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期间、送达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 格式:pdf
- 大小:377.49 KB
- 文档页数:10
第四章民事诉讼证据考查小贴士本章平均每年考查5分,内容主要集中在证据的种类与分类及证明责任的运用。
考生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1)证据的种类:把握书证与物证的区别,视听资料与电子数据的区别。
另外,证人、鉴定人及专家辅助人等知识点容易相互混合以对考生进行干扰。
(2)证据的分类:本证与反证、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通常会相互结合来加以考查。
(3)自认:通常会用当事人为达成调解而作的。
自认、身份关系的自认来考查是否产生自认的效力。
(4)证明责任:通常会对证明责任中的行为责任与结果责任进行综合考查(行为责任是指当事人应承担提供证据的责任)。
此外,证明责任与证明责任倒置常会相结合来加以考查。
一、民事证据概述1.民事证据的概念民事诉讼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资料。
民事证据不仅是当事人证明自己主张的证据材料,也是法院认定争议的案件事实、作出裁判的根据。
只有经过质证和认证的证据,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和裁判的根据。
2.民事证据的特征(1)客观性,民事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关联性,民事证据必须是能够证明待证的案件事实全部或一部的客观事实。
(3)合法性包括以下三层含义:①从形式上看,证据必备法定的表现形式。
②从取证的方法上看,证据必须由法定人员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收集。
③从证据使用的程序上看,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最终成为定案根据必须经过法定的质证程序。
3.民事证据的证明力民事证据的证明力是指民事证据对案件事实认定的影响力。
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力的确定是证据制度的核心问题。
二、证据的种类与分类1.证据的种类证据种类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证据所作的一种法律上的区分,它与证据分类不同,后者是对证据所作的一种学理上的区分。
(1)当事人陈述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尤其是作为己方诉讼请求根据或反驳他方诉讼请求根据的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
对于当事人陈述,重点应掌握其两方面的效力: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76条的规定,如果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但对方当事人认可的除外。
第七章简易程序考查小贴士本章每年约考查2分,试题难度不大。
本章主要考查简易程序的适用与特点,考生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1)简易程序通常会与送达、调解、审判组织等知识点相结合来对考生进行综合考查。
(2)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常会结合加以对比考查。
(3)小额诉讼程序与简易程序的区别与联系常会结合加以考查。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简易程序是普通程序的简化,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在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时所适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程序。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三、简易程序的特点1.起诉方式简便适用简易程序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口头起诉,而普通程序原则上要求书面起诉。
2.受理程序简便适用简易程序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同时到基层法院或其派出法庭,请求解决纠纷。
基层法院或其派出法庭可以即时审查,当即受理,也可以另定日期审理。
3.传唤或通知方式简便人民法院可以用简便的方式传唤当事人和证人,送达诉讼文书、审理案件,但应当保障当事人陈述意见的权利。
4.审判组织简便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但要有书记员做记录,不得由审判员自审自记。
5.庭审程序简便审判人员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简化案件审理的方式和步骤。
但要注意,虽然庭审程序可以简化,但法院仍须保证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
6.举证期限特别规定(1)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和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2)当事人双方同时到基层人民法院请求解决简单的民事纠纷,但未协商举证期限,或者被告一方经简便方式传唤到庭的,当事人在开庭审理时要求当庭举证的,应予准许;当事人当庭举证有困难的,举证的期限由当事人协商决定,但最长不得超过15日;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决定。
7.审理期限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3个月内审结,并且审理期限不得延长。
8.重视调解下列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在适用简易程序开庭审理时应当先行调解:(1)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2)劳务合同纠纷;(3)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4)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5)合伙协议纠纷;(6)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
第二章管辖考查小贴士本章平均每年考查9分,内容主要集中于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
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1)级别管辖:考生要重点把握中院的管辖范围;此外,级别管辖通常会与合议制、开庭审理、陪审制度等知识点相结合,来加大考试难度。
(2)地域管辖:合同纠纷管辖通常会与侵权纠纷管辖相结合加以考查。
在考查当事人之间协议管辖的效力时,可能会用仲裁协议来干扰考生。
(3)裁定管辖:在考查管辖权转移时,可能会用移送管辖来对考生加以干扰。
此外,管辖权转移与移送管辖经常会在一个选择题中作比较。
(4)管辖权异议:法院在处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时,通常会用原告申请撤诉来对考生加以干扰。
考查有关管辖权异议的知识点时,多以案例的形式出现,因此考生应多做真题,把握出题形式,做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一、民事诉讼主管民事诉讼中的主管,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受理一定范围内民商事纠纷的权限,亦即确定人民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分工。
1.内涵一般认为,民法调整的纠纷必然属于民事诉讼的主管范围。
但是民事诉讼的主管范围并不仅限于此,还包括经济法调整的部分经济纠纷、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合同纠纷、劳资纠纷等。
2.民事诉讼与我国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区别和联系(1)民事诉讼与仲裁①原则上民事诉讼与仲裁不能并存,但有例外。
仲裁机构主管的范围小于法院主管的民事纠纷的范围,只有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才可以申请仲裁。
而可以提起民事诉讼的案件未必可以提起仲裁。
例如,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则不能申请仲裁。
②原则上有效的仲裁协议排斥诉讼,但有以下例外:a.如果一方当事人起诉时未声明有仲裁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在首次开庭前未对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法院应当继续审理。
b.劳动争议仲裁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并不排斥诉讼。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仍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而且此时仲裁是诉讼的必经前置程序。
第十一章执行考查小贴士本章每年考查5分左右。
通常是对知识点的直接考查,总体难度并不大。
内容主要涉及委托执行、执行异议、执行和解、参与分配等,考生应尤其掌握以下内容:(1)执行程序可能会与普通程序、再审程序相结合出题,考生应做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执行行为异议与案外人异议常会结合加以考查。
(3)案外人异议之诉与第三人撤销之诉可能会相互结合对考生进行考查。
(4)执行和解与诉讼和解会混合出题以干扰考生。
一、执行概述1.执行概念执行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对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确定的支付内容,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
与审判程序不同,执行程序是由多个具体制度所构成的单一型程序。
考生在复习该部分内容时要注意对这些具体制度的把握。
2.执行原则(1)以生效法律文书为依据原则人民法院执行的根据必须是法定机关依法定程序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具有给付内容的文书。
