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理-第六章 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
- 格式:docx
- 大小:271.98 KB
- 文档页数:13
云南乡土地理课件一、概述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北纬21°08′~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总面积约39.4万平方公里。
云南东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西北与西藏自治区相连,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
云南地形复杂,地势高低差异大,气候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二、地形地貌云南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全省可分为四个地形区:滇西北高原、滇西横断山区、滇中高原盆地和滇东南山地丘陵。
其中,滇西北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滇西横断山区为横断山脉南段,滇中高原盆地为云贵高原中心部分,滇东南山地丘陵为云贵高原东南边缘。
1.滇西北高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主要包括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
这里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冰川地貌发育,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所在地。
2.滇西横断山区:位于云南省西部,主要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等地。
这里山高谷深,地形险峻,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3.滇中高原盆地:位于云南省中部,主要包括昆明、曲靖、玉溪等地。
这里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温和,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滇东南山地丘陵: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主要包括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
这里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温暖湿润,喀斯特地貌发育。
三、气候特点云南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从南到北,可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原气候四个气候带。
全省年均气温14.6℃,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
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分布不均,导致云南气候多样性特点突出。
1.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等地。
这里气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适宜热带作物生长。
2.亚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部、东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包括昆明、曲靖、大理等地。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适宜农作物生长。
云南地理环境概述云南省位于东经97°31′至106°11′,北纬21°8′至29°15′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图1-1-1)。
全省东西最大横距864。
9km,南北最大纵距990km。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自治区,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
云南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国境线长达4060km,其中,中缅边界1997km,中老边界710km,中越边界1353km。
国境线上有25个边境县。
全省国土总面积39.4万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
1%,居全国第8位。
全省辖16个州市,其中有8个民族自治州、8个地级市,下辖13市辖区、11县级市、76个县和29个自治县,共129个县级行政单位,省会昆明市。
其他主要城市有玉溪、曲靖、个旧、蒙自、大理、楚雄、文山、保山、瑞丽、普洱、临沧、昭通、景洪、瑞丽等。
图1-1—1 云南省区位(1)地形地貌云南地处中国大陆西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南缘与西南部云贵高原的结合部位,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山地高原为主的边疆内陆省份.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梯级状逐级下降,高差很大。
