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67 KB
- 文档页数:22
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声誉。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医院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方案,并持续改进。
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和实际经验,探讨。
一、医疗质量管理1.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科及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科室主任组成。
负责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目标、质量考核标准,对医疗质量实行全面管理。
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
督、检查、考核医疗质量,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
4.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定期分析医疗质量数据,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持续提高医疗质量。
二、医疗安全管理1.医疗安全管理组织:成立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科及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科室主任组成。
负责制定医疗安全管理措施,对医疗安全实行全面管理。
2.医疗安全制度:制定医疗安全相关制度,包括患者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器械安全、感染控制等方面。
3.医疗安全培训:加强医疗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风险识别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督、检查、考核医疗安全,对医疗事故、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三、持续改进1.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制定持续改进方案,明确改进目标、措施、责任人和时间表。
2.质控数据分析:定期收集、分析医疗质量和安全数据,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跨部门协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解决医疗质量和安全问题。
4.追踪评价: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追踪评价,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四、强化医疗技术和药品管理1.严格把握医疗技术应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医疗技术应用规范,确保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加强药品管理: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疗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标志。
医疗质量管理不仅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医院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为此,我国不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如《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等。
本实施方案旨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患者权益,推动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
二、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1. 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策略、政策及目标,监督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
2. 设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对医疗质量进行监控、评估和改进。
3. 设立医疗质量改进小组,负责具体的项目实施,对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
三、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1. 病历管理制度:规范病历书写,确保病历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医疗质量评估提供依据。
2.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临床路径,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3.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4. 医疗事故报告制度:明确医疗事故的报告程序、时限和内容,促进医疗事故的妥善处理。
5. 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制度:建立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
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措施1. 加强医疗质量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医疗质量意识。
2. 开展医疗质量改进项目: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医疗质量改进项目,解决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依据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相应科室及所属职能部门进行自查或督查;对其存在的问题,科室需____科内人员讨论,有相应整改措施并实施,定期对整改措施进行督查,科室和职能部门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总结,进一步发现存在问题,开始新一轮的整改,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要求。
(二)结合科室实际,对我院住院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特制定本方案:一、成立“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人员由科主任、副主任,护士长、质控医生、院感医生,护士等人员组成。
二、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对本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负总责,科主任是第一责任人。
三、科室开展的各项诊疗技术项目必须符合医院开设的诊疗项目,开展新技术应申报医院批准。
四、认真执行各项医疗制度尤其是医疗核心制度。
五、诊治流程及要求:1.新进病人,值班医生或经管医生应及时接诊,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开车辅助检查等,八小时内必须完成首次病程记录,作出初步诊断,制定出治疗方案,____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
2.认真执行三级医生查房制度,诊断不准确,疗效不佳的要及时____讨论、会诊,需要告知患方用意的要及时告知并签字。
3.各项诊疗活动必须有医疗文书记录,上级医生要认真及时督促,检查下级医生的医疗文书,质控医生、质控护士对住院病历要认真审核,及时归档上级档案室。
4.经管医生要对每一位出院病人进行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并作出登记备查。
六、加强医患交流,及时化解矛盾,防范医疗纠纷。
七、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发挥团队作用。
八、每月召开科室质量管理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医疗质量安全与绩效奖惩挂钩,以更好的保证医疗质量安全,让病人放心、满意。
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二)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精髓,它不仅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使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到位,不断持续改进,制订本方案,具体如下:一、目的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及持续改进制度[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 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及持续改进制度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及持续改进制度1.医疗质量是科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 科室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 质量管理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 要纳入科室的各项工作。
质量控制小组在科主任领导下对全科的医疗质量进行管理监督、指导、检查。
2.科室要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保证体系, 即建立科室质量管理组织, 职责明确, 配备兼职人员。
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科主任为组长, 副主任、护士长及血透室护理小组长为副组长, 科室其他成员为管理组成员。
3.各级责任人应当明确自己的职权和岗位职责, 并应当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与分析技能。
科室质量管理组织要根据医院有关要求和科室医疗工作的实际, 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是全面、系统的工作, 能监督医疗、护理的日常质量管理及质量的危机管理。
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指标、计划、措施、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 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的管理。
4、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核心制度。
