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 格式:xls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10
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上官郁霞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7期【摘要】乡村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城乡发展平衡具有极重要的影响。
本文采用2002-2015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乡村个体就业人数等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变化及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各市发展不均衡、农业机械总动力与乡村个体就业人数对乡村居民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万千瓦,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元;乡村个体就业人数每增加1万人,收入增加65.1元。
对此提出一些建议,积极致力于缩小各市差距,推进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乡村居民就业。
【关键词】人均可支配收入回归分析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个体就业人数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1.引言1.1选题背景纵观历史的演变,农业发展始终是各国领导人最重视的产业,对国家的稳步发展具有极重要的影响。
中国提出的“三农问题”正凸显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更应该重视农业的发展,必须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长久以来,相对于煤炭等能源产业的发展,山西省的农业产业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农民增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近年来,为了补足这一短板,山西省各政府积极致力于乡村发展项目,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诸如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推广乡村教育等,有效促进了乡村各行各业的发展,乡村居民收入正沿着新的道路稳步提高。
1.2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乡村居民收入的研究有很多。
斯科特(2001)认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现象导致农村居民工资的持续增长。
贺梅英(2003)在对广东农村居民收入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居民收入最基本的来源。
刘荣材(2005)认为制约各地居民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四方面: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地理条件与生态资源、政府政策、市场上对不同企业的制度性壁垒。
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12-10、4-3、12-4、12-5、12-8、Eviews操作:1、基本操作:(1)录入数据:命令:data y l m f a ir(y代表粮食产量,l代表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m代表农业机械总动力,f代表化肥施用量,a代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ir为有效灌溉面积/农作总播种面积得出的灌溉率)(2)做线性回归:命令:LS y c l m f a ir2、检验多重共线性(1)方差膨胀因子判断法在生成的线性回归eq01中,view—coefficient diagnostics—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s看生成表格中的Centered VIF,发现L、M、F、A、IR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很大,说明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eg:L的Centered VIF指以L为因变量,M、A、F、IR为自变量所做出的辅助回归的判定系数R²,然后1/1-R²得出的值。
)(由课本内容可知,当完全不共线性时,VIF=1;完全共线性时,VIF=正无穷)(2)相关系数矩阵判断法命令:cor l m f a ir这个是通过看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判断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的。
可以看到大多数解释变量之间两两相关系数都大于0.9。
相关系数极大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因而也就很可能存在共线性。
3、修正多重共线性(1)逐步回归排除引起共线性的变量①菜单栏操作在生成的线性回归eq01中,Estimate—Method—STEPLS接下来会出现两个框框,上面的框框是固定住不做逐步回归的变量,一般设定为y和c下面的框框是需要进行逐步回归选择是否剔除的变量,这里填入l m f a ir 然后出来一个新的表格,这个表格已经自动选择了可以保留的变量l a f,剔除了m ir②命令栏操作命令:STEPLS y c @ l m f a ir这条命令其实和菜单栏操作的意思一样,stepls代表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前的y、c代表固定不做逐步回归的变量,@后的l、m、f、a、ir代表要做逐步回归的变量出来的结果和菜单栏操作的结果是一样的。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行政区划--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4)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5)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6)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国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气候--指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能量交换与质量交换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状态,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既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
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是用来描述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主要参数,而各种气象要素某年、某月的平均值(或总量)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天气气候状况的重要特征。
自然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可以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非再生资源指在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地热能源。
土地资源--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
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
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山等。
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面积。
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林业用地面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面积,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
草地面积--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
我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情况分析作者:俞书傲樊爽爽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3年第23期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普遍采用集约化发展模式。
但化肥尤其是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过度施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已然成为水体富氧化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对照指标,采用“区域化肥(氮肥)施用负荷”和“化肥(氮肥)施用相对适宜度”评价化肥和氮肥施用对我国九个农业区的环境影响程度,作为不同地区化肥和氮肥施用的参考,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缓解我国农业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化肥施用量;氮肥施用量;施用负荷;相对适宜度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3-0027-04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向好,农业生产普遍呈集约化发展模式,即通过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以及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作物产量。
其中,化肥尤其是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对作物增产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表明,施用化肥使作物单产增幅55%—65%(Muhammad,2021)。
但化肥尤其是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过度施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2020)显示,农业源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来自农业的氮、磷排放量分别为141.49万和21.20万吨,分别占总氮、总磷排放量的46.5%、67.2%。
可见,农业面源污染已然成为水体富氧化的主要原因(李万青,2014;杨巧云,2021)。
2018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 653万吨,其中,氮肥2 065.43万吨,磷肥728.88万吨,钾肥590.28万吨,复合肥2 268.84万吨。
一、我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氮肥施用现状分析根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按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及行政单位的完整性,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农业区,即黄淮海平原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云贵高原区、华南区、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