(2)执行标的有限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执行标的的限于被执行人的财产和行为,不包括被执行人的人身。
(3)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适当照顾被执行人的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人民法院执行法律文书既要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又要考虑义务人的生活和生产所需。
对下列财产不能采取强制执行措施:①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物品、所必需的生活费用、完成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物品、用于身体缺陷所必需的辅助工具或医疗物品。
②未公开的发明或者未发表的著作。
③被执行人所得的勋章及其他荣誉表彰的物品。
④金融机构交存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
⑤金融机构的营业场所。
二、执行根据1.人民法院制作的具有执行内容的法律文书(1)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民事制裁决定、支付令,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
(2)人民法院依据《仲裁法》的有关规定作出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裁定。
(3)经人民法院裁定承认其效力的外国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以及国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
第八章特别程序考查小贴士本章平均每年考查1分,试题难度不大。
内容主要集中在特别程序的特点及特别程序的审理程序,考生应尤其注意:(1)通常特别程序会与审级制度、陪审制度、管辖等知识点相结合以考查特别程序的特点。
(2)确认调解协议案件与实现担保物权案件可能会结合法院判决的既判力加以考查。
一、特别程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特别程序是法院对非民事权益冲突案件的审理程序。
1.特别程序的特点(1)适用于非民事权益冲突的案件。
(2)启动程序的当事人比较特殊。
除了选民资格案件由起诉人起诉以外,其他案件均由申请人提出申请。
(3)一般由独任制法庭进行审理。
但是选民资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难的其他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4)实行一审终审制,不适用审判监督程序。
(5)审理期限较短。
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30日内审结。
选民资格案件必须在选举日之前审结。
(6)有其特别的法律规范。
在适用法律时,先适用特别程序的规定,无规定时,再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其他规定。
(7)免交诉讼费用。
2.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有基层人民法院能够适用特别程序审理案件,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不能适用特别程序审理案件。
在案件范围上,有两类案件适用特别程序予以审理:(1)选民资格案件;(2)其他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包括宣告公民失踪案件、宣告公民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
二、选民资格案件1.选民资格案件的含义(1)选民资格案件是指公民认为选举委员会公布的选民名单有误,向选举委员会申请处理后,对选举委员会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
(2)选民名单有误是指应当列入选民资格名单的人没有列入,或不应列入的人列入了选民名单。
2.选民资格案件的特点(1)选举委员会先行处理公民对选举委员会公布的选民名单有意见时,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必须先就该选民资格问题向选举委员会申诉。
专题一基本理论民事诉讼法及仲裁制度课程体系及重点章节示意图主要法条依据:《民事诉讼法》(2013年1月1日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5年2月4日施行)《仲裁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专题一基本理论一、民事诉讼1.民事纠纷解决途径的多元化: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2.民事诉讼:是民事诉讼行为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综合。
诉讼行为和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必有一方是法院。
二、民事诉讼法1.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基本法(法律地位)、部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程序法(内容)、公法(公法和私法的划分)。
2.民事诉讼法的效力:实体法与仲裁法可以适用外国法,但诉讼法只能适用中国法。
三、诉1.诉讼标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不变。
(1)诉讼标的物:争议的具体东西,单纯的确认之诉与变更之诉中没有诉讼标的物。
(2)诉讼请求:当事人对法院判决的要求,可变。
【提示】标的额是指诉讼标的物的价值数额。
2.诉的种类:根据原告诉讼请求所作分类。
(1)确认之诉: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
(2)给付之诉:法律关系存在,要求履行一定民事义务。
给付内容:财产;行为:作为,不作为。
(3)变更之诉:法律关系存在,要求改变或消灭既存的民事法律关系。
【例题·单选题】李某驾车不慎追尾撞坏刘某轿车,刘某向法院起诉要求李某将车修好。
在诉讼过程中,刘某变更诉讼请求,要求李某赔偿损失并赔礼道歉。
针对本案的诉讼请求变更,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5-3-37)A.该诉的诉讼标的同时发生变更B.法院应依法不允许刘某变更诉讼请求C.该诉成为变更之诉D.该诉仍属给付之诉『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诉的要素、诉的分类。
选项A错误。
诉讼标的是当事人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诉讼请求是基于法律关系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作出特定裁判的要求。
在诉讼过程中,诉讼标的不允许任意变更,但在不变更诉讼标的的前提下,可以变更诉讼请求。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考点精讲讲义第一讲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的概念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 的诉讼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总和。
二、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1、和解:纠纷当事人就民事纠纷自行协商并达成协议,从而消灭争议。
2、调解:由第三人(调解组织)就纠纷对双方当时人进行调停、说和,从而解决纠纷。
3、仲裁:财产纠纷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一致同意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予以裁断的行为。
4、民事诉讼。
三、民事诉讼法的属性1、基本法——法律地位; 3、程序法——内容; 2、部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 4、公法——公法和私法的划分。
四、民事诉讼法的效力凡是在中国参加民事诉讼,必须遵守中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讲一、诉的要素诉的基本理论1、当事人 2、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并请求法院作出裁判的实体法律关系; 考点区分 诉讼标的物:当事人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所指向的对象; 诉讼请求:当事人基于实体法律关系(诉讼标的)而请求法院所作出的特定裁判。
真题示例 (2011年卷三37题)甲因乙久拖房租不付,向法院起诉,要求乙支付半年房租6000元。
在案件开庭审 理前,甲提出书面材料,表示时间已过去1个月,乙应将房租增至7000元。
关于法院对甲增加房租的要求 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作为新的诉讼受理,合并审理 B、作为诉讼标的变更,另案审理 C、作为诉讼请求增加,继续审理 D、不予受理,告知甲可以另行起诉 3、诉的理由,是指原告起诉并提出诉讼请求在事实和法律上的依据。
二、诉的分类诉可以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而分为三类: 1、确认之诉:原告请求法院确认与被告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法律关系的诉,进一步分为积极的确认之 诉与消极的确认之诉。
2、给付之诉: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履行一定的义务的诉。
给付的内容包括财物、行为(包括作为 和不作为) 。
第九章督促程序考查小贴士本章每年考查1分左右。
内容主要涉及支付令的异议及效力,考生应重点把握:(1)督促程序与普通程序可能会相结合,以考查两种程序的转化问题。
(2)支付令与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等可能会一起考查。
(3)支付令的效力与支付令的执行力等会同时予以考查。
一、督促程序的概念与性质督促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催促债务人在法定期限内向债权人清偿债务的制度。
督促程序的进行并不经过法庭审理,其本质属于一种非讼程序。
二、督促程序的特点1.适用范围的特定性督促程序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请求给付金钱和有价证券的案件,且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没有其他债权债务纠纷。