从北到南,坡降为6‰,平均每公里下降6m.其中西北部最高,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山地像张开的手指,由西北顺着地势分别向东、东南、南、西南和西等方向伸展,相对坳陷的地方,由河谷和陷落盆地组成。
降至边缘地带,残余高原面或破碎的低山的海拔仍在1000m以上,河谷谷底、陷落的盆地则在1000m以下。
省内最高点为德钦县怒山山脉的梅里雪山卡格博峰,海拔6740m;最低点为河口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m。
最高点和最低点直线距离不到900km,高差达6663.6m。
云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高山、中山、低山)、高原、丘陵、盆地(坝子)、平原(河谷冲积平原)等地貌类型,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也十分广泛。
云南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形地貌地带性。
云南省地形地貌复杂,地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
升高,从海拔低的东南部到海拔高的西北部,土壤类型也有明显的变化。
东南部以红壤为主,中部以黑土为主,西部以黄土为主,西北部
以砂砾土为主。
二、气候地带性。
云南省气候多样,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暖,从海拔
低的东南部到海拔高的西北部,土壤类型也有明显的变化。
东南部以
红壤为主,中部以黑土为主,西部以黄土为主,西北部以砂砾土为主。
三、植被地带性。
云南省植被多样,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深,从海拔
低的东南部到海拔高的西北部,土壤类型也有明显的变化。
东南部以
红壤为主,中部以黑土为主,西部以黄土为主,西北部以砂砾土为主。
四、地质地带性。
云南省地质构造复杂,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深,从
海拔低的东南部到海拔高的西北部,土壤类型也有明显的变化。
东南
部以红壤为主,中部以黑土为主,西部以黄土为主,西北部以砂砾土
为主。
总之,云南省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和地质等方面,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深,从海拔低的东南
部到海拔高的西北部,土壤类型也有明显的变化。
云南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复习资料土壤学基础云南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复习资料:土壤学基础一、引言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土壤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土壤的性质、组成、形成过程以及土壤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云南农业资源与环境考研中关于土壤学基础的复习资料。
二、土壤的定义与分类土壤是地球表面上一种有机质与无机质混合,处于固、液、气三相并存在生物活动的介质。
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考研的课程大纲,土壤可以分为岩性土壤、黏土矿物土壤和有机质土壤等。
1. 岩性土壤岩性土壤主要由岩石粉碎、风化和物理破碎等作用形成。
它们通常富含矿物质,缺少有机质,并且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较差。
2. 黏土矿物土壤黏土矿物土壤主要由粉砂和黏土矿物组成,黏土矿物具有吸附养分和保持水分的能力。
这种类型的土壤在农业生产中优势明显。
3. 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土壤富含有机质,大部分是由植物残体、动物遗体和微生物转化而成。
这种土壤通常肥沃且适合农业生产。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考研复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土壤物理性质。
1. 颗粒组成土壤颗粒主要由沙粒、粉砂、黏土粒组成。
其中,沙粒具有较大的颗粒直径,粉砂颗粒较小,而黏土粒最小。
2. 孔隙度和毛管水分土壤中的孔隙度是指与土壤颗粒间隙相关的空隙容积。
毛管水分是指土壤颗粒之间保持的含水量。
3. 密度和孔隙度土壤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孔隙度则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的空隙容积。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研究中十分重要。
在复习考研中,需要掌握以下的土壤化学性质。
1. pH 值土壤pH 值是指土壤的酸碱性程度,对农作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2. 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的颗粒表面带负电荷的部分可以吸附阳离子,而土壤溶液中的带正电荷的离子则可以与土壤中的阴离子发生交换。
