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防治讲义之小麦土传病害
- 格式:ppt
- 大小:7.42 MB
- 文档页数:75
土传病害发生及治理农业生产中,许多病原物通过植物残体进行越冬越夏。
随着秸秆还田以及免耕技术的推广,绿色农业的发展,生产中对植物残体处理不够,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植物病害病原菌。
在合适的条件下,土壤里的病菌开始生长,并侵染植物,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土传病害有很多种,不同作物有所不同。
对土壤病害的治理方式有很多种,生物防治加上药剂及其它的方法。
本文将对土传病害的种类进行概述,并阐述其侵染发病过程,对土传病害的治理方法做出总结。
关键字土传病害分类侵染循环防治1引言: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菌或者土壤中病株残体中的病菌,主要危害植株根、茎,侵染维管束,由根部向茎尖发展,病原菌在维管束内繁殖,阻塞其输送营养物质,致使植株枯萎死亡。
2土传病害的分类 2.1按侵染部位来分2.1.1根部研究发现稻瘟病菌能通过其它禾谷类植物如小麦、大麦的根部接种侵染并能产生土传病原菌根部侵染的病斑[1]。
对稻瘟病菌研究表明,它具有典型的根部侵染的土传病原菌所具有的侵染特性[2]。
小麦根部土传侵染病害,如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雪腐病。
各种线虫病害也是侵染根部的病原。
花生冠腐病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侵入子叶和胚芽,严重者死亡不能出土,轻者出土后根颈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2.1.2茎部由丝核菌侵染引起的立枯病等2.1.3生长点大豆霜霉病以卵孢子在残体中越冬,大豆萌发时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蔓延整株。
2.1.5 植物伤口或表皮花生根腐病 2.2按侵染病源来分2.2.1真菌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锈病、立枯病、猝倒病、白绢病、煤烟病、黑斑病、根腐病、苗木茎腐病、菌核病等多种。
222原核生物小麦黑颖病由假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引起;小麦蜜穗病;水稻白叶枯病属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为害葡萄的细菌病害只有根头癌肿病;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如黄瓜细菌性叶枯病、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等。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中,它也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这
些病虫害不仅会破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农民的成本和负担。
因此,科学防治小
麦病虫害,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灰霉病
灰霉病是小麦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生。
该病害会
使小麦的茎、叶、穗被感染,导致生长不良和减产。
防治措施:早期定期进行农药喷洒,清理田间积水和秸秆,定期轮作,保持通风透气,加强养分管理。
2. 棕带叶枯病
棕带叶枯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叶子枯黄、枯萎,并且会
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小麦的产量。
水稻叶枯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发病期一般在初秋,会导致草翦率增加、
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增加土壤通透性,加强肥料和水分管理,及早采取药物喷洒和轮作措施。
1. 小麦蚜虫
2. 麦蛾
麦蛾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在小麦叶上产卵,导致小麦叶片变得枯黄,严重时还会
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采用药物喷洒、翻耕和日光杀虫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3. 金针虫
金针虫是一种常见的根部害虫,能导致小麦根系腐烂、黄化,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总之,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们
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和病虫害卫生,加
强养分管理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丰收。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小麦的产量受到了各种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及其对小麦的影响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病害1. 黄瘟病黄瘟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主要通过麦根腐病菌引起。
黄瘟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叶片出现黄斑,加重的话会出现叶片枯死,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受黄瘟病侵害的小麦产量也会明显下降。
防治措施:为防治黄瘟病,可以预防措施与治理结合,例如提前把握好播期,及时除草、松土;合理施肥,保持小麦生长良好的状态,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2. 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赤霉病病菌主要在小麦上形成并传播。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穗部出现霉斑,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小麦穗部的枯死。
赤霉病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赤霉病,可以适当提前播种,采用抗病品种,定期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管理,及时喷施杀菌剂等措施。
3. 灰霉病灰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受害部位出现灰色霉层,观察到植株受害部位还会发现一些细白色的中生菌丝。
灰霉病会导致小麦叶片枯死,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1. 假单胞菌假单胞菌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虫害,主要通过假单胞菌引起。
假单胞菌危害小麦叶片、苗床和穗部,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死亡。
假单胞菌还会导致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2. 绿飞虱绿飞虱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危害小麦。
绿飞虱主要吸食小麦植株的汁液,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植株枯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防治措施:为了防治绿飞虱,可以采用混播、灭虫灯、物理防治,适时进行喷洒杀虫剂等措施。
土传病害如何防治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一、什么是土传病害?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常见的土传病害有:辣椒、茄子、黄瓜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黄)萎病,番茄、辣椒的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油菜、莴苣的菌核病,小麦全蚀病、棉花立枯病、红腐病、黄萎病及线虫等。
二、土传病害的危害有哪些?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作物生长后期发生病害,一般年份减产20%-30%,严重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
土传病害发病后,比较难以防治,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很难被杀死,来年继续侵害作物,如此循环,病害越来越严重。