2.程序的非讼性督促程序不解决当事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争议,如果债务人对支付令提出异议,经审查,异议成立的,应当裁定终结督促程序,支付令自行失效。
支付令失效的,转入诉讼程序,但申请支付令的一方当事人不同意提起诉讼的除外。
3.管辖法院的特定性督促程序仅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不能适用督促程序审理案件。
4.审理过程的简捷性适用督促程序审理的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并且实行一审终审制度。
三、督促程序的启动方式1.当事人申请支付令(1)含义支付令的申请,是指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文件,请求人民法院签发支付令,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
(2)条件申请支付令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的标的物必须是金钱或汇票、本票、支票以及股票、债券、国库券、可转让的存款单等有价证券。
金钱及有价证券以外的其他财产给付请求不能请求签发支付令。
②请求给付的金钱或者有价证券已到期且数额确定,并写明了请求所根据的事实、证据的。
尚未到期或者数额不确定的债权不能请求签发支付令。
③债权人没有对待给付义务的。
④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
如果债务人不在我国境内或者虽在我国境内,但下落不明的,不适用督促程序。
⑤向债务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督促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受理债权人依法申请支付令的案件,不受争议金额的限制。
第十五章仲裁裁决的撤销、执行与不予执行考查小贴士本章平均每年考查3分。
内容主要集中在仲裁裁决的撤销与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考生应尤其注意以下内容:(1)仲裁裁决的撤销可能会与重新仲裁相结合来对考生进行考查。
(2)仲裁裁决的撤销与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常会对考生同时予以考查。
比如,当事人一方申请仲裁裁决常与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相结合来考查。
一、仲裁裁决的撤销1.撤销仲裁裁决的含义与条件(1)仲裁裁决撤销的含义仲裁裁决的撤销,是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具有法定情形的仲裁裁决予以撤销的行为。
(2)撤销仲裁裁决的形式要件①申请主体:提出申请的主体是仲裁案件的当事人。
②管辖法院: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
③申请时间:应当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申请。
(3)撤销仲裁裁决的实质要件①如果是申请撤销国内仲裁裁决,应具备下列情形之一:a.没有仲裁协议的。
b.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
c.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d.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e.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f.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g.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
②如果是申请撤销涉外仲裁裁决,应具备下列情形之一:a.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
b.被申请人没有得到指定仲裁员或者进行仲裁程序的通知,或者由于其他不属于被申请人负责的原因未能陈述意见的。
c.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与仲裁规则不符的。
d.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e.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
理解小贴士①撤销国内仲裁裁决与撤销涉外仲裁裁决的情形的区别在于,前者既包括程序违法的情形也包括实体违法的情形,后者只包括程序违法的情形。
②撤销涉外仲裁裁决的情形与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情形相同,而撤销国内仲裁裁决的情形与不予执行国内仲裁裁决的情形不同。
第一章基本概念考查小贴士本章平均每年考查7分,除了会出单选题、多选题之外,还会在卷四的案例题进行深度考查。
内容主要涉及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集中在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基本制度、诉及反诉的考查上,考生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1)基本原则:对基本原则的考查,通常会将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平等原则与同等原则相混合加以考查,检察监督原则、法院调解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可能会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加以考查。
(2)基本制度:针对基本制度的考查,通常难度不大,考生需要把握基本制度的具体内容。
另外,须注意的是,公开审判制度通常会与公开宣判一起考查。
(3)诉:有关诉的种类,通常会将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相结合来出比较综合的选择题。
诉的标的、诉讼请求则会相互杂糅来加以考查;此外,诉的标的与诉的合并也会相结合来加以考查,这一类型的题目,难度稍大,对此考生应保持冷静,准确分析题目中出现的民事法律关系即可应对。
(4)反诉:在考查反诉时,有时不仅仅单纯考查反诉的条件,还会用本诉、反驳等相关知识点来对考生加以干扰。
一、概述1.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1)概念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法院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和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调整对象民事诉讼法调整的对象包括:①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②在诉讼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
2.民事诉讼法的性质(1)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从民事诉讼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来看,它属于基本法律,其效力仅低于宪法。
(2)民事诉讼法是部门法从民事诉讼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来看,它属于部门法,它调整的是民事诉讼关系,是社会关系中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类社会关系,由此决定民事诉讼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3)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从民事诉讼法的内容来看,它规定的主要是程序问题,属于程序法。
(4)民事诉讼法是公法①从民事诉讼法调整的法律关系以及规范的对象来看,它属于公法。
②作为专门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包括法院)的诉讼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部门法,民事诉讼法与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私法不同,其性质属于公法。
第十三章仲裁制度基本理论考查小贴士本章每年约考查2分,内容不多,试题难度也不大。
内容主要涉及仲裁范围、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及仲裁协议的无效,考生应尤其注意:(1)对于仲裁范围的考查,常会用继承等具有人身关系性质的案件来加以干扰。
(2)对于仲裁协议效力的考查,常会用主合同的效力加以干扰。
一、仲裁的基本原则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的争议解决制度和方式。
仲裁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一项基本制度,有其自己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仲裁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该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是否将纠纷提交仲裁,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决定。
(2)将哪些争议事项提交仲裁,由双方当事人自行约定。
(3)将纠纷提交哪个仲裁委员会仲裁,由双方当事人自行约定。
(4)仲裁庭如何组成,由谁组成,由当事人自主选定。
(5)仲裁的审理方式、开庭方式等程序事项,由当事人自主约定。
《仲裁法》第4条,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
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独立仲裁原则仲裁的独立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仲裁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仲裁委员会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
《仲裁法》第14条,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
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3.根据事实和法律及公平合理解决纠纷原则(1)仲裁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2)在法律没有规定或规定不完备的情况下,仲裁庭可以按照公平合理的一般原则来解决纠纷。
