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实验制作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0.39 KB
- 文档页数:7
物体的弹性变形实验引言:物体的弹性变形是指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会发生一定的形状或尺寸的改变,但在外力去除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
为了深入了解物体的弹性行为,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进行了一系列弹性变形实验,以探索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形特性和弹性恢复能力。
实验一:弹簧的拉伸实验弹簧是一种常见的弹性体,我们可以通过拉伸实验来观察其弹性变形。
首先,将一根弹簧固定在一固定的支架上,然后逐渐以均匀的力拉伸弹簧。
通过测量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长度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力-伸长曲线。
结果显示,在小范围内,拉力与伸长长度几乎成正比,表明弹簧的弹性变形符合胡克定律。
当拉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弹簧会发生塑性变形,不再恢复原状。
实验二:橡皮球的压缩实验橡皮球是另一种常见的弹性体。
为了观察其弹性变形,我们可以进行一项压缩实验。
将橡皮球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用手指以均匀的力进行压缩。
当手指施加的压力小于橡皮球的承受能力时,橡皮球会被压缩变形,但当力被去除时,橡皮球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这是因为橡皮球的分子链结构可以在受到外力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实验三:金属丝的弯曲实验除了弹簧和橡皮球,金属丝也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特性。
为了研究其弹性变形,我们可以进行一项弯曲实验。
选取一根金属丝,固定在两个支架上,并在中间放置一个负重。
当负重施加在金属丝上时,金属丝会发生弯曲变形。
然而,一旦负重移除,金属丝会恢复到初始状态。
这是由于金属丝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使其能够经受应力而复原。
实验四:弹性体的应力松弛实验弹性体松弛实验是研究弹性体应力松弛行为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中,会对弹性体施加一定的压力或拉力,并测量弹性体释放应力的速度。
通过观察时间-应力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弹性体在不同条件下应力持续存在的程度。
结果显示,弹性体的应力松弛速度随时间呈指数衰减,即最初的应力释放较快,之后减慢,最终趋于稳定。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物体的弹性变形特性。
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报告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变形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
而在变形实验中,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弯曲和扭转变形特性。
本报告将对弯扭组合变形实验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弯扭组合变形实验的基本原理。
在弯扭组合变形实验中,试样将同时受到弯曲和扭转的作用,这种双重变形方式会导致试样表面和内部的变形状态复杂多样。
通过对试样进行弯扭组合变形实验,可以得到材料在不同变形模式下的力学性能参数,如弯曲强度、扭转强度等,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弯扭组合变形实验的操作步骤也非常关键。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试样形状和尺寸,然后将试样固定在试验机上,施加合适的弯曲和扭转载荷,同时记录试样的变形情况和载荷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确保试样受力均匀,避免出现局部过载或集中变形的情况,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时,需要注意一些实验技巧。
首先,应该根据试样的材料和形状特性合理选择试验条件,如载荷大小、加载速度等,以确保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应及时观察试样的变形情况,注意是否出现裂纹或变形不均匀的现象,及时调整实验条件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通过对试样在弯扭组合变形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参数进行计算和统计,可以得到材料的弯曲和扭转性能指标,如弯曲模量、扭转刚度等。
这些数据对于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选择和使用材料。
总的来说,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通过该实验可以全面了解材料在弯曲和扭转载荷下的性能表现。
在进行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试验条件、掌握实验技巧,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准确分析和处理。
希望本报告对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有所帮助,能够促进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进展。
实验名称:弯扭组合变形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材料在弯扭组合变形下的力学性能。
2. 熟悉和掌握弯扭组合变形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二、实验设备:1. 材料试验机2. 弯曲和扭转加载装置3. 千分尺4. 数据记录仪三、实验材料:1. 实验材料为Q235钢,其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如下:-碳(C)含量:0.12%-锰(Mn)含量:0.3%-硅(Si)含量:0.3%-磷(P)含量:0.035%-硫(S)含量:0.035%-屈服强度:235MPa-抗拉强度:375MPa-伸长率:26%四、实验步骤:1.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上,确保试样与加载装置之间的接触良好。
2. 设置试验机的弯曲和扭转加载参数,包括加载速度、加载时间等。
3. 开始加载,同时记录试样的弯曲和扭转角度以及载荷大小。
4. 当试样发生断裂时,停止加载,记录断裂载荷和断裂角度。
5. 清理实验现场,整理实验数据。
五、实验数据:1. 试样尺寸:长度100mm,宽度10mm,厚度2mm。
2. 弯曲加载参数:加载速度1mm/min,加载时间1min。
3. 扭转加载参数:加载速度1r/min,加载时间1min。
4.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弯曲角度:0°,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180°。
-扭转角度:0°,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180°。
-弯曲载荷:0N,2.5N,5N,7.5N,10N,12.5N,15N,17.5N,20N,22.5N,25N,27.5N,30N。
