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
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
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
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
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
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
(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
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
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
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
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
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二、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劳动力是稀缺资源吗?→有价格→即使闲置也不能无偿使用→偶尔被无偿或低价使用,已经被使用的劳动力的价格也不会降低注意:若一种资源的价格不能有效降低,则对其使用量很难扩大,这种资源价格不能有效降低的现象就是价格刚性或价格粘性,比如,工资的粘性远远强于其他资源。
2、劳动力资源配置→假定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对理性的阐述:劳动者总是通过劳动收入和闲暇的组合来最大化其效用。
注意:劳动力市场上经济行为人的理性使得劳动力市场上有着特殊的买卖——劳动力需求(买)和劳动力供给(卖)——的关系。
3、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的买卖→劳动力需求(买)的特殊性——派生需求→劳动力供给(卖)的特殊性——a、ba、人们“出租”给雇主的劳动显然不能与劳动者相互分离,即:使用价值(劳动)与价值(工资)不分离。
b、由于劳动者以某种工作形式在一周之内提供大约40小时的劳务,因此工作的非货币因素显然非常的重要,例如:工作的健康和安全特征、工作难度、稳定性、培训和晋升的机会、社会地位等等。
一、研究方法最大化分析均衡分析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特点: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物,研究现象自身运动的规律及内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析相关事实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
4、验证。
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特点: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
2、规范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重点劳动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以劳动力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心,研究劳动力资源如何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与个体利益的最佳结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并对劳动力市场组织、运作及其结果,当前和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管理政策与制度进行研究。
2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3、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劳动力需求是社会再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容量。
5、劳动力市场均衡,表现为在特定的某一时点上,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企业实际雇佣的劳动量(数量和质量)与社会劳动力的供给量相等。
6、劳动力市场:广义上说,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
狭义上来说,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7、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它实际上也就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劳动合约与就业安排的制度总和。
8、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表现为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具有一定的健康体魄、操作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
9、内含报酬率法是根据方案本身内含报酬率来评价方案优劣的一种方法。
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
10、职业福利,又称企业福利,包括职工福利或集体福利、职工生活福利、生活服务等,是指基于业缘关系,行业和企业单位在工资和社会保险之外,为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证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职工及其亲属的一定生活质量,以职工为对象而提供的各种福利津贴、设施、服务和福利项目的总称。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学科概述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市场、报酬以及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劳动经济学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解决实际劳动问题,以及制定相关的劳动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概念1、劳动力市场:是指由劳动力供求双方构成的,通过劳动力价格的调节,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一种市场形态。
2、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量。
3、劳动力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4、工资决定理论:探讨工资如何决定的理论,主要研究劳动力价格的决定因素。
5、就业与失业: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或自愿性工作的人数;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力数量。
三、重要理论及模型1、供需模型:该模型通过图形方式解释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工资的决定。
在模型中,工资上涨将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劳动力供给减少。
2、效率工资模型:该模型认为,高工资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这个模型对于理解工资决定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3、工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工会如何通过集体谈判来决定工资。
工会通过代表劳动者与雇主进行谈判,以增加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
4、就业与失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就业和失业的动态关系,以及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政策变化等对就业和失业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理解。
这可能包括对工资差异的研究,就业趋势的研究,或者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影响研究等。
2、规范研究:规范研究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而不是“实际怎样”。
在劳动经济学中,规范研究可能于公平工资的标准,或者如何制定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工具,它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非自愿失业2.内部劳动力市场3.工作采购4.工资漂浮5.就业的统计性歧视6.结构性失业7.人力资本8.效率工资9.劳动力需求弹性10.劳动参与率简答:1.简述恩格尔定律,应用恩格尔系数法计算社会的最低工资标准。