二、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区别三、仲裁的基本制度1.或裁或审制度(1)通常情形下,当事人只能在仲裁或诉讼中选择一种加以采用,有效的仲裁协议可以对抗法院的管辖。
(2)特殊情形下,对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是诉讼的必经程序。
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大纲解读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第一节民事诉讼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民事纠纷、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种类、民事诉讼的概念)民事诉讼的特征(民事诉讼具有公权性、民事诉讼具有强制性民事诉讼具有程序性)第二节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广义的民事诉讼法、狭义的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性质(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民事诉讼法是部门法、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 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民事诉讼法的效力(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空间上的效力、时间上的效力)民事诉讼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与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关系、与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关系与海事诉讼的特别程序法的关系)第二章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第一节基本原则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特点、共有原则与特有原则)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涵义内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保障和便利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 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同等原则、对等原则、两者关系)法院调解原则(法院调解原则的涵义和内容、适用法院调解原则应注意的问题)辩论原则(涵义、内容、对辩论权的保障)处分原则(处分原则的涵义与依据、处分原则的内容、处分权与审判权的关系)检察监督原则(检察监督原则的涵义、检察监督的对象、内容与方式)支持起诉原则(涵义支持起诉的条件)第二节基本制度(参见本书刑事诉讼法学部分)第三章主管与管辖第一节民事诉讼主管民事诉讼主管概述(主管的概念、主管的功能)民事诉讼主管的标准(主管的标准、主管标准的适用)法院民事诉讼主管范围(民事纠纷、劳动纠纷、其他适用民事诉讼法的事项)法院民事诉讼主管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处理争议的关系(法院与人民调解委员会、法院与乡、镇人民政府、法院与仲裁机构、法院与其他行政机关)民事诉讼主管与刑事诉讼主管第二节管辖概述管辖的概念(管辖的涵义、管辖的作用、主管与管辖的关系)管辖恒定(管辖恒定的涵义、级别管辖的恒定、地域管辖的恒定)专门法院的管辖(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第三节级别管辖级别管辖的概念与依据(级别管辖的概念、确定级别管辖的依据)各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基层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中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第四节地域管辖地域管辖的概念与依据(地域管辖的概念、确定地域管辖的依据)一般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的概念、一般地域管辖的原则规定、一般地域管辖的例外规定、离婚诉讼管辖的特别规定)特殊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的概念属地特殊地域管辖的诉讼专属管辖专属管辖的概念属于专属管辖的诉讼(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因港口作业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因继承遗产提起的诉讼)共同管辖、选择管辖与合并管辖(共同管辖与选择管辖的关系、合并管辖)协议管辖(协议管辖的概念、非涉外诉讼中适用协议管辖的条件)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提出异议的管辖问题第五节裁定管辖移送管辖(移送管辖的概念、适用移送管辖的条件)指定管辖(指定管辖的概念、适用指定管辖的情形、管辖权争议的处理)管辖权转移(向上转移、向下转移管辖权转移与移送管辖的区别)第六节管辖权的异议管辖权异议的概念(管辖权异议的涵义、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权异议的规定)管辖权异议的条件(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须是本案的当事人、管辖权异议的客体是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管辖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时间须在提交答辩状期间)对管辖权异议的处理第四章诉第一节诉的概念与特征诉的概念诉的特征(由当事人提出、向法院提出诉是一种请求)第二节诉的要素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标的概念、诉讼标的物、诉讼请求)诉的理由第三节诉的分类确认之诉(确认之诉的概念、积极确认之诉、消极确认之诉)给付之诉(给付之诉的概念、现在给付之诉、将来给付之诉)变更之诉第四节反诉反诉的概念与特征(反诉的概念、反诉的特征、反诉与反驳)提起反诉的条件(须由本诉的被告向本诉的原告提出、须在本诉进行中提出、须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出,且受诉法院对反诉有管辖权、须适用同一诉讼程序)反诉的审理第五节诉的合并与分离诉的合并诉的分离第五章当事人第一节当事人概述当事人的概念与特征(当事人的概念、当事人的特征、非实体权利义务主体成为当事人的情形)诉讼权利能力与诉讼行为能力诉讼权利能力(诉讼权利能力的概念、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关系)诉讼行为能力(诉讼行为能力的概念、诉讼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当事人适格(当事人适格的涵义、衡量当事人是否适格的标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当事人的诉讼义务)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诉讼权利义务承担的概念、诉讼权利义务承担的原因诉讼权利义务承担的法律后果)第二节原告与被告原告与被告的概念原告与被告的类别(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外国人、无国籍人)第三节共同诉讼共同诉讼概述(共同诉讼的概念、共同诉讼的特征)必要的共同诉讼(必要共同诉讼的概念与特征、必要共同诉讼的类型、必要共同诉讼人的追加、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内部关系)普通共同诉讼(普通共同诉讼的概念与特征、普通共同诉讼的构成要件普通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关系)第四节诉讼代表人诉讼代表人概述(诉讼代表人的概念与性质、诉讼代表人制度的作用)代表人诉讼的种类(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诉讼代表人(诉讼代表人的条件与人数、诉讼代表人的权限、诉讼代表人的更换)关于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特殊程序(公告、登记裁判效力)第五节第三人第三人概述(第三人的概念第三人的特征第三人制度的作用)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条件、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条件、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不得作为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的几种情形)第六章诉讼代理人第一节诉讼代理人概述诉讼代理人的概念与特征诉讼代理人的种类民事诉讼代理制度的作用第二节法定诉讼代理人法定诉讼代理人的概念法定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限法定诉讼代理权的取得与消灭第三节委托诉讼代理人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概念委托诉讼代理人的范围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的产生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限第七章民事证据第一节民事证据概述民事证据的概念民事证据的特征(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民事证据的证明力(证明力的概念、法定证据制度、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法官对证明力的判断) 