3. 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的肥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第六章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第一节云南土壤一、云南省土壤形成的地理环境云南省的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的多样气候类型和垂直气候显著以及降水相对充沛和干湿季分明、地势特征与地形复杂多样和地貌分区、植被类型多和植物种类多、成土母质、栽培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了云南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造就云南的土壤类型多样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其主要形成特点是:1、地势变化与纬度变化复合,造成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2、山川南北走向改变了土壤分布的基本格局。
3、古红色风化壳与现代风化壳交错出现,使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发生"倒置"现象。
4、土壤形成过程主要是脱硅富铝化过程。
(地处中低纬度)总之,地貌因子在云南的生物气候带的分异中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了云南综合自然体在以垂直变化为主,相性、水平变化为辅的各种自然因子作用下,经过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一个独突的“立体自然景观”,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发育和发展。
二、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云南共有7个纲,14个亚纲,19个土类,34个压类组成。
其中铁铝土占一半多。
(图6-1)1、铁铝土1.1砖红壤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和宽谷盆地边缘。
分布于云南省南部的热带北部边缘,海拔西部低于750 m,东部低于400 m.包括怒江、澜沧江、李仙江、藤条江下游河谷,坝区及元江中下游地区.共分3个部分: ①由潞西东南至孟定东南; ②自勐海西经景洪北向西至国界;③从江城东经元江至河口东北止。
砖红壤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土层。
是发展橡胶、香料、南药、热带水果及经济林木的主要基地。
面积为66.95万公顷。
剖面一般为砖红色,PH为4.8—5.6呈酸性、强酸性反应。
成土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和以生物为主导的养分吸收富集过程。
其有3个亚类:1.1.1砖红壤砖红壤亚类具有砖红壤土类的典型特征。
1.1.1黄色砖红壤分布于云南河口,降雨量一般比砖红壤地区高500毫米左右。
第六章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第一节云南土壤一、云南省土壤形成的地理环境云南省的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的多样气候类型和垂直气候显著以及降水相对充沛和干湿季分明、地势特征与地形复杂多样和地貌分区、植被类型多和植物种类多、成土母质、栽培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了云南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造就云南的土壤类型多样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其主要形成特点是:1、地势变化与纬度变化复合,造成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2、山川南北走向改变了土壤分布的基本格局。
3、古红色风化壳与现代风化壳交错出现,使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发生"倒置"现象。
4、土壤形成过程主要是脱硅富铝化过程。
(地处中低纬度)总之,地貌因子在云南的生物气候带的分异中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了云南综合自然体在以垂直变化为主,相性、水平变化为辅的各种自然因子作用下,经过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一个独突的“立体自然景观”,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发育和发展。
二、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云南共有7个纲,14个亚纲,19个土类,34个压类组成。
其中铁铝土占一半多。
(图6-1)1、铁铝土1.1砖红壤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和宽谷盆地边缘。
分布于云南省南部的热带北部边缘,海拔西部低于750 m,东部低于400 m.包括怒江、澜沧江、李仙江、藤条江下游河谷,坝区及元江中下游地区.共分3个部分: ①由潞西东南至孟定东南; ②自勐海西经景洪北向西至国界;③从江城东经元江至河口东北止。