恩格尔定律制一国居民所有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计算最低工资公式为:M =Z/N•S+T(Z为最低食物支出费用,N为恩格尔系数,(S为人均赡养系数,T为调整系数)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2.劳动市场的逆向选择表现。
在雇用前,雇主不知道谁的能力强。
雇主只好按照相同的工资招聘所有的雇员。
雇主为信息劣势方,雇员为信息优势方。
如果雇主降低工资,能力强的人就会离开。
随着工资降低,雇员人数在减少,能力结构发生变化,低效率的雇员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3.简述发达国家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德国模式(双重学徒制):即员工的培训都在学徒期内完成,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在职培训的成本(企业承担直接培训成本,员工以接受更低工资的方式承担间接成本)日本模式:企业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员工跳槽率低,因此员工的在职培训费用主要由企业承担。
北欧模式:在职培训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尤其是对失业工人的培训费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自由市场模式(美国):企业提供正式和非正式培训,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技校提供脱产培训;学徒制;政府培训项目4.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P2335.简述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P1836.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P2267.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库兹涅茨法则。
P190-1918.扎林斯基对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所概括的五个阶段。
P1979.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P268第二篇: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填空20×1’选择(单选&多选)10×2’ 名词解释5×3’ 简答题4×5’ 分析题3×6’&1×7’ 一.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有助于个人更好地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及其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决策,过上更美好的生活2.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内部劳动力市场,如招聘与甄选、晋升、薪酬设计、福利安排等,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教学的分析工具3.政府对劳动领域的宏观管理需要劳动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的支持二.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是经济财富最终来源的首要因素三.人事管理经济学实际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需求管理经济学”,即将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内的供给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四.稀缺性和理性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稀缺性——即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理性——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就各种的可能选择中,作出最有利于其目标之实现的最佳选择五.实证经济学——“是什么”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规范经济学——“应该是什么”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六.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研究项目立项数是研究方法最具体的体现其组成要素有:A.标题:项目的标题应该提出研究的主要重点,但标题不应该超出一定的数字B.情况说明:说明与研究项目有关的人员和组织的情况,以及与研究项目相关的其他类型的概要信息,如项目参与人员的姓名.头衔以及在项目中的角色C.问题识别和解释:描述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并为项目的目标提供理论基础.通常由两个步骤组成的程序可以对问题进行最好的描述:第一步对更广泛的问题领域作出一般性考察;第二步将注意力缩小到已得到详细展开的一般问题下的子问题,它在一个单一研究项目的资源约束内是可研究的.问题的陈述或理由是对立项书的普遍要求D.目标:明确指出本研究项目打算认识什么.发现什么和/或达到什么目的.目标,指明了研究的目的和用一个具体目标目录来得到很好的陈述.目标的合理性基于问题的陈述,并成为方法和程序的焦点E.文献评论:目的是为说明我们对项目所研究的问题已经有哪些了解.在详细的文献评论之前很难或者不可能充分提出问题和陈述目标.并非所有的立项数都要求有一个证书的文献评论部分,但是,如果不了解前任的研究成果,那么就无法从事研究F.概念框架:立项书中应该有一个标准的正是概念框架.分析是概念框架的最基本形式,这种分析运用了该项目所提出的特定的.研究问题的经济概念或其他概念G.方法和程序:描述研究将如何实现,它们直接来自目标,收到文献评论的直接影响,并受到概念框架的间接影响.方法和程序强调如何产生或收集数据.使用何种分析技术.程序中的先后次序以及经验估计的推导等问题H.参考文献:为立项书中所只用的资料来源提供证明,包括在解释.定义或证明问题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文献评论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以及在概念框架.方法和程序部分中使用过的所有参考文献七.劳动力市场测量:指标与方法在劳动力市场测量体系中,测量指标与测量方法是确保有效测量的两大支柱:合适的方法确保”正确的测量”,而合适的指标则保证”正确的测量” 测量指标结构始终是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核心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普查与家户抽样调查.企业调查.行政记录八.简要归纳我国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指标与方法在就业统计方面,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包括经济活动人口指标,就业人员数目以及地区.行业.职业.企业类型的分布,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户籍性质的结构性指标;在失业统计方面,除了城镇等级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以外,我国在1999年及以后年份的《劳动统计年鉴》中均增加了关于城镇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失业前所属行业和从事的职业.失业原因及寻找工作方式的结构性指标.从2004年开始,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增加了对城镇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统计.在工资方面,我国历年均对各种类型的单位进行详细的就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此外,我国的劳动统计中还覆盖到了消费价格指数.家庭收入与支出.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劳动争议.劳动保障监察.社会保障和工会工作等方面的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我国劳动统计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五种:失业登记.”三合一”就业统计.人口普查.城镇劳动力调查以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定期进行的零星专项调查九.新增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与边际收入一单位的生产要素额外投入相联系的边际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多投入一单位这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即边际产品(MP:marginal product);二是一单位实物产出所带来的收入变化,即边际收益(MR:marginal revenue)十.