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 (2)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与解题步骤,明白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能正确列方程解应用题。
2、培育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多种方式当选择最简单的方式。
2. 教学重点/难点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应用题。
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应用题。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学期快要终止了,同窗们去超市为班级购买奖品。
看!文具店的商品真丰硕!若是给你50元人民币,你会买些什么作为奖品呢出示:记号笔:5元三角尺:4元橡皮:2元笔记本:8元笔袋:15元修正液:6元⑴学生发表各自方式,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学生尽可能在购物时正好用完这50元。
⑵在一名学生表达自己方式时,可要求他自己或另一名学生进行列式并计算。
⑶最后将这些方式,由学生评判,选取其中的最正确方案。
小丁丁、小胖、小巧和小亚每人都选购了一种学习用品:小丁丁:8支记号笔小胖:3个笔袋小巧:20块橡皮请将他们采购的情形填入表格中:你们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表示这3个量之间的关系吗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找回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用去的钱=付出的钱师:若是设小亚买了x本笔记本,那么“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这三个量别离怎么表达付出的钱:50元用去的钱:8x找回的钱:2元一、新课探讨:探讨一:依照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⑴出例如1:小胖带了80元去电影院买电影票,他一共买了5张儿童票,售货员找给她5元。
儿童票多少元一张提问: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等量关系是什么板书: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找回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用去的钱=付出的钱)你能依照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吗归纳对照:三个方程的未知数是不是参与计算哪个等量关系是符合题目表达顺序的若是让你选择你会选哪个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学生相互说一说,大组交流)⑵完整地解答例1: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解:设儿童票x元一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二):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人教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思路。
2. 熟练运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2. 新授:讲解解题方法,通过PPT展示解题步骤,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3. 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包括问题引入、解题方法、关键步骤和练习题。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 提高练习: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练习。
课后反思教学难点在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理解障碍或操作困难的地方,对于这些难点的有效解决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难点详解1. 理解并运用“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思路引入比例概念:教师需要复习和巩固比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比例是两个数或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并解释每一步的原因和意义。
图示法:使用图示法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例如,可以用一个矩形来表示总数,用其中的一部分来表示已知的比例,从而让学生看到未知的部分。
引导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已知信息推导出未知信息,例如,如果已知一个数的3/4是30,那么这个数就是30乘以4/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解决问题(2)》(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运用刚性运算解决问题。
–能够分析问题,找出解题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刚性运算的运用。
•问题综合分析和解答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
•社会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刚性运算的运用(40分钟)
1.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刚性运算的概念。
2.讲解刚性运算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3.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刚性运算解决问题。
第二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50分钟)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找出解题思路。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刚性运算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有所不足,需要加强训练和巩固。
下节课将重点围绕刚性运算展开更多练习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刚性运算技巧。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总结,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实现教学目标。
“增加”和“增加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区分“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的不同含义。
(2)能借助学具和线段图正确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在比较中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正确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师:同学们,马上就要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是不是很盼望着这个节日啊?张老师也非常关心这个节日,为了让你们过好节,老师特意上网查了查六月一日的天气状况。
张老师在中国天气网上看到说:5月31日的最高气温是27℃,6月1日的最高气温增加3℃,6月1日的最高气温是()℃。
(媒体出示)但我在中央气象台的网站上看到的却是5月31的最高气温27℃,6月1日的最高气温增加到30℃,今天的最高气温是()℃。
(媒体出示)2.初步感受“增加”、“增加到”师:这两则报道都告诉我们6月1日的最高气温是30℃,可它们的表达方式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增加3℃、增加到30℃)3、揭题师:别看增加与增加到只是一字之差,但是他们的意思却大不一样啊增加3℃就是多了3℃增加到30℃就是现在有30℃[教学策略:通过比较初步了解“增加”与“增加到”的不同,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 4.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有关增加和增加到的相关知识。
【贴出板书:“增加、增加到”】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感知“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的区别。
为了筹备六一晚会,同学们早早做了准备!(1)媒体出示:小胖:我带了3个苹果。
(2) 小巧:把小胖的苹果数增加2倍,就是我带的苹果数师:小巧有几个苹果呢?老师先不说答案,请你独立思考,利用桌上的材料,摆一摆,并在学习单上试着画出线段图,写出算式。
表内乘法(二)·第5课时解决问题(二)·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作为够不够的问题”,综合了前面所学的知识,难度较大。