核心制度包括: 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输血制度等。
对病历质量的重点是加强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5.加强科室人员质量和安全教育, 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 提高科室人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 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科室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6.质量管理工作有文字记录, 并由质量管理组织形成报告, 定期逐级上报。
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将质量与安全的评价结果纳入对员工的绩效评价。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范文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和谐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
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质量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质量考核体系、考核标准。
(三)、强化各种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医院医疗质量的核心制度等,将每个医务人员的单体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分为三级。
各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
各职能部门执行质量控制组织三级的指导、协调、督导作用。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等),各委员会由院领导、科室主任、职能科相关人员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
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
其职责分述如下: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职责、办公室、常务秘书):(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措施,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____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医疗机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效果。
一、医疗质量管理方案:1.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标准化操作规范和质量评估指标等,并将其纳入到日常工作中进行执行和监控。
2.加强医疗质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对医疗过程和结果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并通过数据的比对和统计,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3.加强医疗质量意识的培养: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培训,提高他们对医疗质量的重视程度和主动发现问题和改进的能力。
4.制定和实施医疗质量评估标准:医疗机构应该明确医疗质量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对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5.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反馈: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并对患者的反馈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1.建立持续改进的意识: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起持续改进的意识,将改进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通过定期的检查、评估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进行改进。
2.加强团队合作和跨部门协作: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不同科室和岗位之间的团队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共同完成各项改进任务。
3.制定改进目标和指标:医疗机构应该制定明确的改进目标和指标,对改进的内容和效果进行明确的规划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和措施,推动改进的实施和落地。
4.加强改进经验的分享和借鉴:医疗机构应该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交流和学习,借鉴其他机构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并加以改进和应用。
【关键字】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篇一: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一.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及实.. 1.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持续改进措施..(1.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考核.准、考核办法、质量指标..(2.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和管理流程..(3.落实医疗质量考核..(4.对方案执行、制度落实、考核结果等内容的分析、总结、反..及改进措施.. 2.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1.医疗质量关键环节管理标准与措施..(2.重点部门的管理标准与措施..(3.主管职能部门监督..(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质量管理标准及措施, 并落实..(5.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对各项管理标准与措施的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反应, 有改进措施..二.建立与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将操作规范、..疗指南.1.根据法律法规、规整规范以及相关标准, 结合本院实际, 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并及时更新, 切实保证医疗质量。
.(1.医院制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及相关标准, 且符合本院..际..(2.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规章制度, 并有明确的核心制度..(3.能够覆盖本院医疗全过程..(4.对制度的管理规范, 对制度、审核、批准、发布、作废等有..一流程..(5.对制度能够定期修订和及时更新.. 2.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重点是核心制度..(1.落实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重点是核心制度..(2.有医院及科室的培训, 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3.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督..(4.院科两级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有监督检查与整改措施.. 3.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1.有各专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2.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使医务人员掌握并严格遵循本专业岗位相关规范和指南开展医疗工作..(3.对规范、指南的执行情况有监督检查及整改措施.三.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 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每二年一次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考核.. 1.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 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1.各专业、各岗位“三基”培训及考核制度..(2.根据不同层次及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培训内容、要求、重点和培训计划..(3.与培训相适应的技能培训设施、设备及经费保障..(4.指定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实施..(5.落实培训及考核计划, 在岗位人员参加“三基”培训覆盖率≥95..(6.在岗人员参加“三基”考核合格率≥95..四.建立医疗风险防范确保患者安全的..制, 按规定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 不隐瞒和漏报.. 1.医疗风险管理方..(1.医疗管理方案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处理和监控..内容..(2.针对主要风险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预案或规范, 严格落实..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3.建立不以处罚为原则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和工作流程。
医疗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1. 医疗质量管理:让患者放心的保障咱们说到医疗质量管理,就像是给咱们的健康做了一个“全方位体检”。
它不仅是医院的“护身符”,也是每一个患者心里的“定心丸”。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医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这就像是给大家订做了一套量体裁衣的“安全衣”,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