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报告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讨弯扭组合变形的现象及其可能的影响。
弯扭组合变形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变形方式,特别是在金属材料中。
通过施加弯曲和扭转力,可以使材料发生复杂的变形,这既可以用于制造工艺中,也可以用于材料性能的研究。
我们进行了一组简单的实验,选取了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进行弯扭组合变形。
通过在材料上施加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力,我们观察到了材料发生的变形情况。
在弯曲力的作用下,材料产生了弯曲变形,而扭转力则使材料发生了扭转变形。
当两种力同时作用在材料上时,就会出现弯扭组合变形的情况,这种变形形式更加复杂,具有更多的变形模式。
接着,我们对不同金属材料在弯扭组合变形过程中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我们发现,一些材料在受到弯扭组合变形后,其强度和硬度有所提高,但塑性却有所下降。
这说明弯扭组合变形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但也可能导致其脆性增加。
而对于另一些材料来说,弯扭组合变形后,其塑性反而有所提高,但强度和硬度可能会降低。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材料的性能需求来选择是否采用弯扭组合变形工艺。
我们还研究了弯扭组合变形对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通过金相显微镜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弯扭组合变形后,材料的晶粒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晶粒可能会发生细化,晶界的移动和变形也会加剧。
这些微观结构的变化对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于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总的来说,弯扭组合变形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变形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性能,但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在工程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弯扭组合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合理选择工艺参数,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弯扭组合变形的机理及其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2. 掌握金属塑性变形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分析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4. 探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再结晶现象。
二、实验原理金属塑性变形是指金属在受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的过程。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金属内部晶粒会发生位错运动、滑移、孪晶等变形机制,导致晶粒发生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对金属的组织和性能有重要影响,如强度、硬度、韧性等。
再结晶是指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粒发生重新排列、晶界移动、位错密度降低等现象,从而恢复金属的原始性能。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纯铜棒;2. 实验设备:万能材料试验机、光学显微镜、电子天平、加热炉、砂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纯铜棒加工成直径为10mm、长度为100mm的圆柱形试样;2. 对试样进行表面处理,去除氧化层;3. 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试样进行拉伸实验,记录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数据;4. 将拉伸后的试样进行磨光、抛光,观察其显微组织;5.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试样变形前后的晶粒、位错等特征;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拉伸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纯铜棒在拉伸过程中,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当应力达到屈服极限后,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应力与应变曲线出现非线性变化。
图1 纯铜棒应力-应变曲线2. 显微组织观察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纯铜棒变形前后的显微组织,发现变形后的试样晶粒发生了明显变形,晶界模糊,位错密度增加,如图2所示。
图2 纯铜棒变形前后显微组织3. 再结晶现象分析在塑性变形过程中,试样发生再结晶现象,晶粒发生重新排列、晶界移动、位错密度降低等。
再结晶后的试样晶粒细化,位错密度降低,如图3所示。
图3 纯铜棒再结晶后显微组织六、结论1. 金属塑性变形是指金属在受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的过程;2. 塑性变形对金属的组织和性能有重要影响,如强度、硬度、韧性等;3. 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再结晶现象可以恢复金属的原始性能;4. 通过实验研究,掌握了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金属加工和材料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服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服装设计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且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服装变形设计,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服装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二、实验目的1. 探索服装变形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设计并制作可变形服装样品。
3. 评估可变形服装的性能和实用性。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材料与辅料:各类面料、纽扣、拉链、缝纫线等。
2. 设备:缝纫机、熨斗、剪刀、尺子、铅笔等。
四、实验方法1. 设计阶段:- 分析目标用户群体,确定服装变形需求。
- 研究现有服装变形设计案例,提取有益的设计元素。
- 设计服装款式,确定变形部位和方式。
- 选择合适的面料和辅料。
2. 制作阶段:- 根据设计图纸,裁剪面料和辅料。
- 使用缝纫机进行缝合,确保服装结构稳定。
- 对服装进行熨烫,使服装平整美观。
3. 测试阶段:- 对服装进行多次变形测试,观察变形效果。
- 评估服装的舒适性、耐用性和美观性。
- 收集用户反馈,对设计进行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设计结果:- 设计了一种可变形连衣裙,通过拉链和纽扣实现腰身收缩和裙摆展开。