第二节民事证据的种类书证(书证的概念与特征、书证的分类、书证的提出、书证的证据效力)当事人陈述(当事人陈述的概念与特征、当事人陈述的证据效力)运用其他证据应注意的问题(特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第三节民事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本证与反证(区分本证与反证的标准、反证与反驳、区分本证与反证的意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第四节证据保全证据保全的概念证据保全的条件证据保全的程序证据保全的方法第八章民事诉讼中的证明第一节证明对象证明对象概述证明对象的范围(民事实体法事实、程序法事实、外国法和地方性法规、习惯、证据事实)免予证明的事实(诉讼上自认的事实、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推定的事实、预决的事实公证证明的事实)第二节证明责任证明责任概述(证明责任的涵义、理解证明责任涵义应注意的问题)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和提供证据责任(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证明责任与提供证据的责任、提供证据的责任与主张责任、证明责任的关系)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责任分配的涵义、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责任的倒置(证明责任倒置的涵义、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应倒置证明责任的诉讼)推定与证明责任(法律上的推定事实上的推定)第三节证明的标准证明标准概述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可低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可实行盖然性证明标准)第四节证明的过程举证(举证的方式、举证的时间、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的关系) 质证质证概述(质证的主体、客体和内容)质证的程序认证(认证的概念和意义、认证的标准与方法)事实的认定第九章期间、送达第一节期间期间的概念(期间、期限、期日)期间的种类(法定期间、指定期间)期间的计算期间的耽误及处理(期间的耽误期间的延展)第二节送达送达的概念送达回证送达方式(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送达的效力第十章法院调解第一节法院调解概述法院调解的概念法院调解与诉讼外调解、诉讼中和解之区别法院调解的意义第二节法院调解的原则当事人自愿原则合法原则第三节法院调解的程序调解的开始调解的进行调解结束第四节调解书及调解的效力调解书调解的效力(调解发生效力的时间调解的效力)第十一章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第一节财产保全财产保全的概念、种类(诉前保全、诉讼保全)财产保全的范围、措施(财产保全的范围、财产保全的措施)财产保全的程序(财产保全的申请及担保、财产保全的裁定及措施的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解除)第二节先予执行先予执行的概念和适用范围(先予执行的概念、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先予执行的程序(先予执行的申请、先予执行的裁定及执行先予执行裁定的最终处理)第十二章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第一节对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性质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的概念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的性质第二节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和种类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第三节对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拘留)对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适用(拘传的适用、训诫的适用、责令退出法庭的适用罚款和拘留的适用)第十三章诉讼费用第一节诉讼费用概述第二节诉讼费用的种类案件受理费(财产案件的受理费、非财产案件的受理费)其他诉讼费用第三节诉讼费用的负担诉讼费用的负担原则诉讼费用的负担情形诉讼费用的预交第四节诉讼费用的缓、减、免第十四章普通程序第一节普通程序概述第二节普通程序的各个阶段起诉与受理(起诉的条件、方式和起诉状的内容、人民法院对起诉的审查与受理)审理前的准备(送达起诉状副本和提出答辩状、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及合议庭组成人员、审阅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当事人的追加)开庭审理(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第三节撤诉和缺席判决撤诉(申请撤诉、按撤诉处理、撤诉的法律后果)缺席判决(缺席判决的情形缺席判决的法律后果)第四节延期审理、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延期审理(延期审理的适用)诉讼中止(诉讼中止的适用、诉讼中止的后果)诉讼终结(诉讼终结的适用诉讼终结的后果)第十五章简易程序第一节简易程序的概念和适用范围简易程序的概念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第二节简易程序的特点起诉方式简便受理案件的程序简便传唤或通知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方式简便审判组织简便开庭审理程序简便审理期限简便第十六章第二审程序第一节第二审程序概述第二审程序的概念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联系与区别第二节上诉的提起与受理上诉的提起(提起上诉的条件、提起上诉的程序)上诉的受理(诉讼文书的接收与送达、诉讼案卷和证据的报送) 上诉的撤回第三节上诉案件的审理二审法院对上诉的审理范围上诉审对案件审理的方式第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地点第二审法院在第二审程序审理中的调解第四节上诉案件的裁判在第二审程序中对上诉案件的不同裁判(对第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案件的裁判对第一审裁定提起上诉的案件的裁定)第二审裁判的效力第二审法院的审理期限第十七章特别程序第一节特别程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特别程序的特点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第二节选民资格案件第三节宣告公民失踪案件宣告公民失踪的条件审理程序失踪人财产的管理失踪人重新出现第四节宣告公民死亡案件申请宣告公民死亡的条件案件的审理宣告公民死亡的法律后果第五节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条件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条件审理程序原判决的撤销与民事行为能力的恢复第六节认定财产无主案件认定财产无主的条件审理程序认定财产无主后,财产所有人重新出现的处理第十八章审判监督程序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概述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第二节基于审判监督权的再审提起再审的程序(本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提起再审、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审、上级人民法院提起再审)对案件再审的程序(原审人民法院再审的程序上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审和指令再审的程序)第三节基于检察监督权的抗诉和再审抗诉的事实和理由抗诉的程序(抗诉的提出、抗诉的方式)对抗诉案件的再审(接受抗诉及对案件再审时法院的审级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第四节基于当事人诉权的申请再审申请再审的条件(申请再审的主体必须合法、申请再审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申请再审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再审必须符合法定的事实和理由) 申请再审的范围申请再审的方式和程序第五节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另行组成合议庭依照原审程序进行审理第十九章督促程序第一节督促程序概述督促程序的概念督促程序的适用范围督促程序的特点第二节支付令的申请和审查支付令的申请(申请支付令的条件、提交申请书、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对支付令申请的审查和处理(对申请形式上的审查、对申请内容上审查)支付令的发出第三节对支付令的异议异议的提出(异议期限、异议提出的形式、异议之有效与无效)异议成立的法律后果(终结督促程序支付令自行失效)第二十章公示催告程序第一节公示催告程序概述公示催告程序的概念公示催告程序的适用范围(按照规定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灭失,可以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依照法律规定可以申请公示催告的其他事项,可以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公示催告程序的特点第二节公示催告申请的提起和受理申请公示催告的条件公示催告申请的受理第三节公示催告案件的审理止付与公告(停止支付、公告)申报权利除权判决(除权判决的概念、作出除权判决的条件、除权判决的公告与效力)对利害关系人权利的救济第二十一章破产程序第一节破产与破产制度破产的概念和特征破产制度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节破产申请与案件受理破产申请审查和受理案件受理的效力第三节债权人会议债权人会议的概念和性质债权人会议的职能债权人会议决议的效力第四节和解与整顿和解的概念整顿整顿终结第五节破产宣告程序破产宣告裁定和公告成立清算组织重新登记债权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临时财产管理人破产管理人破产抵销权别除权破产费用共益债务破产财产的变价破产清偿及破产秩序的终结追加分配破产复权制度第二十二章民事裁判第一节民事裁判的概念第二节判决民事判决的概念和种类民事判决的概念民事判决的种类(给付判决、确认判决、变更判决、全部判决、一部判决、对席判决、缺席判决、一审判决、二审判决、再审判决、肯定判决、否定判决、放弃判决、承认判决) 