三、土传病害是如何生活的?在一般情况下,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只要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侵染寄主。
在感病寄主存在下,这些病菌就可以进入持续的致病期,随着作物的连作而大量繁殖扩散,但之后养分被消耗完或土壤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对病菌不利时,病菌又可以进入休眠期,等到条件适宜就再度发病。
四、土传病害是怎样引起的?1、连作: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是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
如茄科蔬菜连作,疫病、枯萎病等发生严重;西瓜连作,枯萎病发生严重;姜连作,可导致严重的姜瘟;草莓连作两年以上则死苗30%-50%。
2、施肥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自1993年我国棉花黄萎病大暴发以来,几乎连年大发生,与棉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有关。
3、线虫侵害: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
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如棉花枯萎病与土壤线虫密不可分,在美国棉花枯萎病称为枯萎—线虫复合病害。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土传病害的威胁。
土传病害是指植物病原体在土壤中长期存留,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引起病害的一种病害类型。
土传病害主要包括根系病害、茎基病害和地下部病害等,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线虫等,这些病原微生物能够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并且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引起病害。
土壤中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对土传病害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种植多年同一作物、连作、轮作不当等也是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如何预防土传病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合理的耕作制度对于预防土传病害非常重要。
种植不同的作物、适时休闲耕作、良好的轮作制度都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选择抗病品种也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
适应土壤环境、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种可以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关键措施。
施用有机肥、综合肥等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作物的抵抗力,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
保持土壤的通风透气、适当的灌溉管理、及时清理病害残体和杂草都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土传病害的田地,及时进行有效的病害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化学农药、生物防治、生物酶等手段对土传病害进行有效防治,减少病害的扩散。
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需要农民和农业专家共同努力。
通过多种手段,做好土壤管理、合理耕作制度、种植抗病品种等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农业专家也需要加强对土传病害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理办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保障。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土传病害是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了解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作物,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小麦病害主要有哪些小麦病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以下将对这些病害进行详细介绍:1. 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及华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气传病害。
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可波及全国。
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2.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
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导致叶片功能减退,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3.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叶鞘上,病菌生长导致叶片出现褐色斑纹,最终导致小麦产量下降。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4.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部和茎部,病菌生长导致小麦穗部结实不良,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减产50%以上。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降低麦田湿度等。
5. 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主要发生在根部和茎部,病菌侵入导致小麦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导致小麦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6. 小麦黄矮病:小麦黄矮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菌生长导致叶片变黄,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7. 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病菌侵入导致小麦植株矮化,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清除落粒自生苗等。
8.土传花叶病:土传花叶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花器上,病菌生长导致小麦叶片出现花叶状,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等。
9. 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主要发生在根部,病菌生长导致小麦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生长。
防治小麦土传病害方法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土传病害的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防治小麦土传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以下是几种防治小麦土传病害的方法:
1. 合理轮作。
小麦连续种植容易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因此应采取适当的轮作措施,避免小麦反复种植。
在轮作中,可以选择与小麦不同科属的作物来替换小麦,如豆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等。
2.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个抗病小麦品种,如抗白粉病小麦、抗条锈病小麦等。
3. 病害监测和病害防治。
对小麦种植区域进行病害监测,及时掌握病害的发生情况和病害种类。
对已经发生病害的田地,可采取化学药剂喷雾、生物制剂等治疗方法。
4. 土壤改良。
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等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