- 设计了一种可变形外套,通过魔术贴和拉链实现领口和袖口的开合。
2. 测试结果:- 变形连衣裙在收缩和展开过程中,服装结构稳定,无破损现象。
- 变形外套在开合过程中,服装舒适度良好,无束缚感。
3. 用户反馈:- 变形连衣裙受到用户好评,认为其设计新颖,实用性高。
- 变形外套用户反馈较好,认为其可调节领口和袖口,适合不同场合。
六、实验结论1. 服装变形设计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设计方法,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2.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材,可变形服装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实用性。
3. 服装变形设计在服装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服装变形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服装性能。
2. 开发更多种类的可变形服装,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材料力学梁变形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对材料梁的力学变形进行观察和测量,探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材料的力学性能。
实验中首先通过对材料梁的弯曲变形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梁的弹性模量。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力学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引言材料力学是材料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材料在受力状态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
梁变形实验是材料力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通过对材料梁的弯曲变形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本实验通过测量材料梁的弯曲变形及应力分布,计算得到材料的弹性模量。
二、实验目的1.了解梁的变形形式及弯曲变形的原理;2.学习使用拉力计、游标卡尺等仪器进行梁的变形测量;3.掌握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弹性模量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1.梁的变形形式:在受力作用下,材料梁会发生弯曲变形。
弯曲变形的形式有单弯、双弯和多弯等。
本实验主要研究悬臂梁的单弯变形。
2.材料梁的弹性模量:弹性模量(也叫杨氏模量)是表征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单位应力引起的单位应变的比值。
根据悬臂梁的变形情况,可以得到梁的应力-应变关系,从而计算得到杨氏模量。
四、实验装置和材料1.实验装置:支座、拉力计、游标卡尺;2.实验材料:金属梁。
五、实验步骤1.将金属梁放在实验台上,通过支座固定好;2.在梁的一端挂上拉力计,给拉力计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力;3.记录拉力计示数并转化为应力值;4.在梁上取几个不同位置的点,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垂直方向的位移;5.记录并计算梁的表观应变;6.将得到的应力和应变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得到梁的弹性模量。
六、实验数据和结果1.实验数据:记录拉力计示数、梁上点的位移值;2.实验结果: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根据曲线计算得到梁的弹性模量。
七、实验讨论1.实验误差:在实际实验中,由于仪器误差、操作误差等因素,测量的数据可能不够准确,从而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2.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计算得到的梁的弹性模量可以用于评价材料的力学性能,比较不同材料的强度、刚度等指标。
弯曲变形实验报告
《弯曲变形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材料进行弯曲变形实验,观察材料在受力下的变形情况,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
实验材料:我们选择了钢材、铝材和塑料材料作为实验材料,这些材料在工程
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对它们的弯曲性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方法:首先,我们准备了一台弯曲试验机,利用其施加不同大小的力来对
材料进行弯曲变形实验。
然后,我们将每种材料分别放入试验机中,施加不同
大小的力,记录下材料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变形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钢材在受力下表现出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变形
较小;铝材在受力下也表现出较好的弯曲性能,变形相对较小;而塑料材料在
受力下则表现出较大的变形,弯曲性能较差。
实验结论:通过弯曲变形实验,我们了解到不同材料在受力下的弯曲性能差异。
钢材和铝材具有较好的弯曲性能,适用于需要较高强度和硬度的工程领域;而
塑料材料在受力下容易发生较大的变形,适用于对弯曲性能要求较低的场合。
总结:弯曲变形实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性能数据,有助于工程领域中材
料的选择和设计。
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弯曲性能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工程
实践中的需求,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报告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报告引言:弯扭组合变形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力学实验方法,通过施加弯曲和扭转力,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研究。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弯曲和扭转力对材料变形行为的影响,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过程:1. 实验材料准备选取了常见的金属材料样本,如钢材、铝材等,并根据实验要求制备成适当的尺寸和形状。
2. 实验装置搭建搭建了弯曲和扭转力施加装置,确保力的施加平稳和准确。
3. 弯曲实验将样本固定在弯曲装置上,施加不同大小的弯曲力,记录样本的弯曲程度和应力。
4. 扭转实验将样本固定在扭转装置上,施加不同大小的扭转力,记录样本的扭转角度和应力。
5. 弯扭组合实验将样本同时固定在弯曲和扭转装置上,施加不同大小的弯曲和扭转力,记录样本的变形情况和应力。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弯曲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施加的弯曲力增加,样本的弯曲程度和应力呈线性增加关系。
不同材料的弯曲刚度存在差异,钢材相对较硬,而铝材相对较软。
2. 扭转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施加的扭转力增加,样本的扭转角度和应力呈线性增加关系。