民事判决的内容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第三节裁定民事裁定的概念(概念、裁定与判决之区别)裁定的内容民事裁定的效力第四节决定民事决定的概念民事决定的内容民事决定的效力第二十三章执行程序第一节执行程序概述执行和执行程序执行的原则执行程序的一般规定(执行机构、执行根据、执行管辖、执行异议、委托执行、执行和解、执行担保、执行承担执行回转)第二节执行开始申请执行移送执行第三节执行的措施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被执行人的财产搜查被执行人的财产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的财物或票证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强制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强制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及迟延履行金第四节执行中止和执行终结执行中止执行终结第二十四章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第一节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概述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原则、适用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原则、司法豁免原则、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的原则使用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原则)第二节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原则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种类(牵连管辖、协议管辖、应诉管辖专属管辖)第三节涉外民事诉讼中的期间、财产保全与送达涉外民事诉讼中的期间涉外财产保全涉外民事诉讼中的送达第四节司法协助司法协助的概念一般司法协助(一般司法协助的条件)对外国法院裁判的承认与执行对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第二十五章仲裁与仲裁法概述第一节仲裁概述仲裁的概念仲裁的特点(自愿性、专业性、灵活性、保密性、快捷性、经济性、独立性)仲裁的类型(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依法仲裁和友好仲裁)第二节仲裁法概述仲裁法的概念和特点(仲裁法的概念、我国仲裁法的特点)仲裁范围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第二十六章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第一节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的设立仲裁委员会应具备的条件(有自己的名称、住所和章程、有必要的财产、有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有聘任的仲裁员)第二节仲裁协会仲裁协会的设立仲裁协会章程仲裁协会的组成仲裁协会的职责第三节仲裁规则仲裁规则的概念仲裁规则的制定仲裁规则的主要内容仲裁规则的作用第二十七章仲裁协议第一节仲裁协议概述仲裁协议的概念仲裁协议的类型(仲裁条款、仲裁协议书其他有关书面文件中包含的仲裁协议)仲裁协议的形式第二节仲裁协议的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仲裁事项的明确性)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第三节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效力、对法院的法律效力、对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机构仲裁条款的独立性第四节仲裁协议的无效与失效仲裁协议无效的法定情形仲裁协议的失效第二十八章仲裁程序第一节仲裁当事人与代理人仲裁当事人仲裁当事人概念仲裁当事人的特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必须订有有效的仲裁协议、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必须具有可仲裁性)仲裁代理人第二节申请与受理申请仲裁(申请仲裁的条件、申请仲裁的方式)审查与受理(对仲裁申请的审查、审查后的处理对仲裁申请受理的法律后果)第三节仲裁中的财产保全仲裁财产保全的概念和条件仲裁财产保全的程序申请人的责任第四节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庭的组成形式(会议仲裁庭、独任仲裁庭)仲裁庭的组成程序(约定仲裁庭的组成形式、确定仲裁员)仲裁员的更换(仲裁员的回避仲裁员因其他原因的更换)第五节仲裁审理仲裁审理的方式(开庭审理、书面审理)开庭通知开庭审理程序(开庭仲裁、仲裁庭通常进行调查的顺序、所有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应当在开庭时出示,并经双方当事人质证、当事人进行辩论)开庭笔录第六节仲裁中的和解、调解和裁决仲裁和解仲裁调解仲裁裁决仲裁裁决作出的方式仲裁裁决的种类(先行裁决、最终裁决、缺席裁决、合意裁决)仲裁裁决书仲裁裁决的纠正仲裁裁决的效力第七节简易程序简易程序的概念和特点简易程序的概念简易程序的特点(仲裁庭的组织方式筒便、审理方式灵活、各种期限的规定相对较短、在简易程序中未作规定的事项应适用仲裁规则的相关规定)。
第十章公示催告程序考查小贴士本章近5年只出过1道单选题,试题难度不大。
考生应注意在公示催告程序的不同阶段,是适用独任制,还是合议制的问题。
一、公示催告程序的概念与性质1.公示催告程序,是指在票据持有人的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以公告的方式催告利害关系人在一定期间内申报权利,如果逾期无人申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法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
2.公示催告程序就其性质而言,也属于非讼程序。
《民诉解释》第444条,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的票据持有人,是指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前的最后持有人。
二、公示催告程序的特点1.程序的启动方式特殊公示催告程序是由当事人的申请启动的。
2.适用范围特定(1)按规定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被盗、遗失或灭失的。
(2)依法律规定可以申请公示催告的其他事项。
其他事项主要包括以下两项:①记名股票被盗、遗失或者灭失的,股东可以依公示催告程序,请求人民法院宣告该股票无效。
②船舶转让时,受让人可以向海事法院申请船舶优先权催告,催促船舶优先权人及时主张权利,消灭该船舶附有的船舶优先权。
3.相对人不明确申请公示催告时,相对人必须处于不明确状态,如果相对人明确,有关利害关系人应提起票据诉讼,而不能申请公示催告。
4.审判方式特殊(1)公示催告案件的审理方式主要是书面审查和公示方式。
(2)适用公示催告程序审理案件,可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作出除权判决的,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
5.结案方式特殊除权判决的作出以申请人提出申请为前提。
6.实行一审终审当事人对公示催告案件的判决或裁定不得提起上诉,也不得提起再审。
三、申请公示催告的条件当事人申请公示催告,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申请人必须是享有申请权的票据持有人。
2.具有明确、合法的申请事项和理由。
(1)申请公示催告的事项必须是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或记名股票。
(2)申请公示催告的理由是该票据或记名股票被盗、遗失或灭失,而且相对利害关系人处于不明确状态。
第十四章仲裁程序考查小贴士本章平均每年考查2分,试题难度不大。
内容主要集中在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和解与调解、仲裁裁决,考生应尤其注意以下几点:(1)仲裁与诉讼的相关程序、制度常会对比考查。
比如,仲裁中的调解与诉讼调解,仲裁庭的评议规则与法院合议庭的评议规则常会在一道题中同时进行考查。
(2)仲裁裁决可能会与法院判决相结合来对考生进行考查。
一、仲裁申请、审查与受理1.申请仲裁(1)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实体要件①有仲裁协议。
②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③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2)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形式要件当事人应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协议、仲裁申请书及副本。
2.对仲裁申请的审查与处理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二、仲裁庭的组成1.仲裁庭的组成方式——合议制或独任制(1)仲裁庭组成方式确定的两种途径:①当事人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约定。
②当事人在期限内没有约定的,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2)仲裁庭组成人员的确定。
①合议制仲裁庭的组成人员的确定当事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按照下列顺序确定:a.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
b.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
②独任制仲裁庭的组成人员的确定a.当事人约定由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
b.《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32条,当事人没有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约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或者选定仲裁员的,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2.仲裁员的回避(1)仲裁员回避的法定情形①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②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③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④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09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讲义(一)第一部分民事诉讼法第一章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法一、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及效力(一)调解:包括人民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等。
