N 1sinα-f 1cosα=mgcosαsinα-m(gsinα-a)cosα=macosα 点评:质点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高考热点是物体沿斜面的运动和运动形式发生变化两类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理解物理力学知识?这是每位物理老师面临的挑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如何制定一份完整有效的物理《力》教案,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一、引入在制定教案的第一步中,老师需要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局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建立。
对于力学的介绍,可以选择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车辆的行驶,人体的运动等,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
二、学习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教案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包含学生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目标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等方面。
学习目标需要明确、具体、可列举并与大纲相符合。
三、核心概念教案需要重点围绕核心概念来编写。
对于力学来说,核心概念应该包括力、重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等。
教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这些概念,例如通过图示或实验等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核心概念。
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基于学生的不同水平,老师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演示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我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世界的差异,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和记忆力学知识。
五、练习和作业教案的结尾需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习题或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不仅能够检测学习成绩,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结论:物理《力》教案的设计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核心概念,以及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当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并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会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物理课程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掌握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三角形定则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3.进一步熟悉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本讲重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讲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三角形定则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考点点拨:1.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本应用2.力的合成分解中常用的方法3.用图解法分析力的动态变化及最值问题4.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第一课时一、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和其他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Array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
(2)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
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如果n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个力的合力为零。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F1-F2| ≤F合≤F1+F2(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3.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分解相当于已知对角线求邻边。
(2)两个力的合力惟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在无附加条件时,从理论上讲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但在具体问题中,应根据力实际产生的效果来分解。
(3)几种有条件的力的分解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梳理: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第八章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力的作用效果、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等。
2. 能力培养: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重力加速度)、重力的作用点。
3. 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运用。
4.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作用点。
5.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力的作用效果、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等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导入、实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力的作用效果、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等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等基本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的计算等知识点,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等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估: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重力、二力平衡、摩擦力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模板课题:力学教学目标:1. 复习力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和性质。
2. 复习力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复习牛顿三定律,让学生理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4. 复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分类2. 力的计算方法3. 牛顿三定律4. 力和加速度的关系5. 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和性质。
2. 帮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引导学生理解牛顿三定律。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分类。
2. 复习:复习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引导:讲解牛顿三定律,让学生了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4. 实践:进行相关实验或问题解答,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3. 实践法:通过实验或问题解答,让学生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教学工具:1. 课件:呈现重点知识点和问题解析。
2. 实验器材:进行相关实验。
3. 教材:指导学生复习和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评价:1. 在课堂上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结束课堂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1.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考复习教案:受力分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见力的性质、方向和作用点。
3. 学会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定义: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的统称。
作用: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2. 常见力的性质和特点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竖直向下。
弹力:物体相互接触并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支持力:物体受到支持面反作用力,方向垂直于支持面。
3.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确定研究对象,画出物体示意图。
识别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分析力的性质、方向和作用点。
运用平衡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受力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静力学问题:求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动力学问题:求解物体的加速度、速度等运动参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受力分析的概念、常见力的性质和特点、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2. 难点:受力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尤其是复杂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常见力的性质和特点、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受力分析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受力分析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受力分析方法和步骤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受力分析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受力分析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和实例。
2.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关于受力分析的实际问题,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涵盖受力分析的各种情况。