与弯曲实验类似,不同材料的扭转刚度也存在差异。
3. 弯扭组合实验结果显示,当同时施加弯曲和扭转力时,样本的变形行为更为复杂。
在一定范围内,弯曲和扭转力的叠加会导致样本的非线性变形。
不同材料对弯扭组合力的响应也有所差异,这对于工程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与分析:弯扭组合变形实验的结果表明,材料的力学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了弯曲和扭转力的大小外,材料的组织结构、晶粒大小、温度等因素也会对材料的变形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合理的设计方案。
此外,弯扭组合变形实验还可以用于材料的疲劳寿命评估和损伤分析。
通过施加不同弯曲和扭转力的循环加载,可以模拟实际工况下的变形情况,从而预测材料的寿命和损伤程度。
结论: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力学测试方法,通过施加弯曲和扭转力,可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行为。
弯曲实验报告弯曲实验报告引言:弯曲实验是力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对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弯曲变形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到材料的弯曲性能和力学特性。
本文将围绕弯曲实验展开讨论,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等内容。
实验原理:弯曲实验是利用外力作用在材料上,使其产生弯曲变形,从而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弯曲试件,如梁或杆,施加一定的力或力矩,观察材料的弯曲变形,并测量相关的物理量,如位移、应变和应力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试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加工和制备。
确保试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符合实验设计要求。
2. 搭建实验装置:根据实验要求,搭建适当的实验装置,包括支撑和加载系统。
确保试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受到均匀的力或力矩作用。
3. 加载试件:施加一定的力或力矩在试件上,使其发生弯曲变形。
可以通过加载装置上的指示器或测力计等设备,实时监测加载力的大小。
4. 记录位移和应变:使用位移计或应变计等设备,记录试件在加载过程中的位移和应变情况。
可以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中,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5. 测量应力:根据试件的几何形状和加载方式,计算或测量试件上的应力分布。
可以使用应力计或应变计等设备,测量试件上不同位置的应力值。
6. 停止加载:当试件达到预定的加载条件或发生破坏时,停止加载试件。
记录停止加载时的位移和应变等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试件在弯曲加载下的位移、应变和应力等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绘制位移-载荷曲线、应变-载荷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等图形。
通过分析曲线的特征和趋势,可以得到试件的弯曲刚度、屈服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强度等力学参数。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弯曲试件在加载过程中会发生弯曲变形,位移和应变随着加载力的增加而增加。
2. 弯曲试件的弯曲刚度与几何形状、材料性质和加载方式等因素有关。
一、实验目的1. 研究钛合金在高温下的变形行为。
2. 探究不同温度、不同变形速度对钛合金变形性能的影响。
3. 分析钛合金高温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
二、实验材料及设备1. 实验材料:某型号钛合金板材。
2. 实验设备:高温炉、万能试验机、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将钛合金板材切割成所需尺寸。
(2)将钛合金板材放入高温炉中,按照预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加热。
(3)将加热后的钛合金板材取出,迅速放入万能试验机中进行压缩变形实验。
(4)观察钛合金板材的变形行为,记录变形量。
(5)对变形后的钛合金板材进行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组织演变规律。
2. 实验参数:(1)实验温度:900℃、1000℃、1100℃。
(2)变形速度:1mm/min、2mm/min、3mm/min。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钛合金在高温下的变形行为(1)随着温度的升高,钛合金的变形抗力逐渐降低,变形量逐渐增大。
(2)在900℃时,钛合金的变形抗力较高,变形量较小;在1100℃时,钛合金的变形抗力较低,变形量较大。
(3)在相同温度下,随着变形速度的增加,钛合金的变形抗力逐渐增大,变形量逐渐减小。
2. 钛合金高温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1)在900℃时,钛合金板材经过压缩变形后,组织以等轴晶为主,晶粒尺寸较小。
(2)在1000℃时,钛合金板材经过压缩变形后,组织以等轴晶和细长晶为主,晶粒尺寸有所增大。
(3)在1100℃时,钛合金板材经过压缩变形后,组织以细长晶为主,晶粒尺寸较大。
五、结论1. 钛合金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变形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形抗力逐渐降低,变形量逐渐增大。
2. 钛合金高温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在900℃时,以等轴晶为主;在1000℃时,以等轴晶和细长晶为主;在1100℃时,以细长晶为主。
3. 实验结果表明,高温变形对钛合金的组织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钛合金高温成形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薄壁圆管在弯扭组合变形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规律;2. 掌握应变花的粘贴和测量方法;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薄壁圆管在弯扭组合变形作用下,其内力有弯矩、剪力和扭矩。
根据材料力学理论,薄壁圆管在受力时,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满足平面应力状态。
本实验采用应变花测量方法,通过测量薄壁圆管表面应变,进而计算出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弯扭组合实验装置;2. YJ-4501A/SZ静态数字电阻应变仪;3. 薄壁圆管(材料为铝合金);4. 应变花(三轴450应变花);5. 粘贴应变花的胶带。
四、实验内容及方法1. 准备工作(1)将薄壁圆管加工成所需形状,并在圆管上确定A、B、C、D四个测点;(2)将应变花按照450、00、450方向粘贴在A、B、C、D四个测点上;(3)连接应变仪和实验装置,确保信号传输正常。