比如,医院会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标准和流程。
就像是工地上的安全员一样,确保每一步都按照规定来。
这些流程就像是你去饭店吃饭,店里要有菜单、厨师要有操作规范,菜品上桌也要经过检验。
医院也是如此,所有的检查、治疗、手术,都需要按流程来执行。
再加上定期的质量评估,就像是给医院装上了一个“电子眼”,随时监督着,确保一切正常。
不仅如此,医疗质量管理还强调员工的培训。
想象一下,如果你去理发店,理发师还没上过培训,那结果肯定不如意。
医疗行业也是一样,医生和护士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定期的培训,就像是给他们加油,让他们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2. 医疗安全管理:保护患者的“隐形盾牌”医疗安全管理,就是医院为了保护患者的安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简单说,就是为了确保你在医院里不会因为其他原因遭遇麻烦。
为了让大家安心,医院需要设立严格的安全管理系统。
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必须有明确的标志和警示,才能确保每一位司机的安全。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风险管理。
医院要像侦探一样,找出潜在的危险,提前做好预防。
这就像是你出门前检查车门、车窗,确保不会有任何意外。
医院会对每一个操作环节进行风险评估,比如药物的配方、手术的步骤等等,确保万无一失。
此外,医院还会设立应急预案,就像是做“防火墙”,以应对突发状况。
再者,医院的环境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
地上有没有湿滑的地方?设备是否按时维护?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
比如,你在商场里摔了一跤,那肯定是因为地面没擦干净。
医院也是一样,地面清洁、设备检查,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科室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方案范文为了强化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增加社会信任度,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和就医安全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及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我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及对象(一)管理目标:医院科室医疗质量组织管理、诊疗技术规范、医院感染、合理用药、急诊急救、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护理质量、单病种质量管理。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的职责权限并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管理对象:1、临床科室:大内科、外护科2、医技科室:功能科、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
二、医疗质量工作计划(一)健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网络:为了达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全部门控制、全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2、病案管理委员会3、医疗质量督导组4、科室质控小组(二)加强全员质量意识1、所有新进院人员(新调入和新分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时,培训内容应包含有关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
2、各科质控医师学习有关医疗质量管理指标、方法,以加强各科的医疗质量管理力量。
3、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等方面的奖惩细则,使全体职工了解医院管理,参与医院管理。
相关职能科室以此为依据对各科室进行奖惩。
(三)医疗质量管理流程1、个人目标质量管理。
职工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员工手册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
2、基层质量管理。
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和科秘书等组成质控组,负责本科的质量管理。
3、中层质量管理。
由相应的职能科室分工合作进行。
其中护理部负责护理系列的质量管理;院感科负责有关院内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方面的管理;门诊部负责门诊各诊室的医疗质量的具体管理;药剂科负责处方质量及协同院感科进行抗生素管理;医务处负责全院各临床科室的环节质量管理及终末质量管理。
2024年医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试行)一、背景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成为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医院必须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
本方案旨在对2024年医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进行系统规划,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目标设定1.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差错率。
2.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3.加强医疗安全管理,防范医疗事故。
4.增强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具体措施1.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1)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
(2)设立医疗安全小组,负责医疗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和整改。
2.加强医疗质量监控与评价(1)完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
(2)开展医疗质量改进项目,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3)加强医疗质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医疗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3.提升医务人员业务素质(1)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拓宽知识面。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医务人员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
4.改善患者就医体验(1)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就诊效率。
(2)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3)开展志愿者服务,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就医环境。
5.加强医疗安全管理(1)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
(2)加强医疗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安全意识。
(3)开展医疗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
6.落实医疗质量改进项目(1)针对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
(2)设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四、实施步骤1.制定方案: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2.宣传培训:组织全院范围内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
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一、引言2024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成为医疗机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体验、提升医疗机构竞争力。
二、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手册,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职责,规定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要求。
2. 强化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估:建立科学、完善的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采取及时纠正措施。
3. 加强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上报不良事件,及时处理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三、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控制1. 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医疗服务。
2. 加强医疗设备和设施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设备和设施的采购、验收、维修和更新机制,确保医疗设备和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3. 加强医疗流程管理:规范医院各项医疗管理流程,包括医疗诊断、手术操作、药品使用、病案管理等,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效率。
四、改善患者体验和满意度1. 推行患者中心医疗模式: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 强化患者沟通和参与: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和服务意识,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决策和治疗过程。
3. 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支持:建立便捷的预约挂号、快速就诊和在线咨询等服务,提供患者所需的全方位医疗服务支持。