因此本课教学时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除法,使学生更容易有代入感,在讨论交流中攻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正确分析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小牛拉车。
(填一填)引入2.7辆小汽车和3辆面包车可以坐多少人?师:前面我们学过求几个几要用乘法,如果今解决问题时,一步计算并不能解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二)。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如何用乘法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问题导入。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
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能坐得下吗?师:仔细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师生合作,共同分析。
生1: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一共30+2=32人。
生2:问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
师:“能坐得下吗”是什么意思?生:这辆车够不够32个座位。
2.怎样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师:先算出乘客座位数,再与需要的座位数进行比较。
方法一:前面每排4个座位,有(7 )排,最后一排5个。
(结合课件动画讲解)4×7 = 28(个)28+5 = 33(个)33>32,坐得下。
方法二:先算出左右两边各有多少个座位,再用左边的座位数加上右边的座位数加上最后一排的座位数。
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排?每排有多少个座位?生:有7排,每排2个座位。
左边:2×7 = 14(个)右边:2×7 = 14(个)14+14+5 = 33(个)33>32,坐得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2 青岛五年制我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2。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来自于青岛五年制教材的第七章“解决问题2”。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加减法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孩子们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而教学重点则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问题来运用加减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包括黑板、粉笔、教学卡片、计算器以及一些实际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买水果的问题,来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解:我会通过教学卡片和实际的物品,来讲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例题来展示如何运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孩子们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我将会设计一个简洁而清晰的板书,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记忆今天的学习内容。
板书将会包括加减法的符号,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作业将会包括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孩子们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具体的题目和答案如下:1. 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他2个苹果,现在小明有多少个苹果?答案:5个苹果。
2. 小华有5个橘子,他吃掉了2个橘子,还剩下多少个橘子?答案:3个橘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认为孩子们对加减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能够通过实际问题来运用这些知识。
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有些困难。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精选教案22:解决问题第二课时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列方程解答来求解问题。
具体包括:1、理解问题情境,找出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2、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解方程求解未知量;4、检验解的结果是否合理,并解释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1、理解问题情境,找出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2、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求解未知量;4、学会检验解的结果是否合理,并解释实际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找出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教学重点:解方程求解未知量,检验解的结果是否合理,并解释实际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新课讲解: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包括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求解未知量,检验解的结果是否合理,并解释实际意义。
3、例题讲解: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演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列出方程,求解未知量,并检验解的结果。
4、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然后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解决问题步骤:1、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2、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解方程求解未知量4、检验解的结果是否合理,并解释实际意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长方形的面积。
2、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cm,求正方形的面积。
答案:1、长方形的面积是50cm²。
2、正方形的面积是64cm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能够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求解未知量,并检验解的结果是否合理,并解释实际意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2)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
【复习导入】1.口算下列各题:3+7 4+9 5+67+8 12+6 13-727-8 36-5 47-2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板书课题)【进行新课】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1.练习四第5题:出示情景图。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情景)观察画面。
谈话: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从哪里看出北京赢了?提问:根据4个城市的不同票数,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1)多伦多比北京少多少票?56-22(板书)(2)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56-18(板书)(3)北京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56-9(板书)(4)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22-18(板书)(5)伊斯坦布尔比多伦多少多少票?22-9(板书)(6)巴黎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18-9(板书)提问:多伦多比北京少多少票?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22=34小结:在做用数学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注意认真看题,从给出的图表中找到有用信息来解题.2.第6题:教师可指名学生说从题中可得到哪些信息。