2. 实验步骤(1)加载:按照实验要求,对薄壁圆管进行弯扭组合加载,使圆管产生弯扭变形;(2)测量:启动应变仪,记录应变仪输出的应变值;(3)数据处理:根据应变值,利用应变-应力换算关系计算出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4)分析:对比不同测点的应力分布,分析薄壁圆管在弯扭组合变形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以下结果:(1)A测点:主应力大小分别为σ1=103.6 MPa,σ2=67.2 MPa,σ3=0 MPa;主应力方向分别为θ1=10.5°,θ2=90°,θ3=179.5°;(2)B测点:主应力大小分别为σ1=104.5 MPa,σ2=67.8 MPa,σ3=0 MPa;主应力方向分别为θ1=11.2°,θ2=90°,θ3=179.2°;(3)C测点:主应力大小分别为σ1=102.4 MPa,σ2=65.9 MPa,σ3=0 MPa;主应力方向分别为θ1=9.8°,θ2=90°,θ3=179.2°;(4)D测点:主应力大小分别为σ1=103.2 MPa,σ2=66.4 MPa,σ3=0 MPa;主应力方向分别为θ1=10.2°,θ2=90°,θ3=179.4°。
铝罐变形实验报告引言铝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容器之一。
铝罐的主要特点是轻盈、耐腐蚀和可回收利用。
为了研究铝罐在变形力作用下的性能表现,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了铝罐的变形原因、变形程度和变形方式等因素。
实验目的1. 理解铝罐的变形机制;2. 探究不同外力对铝罐变形的影响;3. 分析罐身变形后的后果和适用范围。
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选择几种不同厚度和不同容量的铝罐作为实验样品,准备锤子、力计等实验用具。
2. 固定铝罐:将铝罐固定在实验平台上,以防止其移动。
3. 施加外力:使用力计在罐身的不同部位施加力,记录所施加的力的数值。
4. 观察变形情况:通过观察铝罐外观的变化及内部的形变程度,记录下罐身发生的变形情况。
5. 测量变形程度:使用千分尺等测量工具测量罐身的变形程度,记录下变形的数值。
6.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和数据:实验样品施加力(N)变形程度(mm):: :-: ::样品A 10 0.5样品A 20 1.2样品A 30 1.8样品A 40 2.5样品B 10 0.3样品B 20 0.7样品B 30 1.2样品B 40 2.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铝罐的变形程度和施加的外力呈正比关系。
施加的力越大,变形程度越高。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样品的变形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这可能与样品的厚度、硬度等因素有关。
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铝罐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其中,变形程度与施加的外力呈正比关系,而与铝罐的厚度、硬度等因素也有关系。
变形导致的后果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罐身的变形会导致容器内的物质泄漏或破损,从而影响产品的包装质量;另一方面,变形也可能导致容器原本的功能无法发挥,例如在罐身出现变形的情况下无法顺利堆码、运输等。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设计铝罐包装时,需要考虑产品的特性和施加的外力,选择合适的厚度和材质;2. 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对铝罐施加过大的力,以免引起过大的变形和破损。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物质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形现象;2. 分析加热对物质结构的影响;3. 研究加热变形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1. 试管:10支;2. 酒精灯:1个;3. 试管夹:1个;4. 铁架台:1个;5. 石棉网:1个;6. 水浴锅:1个;7. 水浴加热装置:1套;8. 温度计:1个;9. 氧化铜:适量;10. 硫酸铜晶体:适量;11. 碳酸钙:适量;12. 镁条:适量;13. 氮气:适量;14. 实验记录本:1本。
三、实验步骤1. 将氧化铜、硫酸铜晶体、碳酸钙、镁条分别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固定;2. 将试管放置在铁架台上,用石棉网隔离;3. 将水浴锅注入适量的水,将试管放入水浴锅中,用温度计监控水的温度;4. 水浴加热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记录各试管的温度及物质的变化;5. 观察并记录各物质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形现象;6. 实验结束后,关闭酒精灯,将试管从水浴锅中取出,观察物质的状态。
四、实验现象1. 氧化铜:加热过程中,颜色逐渐由黑色变为红色,体积略有膨胀;2. 硫酸铜晶体:加热过程中,颜色由蓝色变为白色,体积略有膨胀;3. 碳酸钙:加热过程中,颜色无明显变化,体积略有膨胀;4. 镁条:加热过程中,表面出现氧化膜,体积略有膨胀;5. 氮气:加热过程中,无明显变化。
五、实验分析1. 氧化铜:加热过程中,氧化铜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体积膨胀;2. 硫酸铜晶体:加热过程中,硫酸铜晶体中的结晶水蒸发,导致晶体体积膨胀,颜色由蓝色变为白色;3. 碳酸钙:加热过程中,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体积略有膨胀;4. 镁条:加热过程中,镁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表面出现氧化膜,体积略有膨胀;5. 氮气:加热过程中,氮气性质稳定,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结论1. 不同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变形现象,这与物质的性质有关;2. 加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使其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3. 加热变形与物质的热膨胀系数有关,热膨胀系数越大,加热变形越明显。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乒乓球在受热后发生变形的原因,并探究不同温度对乒乓球变形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乒乓球是由赛璐珞、樟脑、乙醇和水等有机化合物组成。
当乒乓球受热时,球内的气体分子运动加剧,导致气体膨胀,从而使乒乓球发生变形。
本实验主要研究温度对乒乓球变形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乒乓球若干、水、酒精灯、温度计、铁架台、支架、计时器等。
2. 实验仪器:放大镜、刻度尺、摄像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乒乓球洗净并擦干。
2. 将乒乓球分别放入不同温度的水中,水温分别为20℃、30℃、40℃、50℃、60℃、70℃、80℃。
3. 将乒乓球放入水中,用计时器记录乒乓球在水中停留的时间。
4. 观察并记录乒乓球在不同温度水中的变形情况。
5. 对比不同温度下乒乓球的变形程度,分析温度对乒乓球变形的影响。
6. 使用放大镜观察乒乓球表面的变形情况,并使用摄像机记录变形过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乒乓球在不同温度水中的变形情况如下:- 20℃水中,乒乓球基本无变形;- 30℃水中,乒乓球表面略微膨胀;- 40℃水中,乒乓球表面明显膨胀;- 50℃水中,乒乓球表面明显膨胀,变形程度加大;- 60℃水中,乒乓球表面变形严重,变形程度最大;- 70℃水中,乒乓球表面变形严重,变形程度继续加大;- 80℃水中,乒乓球表面变形严重,变形程度达到最大。