五、加强风险管理和事故应对1.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医疗服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2. 加强医疗事故应对和处理: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应对机制,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处理和妥善解决,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一、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医疗机构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二、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目标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2. 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风险。
3. 提升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4.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需求和体验。
2. 全员参与,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要重视医疗质量和安全。
3. 预防为主,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4. 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5. 客观、科学、数据驱动,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决策和管理。
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1. 设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政策、目标和计划,并监督实施。
2. 成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包括质量监测、数据分析、问题反馈和改进措施的落实。
3. 各科室设立质量控制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的自我管理和持续改进。
4. 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五、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一)医疗质量管理1.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质量评估、监测、反馈和改进等环节。
2. 制定并完善医疗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 加强医疗质量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
4. 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和监测,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5. 建立医疗质量激励机制,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
(二)医疗安全管理1. 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风险评估、预警、防范和处理等环节。
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已成为医疗机构关注的焦点。
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是医疗机构永恒的追求。
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体系,为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准确、有见地的建议。
二、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目标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需求。
2. 确保医疗安全,降低医疗风险。
3.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4. 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疗技术创新。
5. 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三、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内容(一)组织管理1.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1)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政策、规划及监督实施。
(2)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医疗质量管理日常工作。
(3)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具体医疗质量管理项目的实施。
2. 完善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1)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2)建立健全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对医疗质量进行定期评估。
(3)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确保患者权益。
(二)医疗服务流程管理1.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1)简化就诊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2)优化诊疗方案,提高诊疗效果。
(3)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2.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1)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
(2)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3)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防止过度医疗。
(三)医疗安全管理1.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1)制定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医疗安全责任。
(2)加强医疗安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意识。
(3)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2. 降低医疗风险(1)加强医疗技术准入管理,确保医疗技术安全有效。
(2)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3)加强药品管理,确保药品安全合理使用。
(四)医疗技术管理1. 提升医疗技术水平(1)加强医疗技术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技术水平。
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____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一、引言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机构实现卓越服务、优质医疗的关键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市场的竞争加剧,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本文将针对____年的情况,提出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以期提升医疗质量,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医疗质量管理的内涵与目标1. 内涵:医疗质量管理是指采取系统性的措施,通过不断改进医疗流程、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医疗技术培训等手段,确保医疗活动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并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2. 目标:(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2) 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
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1. 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1) 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2) 提倡全员参与,营造良好的医疗质量管理文化,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
(3) 引入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自评、互评和专家评估。
2. 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1)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督机构,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追究责任。
(2) 完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对医疗机构进行定期考核和评比,鼓励优秀机构,惩罚违规机构。
(3) 加强对医疗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培训,确保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3. 加强医疗质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1) 建立医疗质量数据采集、录入和分析系统,全面搜集医疗质量相关数据。
(2) 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医疗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问题的症结和原因。
(3)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医疗服务和流程。