砖红壤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土层。
是发展橡胶、香料、南药、热带水果及经济林木的主要基地。
面积为66.95万公顷。
剖面一般为砖红色,PH为4.8—5.6呈酸性、强酸性反应。
成土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和以生物为主导的养分吸收富集过程。
其有3个亚类:1.1.1砖红壤砖红壤亚类具有砖红壤土类的典型特征。
1.1.1黄色砖红壤分布于云南河口,降雨量一般比砖红壤地区高500毫米左右。
土壤黄化特征明显,B层呈黄棕色或黄色,粘粒矿物以高岭石和针铁矿为主。
1.1.3褐色砖红壤分布于滇西北高山峡谷区的干暖河谷和元江中下游少雨河谷,成土母质多为富含碳酸钙的物质。
图6-1云南省土壤类型图1.2赤红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分布于云南南部准热带,海拔西部为750~ 1 100 m,东部为400~800 m,包括红河州哀牢山以南地区,思茅地区东部李仙江和澜沧江谷地,文山、德宏两州南部,共分2部分:①元江流域以西,始腾冲西,经潞西(芒市)、临沧附近,普洱南至金平东北,然后与热带界线重合; ②元江以东,从个旧南向东,经文山南、富宁北直至广西交界止。
水热条件好,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成土母质以各种母岩风化的残积物、坡积物为主。
赤红壤区是双季稻、杂交稻、玉米、柑橘、甘蔗、薯类等的主要生产区。
土壤剖面主要呈红色。
土壤PH一般低于5.5,呈酸性反应。
赤红壤面积为515.30万公顷。
成土过程: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
其有3个亚类:1.2.1赤红壤赤红壤亚类具有赤红壤土类的典型特征1.2.2黄色赤红壤黄色赤红壤集中分布于滇东南和西南部的低、中山地;雨水充沛,年降水量为1800—2000毫米;土体中氧化铁等矿物的水合度较高,有较明显的黄化层;土壤有机质和游漓铁的活化度均高于典型的赤红壤。
1.2.3赤红壤性土赤红壤性土为弱发育的赤红壤,主要分布在赤红壤带东部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丘陵,表土大多流失殆尽,网纹层等出露地表。
由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地表遍布石英砂。
1.3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北纬24º—26 º之间海拔1500—2500米的高原湖盆边缘及中低山地,是云南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
成土母质主要是深厚的古红土和红色风化壳及岩石风化的残及物。
红壤分布区是云南优质烟叶、玉米、杂粮、薯类、小麦等作物的主要产地。
云南红壤面积为1136.96万公顷。
红壤的土体深厚,剖面层次发育完整。
PH一般在5.0—6.2之间。
红壤成土是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
其有4个亚类:1.3.1红壤此即红壤的典型亚类。
土壤养分一般不高,速效磷缺乏,PH4.5—5.5,质地粘重,保水、保肥力强,但耕性较差。
1.3.2山原红壤山原红壤为高原海拔1800—2500米的高原面上具残存富铝化特征的暗红色土壤。
该亚类是深受古风化壳影响的红壤类型,其矿物风化度深,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伴有三水铝石。
PH5.5—6.0,主要呈微酸性反应。
1.3.3黄红壤黄红壤属红壤向黄壤过渡的类型,主要分布于红壤区中、低山平缓的坡地,所处水分条件较优;土体上部有黄化现象,以黄橙色或橙色为主,下部仍保持红壤的色调;土壤PH5.0—5.8,粘土矿物仍以高岭石为主,伴有蛭石和三水铝石。
1.3.4红壤性土红壤性土属于剖面发育差的幼年红壤,主要分布在红壤区的山地陡坡地段。
其土壤侵蚀严重,往往心土、底土裸露地表,石砾多,质地偏砂,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缺乏,肥力低下。
1.4黄壤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苔藓常绿阔叶林植被发育的土壤。
分布在全省10个地州的山区,在滇东北地区作成片分布。
黄壤地区气候冷凉、潮湿,云雾多,日照少。
粘粒矿物以蛭石为主,次为高龄石、伊利石。
黄壤有机质积累较红壤多,呈酸性反应,一般PH4.5—5.5。
黄壤区雨水充沛,水分条件好,又处于山区,适宜于发展林业,华山松、杉木、茶叶等均宜生长;农作物一年两熟,一般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等。
黄壤面积为229.49万公顷。
成土过程: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和黄化过程。
其有2个亚类:1.4.1暗黄壤暗黄壤亚类具有黄壤土类的特征,B层呈现明显的暗黄色。
1.4.2黄壤性土黄壤性土分布于黄壤山地上部或陡坡地段,植被覆盖稀疏,土壤侵蚀较严重。
其A层浅薄,B层发育不明显,常夹有多量的半风华岩石碎块,剖面构型为A -(B)- C型。
2、淋溶土2.1黄棕壤温带常绿阔叶林、苔藓林下发育的土壤。
主要分布在北纬27º以南,海拔1800-2700米的中山坡地上部,分布在雾露多、温度大、植被好、土壤自然肥力较高、气温偏低的地方。
以发展林木业为主。
在平缓地可种植马铃薯、小黑麦、白云豆、兰花籽等粮油作物。
黄棕壤面积296.10万公顷。
土壤PH为5—6,呈酸性、微酸性反应。
成土过程受淋溶、粘化及弱富铝化作用的影响。
其有1个亚类:暗黄棕壤:充沛而热量偏低,生物积累过程和盐基淋溶酸化过程明显增强。