汇报:一本《植物百科全书》32元。
小玉买一本《植物百科全书》要用32元。
她还差15元。
提问:小玉已经攒了多少钱?引导:小玉要用32元,还差15元,要求她已经攒了多少钱应该怎么列式呢?学生回答。
板书:32-15=17(元)3.第7题:(1)观察题图,说说图中有哪些信息呢?每个足球58元。
每个篮球45元。
每个排球39元。
国庆节有促销活动,每个球优惠8元。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二)教案三店街宋寨小学陈顺发教学内容:教材第10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教学目标:1.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乐趣重点、难点:1.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教学准备: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问题(大屏幕出示)1、三(1)班参加植树活动,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分成5各小组,每个小组4人。
三(1)班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多少人?(生独立完成,指两三名同学说说解题过程)2、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道题和上面这道题有什么不同。
三(1)班有40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平均分成两队,每队有多少人?每队再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多少人?(指名说并列出算式)3、如果没有问每队有多少人,你能直接计算出每个小组有多少人吗?为什么?(让生简单说说原因)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用除法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二))(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复习前面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课件出示教材100页例题2图片1.仔细观察图片,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一些同学正在表演团体操呢!你从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看图收集信息:(1)总共有60人,被分成了2组。
(2)每组又分成了5个小圈。
(3)每圈有多少人?2.学生先讨论,然后解答。
3.请大家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1)60÷2=30(人)(2)5×2=10(圈)30÷5=6(人)60÷10=6(人)或60÷2÷5=6(人)或60÷(5×2)=6(人)答:每个小圈有6人。
《解决问题》教案(精选13篇)《解决问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同学经受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全部答案。
2.使同学在对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沟通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进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同学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增加解决问题的信念。
教学预备:教学光盘,牙签,表格,飞镖和靶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在四班级我们曾经两次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么意思吗?(指名答:方法)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策略吗?(画图,列表)引入课题:今日我们就连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上课题)二.教学例1师:看看今日都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屏幕出示例题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师:题目给我们供应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做什么事情?(指名回答)师: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师:你们觉得王大叔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拿出你们手上的牙签,每根牙签代替一根1米长的栅栏,动手来围围看。
(同桌合作摆牙签,老师巡察)指名说说他们围成了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估量同学可能有的结果:1种,2种,3种……(记录同学汇报的结果)师:毕竟王大叔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老师现在也不知道,不过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
师:如何能一个不落的将全部的围法都找出来了?你们觉得可以从几开头考虑?(指名回答)生:可以从宽是1米开头考虑,先用18÷2=9,然后把9分下来,长8宽1;长7宽2(板书同学说的内容)师:你们觉得接下来会是多少?(同学齐答:长6宽3,长5宽4)(可能有同学会连续说长4宽5,让同学自己去想要不要长4宽5,让同学明白一般状况长都大于宽,长4宽5实际上就是长5宽4。
)拿出课前预备的表(教材P63)师: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的列举到表上去?动手做做看。
(板书:一一列举)集体订正列表,各拿一份按挨次列举的和没有按挨次列举的表在实物展现台上让同学去比较,使他们明确列举时要根据肯定的挨次。
►教学内容教科书P78例5,完成P78“做一做”,P79“练习十八”第3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经验,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运用解题策略正确解答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一、口算复习,引入课题1.课件出示习题。
;/如件出示口算。
【学情预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回忆方法,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解决“相同数连加的问题”时用了哪些方法?【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画图、列算式、列表、画箭头等。
师: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继续来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连减口算和连加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巩固了计算方法,又为后面解决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引导探究,形成策略1.情境呈现,解读信息,理解题意。
师:勤劳的小猴子来到果园,采摘了一些橘子。
它准备把橘子装回家,却遇到了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科书P78例5。
布件出示◎教学笔记点J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1)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直接从文字中获取信息,也有少数同学会去数有多少个橘子。
师生交流后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条件和问题。
(2)师:“装满”是什么意思?在课件上圈上“装满”二字。
【学情预设】可能会有学生回答:每袋都要装9个,才能算装满。
如果一袋中比9个少就是没装满。
(3)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师:弄清了题意和问题,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28个圆片表示橘子,真正数一数、分一分、摆一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解决问题 (二)分段计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段计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段计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分段计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分段计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段计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分段计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分段计费的概念。