调解要双方自愿,调解结果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但对当事人具有合同效力。
不影响起诉。
(二)仲裁:提交仲裁要双方自愿,仲裁裁决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
不得再起诉。
(三)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是由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其过程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其结果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
提起诉讼不需要双方自愿。
诉讼结果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人民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之间根据民事是诉讼法的规定发生的,诉讼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人民法院,另一方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案件事实和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请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每一个主体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
三、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是公法,是程序法,是部门法。
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是:(一)空间效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二)对人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适用于一切在中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人。
(三)对事的效力:见民事诉讼法第3条(四)时间效力:我国民事诉讼法1991年4月9日生效,到国家明令废止时失效。
其时间效力追溯既往.第二章基本制度一、合议制度(一)合议庭的适用范围:1、一审普通程序案件。
2、选民资格案件和重大疑难的特别程序案件。
3、宣告票据无效的公示催告案件4、破产案件5、发回重审的案件6、二审案件7、再审案件8、认定仲裁协议效力,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撤销仲裁裁决的案件。
(二)合议庭的组成:见民事诉讼法第40、41条(三)合议庭与仲裁庭的区别二、回避制度(一)回避人员: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鉴定员、勘验员、翻译人员。
(二)回避的法定情形: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第六章一审、二审和审判监督考查小贴士本章非常重要,平均每年考查23分。
同时,本章虽然内容较多,但是总体来说,试题难度并不大,对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直接,考生应重点注意以下内容:(1)一审普通程序:对一审程序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起诉、开庭审理、法院调解等知识点,考生应尤其注意以下内容:①起诉:驳回起诉、撤诉与再起诉会相互结合来考查考生对起诉的综合理解;裁定驳回起诉与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常会考查两者区别。
②庭前准备:庭前准备可能会与送达、反诉、管辖权异议、申请证人出庭、证据交换等知识点相结合加以考查。
③开庭审理:开庭审理中的法院行为与庭前准备的行为常会相混合以考查开庭审理中法院的职权行为;法院的主动调解与自愿、合法的调解原则相结合来考查考生对调解正当性的判断;法院制作的调解书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的调解书常会一起考查;当事人在诉讼中达成和解协议后法院的结案方式常会结合当事人在仲裁中达成和解协议后的结案方式来对考生予以考查。
④特殊情形:延期审理、撤诉、缺席判决、拘传等诉讼中出现的特殊情形通常会相互结合来对考生综合考查。
(2)二审程序:对二审的考查,考生应在掌握二审程序与一审程序的关系的基础之上,重点把握以下几点:①上诉:上诉方式与起诉方式常会相结合考查,在考查案件是否可以上诉时,可能会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等对考生加以干扰。
②二审中特殊情况的处理:当事人在二审中提出反诉,法院的处理与当事人在一审中提出反诉法院的处理常会对比考查;二审中法院的调解与一审中法院的调解常会综合考查;二审中遗漏诉讼请求与遗漏共同诉讼人常会一起考查。
③二审法院的裁判:二审法院的结案方式中的判决、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通常会与法院依法改判相结合来对考生综合考查。
(3)审判监督程序:考生应在把握审判监督程序与一审、二审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之上,重点注意以下内容:①再审启动:当事人申请再审与检察院抗诉相结合,以考查法院的处理方式;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法院、期限会与当事人申请执行的法院、期限一起考查。
一、基本制度(一)回避1、院长担任审判长的时,由审判委员会决定2、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3、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二)合议制度(三)公开审判制度(四)两审终身制二、管辖(一)级别管辖1、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比较简单,负责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以外的所有案件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1)重大的涉外案件(2)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包括海事海商案件,专利纠纷案件,着作权民事纠纷案件,商标民事纠纷一审案件等。
4、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5、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人为应当由本院管辖的案件(二)地域管辖1、一般管辖原则:原告就被告2、一般地域管辖的例外:即被告就原告(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2)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3)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4)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5)追索赡养费的几个被告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6)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3、合同纠纷的管辖(1)协议管辖(2)保险合同纠纷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3)运输合同纠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4)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5)主合同和担保合同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应当根据主合同确定案件的管辖4、侵权纠纷的管辖(1)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辖(2)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提起的诉讼,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3)名誉侵权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三)专门管辖1、铁路运输法院的管辖2、海事法院的管辖(四)管辖异议1、只有本案的当事人,一般是被告才有权提起管辖异议。
第三章当事人考查小贴士本章平均每年考查7分,内容主要涉及:当事人适格、共同诉讼、诉讼代理、第三人、公益诉讼等知识点。
考生尤其要注意以下内容:(1)对于当事人适格与诉讼行为能力,通常会在一道题中同时予以考查,考生要把握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对于当事人的确定,考生要重视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的区别,把握题干中当事人的准确定位。
(3)对于普通共同诉讼与必要共同诉讼,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通常会相互混合加以出题;此外,考查共同诉讼时,同时会考查诉的合并。
(4)对于公益诉讼,可能会与代表人诉讼制度相结合加以考查。
(5)对于第三人撤销之诉,可能会与第三人申请再审相结合来加大试题难度。
一、当事人的基本理论1.概述(1)当事人的含义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与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人。
①狭义上的当事人仅指原告和被告。
②广义上的当事人,除原告和被告以外,还包括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
(2)当事人基本理论的内容当事人的基本理论包括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当事人适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诉讼承担、特定情形下当事人的确定等内容。