因此,应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小麦生长。
综上所述,防治小麦土传病害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 1 -。
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提高小麦生产量和品质,必须加强小麦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以下是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1. 土壤管理:小麦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环境,土壤的肥力、水分、通气性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种植前要做到土壤深翻,施足基础肥,注意水分管理,提高土壤通气性。
2. 种子管理:小麦的萌发和生长质量与种子质量有很大关系。
种植时必须选择优质种子,按规定用药进行浸种处理,控制种子的湿度、温度和通风。
3. 施肥管理:合理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要根据生长期和生长特点施用不同的肥料,注意及时跟进肥料管理情况,防止土壤养分缺乏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
4. 嫁接管理:选用优质、耐病性强的嫁接扦插苗,注意生长环境条件,在嫁接后及时管理去掉不良的枝条和干燥的叶子,增加空气流通,调整发育枝条的生长方向。
1. 病害防治:小麦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条锈病和赤霉病等。
防治病害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优化种植结构、保持土壤湿润、增强小麦抗病能力、喷洒杀菌剂等。
2. 虫害防治:小麦的虫害主要有螟虫、蚜虫、扁蓟马等。
防治虫害要采用综合防治策略,如深翻土壤、消毒苗床、轮作种植等,保持小麦健康成长,同时注意采用安全、环保的杀虫剂。
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防治小麦土传病害效果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产量受到土传病害的严重影响。
土传病害主要包括镰刀菌病、锈病、褐条锈病等,给小麦生长和产量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农药喷洒,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在小麦土传病害防治中的效果进行系统研究,为小麦病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环保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验证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对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明确其在田间应用中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验证明该粉剂是否能有效抑制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小麦生产提供新的病害防治措施。
探究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在土传病害防治中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为小麦种植者提供更多选择,提高小麦的防病能力,推动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对土壤传播病害的防控措施,为小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病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土传病害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对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在防治小麦土传病害中的效果,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有效防治小麦土传病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小麦病害防治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为农业生产提供有益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2. 正文2.1 土传病害概述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中的病原真菌或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是一种常见的病害类型,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土传病害主要包括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这些病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迅速传播,给小麦生长和发育带来严重危害。
植物土传病害防治新方法
植物土传病害是植物生长的一个常见问题,会给植物的生长发育
带来负面影响。
下面提供一些新的防治方法:
1. 植物的养护管理:定期检测植物的生长状态,及时发现病害,对植株进行病害预防性喷雾。
2. 沉淀液浸种:利用氯化钙、硫酸钾等盐酸处理种子后进行浸种,能够提高植物对土传病的抵抗力。
3. 土壤改良:通过添加生物有机肥、矿质肥料、深松等方法改
善土壤性质,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通气性,减少土壤病害的发生。
4. 植物种植内部调节:植物内部生长调节物质能够增强植物对
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防止植物感染土传病害。
在合适的条件下添加生
长调节物质,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的方法很多,针对具体情况采用
不同的措施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小麦易患哪些土传病害如何防治小麦土传病害小麦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土传病害的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那么,小麦常见的土传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小麦土传病害呢?一起来看看吧!小麦土传病害及防治措施一、纹枯病纹枯病的病原是禾谷丝核菌等,菌核则是最为重要的初侵染源。
那么我们如何识别是不是纹枯病呢?1、烂芽:小麦的芽鞘受害变成褐色,在幼芽阶段造成作物枯死。
2、病苗:在3~4叶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的病斑。
3、花秆烂茎:在返青拔节之后,小麦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
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
条件适宜时,在茎秆上出现“眼斑”。
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能看见蛛丝状的白色菌丝体,以及类似油菜籽状的黄褐色菌核。
纹枯病会给小麦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等危害。
一般会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会减产50%,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纹枯病防治技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早春及拔节期药剂防治为重点,种子处理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措施。
选种抗耐病品种;适期精量播种,做到适期晚播,合理掌握播种量,防止冬前生长量过大、侵染早;加强肥水管理,沟系配套,排灌通畅,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控制群体数量;搞好麦田除草工作。
(2)化学防治措施。
药剂拌种:选用6%立克秀(戊唑醇)FS种衣剂10毫升拌25公斤麦种,或用40%卫福(萎锈灵·福美双)拌种。
药剂拌种不但能防治纹枯病,而且同时能兼治黑穗病,但要控制药剂用量,以免影响出苗。
药剂喷雾:于小麦分蘖盛期、病株率达15%~20%时进行第一次防治,以后(隔7~10天)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再次防治。
防治药剂包括井冈霉素、丙环唑、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酰胺等单剂及其复配剂。
纹枯病严重田块,分蘖拔节期要采取“大剂量、大水量、提前泼浇或对水粗喷雾”方法,确保药液淋到根、茎基部等发病部位,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