2. 讲解分段计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分段计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操练与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段计费的方法进行解决。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分段计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分段计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分段计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课后评价1. 评价学生对分段计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分段计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九、教学资源1. 教材。
2. 练习题。
3. 实际问题案例。
十、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教案适用于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段计费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4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P48例4及“做一做”,教科书P49~50“练习十”第6~8题。
▶教学目标1.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2.在独立思考与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学会用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要进行集体舞表演。
在这个精彩的表演中,还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想不想一起来研究呢?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4情境图。
师:请仔细观察,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有2个方阵”“每个方阵有3个小队”“共有60人”等。
师:大家发现的信息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参加表演的共60人,平均分成2个队,每个队平均分成3个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教师边讲边指着情境图,让学生明白哪是“队”,哪是“组”。
师:同学们,要求每组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收集信息,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在尝试中形成解题方法。
学生先自行独立思考,并解答出来,再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和大家分享?【学情预设】预设1:先根据“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求出每队有多少人,即60÷2=30(人),再根据“每队平均分成3组”,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即30÷3=10(人)。
预设2:先根据“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求出一共有多少组,即3×2=6(组),再用◎教学笔记【教学提示】解题前,学生们要弄清“方阵、队、组”的含义才能解决问题。
板书问题:问题解决——出租车计费问题
合作共学,二、分享交流主动构建
教学例2。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2。
读题,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数据以及关系。
学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也可以用摘录法。
2.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行6千米至少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想?
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
可以先求2千米以后还要行多少千米,再求2千米以后的路程要多少钱,最后把起步价与2千米以后所行路程的钱合起来。
也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行6千米至少需要多少钱?
起步价8元+ 2千米以后所行路程的钱
2千米以后所行路程×每千米的1.8元
总路程6千米-2千米
3.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1)以1.8元计价的路有多少千米?6-2=4(千米)(2)后4千米的出租车费有多少元?1.8×6=7.2(元)(3)至少需要多少元?7.2+8=15.2(元)
答:至少要付15.2元。
4.检查验证。
请学生检查,只要说得有理就行。
5.还可以怎样解答?
(1)6千米按1.8元计算要多少钱?1.8×6=10.8(元)(2)2千米按1.8元计算要多少钱? 1.8×2=3.6(元)(3)2千米少算了多少钱?8-3.6=4.4(元)(4)至少需要多少钱? 4.4+10.8=15.2(元)
答:至少要付15.2元。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教案标题:5.2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1. 掌握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2. 培养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2. 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例题:小明和小华一共做了35个风车,小明做了20个,小华做了多少个?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问题。
二、探究新知(15分钟)1. 教师出示例题:小芳和小丽一共做了52个花环,小芳做了30个,小丽做了多少个?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问题。
4. 学生分享自己的画图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完成练习册第5.2节的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课本97页例6情境图一部分。
师:领走了6个篮球,请你猜一猜,原来可能有多少个篮球?
生:如果架子上的篮球拿完了,那么原来是6个;如果架子上的篮球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7个、8个、9个、10个……
教师追问:篮球的个数有没有可能少于6个?
学生回答:不可能少于6个,至少是6个。
先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猜猜图中原来的篮球的个数,为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做好准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件出示课本第97页例6完整的情境图。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请把你发现的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领走了6个篮球,还剩下5个。
原来有多少个篮球?(板书)
2.分析和解答。
师: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个篮球?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生1:6-5=2(个)。
生2:我来画一画,画图数出原来一共有11个篮球。
领走的:△△△△△△
剩下的:○○○○○
生3:用小棒摆一摆,数出原来一共有11个篮球。
生4:求原来有多少个篮球,也是求两部分的和。
用加法计算,7+5=12(个)。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认为谁做得对?谁做错了呢?
学生会说:6-5=1(个)一定是错的。
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例如:篮球不可能少于6个,1个一定是不对的。
教师选择让摆小棒、画圆的同学依次汇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把图画到黑板上)。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各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3+7=19(2)2×6+7=19(3)2×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
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用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