4. 推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1) 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每年开展一次医疗质量评估,总结经验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开展定期的医疗工作情况会议,汇报医疗质量监测结果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范文一、机构设立成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领导小组”,旨在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该小组由以下成员构成:组长:院长副组长:副院长成员: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及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
二、改进内容所有改进内容均严格遵循二级等级医院的标准执行,具体涵盖以下两大方面:(一)医疗制度与医疗技术责任科室:医务科、护理部;责任人:各科室负责人1. 强化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包括但不限于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对制度、知情同意谈话制度等。
2. 加强对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 深化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提升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确保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的严格执行。
4. 全面推进全员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标率。
5. 完善技术准入制度,做好新技术审核准备和申请工作,确保医疗技术的安全有效。
(二)病历书写责任人:各科科主任1. 组织科室成员深入学习并领会《___市病历书写规范》及___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提高病历书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确保病历书写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字迹清晰可辨。
3. 强化体检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4. 监督上级医生查房的及时性和记录内容的规范性,确保医疗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5. 严格要求日常病程记录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包括上级医生的医疗指示、疑难危重病人的讨论记录、危重抢救病人的抢救记录、重要化验、特殊检查和病理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会诊记录、死亡记录和死亡讨论记录等。
6. 规范治疗知情同意记录的书写,确保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得到充分保障。
7. 评估治疗的合理性,特别是抗菌素的使用、更改、停用是否有记录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记录情况,手术治疗期间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以及处方的合格率等。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参考范文一、医院必须把工作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性改进纳入各项工作中。
二、医院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性改进工作。
三、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实施方案、考核办法。
四、加强对医院全体人员的质量管理教育,督促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保证医患权利。
五、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督导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等职能部门行使医疗质量管理的指导、检查、考核、监督职能,并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提出评价和改进措施。
每季度____一次全院检查汇总评价。
六、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要有文字记录,由质量管理委员会监管下的质控科定期检查,进行讲评,提出改进意见。
有利于不断改进医院医疗服务技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七、医疗质量管理的检查结果与个人考评挂钩,以促进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性改进工作的真正落实。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参考范文(二)管理目标及实施方案一、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1、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要完善和落实各项医疗规章和制度,医疗诊疗规程,各级岗位职责,做到每项医疗行为有制度有规程,各级岗位职责有落实;要提高医疗水平,保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切实抓好医务人员的“三基”培训。
2、按照新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提升全体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提升科室自我改进质量管理的能力,促进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结合与实施。
3、疑难病例讨论是一种需要医院各方面积极参与、互助,利用医院现有资源优化医疗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升“两个效益”的先进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科室必须每月选择两个疑难病例,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工作。
4、促进科室合理用药,提升临床用药水平;完善执业医师处方制度及管理流程,完善用药检测及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完善用药差错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
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标准,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____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方案,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作出评估,制定改进措施。
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等职能部门行使医疗质量管理的指导、检查、考核、监督职能,并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提出评价和改进措施。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督促医务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
科室主任是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医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质控”制度,每一位职工既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者。
医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三级质控,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目标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三、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患沟通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等,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2.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3.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4.加强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不断进步,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对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进行详细介绍。
二、目标与策略1.目标:-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和社会对医疗的期望。
- 提升医疗机构的声誉和竞争力。
- 构建协作和持续改进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2.策略:- 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意识,全面推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率。
- 推动医疗技术和临床路径的优化,提高医疗效果和效率。
-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 加强医疗质量评估和监测,强化质量信息管理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具体措施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意识:- 组织医疗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
-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岗位和责任制度,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和要求。
2.强化患者安全管理:- 完善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加强对医疗事故的调查和分析。
- 推行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加快纠纷解决进程,保护患者权益。
3.优化医疗技术和临床路径:- 建立医疗技术和临床路径的评估与改进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
- 推行基于证据的医疗决策,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和药物使用。