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P39企业通过调整劳动力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其特点为:企业雇用的最后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边际收入必然等于使用这个劳动所支付的边际成本,即MRP =ME十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处于卖方垄断地位的企业,其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确实完全竞争的,依然是劳动力价格的接受者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买方垄断企业在产品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则处于垄断的地位十一.长期的劳动力需求P43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W/MP =C/MP 公式左边,分子表示雇用一个单位劳动力的成本,分母表示增加一个劳动力所产生的额外的产出,因此W/MP 表示用劳动力来生产一个单位的额外产出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同理等式右边则是运用资本来生产一个单位额外产出时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因此可得,在长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企业同时对使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进行调整,从而使运用劳动力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等于运用资本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十二.希克斯--马歇尔定理: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富有弹性,无须大幅度提高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其供给量的增加;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力很容易;使用该种劳动力进行生产的产品富有价格弹性;该种劳动力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很大十三.非全日制:正常工作时间少于具有可比性的全日制工作时间的工人非全日制供给的主要群体: 1.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2.退休后的老年劳动者3.高校学生“兼职” 4.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十四.市场工作—闲暇选择P69如果将实现同一效用水平的工作与闲暇的组合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无差异曲线,它本质上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的两种物品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因此也叫等效用曲线.它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每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一个效用水平,距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2.对同一个人来说,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如果相同的工作和闲暇组合上有两条无差异曲线,就可能产生两种效用水平,显然是不合理的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也就是说,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增加货币收入,就必须放弃一定的闲暇时间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左端陡峭,有段平缓,说明收入与闲暇的边际替代率随闲暇的增加而减少要想实现效用最大化就要求劳动者在赚取最高收入的同时消费尽可能多的闲暇.个体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偏好组合来实现效用最大化,即预算约束劳动力供给决策受到个体偏好和预算约束的影响,而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即是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劳动者选择的最佳工作时间十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会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更多地享受闲暇工资上升的替代效应,会鼓励劳动者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十六.通过图形说明工资率上升时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P70如果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也会获得比原来更高的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在不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情况下获得了一笔”非劳动收入”.那么,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非收入劳动”的增加就会导致劳动力即使减少工作时间,仍可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并且还可以多享受闲暇.如果原有的工作和收入已经可以为劳动者创造满意的生活,那么收入继续增加的结果就是劳动者用更少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保证自己的满足感.此时,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如图十七.结合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运用两种替代效应的理论说明工资率变化对不同时期女性劳动者产生的影响,并作图示P7 十八.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一些公司里,副总裁的工资比那些头衔不那么显赫的员工的工资还低?十九.对于危险性较高或是特别令人厌恶的工作,为了招收从事这些工作所需要的劳动力,方法主要有哪些1.强迫人们去做这类工作,比如军队征兵从事抢险救灾工作等2.诱导人们自愿地从事这类工作,比如通过提供补偿性工资来促使人们接受条件较差的工作等二十.职业生涯决策的生命周期理论1.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其生产率是不同的,这样才会产生所谓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职业发展任务2.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生命周期的早年和晚年,由于工资较低,人们更倾向于从事闲暇活动3.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决定何时开始工作要涉及某段时间内市场与家庭生产率之间的比较.当个体的市场收入能力高于家庭生产率时,人们会选择更多地从事市场工作;反之,则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4.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将会采取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二十一.高等教育投资P109如图,清楚地显示了两类人在收入上的差异.其中工资报酬六A反映了没有上大学的个体的工资报酬流,在本例中指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而立即参加工作进入就业的那部分人;而工资报酬流B则反映了18岁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上大学的人一直到退休的终生工资报酬流.从图可知,上大学的总成本包括因为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和学费等直接成本,而净收益部分表示收入增量,也即接受大学教育和不接受大学教育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经过折现后,只有收入的增量大雨或等于上大学的总成本,个体才会选择接受大学教育.因此可得出: 1.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那么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上升,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下降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增加,那么对于上大学的需求也将增加3.由于年轻人的未来工作时间较长,因此其收益的贴现值也将较大,所以相对于年长者而言,年轻人读书更合算。