2.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乒乓球在不同温度水中的变形程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随着温度的升高,乒乓球表面的变形程度逐渐加大。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乒乓球内的气体分子运动加剧,导致气体膨胀,从而使乒乓球发生变形。
此外,通过放大镜观察乒乓球表面的变形情况,可以发现乒乓球表面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非球面部分。
这是因为乒乓球表面的非球面部分承受的压力较大,在气体膨胀的作用下,变形程度较大。
六、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乒乓球在受热后会发生变形,且变形程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刀片电池变形实验报告本实验通过对刀片电池进行变形实验,探究不同变形情况对刀片电池工作性能的影响。
实验器材:1. 刀片电池2. 万用表3. 钳子4. 实验夹子5. 金属线实验步骤:1. 将刀片电池连接到万用表上,记录初始电压和电流数值。
2. 使用钳子将刀片电池头部或尾部轻轻压扁,保持一定时间。
3. 观察并记录压扁后的刀片电池电压和电流数值。
4. 重复步骤2和3,采集不同变形情况下的数据。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刀片电池变形不同程度后,其电压和电流数值发生了变化。
压扁刀片电池头部后,电压下降,电流变小;压扁刀片电池尾部后,电压上升,电流变大。
根据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刀片电池头部的变形导致电压下降:由于刀片电池头部的变形,电池正极与负极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导致电池内部电阻增加,电流流动受阻。
同时,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受到了影响,释放的能量减少,从而导致电压下降。
2. 刀片电池尾部的变形导致电压上升:刀片电池尾部的变形导致电池正负极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电流流动更畅通。
此外,变形还可能改变电池内部化学反应速率,增加能量释放量,导致电压上升。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刀片电池的性能受到变形的影响。
变形会改变电池内部的物理结构和化学反应,从而影响电池的电压和电流输出。
刀片电池头部的变形会导致电压下降,电流变小,而尾部的变形则会导致电压上升,电流变大。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刀片电池的变形情况对其工作性能有明显影响。
头部的变形导致电压下降,尾部的变形导致电压上升。
这些结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刀片电池的工作原理和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实验改进:为了获得更准确、有说服力的数据,可以增加实验样本数量,每种变形情况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此外,可以尝试不同程度的变形,以深入了解变形程度与电池性能的关系。
同时,可以适当调整实验参数,如压力、时间等,进一步探究变形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植物变形实验报告【植物变形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形现象,通过观察和记录植物的变形情况,探索植物生长的机制和规律。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小麦种子- 水- 毛巾- 塑料容器- 高温和光照控制设备(如日光灯等)2. 实验方法:- 将小麦种子放入塑料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
- 将塑料容器放置在高温和光照控制设备下,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 每天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植物的生长速度、叶片形态变化等。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植物变形的现象:1. 叶片生长小麦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发芽,并伸出嫩绿色的叶片。
随着生长的进行,叶片逐渐扩展,形成鲜亮的绿叶。
观察发现,叶片的生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开始时生长缓慢,后期生长迅速。
这说明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呈现出一个递增的趋势。
2. 茎部伸长小麦的茎部呈现出明显的伸长现象,从初生的嫩苗到长出茎和叶子,茎部的长度逐渐增长。
茎部的伸长主要是由于细胞分裂和伸长作用的共同作用。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茎部的伸长速度比叶片的生长速度要快,这可能是为了适应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支撑和光照的需求。
3. 根系扩展我们还观察到小麦种子的根系在水中逐渐扩展。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通过根系的生长和扩展,植物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外界资源。
根系的扩展速度相对较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根系逐渐变得更为发达。
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形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在适宜环境下的快速生长和发育。
这是由于植物体内的细胞分裂和组织伸长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中的光照、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植物的快速变形不仅是基因和生理调控的结果,也与外界环境的作用密切相关。
四、实验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形现象,包括叶片生长、茎部伸长和根系扩展等。
植物的变形是由细胞分裂、组织伸长和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的。
了解植物生长的变形现象对于我们研究植物的生长机制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泥巴变形记科学实验报告单
橡皮泥是很多小朋友喜欢的玩具,相信在很多人童年的记忆当中都有它的影子。
而且橡皮泥对于开发小孩子的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是非常有用的。
所以,今天小麦姐姐给大家带来了类似橡皮泥的新玩具——磁泥巴!它不仅仅和橡皮泥一样具有可塑性,而且还能跟着你走哦!一起来看看吧!
01准备材料,铁粉、白乳胶、淀粉浆、手套、盆子
02制作开始第一步首先,倒出50ml白乳胶。
第二步加入20ml淀粉浆。
第三步将两者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捏出“泥巴”。
第四步接着加入20ml铁粉和泥巴均匀搅拌和在一起,要戴手套噢。
第五步做好的磁泥巴,有高度的拉伸性,弹性十足,能随意断开又马上粘合。
并且还能吸附物件、能吹气球还能导电。
爸爸妈妈讲原理,添加剂用到了乳胶,乳胶作为家居粘合和家庭装饰的必备胶水,自身是没有任何污染的,而且使用后,并没有很强烈的异味。
而且白乳胶自身的性质比较好,不论是安全性还是使用性都很稳定,储存比较方便,且使得黏合后的磁泥巴延展性更好。
同时,淀粉浆也是片剂中最常用的粘合剂。
实验中添加的铁粉,含有铁砂,即含铁的矿物质,能够吸收磁铁,也就是视频中磁泥巴能够跟着铁块走的原因了。
一、实验目的1. 观察热水在倒入塑料瓶后,瓶体变形的现象;2. 分析热水变形的原因;3. 探究不同材质塑料瓶在热水作用下的变形程度。