4.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制定培训计划,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临床技能。
- 加强对新技术和新疗法的培训和指导,保证医务人员的技术更新。
5.加强医疗质量评估和监测:- 完善医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 加强质量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四、实施与监督1.实施阶段:-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和具体内容。
- 配置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2.监督和评估:- 建立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汇总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成效。
- 组织实施医疗质量评估,量化和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质量控制方案一、引言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基础。
本质量控制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二、质量控制目标1. 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
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3. 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4. 降低医疗成本,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三、质量控制措施1.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1)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职责。
(2)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3)加强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2. 提高医务人员素质(1)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2)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提升专业水平。
(3)建立医务人员考核和奖惩机制,激励优秀人才。
3. 强化医疗过程管理(1)规范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效率。
(2)加强药品、器械、试剂等物资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3)强化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部门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4. 优化医疗服务环境(1)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提供舒适便捷的医疗服务。
(2)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尊重患者权益。
(3)完善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回应和处理患者诉求。
5. 强化信息管理(1)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实时监测和统计分析。
(2)加强医疗数据安全管理,保障患者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
(3)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四、持续改进机制1.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自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刚刚铺开的稿纸上,笔尖在指尖轻轻旋转,思绪如潮水般涌动。
关于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方案,已经在我脑海中盘旋多时,现在,就让我用这十年的经验,将这些想法汇聚成文字。
一、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方案1.构建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要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各部门负责人为质量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形成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网络。
2.制定质量管理计划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年度质量管理计划,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和任务,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到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中。
3.落实质量管理措施(1)加强医疗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医疗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2)完善医疗制度:修订和完善各项医疗制度,确保医疗行为有章可循。
(3)加强医疗质量监控:设立医疗质量管理指标,对医疗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4)开展医疗质量改进项目: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质量改进项目,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质量管理评价与奖惩设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对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和个人进行约谈和整改。
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施方案1.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设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小组,负责对医疗质量进行持续监控和改进。
建立质量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目标、措施和时间节点。
2.加强医疗质量改进项目实施(1)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
(2)实施质量改进项目:针对医疗服务中的问题,开展质量改进项目。
(3)加强质量改进交流:定期组织质量改进交流会议,分享质量改进经验。
3.质量改进成果展示与推广三、相配套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1.制定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制度制定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制度,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
2.建立医疗质量责任制度明确医疗质量责任,对医疗质量事故进行追责,确保医疗安全。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及质量考核标准输血科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相关评价指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1.落实《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2.设立输血科,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配血、供血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供血。
3.建立输血质量全程监控,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
4.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完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二)相关评价指标:1.开展成分输血比例≥90%。
2.输血适应症合格率≥90%。
二、临床用血三、医院感染管理四、患者安全目标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提高用药安全、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五、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职责1.制定各种临床输血治疗用血的原则。
2.评估输血科的统计资料。
3.定期检查临床输血病历,以输血适应症、输血知情同意书、输血前七项检查,以审核院内不正常用血情况。
4.分析全血和成分用血的使用情况。
5.估算输血科储备血或输血的比例。
6.评估输血反应及输血后感染症。
7.对院内有关输血的医、护、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每年至少一次。
8.协调沟通输血科与各科室间有关输血工作的事宜。
注:输血科作为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下设科室,每项职责履行不到位扣10分。
一、规章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2、《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3、《临床输血技术规范》4、《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加入:医院规定的临床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
5、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6、应急用血院与预案。
7、用血申请流程。
8、用血流程。
9、输血管理流程。
10、采集血标本流程。
11、血液库存量的管理要求。
12、有急救用血的应急协调机制。
13、医院对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
14、医务人员掌握输血适应症相关规定。
15、用血申报登记制度。
16、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
17、血液核对制度。
18、血液储存制度。
19、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
20、输血前的检查核对制度。
