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3
3.《哈姆莱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初步了解哈姆莱特这个悲剧形象,使学生对“悲剧”这个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剧中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通过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更全面的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哈姆雷特的悲剧了解悲剧的一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悲剧的本质特征,理解封建宫廷的罪恶,准确理解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个性化人物语言,悲剧实质。
2.难点:《哈姆莱特》悲剧命运分析。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赏析)、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案
【预习目标】扫清字音障碍,了解故事情节发展。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
【课时安排】一个早自习
【知识链接】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上逐渐强大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在文化上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利益,但当时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他们在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中发现了于已有利的唯物主义哲学、维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和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因而大肆弘扬学习、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其中新思潮是人文主义,注重人的各种现象,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与中世纪教会神权相抵抗,并且提倡理性,尊崇科学,宣扬仁慈、博爱和平等,与世俗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压迫、愚昧主义及神秘主义相抗衡。不过,人文主义提倡人权、反对神权却不能整个埋葬天主教和基督教,某些宗教戒律如严禁个人复仇仍深有影响,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但君主地位仍至高无上,弑君被视为最大的恶德。到了莎士比亚写作《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已处于“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现实之间存有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哈姆莱特》就深刻揭示出这个矛盾。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名家论莎翁:
“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
“时代的灵魂”——本·琼斯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雨果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别林斯基
参考阅读:必修四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P96-100
【知识梳理】
1.走近作者
莎士比亚,是时期国最伟大的和。生于1564年4月26日,卒于1616年4月26日。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著名的作品有、、、。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代表作品:
答案
1.文艺复兴英国诗人戏剧家《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
2.chuòyùn niàng bìkēng qiāng chuàng suō tǎn tè pián bì hèng wǔ kuài zhì qiāng máo
rù lì fān zōng lǘ xǐ sìē yú bǐng zǎo shǔn kāi shì cuàn
一.图略。国王与哈姆莱特的矛盾;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的矛盾。
二.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了毒发自亡。
三.事件①,破坏国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勇敢、机智;事件②哈姆莱特掉入国王设计的比剑圈套,敌对双方同归于尽,草率、冒失,做事没有计划性总是处于被动,事前不做周密安排和准备。
从课文内容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国王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薄,鲁莽草率,不善于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国王的阴谋已成功大半。仅仅在比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再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厄运的。
四.悬念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会同意与雷欧提斯比剑?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过往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⑤国王的毒计能否成功?等。悬念的好处:每一个悬念都围绕着国王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是否能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的处理能紧扣读者的心,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紧张状态。
五.①哈姆雷特基本特征:勇敢、机智、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②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后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③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六.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七.除恶扬善,为父报仇,让父亲的亡灵的到安息,既是出于一种孝道又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因为他的复仇也残害了更多无辜的人,包括自己以及爱人奥菲利亚等。