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力需求劳动力: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活动人口:指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劳动适龄人口: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他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平均质量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一)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二)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的假设。
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2、组织目标的假设。
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
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技术、时间长短、企业目标、社会制度安排第二节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完全竞争厂商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VMP(边际产品价值)=W(边际成本:工资)卖方垄断: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卖方垄断厂商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MRP(边际产品收益)=W(要素价格:工资)买方垄断: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
买方垄断厂商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MP=MFC(边际要素成本)第三节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影响效应:一个是工资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第四节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指工资率变化一个单位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程度。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1、多选:在适龄人口总体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都不算劳动力资源。
劳动年龄以外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一般不属于劳动力资源,但那些虽未达到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以及超过劳动年龄却仍在从事工作的人,也算作劳动力资源。
2、名词解释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3、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1)、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4、所谓的劳动需求是指在资本存在量不变,惟一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需求都是可变的,既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5、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的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6、简答:什么是交叉工资弹性和交叉工资弹性的类型?劳动力需求的两种类型,A和B,可以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7、简答或选择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
(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体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8、选择:(1)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要比单个企业的小得多。
(2)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其价格的上升速率就越快,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变通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经济学:是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3.实证研究方法:是解决“是什么”的方法。
即科学的描述事务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
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5.横向比较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7.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中的比率。
8.收入效应:指收入增加后,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增加休息,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9.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闲暇消费更加昂贵,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10.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2.等产量线:是指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连线。
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某一产量水平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13.等成本线:是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来说,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6.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竞争性工资差别:劳动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者劳动技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2.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3.洛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4.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5.准固定成本:延长劳动力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使总劳动时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
为增加劳动者,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削减人员,必须制服很多退职金。
除此之外,企业还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
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6.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7.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8.劳动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9.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10.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11.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12.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第一章1.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P10➢总量稀缺质量稀缺人力资源稀缺有多种形式➢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与隐性稀缺➢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2.规范分析 P32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方法。