21、紧急用血预案(具体保障措施)(A:有紧急用血的应对预案文件;B:有关键设备故障的应急预案)22、血液储存质量检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23、血液储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24、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的血液管理制度。
25、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和细胞过滤器)的操作规范与流程。
26、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
27、报废血液处理的制度与流程。
28、开展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
29、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染性疾病时,要有通知血站并随访的制度与流程。
30、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
31、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2、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33、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34、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35、建立和实施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36、医院对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血有相关规定与批准流程。
二、科内需要准备记录本:1、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本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记录本。
3、储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本。
4、储血冰箱定期细菌监测记录本。
5、血袋保存、销毁记录本。
6、一次性输血耗材无害化处理记录本。
7、(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临床输血记录?8、用血的申请单、发血单、输血记录格式三、1、设立临床输血管理组织(人员组成、职责、活动记录)2、设立临床输血职能管理部门(有监管记录)3、组织全院性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的培训记录。
(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应急用血院与预案、用血申请流程、用血流程、输血管理流程、采集血标本流程。
进行培训与教育,有记录。
(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5、科室开展输血质量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有改进措施并得到落实。
6、定期(至少每半年一次)评价临床医师对供血管理工作满意度。
(有资料)7、为临床医师、护士提供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每年至少一次。
(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8、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
(有资料)9、为患者输血的护士须经输血过程的全方位培训。
(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10、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培训资料、照片、试卷、成绩)6、设置输血科(血库)(独立设置 A级)(1)工作人员:具备输血、检验、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并接受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且无影响输血专业职责的疾病或者功能障碍。
(C级);输血科负责人具有副主任职称以上资格,从事临床输血治疗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输血相关临床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B级)。
(2)房屋:远离污染源,靠近手术室和病区,采光明亮,空气流通。
(3)布局: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分开,至少设置入库前血液处置室、血液标本处理区、储血室、发血室、相容性检测实验室,有必要的消毒设施。
建筑与设施符合《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业务区域与行政区域分开,用房面积达到相关要求。
(B级)(4)必备基本设备:2℃~6℃,储血专用箱,-20℃以下储血浆专用低温冰箱,2℃-8℃试剂储存专用冰箱,2℃-8℃标本储存专用冰箱,血小板保存箱,专用血浆解冻箱(溶浆机),血型血清学离心机,专用取血箱,恒温水溶箱,标本离心机,显微镜,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系统。
(5)血液保存环境符合规定。
6、与制定供血单位签订供血协议。
(检验科刘占平处)7、血液库存量的管理要求,能24小时为临床提供供血服务。
8、有应急保障(通信、人员、交通)9、无非法定渠道用血和自采、自供血的行为。
10、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11、医院对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的定期评价与分析用血趋势。
12、用血申报登记制度、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血液核对制度、血液储存制度、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
(1):血液的出入库记录完整率100%。
(2):供、受血者血型复查率100%。
(3):血液有效期内使用率为100%。
(4):用血的申请单、发血单、输血记录格式规范、书写规范、信息记录完整。
(5):临床用全血或红细胞超过10u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由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处批准(急诊用血除外)13、使用监测技术为核准可适用的检测技术。
14、科室对用血申报登记制度、血液入出库管理制度、血液核对制度、血液储存制度、血液相容性监测制度和流程、紧急用血预案、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15、输血前的检查核对制度,实施记录及时、规范,且保存。
(1):凡遇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告知患者,并建议筛选不规则抗体。
(2):按要求规范开展输血前检查项目:血型(包括RhD)交叉配血,输血感染性疾病免疫标志物等指标。
(3):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介质或实验方法。
(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献血血标本于2℃~6℃保存至少7天。
(5):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再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各项内容,执行双人、双核对、签字制度。
16、(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临床输血记录合格率和保存完整率为100%(C 级)。
17、输血紧急预案的知晓率100%。
(C级)18、有血液储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1)有计算机管理设施用于血液管理(2)有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制度(资料完整,有电子版文档有安全备份)19、使用血液存放的环境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1)不同血型的全血、成分血型分层存放或在不同冰箱存放,标识明显。
(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
(3)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符合要求。
(4)储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保存完整。
(5)储血冰箱定期进行细菌监测记录保存完整。
20、输血器械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
21、血袋按规定保存销毁,有记录。
22、一次性输血耗材进行无害化处理,有记录。
23、医院有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的血液管理制度:(1)医院要有明文规定流程确保患者在确认过程中、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的监测中的安全。
(2)输血前需准确核实受血者和所用血液,而且必须于输血前在在患者的床旁进行,必须有记录。
有两名工作人员来核对。
(3)明确规定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间(红细胞取出后30分钟开始输注,4小时输完;血小板、血浆、冷沉淀溶化后30分钟内输注,以能耐受的速度输注)。
(4)制定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和细胞过滤器)的操作规范与流程。
(5)若使用血液复温系统在温度超出允许范围内,要用报警来提醒使用者。
(6)明确规定只有法规明确可以加到血液中的药物或已有证据表明加到血液中是安全的,不会对血液成分造成不良影响的某种药物才可以加到血中,否则,一般只有%的氯化钠可以加到血液或血液成分中。
(7)为患者输血的护士须经输血过程的全方位培训。
(8)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要全程监测患者,以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征兆,记录在病例中。
(9)输血操作者的姓名、输血时间、输用的血液成分类型和数量、监测患者的证据、以及任何输血不良反应都要记录在病历中。
24、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1)有落实控制输血感染方案的执行记录(2)报废血液处理的制度与流程,并记录。
(3)开展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和执行记录。
(4)有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等相关制度,登记记录规范、完整。
(5)受血者输血前按照相关规定对经血液传播病原体的检查达100%。
(6)对输血感染病例进行调查与处理,记录符合规定。
(7)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染性疾病时,要有通知血站并随访的制度与流程。
还应说明是如何通知和随访输入了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受血者。
25、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A: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