2.民事诉讼权利能力(1)含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是指能够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享有民事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的资格,根据我国法律规定:①自然人的诉讼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②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能力,始于依法成立,终于解散或撤销。
(2)一般情况下,有民事权利能力就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
(3)特殊情况下,无民事权利能力却可能有诉讼权利能力。
这种情形是指虽然不能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如果在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争议,却可以作为独立的民事诉讼主体,享有民事诉讼权利,承担民事诉讼义务。
这主要是指其他组织,即合法成立、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
根据相关规定,其他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私营独资企业、合伙组织。
【重要知识点】2017-2018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复习笔记: 我国受理涉外仲裁案件的仲裁机构2017-2018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复习笔记:我国受理涉外仲裁案件的仲裁机构。
2017-2018年司法考试大纲已经新鲜出炉, 小伙伴们是否还在司法考试复习的路上依然坚定着当初的梦想呢?我们小编整理了2017-2018年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部分的相关复习资料, 祝愿各位小伙伴们复习路上有的放矢, 终获成功!我国受理涉外仲裁案件的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海事仲裁委员会是我国的常设涉外仲裁机构, 也是受理涉外仲裁案件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仲裁机构。
目前, 我国除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海事仲裁委员会受理涉外仲裁案件外, 按照有关规定, 依据仲裁法设立或重新组建的仲裁机构也有权受理涉外仲裁案件。
(一)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是1956年4月正式成立的, 它是以仲裁的方式, 独立、公正地解决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经济贸易等争议的常设仲裁机构。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同时使用中国国际商会仲裁院的名称)设在北京, 在深圳、上海等地设有仲裁委员会分会。
仲裁委员会分会是仲裁委员会的组成部分。
当事人在签订仲裁协议时, 可以约定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在北京进行仲裁, 或者约定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在各分会进行仲裁;如无此约定, 则由申请人选择, 做此选择时, 以首先提出选择的为准;如有争议, 应由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
根据仲裁法第73条的规定, 涉外仲裁规则可以由中国国际商会依照本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制定。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是中国国际商会修订并通过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成立于1959年1月, 是以仲裁方式, 独立、公正地解决产生于远洋、近洋、沿海和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的运输、生产和航行等有关过程中所发生的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海事争}义的常设仲裁机构。
第十二章期间、送达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考查小贴士
本章每年约考查2分,总体难度不大。
内容主要集中在诉讼上的重要期间、送达方式与特殊司法协助等知识点,考生应尤其注意以下内容:
(1)期间:法定期间与可变期间(或不可变期间)等会相结合出题。
(2)送达:委托送达的受托方应是其他法院,出题者常会用学校、政府等其他机关干扰考生;电子送达、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等会混合加以考查。
(3)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涉外民事诉讼的期间会与国内的诉讼期间相结合出题,涉外民事诉讼的专属管辖可能会与法院的专属管辖相结合加以考查。
一、期间
1.期间的含义
期间,是指人民法院或者诉讼参与人进行或完成某种诉讼行为应遵守的期限和日期。
狭义的期间是指期限,广义的期间包括期限和期日。
2.期间的计算
这里的期间是指狭义的期间,即期限。
(1)期间的计算方式
①期间的计算单位是时、日、月、年。
②期间开始的时、日,不计算在期间内。
期间以月、年为计算单位,期间届满日为开始日的对应日,没有对应日的,以最后一个
月的最后一天为期间届满日。
仅仅是期间届满最后一日为节假日的,才将期间届满日顺延至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而期间中间有节假日的则不能扣除。
③期间的最后一日为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日。
④诉讼文书的在途期间不包括在内。
此处仅指诉讼文书在途期间不包括在期间内,而当事人参加诉讼的在途时间是要计算在期间内的,这点司法考试中多次予以考查。
(2)期间的顺延
①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但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这里申请顺延期限,必须有法定事由,即不可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事由或其他正当理由。
②涉外民事案件中当事人也可以申请顺延期限。
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但法律未强调法定事由。
3.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期间
为便于考生记忆,我们将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期间作一系统总结:
二、送达
1.送达的含义主体
(1)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和法律文书送交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
(2)送达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
2.当事人在我国领域内有住所情形下的送达方式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包括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在我国领域内居住的,送达有以下方式:
(1)直接送达
直接送达,是指人民法院将需送达的诉讼文书、法律文书直接交给受送达人或他同住的成年家属、代收人、诉讼代理人的送达方式。
因此,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向他的同住成年家属、诉讼代理人、代收人送达的,视为已经送达。
理解小贴士
本人不在时,同住成年家属、诉讼代理人、代收人才能代收;如果本人在,但拒绝接收的则适用留置送达。
同住的为同一案件中的对方当事人的,不适用代收的方式。
如送达离婚案件中的诉讼文书时,本人不在,不能交给其配偶签收。
(2)留置送达
①留置送达,是指在向受送达人或有资格受送达的人送交需送达的诉讼文书、法律文书时,受送达人或有资格受送达的人拒绝签收,送达人依法将诉讼文书、法律文书留放在受送达人住所的送达方式。
在进行留置送达时,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作为见证人。
②《民事诉讼法》第86条,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理解小贴士
受送达人指定诉讼代理人为代收人的,向诉讼代理人送达时,其拒收的,适用留置送达。
调解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不适用留置送达。
考点提示
离婚诉讼中不能将诉讼文书交由在身份上既是与受送达人同住的成年家属,又是另一方当事人的人签收。
人民法院直接送达文书,受送达人或者与之同住的成年家属拒绝在送达回证上签字的,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后视为送达,也可以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人民法院以通知当事人到人民法院领取诉讼文书的,当事人到达人民法院,拒绝签署送达回证的,视为送达。
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当在送达回证上注明送达情况并签名。
调解书不能留置送达,因为当事人不签收,调解书就不生效,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3)电子送达
①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
②采用电子送达方式的,以传真、电子邮件等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考点提示
电子送达必须要经过受送达人同意,且确认其能收悉;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不允许电子送达,因为这三类文书关系到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故不得电子送达。
注意与涉外电子送达方式的对比。
《民事诉讼法》267条第(七)项规定“对在中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确认受送达人收悉的方式送达”,由此可知:对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进行电子送达仅仅需要确认受送达人收悉即可,不受诸如“判决、裁定、调解书除外”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