规范分析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与否,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它所研究的内容受人们的立场、观点和伦理道德标准等因素影响较大。
➢ 2.特点:➢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结论无法通过事实检验。
规范分析法对一个问题所引起的争议很大,不过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互惠原则,有三种理解: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
➢ 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更多情况下,有受益者,有受损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受损的程度或数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互惠行为会自动产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存在着四种障碍:➢ 1.不知情 2.交易障碍 3.价格扭曲 4.市场缺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根据分析主体不同,劳动力供给有三种类型:个人劳动力供给微观家庭劳动力供给中观社会劳动力供给宏观⒉无差异曲线P49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推论•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相同,不同无差异曲线上的点的效用不同。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越高;反之效用越低•在同一平面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是一簇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见下图)⒊边际替代率(MRS) P50它是每增加一单位(小时)的闲暇所必须放弃的劳动收入数量,它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劳动经济学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图1-1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w+Kr) 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都先增后减/AP 与MP 的交点是AP 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8.假设企业的产量X 增加,价格P 不变(完全竞争),SD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
(w↑,等产,劳动L1-L2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规模效应: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左上移动)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效应。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劳动力市场的特点(3个):1.劳动力服务只能租用,劳动者本身不能买卖;具有非货币因素,且显得更加重要;2.在其他市场没有的对雇佣关系产生影响的机构和立法。
3.劳动力市场客观环境(基本特征)(3个):买卖方联系;信息交换;合同执行。
2.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a资源稀缺性: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没有充分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用来满足某一组需要的资源,本来可以用于满足另外一组资源。
任何一项决策或者行动都是有成本的。
b理性:个体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
行为主体对于一般经济刺激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一致性,刺激发生变化后,行为主体的行为又具有适应性。
3.帕累托有效的定义:如果一种可行的配置,不可能在不严格损害某些人利益的前下,使另一些人严格获益,则该配置便是一种帕累托有效的配置。
(书上定义):如果市场成功促成了所有可能互惠交易的达成,那么,他们就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效率和有效在英文原版是同一个)4.交易市场有效性的判定原则(3个):a.交易所涉及到的所有各方均从中受益。
b.交易所涉及到的某些人受益,但是没有人亏损。
c.交易所涉及到的某些人受益,另外一些人受损,但是受益者能够充分补偿受损者的损失。
第二章5.劳动力的定义:指处于就业状态,或者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被临时解雇但是等待被召回的所有16(美国)周岁以上的人口。
(中国18)6.劳动力参与率的定义和计算、影响因素:a.定义:在既定的人口当中,有工作的人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
b.计算:(就业人口+失业人口)/成年人口c.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因素;教育发展的因素;收入增长的因素;产业结构因素。
7.失业率的定义和计算:a定义: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之比。
b.计算: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8.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定义,实际工资的计算:a:名义工资定义:劳动者根据当前货币价值所得到的小时工资,可作为用于对比各类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的工资收入的指标。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即经济活动人口】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4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VMP=MP.PVMP=W又MP.P=W长期下【投入要素可变】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8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概念:是指劳动力工资率w增长1%所导致的劳动力雇佣量e变化的百分比。
9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如果某一类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较高,那么:1此类劳动力生产的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也比较高2其他生产要素可以很容易地替代此类劳动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较高,也就是说无须大幅度提高其他生产要素价格就能增加这些生产要素的使用量。
4雇佣此类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比重较高,特殊情况不能满足。
10派生需求定理能否用于交叉弹性?派生需求定理的四个条件会影响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的相对强度决定交叉弹性符号的因素,然而我们不能将派生需求定理用于交叉弹性,这是因为,在交叉弹性中,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
11替代效应:工资率上升将提高雇佣劳动力相对成本,雇主将减少使用该类劳动,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
其他要素替代劳动力需求要素。
12规模效应:工资上升引起生产边际成本上升,提高产品价格而削减产量,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企业生产规模也缩小。
13单一价格定律:员工能够没有成本的在不同雇主间变换工作即拥有同样的技能且从事同一职业的劳动者可以获得相同的工资。
14买方独家垄断市场:市场上只存在一种企业,它是劳动力市场上唯一的劳动力购买者,在劳动力流动的成本阻碍劳动者进入,退出各个不同的企业的市场被我们称为买方独家垄断市场。
15雇主培训决策,企业对培训投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员工接受培训之后所产生的边际收益生产率增加必须超过员工工资增长率。