二、实验材料1. 塑料瓶:PP材质、PE材质、PET材质各一个;2. 热水;3. 温度计;4. 秒表;5. 记录纸、笔。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好实验材料,将三个塑料瓶分别标记为A、B、C;2. 将三个塑料瓶分别充满热水,注意不要溢出;3. 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记录数据;4. 将热水倒入塑料瓶中,观察瓶体变形情况;5. 使用秒表记录瓶体变形时间;6. 将热水倒出,观察瓶体恢复情况;7. 重复实验步骤,对比不同材质塑料瓶的变形程度。
四、实验现象1. 塑料瓶在倒入热水后,瓶体发生明显变形,表现为膨胀;2. 随着热水温度的降低,瓶体变形程度逐渐减小;3. 不同材质塑料瓶在热水作用下的变形程度存在差异,其中PP材质瓶变形程度最大,PET材质瓶变形程度最小。
五、实验结论1. 热水倒入塑料瓶后,瓶体发生变形的原因是热水使塑料瓶内的空气膨胀,导致瓶内气压增大,从而使瓶体膨胀;2. 热水温度越高,瓶体变形程度越大,这是因为热水使塑料瓶内空气膨胀的程度越大;3. 不同材质塑料瓶在热水作用下的变形程度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不同材质的塑料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热膨胀系数越大,瓶体变形程度越大;4. 随着热水温度的降低,瓶体变形程度逐渐减小,直至恢复原状;5. 在实际生活中,应避免将热水倒入塑料瓶中,以防瓶体变形,影响使用。
六、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塑料瓶在热水作用下的变形情况;2. 比较不同材质塑料瓶在热水作用下的耐热性能;3. 研究热水在塑料瓶中的冷却过程,以及冷却过程中瓶体变形的变化规律。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热水变形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热水在塑料瓶中的膨胀原理,以及不同材质塑料瓶在热水作用下的变形程度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热水能使塑料瓶发生膨胀变形,且变形程度与热水温度、塑料材质等因素有关。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机械变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机械变形分析的基本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结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机械变形是指机械构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形状和尺寸发生变化的现象。
根据变形的宏观表现,机械变形可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是指外力去除后,构件能恢复原状的变形;塑性变形是指外力去除后,构件不能恢复原状的变形。
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载荷下机械构件的变形量,分析其变形规律,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万能材料试验机、引伸计、游标卡尺、夹具等;2. 实验材料:低碳钢棒材、高强度钢棒材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材料加工成所需尺寸;2. 将加工好的材料装夹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调整引伸计与材料表面的接触;3. 设定试验机载荷,逐级增加载荷,记录各载荷下的变形量;4.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变形量与载荷的关系曲线;5. 根据理论分析,对比实验结果,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表1:低碳钢棒材变形量与载荷关系载荷(N)变形量(mm)10 0.0120 0.0230 0.0340 0.0450 0.05表2:高强度钢棒材变形量与载荷关系载荷(N)变形量(mm)10 0.00520 0.0130 0.01540 0.0250 0.0252. 结果分析(1)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低碳钢棒材和高强度钢棒材在载荷作用下均发生了弹性变形。
随着载荷的增加,变形量逐渐增大,且变形量与载荷呈线性关系。
(2)对比低碳钢棒材和高强度钢棒材的变形量,可以看出,在相同载荷下,高强度钢棒材的变形量小于低碳钢棒材的变形量。
这是因为高强度钢的弹性模量大于低碳钢,所以在相同的载荷下,高强度钢棒材的变形量较小。
(3)根据理论分析,弹性变形的变形量与载荷、弹性模量、截面惯性矩等因素有关。
本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六、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机械变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学会了机械变形分析的基本方法;3. 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梁变形实验报告(1)简支梁实验一、实验目的1、简支梁见图一,力f在跨度中点为最严重受力状态,计算梁内最危险点达到屈服应力时的屈服载荷fs;2、简支梁在跨度中点受力f=1.5kg时,计算和实测梁的最大挠度和支点剖面转角,计算相对理论值的误差;3、在梁上任选两点,选力f的适当大小,验证位移互等定理;4、简支梁在跨度中点受力f=1.5kg时,实测梁的挠度曲线(至少测8个点挠度,可用对称性描点连线)。
二、试件及实验装置简支梁实验装置见图一,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屈服应力?s?360mpa,弹性模量e=210gpa。
图一实验装置简图百分表和磁性表座各1个;砝码5个,各砝码重0.5kg;砝码盘和挂钩1套,约重0.1kg;游标卡尺和钢卷尺各1个。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1、求中点挠度1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力f时,中点挠度最大,在终点铅垂方向安装百分表,小表针调到量程中点附近,用手轻拍底座振动,使标杆摩擦力最小,大表指针示值稳定时,转表盘大表针调零,分级加力测挠度,检验线性弹性。
2、求支点转角梁小变形时,支点转角??挠度,代入算式求支点转角。
3、验证位移互等定理:图二的线弹性体,f1在f2引起的位移?12上所作之功,等于f2在f1引起的位移?21上所作之功,即:f1??12?f2??21,?a;在梁的外伸端铅垂方向安装百分表,加力测若f1=f2,则有:?12??21 上式说明:当f1与f2数值相等时,f2在点1 图二位移互等定理示意图沿f1方向引起的位移?12,等于f1在点2沿f2方向引起的位移?21,此定理称为位移互等定理。
为了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重复加载4次。
取初载荷f0=(q+0.5)kg,式中q为砝码盘和砝码钩的总重量,?f=2kg,为了防止加力点位置变动,在重复加载过程中,最好始终有0.5kg的砝码保留在砝码盘上。
四、数据记录1、中点分级加载时,中点挠度值:2 2、测支点转角f=1.5kg;w(端点)=0.15mm;a=71mm 3、验证位移互等定理f(2)=1.5kg w(5)=0.34mm f(5)=1.5kg w(2)=0.36mm4、绘制挠曲线(中点加载f=1.5kg)五、实验结果处理 1、计算梁的屈服载荷最危险点为中点,2、计算最大挠度和支点处转角:实验值:f=1.5kg时,w=0.62mm;3理论值:f=1.5kg;b=20mm;h=9mm;e=200gpa;l=0.8m 实验值和理论值的比较:3、验证位移互等定理:有试验数据不难看出,位移互等定理成立,测量误差大致为 5.6% 画中点载荷f=1.5kg时的挠曲线:数据如下:4挠曲线图(2)悬臂梁实验一、实验目的利用贴有应变片的悬臂梁装置,确定金属块的质量。
二、实验设备 1、悬臂梁支座; 2、电阻应变仪;3、砝码两个,金属块一个,砝码盘和挂钩。
4、游标卡尺和钢卷尺。