4. 教学工具:准备白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于讲解和演示。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惯性等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二力平衡条件3. 惯性4. 重力5. 摩擦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5分钟)1. 复习二力平衡的概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四、复习重力(5分钟)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五、复习摩擦力(5分钟)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2. 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第二课时:一、复习力的作用效果(5分钟)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二、复习二力平衡条件(10分钟)1. 大小相等: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2. 方向相反: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课题第七章力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力及力的作用效果;2、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用作图法画力的示意图;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是如何产生的;4、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了解其原理;5、理解重力的产生及计算方法,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应用。
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弹簧测力计、重力。
难点:力的示意图、三要素;重力的方向。
【课前十分钟】1、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A、aB、b、dC、cD、a、b、c、d2、在使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梦将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以外,能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如果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此时在光屏上。
(填“成缩小的像”、“成放大的像”或“不成像”)3、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4、近视镜是,远视镜是。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5、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而改变。
6、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情况下,不同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无关。
7、已知,冰的密度是0.9×103kg/m3,(1)、一块体积是100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g,体积是cm3;(2)、135g水结成冰,质量是g,体积是cm3。
8、甲、乙两物体,质量比为3:2,体积比为4:5,求它们的密度比。
【知识梳理】第七章力第一节力1、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理解: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②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若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但是没有相互推、拉、提、压等作用也不会产生力,如放在墙角、紧贴墙面的书桌与墙面之间虽然相互接触,却没有力的作用。
(3)力的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 F 表示。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
另: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注: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2. 运动快慢(速度大小)的变化;3.运动方向的变化;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3、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改变其中的任意一个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3)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第二节弹力1、弹性和塑性:(1)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物体发生的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物体发生的这种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注:当弹性物体的形变达到某一数值时,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了,这个值叫弹性限度。
)2、弹力(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注:弹簧的伸长是指弹簧长度的变化量,而不是弹簧的长度。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量程,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第三节重力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1)重力也叫重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
g=9.8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通常我们把与重力方向一致的线叫重锤线。
重锤线在生活和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图所示,利用重锤线可以检查墙砌得是否竖直;还可以测桌面是否水平。
4、重心:(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相互接触的物体在产生力的作用。
B:小孩用力推墙的同时也受到墙对小孩的推力。
C:人坐在软沙发上,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说明了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表明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下列叙述的几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力的是()A:人推墙的力和鞋受到的阻力。
B:墙对人的力和人受到的向后的力。
C:人推墙的力和墙受到的力。
D:人推墙的力和墙对人的力。
3、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A、汽车启动B、汽车急刹车C、降落伞从空中匀速降落D、汽车匀速转弯4、用绳子系着水桶,手拿着绳子从井中向上提水,此时水桶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手B、绳子C、地球D、水5、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A、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B、将铅球从手中抛出去C、用手拉橡皮筋,觉得橡皮筋也在拉手D、跳高时用力向下蹬地,人就能够向上跳起6、如图,钢条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发生a,b、c、d四种形变,F1=F2=F3>F4,则(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是图和·(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和·(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和·7、画出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8、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弹力作用B.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作用C.只有相互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间才存在弹力作用D.弹簧的弹力总是跟弹簧的长度成正比9、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前,发现指针指在0.1N的位置上,为了使测量准确,他提出了以下调整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必须将指针拨到“0”刻度线,若不能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B.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然后再减去0.1NC.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数值,因为实验时误差不可避免D. 必须换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10、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20 N的力拉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关于测力计示数说法正确的是A.20 NB.40 NC.0 ND.无法确定11、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下端挂300克物体时长15厘米,若改挂500克的物体,则弹簧长:A、25厘米; B、20厘米 ; C、17厘米; D、不能确定.1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物体没有质量B.河水不能流动C.茶壶中的水无法倒进杯中D.人一跳起来就会离开地球13、物体所受重力是0.49N,将它放在调整好的天平左盘中,要使天平平衡,应在右盘中加砝码()A.0.49kg B.0.05kgC.4.9kg D.0.049kg14(1)如图所示,一根细线把质量为3kg的球挂在墙上,根据所给的标度,画出球所受重力的图示(2)如图所示,质量为2kg的木块放在斜面上,根据所给标度,画出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课后作业】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2、在物理实验室中,测量力的仪器或工具是( )A.弹簧秤B.天平C.量筒D.压强计3、关于弹簧测力计上零刻度的意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的长度为零 B.弹簧的伸长为零C.弹簧所受的拉力为零D.指针的初始位置4、驾驶员驾驶拖拉机耕地时,对于犁耕土地的力,施力物体是()A 犁B 拖拉机C 泥土D 驾驶员5、电灯悬挂在电线下端,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对于电灯所受的拉力,施力物体是()A.只有地球B.只有电线C.地球和电线D.电线和天花板6、在湖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A.人对船的推力B.浆对水的推力C.水直接对船的推力D.水对浆的推力7、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 )A 重力太小,忽略不计B 中心太低,不易倾倒C 中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D 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8、下列关于重力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支撑面B.重力不随物体位置变化而变化C.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D.空中上升的气球没有受到重力9、下列物体中物重接近1N的是()A.一袋方便面B.一张学生桌C.一枚大头针D.一块砖10、当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转动时,杨利伟若进行一些科学实验,下面一些仪器中:①弹簧测力计②刻度尺③秒表④重垂线,能完全正常使用的一组是()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②11、踢到空中的足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A.受到脚的作用力和重力作用B.受到重力作用C.只受脚的作用力D.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12、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分别在地球和月球上称同一物体,称量的结果是()A.天平、弹簧测力计称的都相同B.天平称的相同,弹簧测力计称的不同C.天平称的不同,弹簧测力计称的相同D.天平、弹簧测力计称的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