第二,员工必须在现在企业中工作足够长的时间,从而使雇主得到必要的收益。
16 培训的种类:一般培训,这种培训传授给员工技能可以提高他们在许多雇主那里工作时能达到的生产率,比如说英语,文字处理能力等。
特殊培训,这种培训能提供员工技能只能提高他们在提供培训的雇主这里的生产率,比如使用一种独一无二的生产机械的技能。
17羊皮纸效应:即向更多年头的教育可能为雇主提供一种显示性信号,表现其人力资本帮助雇主对劳动力进行筛选。
18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原因:像可靠性、诚实性,以及灵活性这一些人格特征是很难通过面试和甄选测试、甚至是前任雇主判断出来的,这种因素导致企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内部选拔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内部人员对组织较了解,根据内部员工的工作情况,选择培训的对象,也能使员工与组织形成较亲密的关系。
19,工作决策理论:工作决策是关于如何利用时间的决策问题,一种用于闲暇活动,一种用于工作,人们是否选择工作,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假定闲暇的机会成本不变,收入增加,这时候人们会希望消费更多闲暇时间,而工作时间就减少。
2假如,收入保持不变,工资率上升会导致闲暇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工作动机加强,闲暇与工作之间出现替代,此时人们选择工作。
3当两种效应都出现时,闲暇和货币都会带来快乐,此时增加工作时间还是闲暇时间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强度。
20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如果替代效应占主导,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斜率应该是正的,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工资率上涨劳动力供给会增加,如果是收入效应占主导,则相反。
但经济理论不会告诉我们哪一种效应会占优势,所以在某一个工资区间内,斜率可能为正,另一个工资区间可能为负,所以会出现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21买方垄断企业对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会作出何种反应。
比如,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引发劳动力边际费用【me,】的上升。
在买方独家垄断模型中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左移,在短期内会提高劳动力边际费用和工资率,同时降低企业理想的雇佣水平,雇佣量会下降,所以在长期中,企业会找到实现成本的最小化的资本和劳动力组合,因此在长期中,由于边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
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则相反。
22劳动力供给的三个重要决策:1、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理论: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工资率与闲暇时间:A、工资率的上升意味着如果劳动者工作与以前同样的工作时数,每天的收入会更高一些。
收入的上升又会增加对闲暇的需求,并降低工作时数,体现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B、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体现为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效用不变或收入不变)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个人会减少工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反之成立。
2、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理论:家庭工作时间与社会(有酬)工作时间。
工资率上升,若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个人会减少工作时间,增加家庭工作时间,反之成立。
3、家庭联合决策:适用于已婚夫妇,实现效用最大化,工作报酬效用大的一方外出工作,工作效用小的一方进行家庭工作。
23生命周期理论:年轻阶段:较少的市场工作时间支出很少与闲暇有关,它反映了从市场工作到教育和培训投资即所谓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时间配置。
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时间是在一个人生命周期的早期:一是机会成本低;二是收益大。
中年阶段:实际工资率迅速上升,额外1小时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对很高,所以有很强的工作动机,并且储蓄用于年老的消费,所以运用市场工作代替闲暇,较少消费。
老年阶段:在工资率迅速下降的阶段,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增加一单位闲暇的最优时间是一个人市场工作年限结束的时候。
较早的退休是对于因收入效应而导致的闲暇需求的理性反应。
老年阶段收入低或无收入,消费增加。
24劳动力供给生命周期模型:1在一个人刚刚成年的那些年份中,市场生产率(从工资率上反映出来)一开始时是很低的,但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提高,接着人的市场生产率就会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再增长。
在晚年,人的生产率甚至会下降,这-一点如图7.3 (a)所示。
2一个人在-一生中从事市场工作和远离市场工作的时间变化曲线可能会如图7.3(b)所示。
一个人在中年的时候(工资相对较高的时候)会将较多的时间用于从事有酬工作。
而多将幼年和老年的时间用于闲暇。
25为什么个人的劳动力供给模型不能用于家庭?家庭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家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家庭可看作一个小型的企业,与个人直接从物品和闲暇中获得效用不同。
劳动供给决策模型(劳动一闲暇模型)存在的不足: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不足之二:实际上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
26隐性失业:隐性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
有些人本来是愿意工作的,但是由于工作岗位太少,因此寻找工作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由于他们不再寻找工作了,因此在政府的统计数据中,他们已经不被计算为失业者了27沮丧的劳动者效应/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想让没有工作的人想要去寻找工作,工资率w达到何种水平。
预期工资率:E(w)=πWW是在职人员的工资率,π是能找到工作的概率,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来说,待在家中的机会成本是E(w)。
当失业率上升,找到工作的概率π就会下降,预期工资率w下降随之。
原因:经济衰退期间劳动力需求过剩会压低在职员工的实际工作水平W,第二,期间找到工作的概率π会减少,无论W还是π减少自然导致E(w)下降。
28工作匹配:最求效用最大化的劳动者和最求利润最大化的雇主提供一种在双方之间达成良好匹配的信号和机制。
补偿性工资差别:是同质的劳动者之间因为工作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一般意义上这种工资差别的存在是对劳动者从事较差工作条件的工作进行的补偿。
补偿性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补偿性工资适用条件)恶劣的劳动或工作条件及伤害危险,如苦、脏、累、险、单调、枯燥、温度、湿度和噪音,等等。
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评价。
职业和收入的稳定性。
凡是涉及到:工作环境差;神经紧张;风险责任大;工作乐趣很少;缺乏自主性;需要经常加班或者工作地点不方便;社会地位低微;稳定性差等的工作;都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提供补偿性工资差别,以平衡由此原因导致的对工作的规避厌恶情绪。
29失业、失业的类型、特点失业者:一个人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1)他没有工作(2)如果提供工作,他愿意并且有能力工作(3)他在调查周的前4周内积极寻找过工作。
类型:摩擦性失业: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或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而离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
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