三、实验试件及装置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屈服极限?s?360mpa,弹性模量e=210gpa。
篇二:变形监测实验报告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09级测绘工程(1)班实验报告20 11 — 20 12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变形监测设计题目前方交会实验学生姓名刘钊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高飞2012 年 05 月28日1、实验要求: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2.实验过程: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3.实验已知数据:a点坐标 x 3525052.175y 527483.758b点坐标 x 3525047.348y 527412.793d点坐标 x 3524903.239 y 527259.558 4.实验观测数据:α=76°22′05″,β=80°37′19″,γ=88°39′44″(检核角)竖角θ=37°24′03″5实验结果:c点坐标:x 3524875.2304y 527453.3827z 75.066 检校误差3″6.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忍耐,有时候仪器不稳定,必须得等。
篇三:《flash动画制作》实验报告《flash动画制作》实验教学指导目录实验一flash动画欣赏,熟悉软件环境?????3 实验二图形对象的绘制与对象的编辑处理???????????4 实验三制作形状渐变动画????????????????5 实验四制作图层特效动画——运动引导层动画??????????6 实验五制作图层特效动画——遮罩动画???????????7 实验六 flash特殊按钮的制作????????????8 实验七按钮、声音和action脚本语句的综合运用??????11 实验八actionscript的脚本语言????????????13 实验九 flash欣赏和综合设计???????????????14 实验一 flash动画欣赏,熟悉软件环境一、实验目的1、通过flash动画欣赏,了解该软件的功能并熟悉软件环境;2、掌握舞台、工作区、时间轴、帧和关键帧的概念,了解制作flash动画的基本流程;3、学习flash帮助的使用。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认真阅读以下教学内容: 1、 flash动画制作原理;2、舞台、时间轴、帧、关键帧、图层的概念,了解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流程;3、 flash动画文件的格式,如何新建、保存、输出打开和播放两种格式的文件。
三、实验指导1、打开flash软件,分别选择打开已有.fla文件,观看界面的时间轴、图层、舞台、帧等;2、分别点击时间轴、帧、舞台、图层,观看属性栏; 3、设置舞台的属性;4、选中图层上的锁、眼睛、方框,观看时间轴、舞台变化;5、新建、保存和导出文件。
四、实验内容1、启动和退出flash、了解flash的工作环境;2、打开、保存动画文件并观看flash 影片;3、打开flash帮助,浏览其目录结构。
五、实验报告要求1、写出实验内容及过程。
实验二图形对象的绘制与对象的编辑处理一、实验目的1、学会设置笔触颜色和填充颜色,能使用铅笔、钢笔、笔刷、直线、圆、矩形等绘图工具绘制简单的图形,掌握复制和移动图形、对图形进行选取、变形、修改等操作;2、熟练使用颜色调板。
3、绘制flash图形,进一步认识帧、关键帧、图层、时间轴的概念。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认真阅读以下教学内容: 1、flash工具的基础知识。
2、flash时间轴和图层的知识。
三、实验指导1、启动flash 8.0软件,新建一个空白文档,观察主界面。
2、点击工具窗口中列出的flash的各种图像编辑和调板工具,同时观察其属性栏,并在flash舞台中使用工具,观察工具的作用。
3、绘制图形时,使用颜料调色板,然后使用颜料桶和墨水瓶填充,观察图形变化。
4、绘制图形时,使用选取工具、变形工具、颜料填充工具等进行修改和调整外形。
4、点击工具箱上的显示模式按钮,切换图形的显示模式,观察舞台内容变化。
5、使用工具箱中的工具创建一幅flash图形对象,并将其保存为.fla文件。
四、实验内容1、启动flash程序,新建一个flash文档。
2、熟悉flash界面,熟悉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
五、实验报告要求1、写出实验内容及步骤。
2、根据自己制作的图形对象,写出使用到的工具命令及其特性。
实验三制作形状渐变动画一、实验目的1、由浅入深地学习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
2、掌握控制形状渐变趋势的方法。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认真阅读以下教学内容:1、flash形变图形、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和要求。
2、flash形变动画精确变形的设置步骤。
三、实验指导1、新建一flash文档。
2、分别绘制“三角形”“正方形”“圆”图形元件。
3、在时间轴第1、第5、第10帧处插入关键帧,并分别放入三图形元件的实例。
4、在三关键帧中把三图形打散。
5、分别第1和第5关键帧中间及第5和第10关键帧的任一帧处,在属性栏“补间”选项中选择“形状”。
6、按住键盘“ctrl+enter”测试。
四、实验内容1、制作色彩变幻的文字。
2、制作“黑猫白狗”变形动画。
3、实现字母的精确变形五、实验报告要求1、写出实验内容及步骤。
2、根据自己制作的精确变形的动画,写出使用到的菜单命令及步骤。
篇四:flash制作实验报告iphone4动画广告制作实验报告一、设计目的: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利用flash工具箱的各种工具绘制动画的素材。
2、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充分掌握各种类型的flash动画制作方法和技巧。
3、在应用分析中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动画的分析、设计与制作。
二、设计思路:flash视频广告以其展示内容丰富、全面、形象,广受欢迎。
这则关于苹果iphone4手机的广告,以flash视频广告的形式展示iphone4的主要功能,能对iphone4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
我的设计思路如下:第一步,构思动画内容及效果实现方式,确定制作一则关于苹果iphone4的短片广告,主要采用本学期所学的关键帧动画、逐帧动画、补间动画、遮罩动画、影片剪辑、图片元件、插入音频、按钮以及简单的代码实现动画效果。
三、主要步骤:1、打开flash软件设置舞台大小为451×370像素、背景颜色为白色;2、使用翻转帧功能制作电视形象的动画显示;3、使用新建影片剪辑和补间动画命令新建了苹果标志旋转的影片剪辑;4、使用任意变形工具缩放图片大小,并使用补间动画命令使手机正面图片渐变切入场景;5、使用移动、任意变形工具旋转图片、补间动画命令使展示手机拍照功能的图片渐变切入切出场景;6、使用任意变形工具旋转缩放图片、补间动画命令使展示手机剪辑功能的图片渐变切入切出场景;7、通过改变图片的alpha值、插入补间动画使图片渐变显示和消失在场景中;8、使用移动和插入补间动画命令切入切出展示手机信息更新功能的图片;9、任意变形旋转缩放、新建影片剪辑创建元件7;10、使用遮罩层动画功能实现展示手机下载、读功能的图片切换显示;11、使用任意变形缩放命令切入切出展示显示功能的图片;12、使用移动、插入补间动画命令切入切出后面的展示图片;13、制作有滚动效果的影片剪辑元件9,并放置舞台最低层,使舞台背景具有科技的动感;15、使用插入按钮元件制作元件11,并使用滤镜功能对按钮中的文字进行效果处理,新建代码图层图层40在第246帧处插入关键帧,将按钮元件拖放到舞台合适的位置,选中关键帧按f9打开代码编辑窗口写入stop();命令,使动画播放完后停留在该帧;选中按钮按f9打开代码编辑窗口写入on (press) {gotoandplay(1);}命令,使动画从第一帧重新开始播放;16、检查调整制作中不合理的地方,按ctrl+enter键预览动画效果,效果满意发布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