质地较轻,粘化作用不明显,土壤多呈酸性。
2.2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
分布在北纬25 º以北,海拔2600—3400米的山地。
成土母质以紫色砂质岩,酸性及基性结晶岩,石灰岩为主。
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和高岭石。
表土暗棕色,结构较好。
土壤PH5—6。
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
面积为253.63万公顷。
自然肥力较高,适于多种林木生长。
成土过程为淋溶过程、粘化过程和生物富盐基过程。
2.3暗棕壤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森林土壤,主要分布在迪庆、怒江和大理州海拔3000—3700米的高山地区。
原生植被以高山松、云杉、桦、等乔木为主。
暗棕壤面积为65.52万公顷。
土壤PH 5—6。
粘土矿物以蛭石、伊利石为主。
暗棕壤带是云南的主要林区之一,也是人参、西洋参等中药材的重点产区。
成土过程;腐殖质积累、淋溶和粘化过程、白浆化过程、潜育化过程。
3、半淋溶土3.1棕色针叶林土寒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北纬25°以北海拔3400—4000米的高山地区,多与暗棕壤交错分布。
有较厚的凋落物和腐殖质层。
植被有冷杉、云杉、红杉等。
成土过程为:表层酸性泥炭化物质积累过程;土壤中三二氧化物回流表土过程。
棕色针叶林土面积为63.78万公顷。
土壤PH4.0—5.5,呈酸性、强酸性反应。
3.2燥红土发育于热河谷的一种地域性红色土。
分布在元江、怒江、金沙江等深切的干热河谷及封闭半封闭的干热坝子。
燥红土地区光热条件好,是云南冬早蔬菜、热水果的“天然温室”也是云南甘蔗的主产和高产区。
燥红土面积为38.85万公顷,土壤PH6.58.0。
分为燥红土和褐红土2个亚类。
成土过程为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生物富积作用和脱硅富铝化作用。
3.3褐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早生森林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粘化层和钙积层的土壤。
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
褐土区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以有刺灌丛草坡为主。
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和养分缺乏,肥力水平低。
土壤地形以山地、丘陵、洪积扇和高阶地为主。
褐土面积为11.41万公顷。
褐土分为燥褐土和棕褐土2个亚类。
成土过程:土壤中碳酸钙的淋溶淀积和明显的粘化作用;淋溶作用较棕壤弱,成土过程处于脱钙阶段。
4、初育土4.1紫色土由紫红色砂页岩风化形成的地域性土壤。
紫色土多与红壤交错分布,滇中分布在海拔1500—2500米,滇南为海拔1000—2000米。
植被为云南杉、常绿阔叶林或灌丛草地。
成土母质多为中生代的紫红色砂叶岩。
土壤酸碱适中,土层薄,蓄水性差,适宜烤烟种植。
紫色土面积为495.98万公顷。
成土过程:母岩的快速物理崩解和频繁侵蚀堆积作用,以及碳酸钙的不断淋失,而生物积累作用则较弱。
其有2个亚类:4.1.1酸性紫色土分布于酸性紫色岩层的平缓岗地和低平槽谷母岩多为紫色砂岩。
粘土矿物一般以蛭石、水云母为主。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其它紫色土亚类,而全磷和全钾量则较低。
土壤PH 6.5—7.5。
4.1.2中性紫色土母岩中碳酸钙较少或在成土过程中已明显淋溶。
粘土矿物以蛭石、水云母或蒙脱石、水云母为主。
土壤PH6.5—7.5。
主要种植粮仓作物。
4.1.3石灰性紫色土由钙质紫色砂页岩风化发育而成。
母岩以钙质紫色混岩为主,粘土矿物以水云母或蒙脱石为主。
有机质含量低,全磷和全钾则高。
土壤PH高于7.5。
4.2石灰(岩)土碳酸盐类发育的岩性土壤。
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文山、昭通、曲靖、昆明、丽江、红河等地州市。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丰富,结构和耕性好,土层浅薄,抗旱能力差,分布零星,耕作不便。
石灰土面积为108.69万公顷。
土壤PH6.5—8.5,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
成土过程:风化过程,富铝化作用和灰化作用。
其有3个亚类:4.2.1红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红壤区,具有一定的脱硅富铝化特征。
游离氧化铁的水化度低,呈现红色或红棕色。
土壤PH6.0—7.0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4.2.2黄色石灰土分布在黄壤等形成环境潮湿的地区,土壤中游离氧化铁的水化度较高。
呈黄色或黄棕色。
4.2.3黑色石灰土富含碳酸钙和腐殖质,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气候较冷的石灰山地。
因而有机质的积累作用明显,肥力高。
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4.3火山灰土火山灰土是由火山灰或熔岩风化母质发育的初育土,具有弱的脱硅富铝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